糖尿病神经病变用药(糖尿病神经病变怎么治疗最好)
治疗糖尿病周围神经病变,有哪些药物?不止甲钴胺,这3种也不错
众所周知,糖尿病的可怕在于它会诱发多种并发症。
据美国研究所数据显示,随着糖尿病患者患病时间的不断延长,其出现并发症的风险也就越大。
如果人体长时间处于高血糖状态,就可能损害血管,危及到心脏、肠胃、神经等身体的各个部位。
其中比较容易出现的就是糖尿病周围神经病变,这也是比较严重的一种并发症。会损害到人体的神经系统,从而产生一系列的症状。
今天就来讲一讲这种并发症,它有哪些症状,以及糖尿病患者应该如何预防这种并发症的发生。
一、糖尿病周围神经病变是什么?糖尿病周围神经病变,是糖尿病患者高发的一种并发症。
其发病的原因主要是长期的高血糖,引起机体代谢紊乱和微循环障碍,以糖代谢紊乱为主,从而造成糖尿病患者出现一系列症状的疾病。
大家都知道,葡萄糖是参与人体运行的重要营养元素。在一般情况下,人体血液内的葡萄糖处于稳定均衡的状态时,人相对比较健康。但如果血糖过高,组织内可能出现病变,进而破坏血管内的组织细胞。
同时,过高的血糖会打破人体正常的代谢,干扰血管附近的周围神经的营养供应。长期无法充足营养的神经,就可能出现病变坏死,甚至失去效用。从而会出现感觉丧失、平衡感变差的情况。
周围神经一旦发生病变,几乎无法逆转,即使在发病的早期积极治疗,也很难完全治愈。但是,及时发现,早期干预治疗,可以大幅降低疾病对身体的损害,减少病变加重的风险。
糖尿病周围神经病变早期阶段,大多不会出现明显的症状,很容易会被患者忽视。需要糖尿病患者特别注意,那些由周围神经病变引发的症状。
二、糖尿病周围神经病变有什么症状?糖尿病周围神经病变有许多种类型,不同的类型症状也有所不同。不过,总体上主要有以下几种症状。
1、明显的疼痛、麻木
大部分的糖尿病周围神经病变会出现明显的疼痛、麻木的症状,多发生在下肢。这些感觉往往会从脚趾处慢慢上延至关节处,患者会感到刺痛、灼烧般的痛。同时还会伴有麻木、瘙痒。
这种症状在白天的症状比较轻,晚上会明显有所加重。严重的患者还会出现下肢关节炎症,脚部溃烂的情况。
部分患者可伴有痛觉过敏,盖被子、穿鞋子时会感到明显的刺痛、瘙痒。
2、行动障碍
当糖尿病周围神经病变发作时,可伴有自主神经受损的表现,出现肌肉无力的行动障碍的情况。
随着病情的发展,部分患者的平衡感会慢慢减弱,逐渐出现行动不稳,行动不便,容易摔倒的症状。
少数患者会有急性发作的情况,从而会出现疼痛和感觉障碍,进而出现单侧或双侧的肌肉无力,行走障碍等。
3、内脏异常反应
很多糖尿病周围神经病患者的病变会累及到心血管、消化系统,生殖系统等发生病变。
当牵累到心血管时,患者会出现心动过速,胸闷、头昏等,严重者可引发心肌缺血、心肌梗死,甚至猝死。同时可能还会伴有消化系统异常,出现胃胀、恶心、呕吐等症状。
另外部分患者还可能会在以上三类症状之外,出现少汗,体表温度异常、皮肤干燥等。
三、糖尿病周围神经病变,吃这三种药,效果更好治疗糖尿病周围神经病变,很多人会选择吃甲钴胺。其实除了甲钴胺,很多药物对这种疾病也较为适用,可以起到比较好的治疗效果。如以下三种。
1、依帕司他
依帕司他可以降低醛糖还原酶的活性,降低红细胞中山梨醇的沉淀,从而能够减少病变对神经细胞的损害。另外还可以抵抗多元醇通路异常,缓解代谢紊乱。
长期服用可有效改善病症,控制血糖含量,促进神经传导;对糖尿病周围神经病变所引发的轻瘫、行动功能障碍等有很好的改善作用。
而且依帕司他与甲钴胺联合用药治疗周围神经病变,可以修复受损神经,延缓病情发展。
2、硫辛酸
硫辛酸是一种抗氧化作用比较强的物质,其进入人体后可以清除多种应激产物。同时可以抑制体内氧化反应,再生维生素E、维生素C等物质,供给营养神经,促进周围神经组织恢复。
另外也可以抑制炎症反应,发生抗氧化作用,抑制蛋白质糖基化。从而能够延缓糖尿病周围神经病变的发展。
不过需要注意这种药物,不能和含金属离子的药物共同使用。
3、前列地尔
前列地尔是激素性药物,可以松弛血管平滑肌,减少血液流动的阻力,扩宽狭窄的血管,帮助血液流注到四肢末梢血管,可以缓解由糖尿病周围神经病变引发的肌无力,疼痛等症状。
但是这种药物有一定的副作用,长期服用可能会导致人体出现恶心、呕吐等症状,甚至会使患者出现肺水肿。因此,建议在医生的指导下谨慎服用。
四、糖尿病患者应该怎么预防周围神经病变预防糖尿病周围神经病变的关键在于控制血糖,避免血糖异常升高。
因此糖尿病患者应当定期测量血糖含量,规范用药,合理饮食。如果发现自动的血糖异常升高持续的时间比较长,要及时前往医院复查,有针对性地进行治疗。
同时糖尿病患者要定期服用药物来持续血糖稳定,但不可滥用药物,不可随便停药或更换药物。
在饮食上要注意均衡,少吃碳水化合物比较多的主食,多吃粗粮,如燕麦、玉米等。多吃一些富含维生素的水果和蔬菜,少吃高热、高糖的食物。
特别是富含果糖的食物尽量不要吃,这样有利于血糖的稳定。
另外,建议多做锻炼,养成运动的习惯。在平时可以做一些有氧运动,比如慢跑、太极拳、快走等。
运动能帮助我们保持血糖稳定,促进血液循环,对我们有效预防糖尿病周围神经病变大有裨益。
建议糖尿病患者可以根据自己的喜好、体质和疾病状态等,来选择适合自己的运动方式。但是需要注意,运动不要过度,以免对人体造成伤害。
最后要保持健康良好的心态。很多糖尿病患者可能会因过度担忧、压力过大,产生不良情绪。
这样不但会对人体造成不良影响,还可能使我们诱发抑郁症,对我们的神经系统产生不利影响,也会增加糖尿病患者发生周围神经病变的风险。
总结近年来,随着我国老龄化进程的加深,病发糖尿病的人也越来越多,威胁着国人的身体健康。
据国际糖尿病联盟发布的数据显示,我国糖尿病患者在2021年达到了 1.409 亿。
在这里提醒大家注意预防糖尿病。只有从根本上避免糖尿病的发生,我们才不会病发糖尿病周围神经病变。
糖尿病患者则需要预防并发症的出现,严格按照医生的指导积极治疗,在日常生活中稳定住血糖水平。如此才能减少糖尿病周围神经病变这样的并发症出现的几率。
糖尿病周围神经病变,吃甲钴胺就够了?这三种药,效果更佳
一、小小发麻竟成并发症?作为一位老糖友,王阿姨已经加入糖尿病队伍十年有余。起初是因为总是口渴、体重暴跌去医院检查才发现了病因,从此降糖药就一直没断过,这几年体重控制的一直良好,只是感觉右腿从脚底到臀部整根神经时有微微的发麻,每次也就疼痛几秒钟,所以一直没太当一会事。
然而最近麻木感增加,并时常在夜间熟睡时发作,疼痛不说还影响晚上的睡眠质量,于是在子女的陪伴下王阿姨来到医院就诊。
在与医生沟通的过程中,一个点让医生大概了解了问题出在哪,原来王阿姨除了开始患病的一两年比较重视日常血糖的检测,后面在体重稳定后就基本没测过血糖,体重稳定故而王阿姨就认为自己控制的还不错,医生当即判断其极有可能是出现了糖尿病的并发症,随即开了血糖、血脂、糖化血红蛋白等检测化验单。
经过一上午的各项化验,结果显示王阿姨的血糖高20.1mmoL/L,血脂同样偏高,糖化血红蛋白为9%,而在下肢彩超中显示其有动脉粥样硬化,肌电图显示其下肢周围神经病变。
如医生猜测,王阿姨患上了糖尿病神经病变,所以为了强化降糖的效果,在处方中搭配了皮下注射胰岛素,同时还有一些降血脂、营养神经之类的药物。在看到处方后,王阿姨的子女对处方提出了质疑,降糖降脂药、胰岛素勉强可以接受,但上面的甲钴胺和一些营养类的药物为什么也需要服用?
面对患者的质疑接诊医生当时觉得十分无奈,又当面解释了这类药物对症之后,才结束了这次的面诊。
其实针对糖尿病神经病变,甲钴胺算是一种比较常见的通用药,对于病情比较棘手的还会搭配一些其他营养神经类药物作为临床治疗,而目前我国医患关系比较紧张,一大原因就在有些药该不该买上,所以这期我们针对糖尿病神经病变以及对应用药做了一个简单的科普,希望让患者更加懂自己的病,让医患矛盾更少一些。
众所周知,糖尿病的可怕之处并不在于疾病的本身,其之所以让人闻风丧胆在于其对并发症的恐惧。
视网膜病变导致的失明、心脑血管病变导致的半身瘫痪、下肢血管病变导致的截肢、长期服药引起的肾衰、酮症酸中毒以及我们今天着重科普的周围神经病变,每一样似乎都让患者感觉前路茫茫。
其中神经病变在一众并发症中属于较早出现的一种病症,因其没有特别明显的临床症状常不被患者所察觉,需要在就诊时候排出其他疾病症状后,再做相应的排查检查才会确诊。
其分类主要包括自主神经、运动神经以及末梢神经的病变,假如糖友们出现了双肢肿胀、麻木、腹泻或便秘、排尿困难、肌肉萎缩、眼睑下垂等相关神经引导的病变,特别是如电击、针刺般异常疼痛,而且往往是晚上情况加重的,从足腿部蔓延全身建议及时就医。
特别是1型糖友,在确诊五年后最好每年进行一次筛查。
一般如果上述情况较为明显是可以通过震动觉、单丝压力觉等神经电生理检查来进行筛查出病症。
目前为止,此并发症的病因和发病机制并没有准确的研究文献,目前多数研究者认为其主要与血糖偏高、胰岛素的信号通路出现异常以及脂代谢紊乱(血脂、血压及血尿酸等)所引起的的连锁病理生理变化反应。
在血糖偏高的高糖状态下,外周神经的伤害感受器离子通道激活就会导致神经元超兴奋性,此时就会出现过度刺激反应或异位神经元活动,从而导致病理性的疼痛。而当胰岛素信号通路出现异常时可以引发神经营养信号的缺失,这样就会抑制神经轴突的生长从而加速细胞的凋亡;同时可造成微循环缺氧,引起神经元等多细胞发生不可逆性损伤,促使并发症的产生。
根据其致病机理不难看出,要想干预糖尿病周围神经病变,营养神经是首要任务,所以在主流救治中都会开具上文所说的甲钴胺,其作为活性维生素B12制剂的代表药剂,可以营养修复神经,使并发症得到明显改善,同时改变体征及神经传导速度。
由于病症的隐蔽性,其发现多数已经较严重,所以在配合一些针对性更为强烈的药剂使用效果会更为显著,在这里我们向大家普及三种。
第一种,可以抗氧化应激的药物硫辛酸
其被批准为在我国可用于糖尿病周围神经病变所引起的神经异常药物,它作为一类B族维生素是临床上应用极为广泛的抗氧化剂。
因为其为氢氧化合物在进入人体内可以转化为二氢硫辛酸,具有逆转糖基化反应的作用,同时可以通过抑制脂质过氧化,改善人体组织内的血液流动增加神经钠离子、钾离子酶活性,提高神经传导。
而且它还能在人体内生成多种抗氧化剂,在多项研究中均表明,其对糖尿病所引发的神经类并发症具有一定的改善作用,对轻型患者具有预防、延缓发生的作用。
第二种,可以改善微循环的药物胰激肽原酶
作为一种在激肽系统中的关键酶,它的作用非常广泛,主要是改善血液的微循环、扩张血管,防治血管中栓塞的形成。
它存在在人体组织及血清中,可以将激肽降解转化,提高神经系统血氧供应量,对已受损的血管细胞具有良好的修复和改善作用,可以有效的改善糖友神经病变的并发症临床症状。
第三种,可以改善代谢紊乱的药物依帕司他
其作为一种可改善中枢神经系统抗氧化防御机制的功能性药物,可用于治疗糖尿病性神经病变。其主要的作用机制就是抑制醛糖还原酶的活性,进而抑制葡萄糖的转化,使得导致糖友神经病变的多元醇得以阻断其合成,从而缓解症状的发生。
当然,虽然在治疗糖尿病神经病变上这几种药物联合使用治疗的效果会更加优异,但是单用一种还是两种联合还需根据病情判断,患者切勿自行服用。绝大部分的糖友在经过规范化的治疗后,疼痛症状都能显著缓解。
但是,“根治”是不可能是,症状很难逆转,而且在药物治疗的过程中也需要提醒各位糖友,治疗神经病变的药物通常常需几周后才能达到较好的改善效果,不要急于求成,频繁换药。
当然如果大剂量联合药物治疗后依然效果都不怎么好,或者是出现了一些严重的不良反应,也可以在医生的指导下尝试非药物治疗。
其实,归根到底,糖尿病神经病变的出现其最基础最本质的原因还是在于未能有效控糖,所以无论是甲钴胺还是三种联合用药这些都是后话,严格控制血糖并且能够保持血糖稳定才是减缓糖尿病并发症出现的根本。
所以各位糖友,在服用二甲双胍等降糖药物的同时,还应严格遵循医嘱,少食高糖、高热量的食物,并且保持每日足够的运动量,提高睡眠质量等。
参考文献:
[1]. 管宇宙, 崔丽英. 痛性糖尿病周围神经病的临床认知和处理概况[J]. 中华医学杂志, 2018, 98(13):1033-1036.
[2]李竞, 张琳, and 赵湜. "α-硫辛酸联合甲钴胺治疗糖尿病周围神经病变的Meta分析." 中国医药导报 03(2013):88-90.
[3]佘敦敏等. "甲钴胺联合胰激肽原酶治疗糖尿病周围神经病变疗效观察." 安徽医药 15.002(2011):222-223.
[4]阮园等. "依帕司他与甲钴胺联合治疗糖尿病周围神经病变疗效的Meta分析." 江苏医药 38.003(2012):278-280.
糖尿病神经病变常用药简介
糖尿病神经病变是因不同病理生理机制所致、具有多样化表现的一组临床综合征,是糖尿病最常见的慢性并发症。常见的糖尿病神经病变类型为远端对称性多发性神经病变(distal symmetric polyneuropathy,DSPN)和自主神经病变,其中DSPN是最常见的类型,约占糖尿病神经病变的75%,通常也被一些学者称为糖尿病周围神经病变。本文主要来聊聊糖尿病神经病变常用药的相关药理机制、不良反应及联合用药注意事项。
一、神经营养剂
1、 甲钴胺
甲钴胺片
药理:本品是一/种内源性的辅酶 B12,参与一碳单位循环,在由同型半胱氨酸合成蛋氨酸的转甲基反应过程中起重要作用。它能促进轴突运输功能和轴突再生,使链脲霉素诱导的糖尿病大鼠坐骨神经轴突骨架蛋白的运输正常化,对药物引起的神经退变也具有抑制作用。临床用于周围神经病。
药物不良反应:常见恶心、呕吐、腹泻、食欲不振、过敏反应等
药物联用注意事项:本品避免与碘【131】化钠联用
二、抗氧化应激药物
1、 α-硫辛酸
硫辛酸胶囊
药理:本品可以降低神经组织的脂质氧化现象,可能阻止蛋白质的糖基化作用 ;且可抑制醛糖还原酶,因而可阻止葡萄糖或半乳糖转化成为山梨醇,所以α-硫辛酸可以防止糖尿病、控制血糖及防止因高血糖造成的神经病变。临床用于糖尿病周围神经病变引起的感觉异常。
药物不良反应:常见头痛、颅内压升高、呼吸困难等
药物联用注意事项:本品能抑制顺铂的疗效,应避免与之联用
三、醛糖还原酶抑制剂
1、 依帕司他
依帕司他片
药理:依帕司他是一种可逆性的醛糖还原酶非竞争性抑制剂,对醛糖还原酶具有选择性抑制作用。临床研究表明,依帕司他能抑制糖尿病性外周神经病变患者红细胞中山梨醇的积累,能改善患者的自觉症状和神经功能障碍。在神经形态学上,依帕司他可改善轴突流异常,增加其坐骨神经中有髓神经纤维密度、腓肠神经髓鞘厚度轴突面积,轴突圆柱率。临床用于糖尿病神经性病变。
药物不良反应:常见肝功能异常、腹痛、呕吐、便秘、肌酐升高、贫血、疲倦、头晕、发热、心悸等。
药物联用注意事项:尚不明确
四、改善微循环药物
1、 胰激肽原酶
胰激肽原酶肠溶片
药理:本品有扩张血管改善微循环作用;激活纤溶酶,降低血粘度;激活磷脂酶A2,防止血小板聚集,防止血栓形成等作用。临床主要用于微循环障碍性疾病,如糖尿病引起的肾病,周围神经病,视网膜病,眼底病及缺血性脑血管病,也可用于高血压病的辅助治疗。
药物不良反应:偶有皮疹,皮肤瘙痒等过敏现象及胃部不适和倦怠等感觉,停药后消失。
药物联用注意事项:尚不明确
2、 己酮可可碱
己酮可可碱缓释片
药理:本品为非特异性外周血管扩`张药。其代谢产物具有改善血液粘度和改善微循环作用。可增加组织携氧能力;改善红细胞变形能力,还可抑制中性细胞粘附与激活,对缺血性脑中风及周围血管病起到治疗作用。临床主要用于缺血性中风后脑循环的改善,同时可用于周围血管病,如伴有间歇性的跛行的慢性闭塞性脉管炎等的治疗。
药物不良反应:常见胸闷、焦虑、头痛、厌食、腹胀、呕吐、鼻出血、视力模糊、发力、白细胞减少等
药物联用注意事项:本品避免与酮咯酸联用
3、 羟苯磺酸钙
羟苯磺酸钙胶囊
药理:增加微血管壁阻力,减低其病理性高通透性;降低血液及血浆粘`稠度,降低血小板的高凝聚性,防止血栓形成。对微血管病变,本品消除或缓解其临床体征(水肿,毛细血管性渗血,下肢沉重和压力感)。
药物不良反应:胃肠功能紊乱等
药物联用注意事项:尚不明确
五、中药
1、 木丹颗粒
木丹颗粒
本品主要包含丹参、元胡、当归等,是益气活血、通络止痛的中药复方制剂,对糖尿病患者的神经损伤有修复作用。推荐用法:一次1袋(7 g),每日3次,饭后30 min服用,用温开水冲服。4周为一疗程,可连续服用两个疗程。
感谢您的阅读,如需获得更多药品相关咨询,敬请点赞和关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