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医健康网

糖尿病血泡(血糖尿泡泡的特点)

光明网 0
文章目录:

八旬“糖婆婆”剪破大血泡险截肢

武汉晚报讯(记者唐智峰 通讯员李黎)“罗婆婆,伤口慢慢长好了,您还是要多多注意啊。”8月31日,在湖北省第三人民医院(湖北省中山医院)内分泌科,管房护士小李亲切地对糖尿病患者罗婆婆讲道。“我以后再也不‘自作主张’了!” 罗婆婆笑呵呵地说。

上周,80岁罗婆婆被女儿搀扶着来到湖北省第三人民医院内分泌科门诊。罗婆婆身患糖尿病十余年,近来右足第二足趾肿了个大血泡,她用剪刀自行将血泡剪破,认为剪破血泡,放出“毒血”就会好。过了几天,婆婆的伤口局部皮肤开始发黑,伴有渗血及流脓,右下肢膝关节以下出现中度凹陷性浮肿,家人赶紧将她送到医院。

看到伤口,门诊医生大为惊讶,这个伤口如不及时治疗,会导致菌血症和败血症,甚至截肢。将罗婆婆收治入院后,医生立即进行相关检查,控制血糖,局部清创换药,予以抗感染等相关药物治疗。经过一周的治疗,婆婆右足肿胀缓解,有新鲜肉芽组织生长,无明显脓性分泌物,伤口在逐渐好转。

据该科胡菊萍主任介绍,我国50岁以上的糖尿病患者中,糖尿病足发病率高达8%左右,一旦发生感染,创面不易愈合甚至恶化,如果处理不当,会导致截肢,甚至死亡。糖尿病足重在预防,糖尿病患者如发现足部问题,一定要尽早就医。

脚趾上的小血泡,竟然恶化到要截肢?分享一个案例,值得警惕

躺在病床上的王姨做梦都没有想到,脚上一个小小的血泡,可以发展到脚趾陆续感染坏死不得不切除,然后半个前脚掌继续溃烂不止,不断恶化甚至需要到截肢的地步。

王阿姨心灰意冷下来到广东祈福医院,经过泌尿外科专家应用特色糖尿病足创面修复技术,去腐生肌,最终保住她的脚后,阿姨既庆幸又后悔:“已经是不幸中的万幸了,我再也不干轻视糖尿病了!”

岌岌可危:小血泡引发大溃烂

“从来没有想过会导致这么严重的后果。”说起这几个月的经历,王姨认为自己是死里逃生,她是糖尿病的老病号,但一直没有把医嘱放在心上,“我头也不痛眼也不花,一点症状也没有。”

王姨说自己该吃照吃,该喝照喝。直到今年1月份右脚2、3脚趾间长出了一个血泡,她自行戳破,用消炎药敷上后就没太管,谁知道伤口竟然越来越大,慢慢的2、3、4的脚趾开始发黑糜烂,到当地医院检查,为了防止进一步感染,只能先行将3个坏趾切除,并把足背的皮肉也清除,骨头都暴露了出来。

以为一切会变好的王姨,回家后伤口依然无法愈合,原先好的1、5趾又出现了发黑腐烂的症状,甚至还不时发出恶臭。由于无法行走,长期躺在床上的王姨又患上了褥疮,“那个时候就感觉自己一点点在腐烂,在等死。”王阿姨心灰意冷,家人却不敢放弃,最终在多方打听下将王姨送到了祈福医院。

去腐生肌:抗感染、清创止溃烂

广东祈福医院内分泌科副主任刘峰是王姨的主治医生,“来医院的时候一检查,王姨的情况比我们想象的还要糟糕,由于足部溃烂感染严重,导致全身发热,腰骶部的褥疮创面已经和碗口一样大,按压的时候会有脓性分泌物流出,同时还有胸腔积液、贫血、低蛋白血症、心衰、肺炎等情况。”

针对王姨的病情,刘峰只能斟酌再三的制定诊疗方案,先用胰岛素控制好血糖,再用2抗菌药控制感染,紧接着对于糜烂的部位清创,每天一点点清除腐肉,直至露出鲜红的基底组织,再涂上敷料去腐生肌。同时安装负压引流促进肉芽组织生长,其后使用人工真皮,使创面表皮生长速度加快。

在控制血糖、抗感染、改善血液循环的基础上,刘峰还辨证开出口服中药,先用活血祛瘀汤达到行气通络,运血祛瘀的效果,再用健脾益气汤,以达到补益正气、促新生的效果。

通过中西医结合的治疗方案,王姨慢慢恢复了健康,创面面积减少了1/2,避免了败血症和截肢的风险,骶尾褥疮也肉芽红润,伤口长势良好,她紧锁的眉头才终于松下来了。

预防锦囊:小伤口,大危害

刘峰指出,由于糖尿病患存在微循环障碍,一旦控制不佳,高糖环境容易导致病菌滋生,出现伤口后更容易导致感染发生和扩散,因此,在日常生活中,糖尿病患者预防糖尿病足一定要做到以下几点:

  1. 控制饮食,加强锻炼,对糖尿病进行正规治疗。
  2. 不要赤脚走路,防止脚部划伤或者割伤。
  3. 在修剪趾甲或鸡眼时,要避免剪切太深而割伤皮肤。
  4. 选择适合自己的鞋袜,穿鞋前检查鞋是否有异物,避免脚部受伤。
  5. 定期检查双足,如足部出现发白、发暗、红肿、水疱、破溃、疼痛等症状要及时就诊。

路医生说丨可怕的“糖尿病足”,到底是什么鬼?该怎么预防?

相信,只要见过一次“糖尿病足”,你这辈子都不会忘掉它的样子,甚至你连它的“气味”都会记忆犹新。是的,作为最棘手难治也是最痛苦的并发症之一,“糖尿病足溃(溃疡)”可以说是所有糖尿病患者最不想见到的并发症。

你或许还不知道,在所有非外伤性的下肢截肢手术中,糖尿病患者占到了一半以上,而后者中绝大多数都是因为糖尿病足溃疡。

那么,这个可怕的“糖尿病足”到底是个什么东西?为什么那么可怕呢?我们又该如何预防呢?今天咱们就来聊一聊这个话题。##真相来了#—糖尿病的真相#


1、什么是“糖尿病足”

实际上,糖尿病足,就是指糖尿病患者的脚,因为长期的神经和血管病变,导致脚部发生溃疡、感染、坏死,甚至更深层组织的损害。

你可能会觉得,不就是一个脚上的溃疡么?有那么可怕么?

当然,因为这可不是一般的溃疡。

实际上,作为最常见的慢性病之一,糖尿病主要的危害,就是它会慢慢的破坏我们全身的末梢血管系统以及神经系统。这个破坏的速度非常缓慢,慢到让很多糖尿病患者都会“轻敌”的忽略掉这东西的可怕。

一般的,如果血糖得不到好的控制,糖尿病就会慢慢的破坏患者末梢的血管和神经。日积月累的损害,会让四肢,尤其是下肢远端的血管大部分都闭塞住,神经功能也逐渐丧失。

脚部神经功能的丧失,让糖尿病患者对挤压、破擦、疼痛、温度都不再敏感,所以足部特别容易受到更多的损伤而不自知。加上脚部血管功能的丧失,让脚部的抵抗力更差,修复更难。

所以,很多糖尿病患者,即便没有任何外伤,也可能会在某一天突然发现脚上破了个口,还有点红肿疼痛。

尽管这就已经很危险了,但大多数人可能并不会察觉,他们还以为只是简单的破损,消毒包扎就能好。直到,这个破损越来越大,越来越深,发生了感染流脓和腐臭,他们才会意识到发生了糖尿病足溃疡,问题严重了赶紧去医院,但是大多为时已晚。


2、“糖尿病足”都有啥特殊的表现

实际上,糖尿病足溃疡和一般的皮肤破损,是有本质区别的,即便是在刚开始的时候。

正如前文所说,糖尿病主要“攻击”的,是我们的末梢血管和神经,所以糖尿病足患者主要的特异性表现也是在这两个方面。

(1)血管被破坏的表现

因为末梢动脉血管几乎被破坏殆尽,所以糖尿病足患者的脚是有明显特征的。比如:他们的皮肤营养状态都很差,可以明显感觉出皮肤干燥没有弹性,有大片的深色色素沉着,很难看。而且往往血管被破坏的越厉害,脚和腿上的颜色就越深,范围也越大。

正常人脚背上有个动脉是可以摸到明显跳动的,我们叫足背动脉搏动,但是糖尿病足的患者,你去摸嘛,那个动脉你几乎是摸不到它的跳动的。

一旦脚部皮肤软组织出现破损,病情就会很快进展恶化,出现红肿渗出等感染症状,甚至是远端脚趾头发黑坏死。

(2)神经破坏的表现

糖尿病足患者的脚部感觉是麻木的,触觉有明显的减退,用手摸上去木木的。很多患者还会因为合并有血管损伤,而感觉到脚部或脚趾头有明显的烧灼感、蚂蚁爬的感觉,以及刺痛感。走路的时候,脚部无法明显感知地面的平坦起伏,而像踩在棉花上一样。

当然,由于糖尿病足的图片实在太过“震撼”,我这里就不插入了,感兴趣的朋友可以去网上找一找。


3、高危人群如何预防“糖尿病足”的发生

(1)控制血糖

这是最基础,也是最重要的。没有好的血糖控制,其他一切都是白搭!

所以,很多朋友总觉得血糖高点没事儿。实际上,并不是没事儿,只是高血糖破坏我们的血管和神经的速度比较慢而已。

(2)高危人群必须避免做的事情

吸烟!必须戒烟,没有商量!

尽量避免光脚不穿鞋的行走。

尽量避免不要使用任何足部加热设备,包括但不限于电热毯、热水瓶、暖宝宝等。即便是泡脚也要千万小心,水温一定要事先确定好温度,毕竟糖尿病人的末梢神经并不是特别敏感。

(3)每日检查

对于糖尿病患者来说,每日检查自己的脚应该视为和刷牙一样的日常必备程序。是的,每天睡觉前,一定要检查自己的脚部,尤其是脚部某些突起部位、脚趾头、脚趾头缝以及脚底受力区等。

不只是检查这些高危部位有没有破损,还要看这些地方有没有发红、有没有肿胀,有没有出现小水泡、血泡等。对于脚底等看着不方便的地方,可以找个镜子看,或者让家人帮忙检查。

(4)仔细小心的修剪趾甲

趾甲不要留长,也不要剪的太短。扣着往里剪指甲,很容易搞出甲沟炎。普通人甲沟炎都很麻烦,更别说糖尿病患者了。

(5)购买合适的鞋子和鞋垫

糖尿病人得鞋子,一定要精心挑选,毕竟他们的脚非常脆弱。

鞋子一定不能紧,紧就意味着更多的摩擦和压力。所以,一定要亲自反复的挑选,直到非常合脚才行。

随着医学和科学打的发展,现在已经有专门定制的鞋子和鞋垫了。相关公司会根据患者足部受力情况,量身定制专门的鞋子和鞋垫,以确保万无一失。为避广告之嫌,这里我就不介绍厂家了,感兴趣的朋友可以到正规三甲医院咨询。

(6)所有高危人群,一定要去医院做检查排查

只要糖尿病患者脚部的皮肤颜色和感觉有异常,就一定要前往正规三甲医院做相关的排查,尽早的发现异常,尽早的治疗干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