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医健康网

查血糖可以查出糖尿病吗(查血糖可以查出来糖尿病吗)

北京日报客户端 0
文章目录:

糖尿病人看个牙怎么还要查血糖?原因是——

如今,随着人们生活水平的提高,患糖尿病的人越来越多,其中青少年患者的占比也呈上升趋势。作为一种以高血糖为特征的代谢性疾病,糖尿病的常见并发症包括心脑血管病变、周围神经病变、视网膜病变、肾脏病变、糖尿病足等。在这几大并发症的警示下,很多患者都能够积极地监控血糖,但是大家可能极少会注意到牙周健康这个问题,并且对去口腔科就诊时被医生要求查血糖感到不解。那么,看个牙怎么还要查血糖?糖尿病和牙周病有什么关系呢?听听北京口腔医院医师栗景蕊怎么说。

牙周病与糖尿病互为高危因素

牙周病是一种发生在牙周组织的疾病,主要包括牙龈病和牙周炎两大类。在口腔科医生看来,牙周健康是个比较棘手的问题,因为严重的牙周病会导致牙龈疼痛、牙齿松动脱落,甚至影响进食及营养摄入。

研究表明,牙周病是糖尿病的第六大并发症,控制血糖对于预防和控制牙周病的发生发展、提高糖尿病患者的生活质量至关重要。因此,对于糖尿病患者来说,牙周问题更加不容忽视。

在高血糖状态下,唾液中糖分的含量也随之增加,给口腔微生物的滋生提供了绝佳环境,伴随而来的是各种口腔疾病,如牙周病、口腔黏膜病变、龋齿、牙槽骨吸收、牙齿松动脱落、腭部炎症等。日常生活中,很多糖尿病患者在出现了牙疼、牙齿脱落的情况下才到医院进行治疗,而医生经过一番检查后,往往发现这些患者的血糖水平控制欠佳。

那么,到底是糖尿病诱发了牙周病,还是牙周病加重了糖尿病呢?其实,糖尿病与牙周病尤其是牙周炎可谓是“难兄难弟”,二者互相影响。

首先,有统计数据显示,糖尿病患者牙周炎的发病率与普通人群相比偏高,尤其是2型糖尿病患者发生重度牙周炎或难治性牙周炎的风险是正常人的2-3倍。从根源上看,糖尿病本身并不能直接引起牙周炎,只是作为危险因子之一,与牙周炎的发生及病情严重程度密切相关。

糖尿病患者牙周病变的风险之所以比正常人高,主要跟以下几个因素有关:

1.由于体内长期处于高血糖状态,导致氧自由基的生成增加,从而对牙周组织造成损伤;

2.血糖水平升高使得体内出现大量糖化终末产物,致使牙周组织呈炎症状态,释放出炎性因子,激活了破骨细胞,最终加重牙周组织的病变程度;

3.牙周炎属于感染性疾病,跟口腔中的微生物状况息息相关,而血糖升高给口腔微生物的生长提供了养分,进而诱发牙周炎。因此,血糖控制得越差的人,患牙周病的风险也就越高。

其次,牙周炎的常见致病菌多为厌氧菌,这些微生物在患者口腔内长期生存繁殖,容易对牙周组织产生炎症性刺激,导致牙周组织被破坏和牙周袋的形成。牙周袋里面的炎症介质和细菌可以进入血液循环,引起全身炎症反应,这种炎症反应会阻碍胰岛素受体与胰岛素的结合,从而产生胰岛素抵抗,使得血糖水平难以下降。所以,牙周炎或牙周感染的存在,会增加糖尿病并发症发生的风险。

由此可知,牙周病与糖尿病互为高危因素,存在着双向关系:一方面,糖尿病的发生和发展会加重牙周病,甚至可能影响其治疗效果;另一方面,牙周病也会对糖尿病的代谢产生负面影响,不利于血糖水平的控制。

牙周治疗视血糖控制状况而定

糖尿病患者一旦出现牙周问题,应该尽早进行规范治疗,清理口腔菌斑。当牙周组织的感染情况得到缓解后,能削弱局部炎症反应,有助于改善患者血糖水平。口腔科医生在接诊有糖尿病史的患者时,一般会开具血糖检查。因为接下来的操作,包括牙周治疗、根管治疗、拔除烂牙根等都需要合适的血糖水平来保驾护航。即便是要进行义齿、种植牙等牙齿修复治疗,前提也是控制好血糖,做好牙周基础治疗,否则不健康的牙周就像贫瘠的土壤,很难支撑义齿或种植牙正常工作。

临床上,医生一般会根据血糖控制状况来为患者制定牙周治疗计划。血糖控制理想的患者,即空腹血糖为4.4-6.1mmol/L、糖化血红蛋白小于6.5%,可以进行常规牙周治疗。血糖控制良好的患者,即空腹血糖为6.1-7.0mmol/L、糖化血红蛋白为6.5%-7.5%,尽量采用非手术治疗,要按医嘱服用降糖药并合理进食。血糖控制差甚至存在并发症或使用大剂量胰岛素的患者,空腹血糖大于7.0mmol/L、糖化血红蛋白大于7.5%,也可进行非手术治疗,同时预防性使用抗生素以减少治疗后感染和伤口不愈合状况的发生,但不建议进行牙周手术。血糖控制极差的患者,即空腹血糖大于11.4mmol/L,因治疗后感染几率增大,只能进行对症处理,包括脓肿切开引流、全身辅助应用抗生素、局部用药等,待血糖控制较为稳定后再考虑牙周常规治疗。

所以,大家对牙医开具的血糖检查申请单不必感到困惑。糖尿病患者如果能充分认识到牙周病的危害,在做好自身血糖管理的同时及早进行干预治疗,便可避免牙齿过早脱落带来的不便。日常生活中,患者要注意口腔卫生,每半年进行一次口腔检查。尚未出现牙周病症状的糖尿病患者也需积极采取预防措施,尤其是严格控制好血糖,此外,还要坚持饭后刷牙或使用牙线清洁食物残渣,以及定期洗牙、检查牙周健康状况等。无论如何,血糖水平异常的人均应高度关注自己的口腔健康,做好预防、及时止损,力争实现早发现早治疗。

供图:视觉中国

网友:为什么查糖尿病不看尿糖看血糖?医生:真相是这样的……

血糖?尿糖?

糖尿病,给人留下的第一印象就是“体重快速下降和频繁小便”,以及“糖尿病患者的尿液存在甜味”。尿液里有糖,糖尿病的名字由此而来。但现在糖尿病却很少以尿糖作为评判标尺,这是为什么呢?要从血糖说起。

血糖,人体的“汽油”

血糖,顾名思义,就是血液里的葡萄糖。血糖这个东西有两个关键点:一是在血液里,二是葡萄糖。所以,不在血液里的糖不能称为血糖;血液里的其他糖类,只要不是葡萄糖,也不是血糖。只有当这些糖通过人体器官加工转变为葡萄糖进入血液以后,才能称为血糖。

汽车要想开动必须要有汽油,血糖就如同人体的“汽油”,人体看得见的运动如上、下肢的活动,以及看不见的运动如思考、五脏六腑的活动等,都需要血糖提供能量。葡萄糖通过血液的流动,将能量运输到人体的每一个角落。

血糖,三条来路

血糖的来路主要有三条。

第一条:主食,医学上将其称为碳水化合物。主食通过人体这个“大型加工厂”转变为葡萄糖,进入血液,成为血糖,尤其是餐后血糖。因此,糖尿病患者餐后血糖控制不好,首先要从饮食上寻找原因,其次才是调整治疗方案。

第二条:食物中的蛋白质、脂肪,它们也可以转变为葡萄糖进入血液,形成血糖。因此,糖尿病患者即便控制了主食,如果不控制肉类、脂肪的摄入,血糖一样会控制不好。

第三条:肝脏。肝脏贮存了很多被称为肝糖原的“糖类物资”,在我们不吃饭、饿肚子的时候,为了给身体持续供给能量,肝糖原会变成葡萄糖进入血液,形成血糖,尤其是空腹血糖。因此,肝脏在血糖的问题上扮演着重要角色,肝脏有病变者往往易发生血糖的问题。

血糖,四条去路

血糖的去路主要有四条。

第一条:为身体内部的“每家每户”供给能量,这是血糖的主要去路。低血糖时,人体就失去了能量供应,特别是大脑,没有能量供应时会出现昏迷,甚至死亡。

第二条:用不完的血糖能变成肝糖原或其他形式,在肝脏等处储存起来,以备后用。

第三条:用不完的血糖变成脂肪储存起来,简单地说,就是让人长胖。

第四条:血糖会根据人体的需要变成其他糖。

血糖,高低均衡

身体健康,需要血糖处于均衡状态。血糖在人体内有两个代表队,一个是升血糖队,一个是降血糖队,这两支队伍相互制约着对方,使血糖来去平衡、保持稳定。由于降血糖队伍的力量有些弱,所以人体很少出现低血糖,其出现常常是人为增加降血糖力量导致的,如使用胰岛素剂量过大、口服降糖药物剂量过大等。如果降血糖队的唯一队员开了小差,人体就容易出现血糖增高,于是尿糖就登场了。

尿糖,“开闸泄洪”

尿液里的葡萄糖即尿糖。尿液由肾脏产生,而肾脏是人体重要的排泄门户。我们可以把肾脏看成是一个“大筛子”,只要是人体需要的,就会被尽可能地保留下来,如果是人体不需要的,就会被尽可能地筛出去。

血糖是人体重要的能量来源,因此是身体需要的,一般情况下肾脏要把好东西留下来,是不会让葡萄糖外漏的,所以一般情况下尿液里没有葡萄糖,医学上称为尿糖阴性。但当血糖增高时,也就是血液里的葡萄糖太多了,好东西多了也会起坏作用,因此身体就会对肾脏发出指令,于是肾脏“开闸泄洪”,把血液中增多的葡萄糖通过尿液排出去,于是就出现了尿糖,医学上称为尿糖阳性。目前,临床上有一种降糖药物,叫钠-葡萄糖转运蛋白2抑制剂,可以让肾脏开闸泄糖,降低血糖。

尿糖,退居“二线”

尿糖,可以在一定程度上映射出高血糖水平,但只是粗略估计,做不到精细化评判。尿糖的缺点是只能反映血糖的高,而不能反映血糖的低。因此,碰到低血糖,尿糖就失去作用了。

此外,肾脏要是出了问题,比如说“筛子”坏了,血糖不高时,葡萄糖也有可能被漏到尿里,形成尿糖;或者“闸门”不灵了,血糖即便增高,也不能“开闸泄洪”,尿糖依然是阴性;还有在人体的特殊时期,比如说女性怀孕期间,肾脏也会发生变化,即便血糖不高,也会有葡萄糖“漏”到尿里。上面种种情况如果试图通过尿糖的有无来判断血糖水平,都会出现误判。此外,随着血糖检测技术的革新,特别是血糖仪的普及,测血糖不仅比测尿糖方便、快捷得多,而且还能准确地评价血糖的高低,因此尿糖退位、血糖登场。

说到这,大家也不能得出这样错误的观点——“糖尿病查尿液没用了”。其实不然,糖尿病查尿液也是必不可少的,其可以反映尿蛋白情况,即有没有糖尿病肾病或糖尿病肾病处于什么阶段;还可以反映尿酮体情况,即判断有没有糖尿病酮症酸中毒的可能。

诊断糖尿病,需要查什么?

怎样诊断糖尿病

需要做哪些检查

今天就来了解一下

糖尿病常见的

相关实验室检查

儿童糖尿病

糖尿病是一种常见的代谢性疾病,世界卫生组织(WHO)新共识中,与儿童关系密切的糖尿病主要为:1型糖尿病、2型糖尿病、混合型糖尿病和其他特殊类型糖尿病共4个亚型。

其中1型糖尿病占儿童期各型糖尿病总数较多,是危害儿童健康的重大儿科内分泌疾病。随着生活水平的提高及饮食结构的改变,肥胖儿童逐年增加,2型糖尿病正在呈上升趋势。

儿童糖尿病除了“多饮多食多尿,体重减轻”的临床症状外,部分患儿首次就诊即表现有糖尿病的并发症——酮症酸中毒,即恶心、呕吐、呼吸深大、精神萎靡、甚至昏迷。

血糖检测

包括空腹和餐后2小时的血糖检测,血糖升高是诊断糖尿病、糖耐量异常或空腹血糖调节受损的主要依据,也是判断糖尿病病情和控制情况的主要指标。

空腹血糖的参考区间是3.9-6.1mmol/L。空腹血糖≥7.0mmol/L,或口服糖耐量试验中2小时血糖≥11.1mmol/L,或随机血糖≥11.1mmol/L同时有糖尿病症状,符合上述三项中之一,在随后的一天重复检测以确认,可诊断为糖尿病。

尿糖检测

正常情况下,尿液中含有微量的葡萄糖,尿糖检查呈阴性。当血糖增高到一定程度(≥8.96-10.08mmol/L)时,肾脏的肾小管就不能将尿液中的葡萄糖全部回吸收,尿糖就会增高呈阳性。

但尿糖受许多其他因素的影响,因此尿糖结果仅供参考,而不能作为糖尿病的诊断依据。在糖尿病患儿胰岛素使用过程中,可监测尿糖变化,以判断饮食及胰岛素用量是否恰当。

糖耐量试验

糖耐量试验(OGTT)是一种葡萄糖负荷试验,临床常用于怀疑患有糖尿病,而单凭化验空腹血糖又不能确诊的患者。此外,也常用于对高危人群进行糖尿病前期筛查。患者定量口服葡萄糖,通过测定空腹及服糖后2小时的血糖值,来判断机体对血糖的调节能力。

糖化血红蛋白

糖化血红蛋白,是红细胞中的血红蛋白与血清中的糖类(主要指葡萄糖),通过非酶反应相结合的产物。糖化血红蛋白和红细胞的寿命一样,约为120 天。因此糖化血红蛋白可反映过去 2-3个月体内血糖的平均水平,而与患者是否空腹、昼夜节律等因素无关。糖化血红蛋白结果以百分数表示,正常值为 4%~6%。

胰岛素检测

胰岛素由胰岛β细胞分泌,是体内降低血糖的激素,因此对胰岛素水平的监测较为重要。一般情况下,1型糖尿病患者胰岛素分泌严重缺乏,胰岛素检测结果会明显偏低;2型糖尿病胰岛素结果升高。

C肽检测

胰岛素原会分解为等摩尔量的胰岛素和C肽,相对于胰岛素而言,C肽可以排除外源性胰岛素的干扰,并且C肽不容易被肝脏降解,能更准确反映患者自身胰岛β细胞合成与分泌功能。对于接受胰岛素治疗的患者,可以测定C肽水平,来评价自身胰岛β细胞功能。

胰岛素/C肽释放试验

患者定量口服葡萄糖,使血糖升高,刺激胰岛β细胞释放胰岛素/C肽,通过测定空腹及服糖后不同时间点(服糖水后 0.5 小时、1 小时、2小时、3小时)的血清胰岛素/C肽水平,来了解胰岛β细胞的储备功能和分泌功能,有助于糖尿病的分型及指导治疗。

糖尿病相关抗体

包括谷氨酸脱羧酶抗体(GAD)、抗胰岛细胞抗体(ICA)和抗人胰岛素抗体(IAA)等。主要用于1型糖尿病的诊断和鉴别诊断。

同时还需要定期检测血脂、肝功能、肾功能、肾早损四项以及尿常规等相关检查,有利于糖尿病并发症的早期发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