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医健康网

糖尿病的解释(糖尿病释义)

光明网 0
文章目录:

这5个习惯,可能不知不觉患上糖尿病

在很多人的认知中

糖尿病和爱吃水果甜食、

不爱运动密不可分

但你知道吗?

糖尿病可能和这几件小事有关

建议自查↓

01

晚睡晚起拉升糖尿病风险

研究发现,晚睡晚起的人出现体重指数增加、肚子较大等代谢综合征表现的风险增高。与早睡者相比,晚睡者患2型糖尿病风险高出50%。

为何“夜猫子”更容易得糖尿病?医生解释,长期晚睡或睡眠不规律会干扰生物钟,导致内分泌失调,进而影响胰岛素敏感性,增加血糖和血压失控的风险。

此外,“夜猫子型”人群往往伴有不良生活习惯,如吃夜宵、缺乏运动等,这些习惯进一步增加了患病风险。

02

这样吃粗粮反而会让血糖“飙升”

想要吃粗粮控糖、减肥?

小心啦!

你可能把“粗粮”吃成了“细粮”

这些易升高血糖的粗粮食品

快拿起小本本记下来↓

①粗粮糊

②黏糯粗粮

③八宝粥和八宝饭

④全麦面包和粗粮饼干

⑤油炸食品和膨化食品

03

吃“无糖食品”血糖也可能会升高

“无糖食品”虽然在生产中不添加蔗糖,但很多“无糖食品”含有大量淀粉,可以在体内逐渐分解为葡萄糖,如果糖尿病患者吃多了,血糖同样会升高。对于“无糖食品”,平时可以吃,但不能多吃。

04

这4种食物搭配“升糖”特快

粗粮吃了、蔬菜吃了、豆制品吃了……

为什么血糖还是降不下来?

很可能是食物搭配出错了

这样搭配吃饭血糖容易飙升↓

1

土豆丝配米饭:“碳水炸弹”

土豆富含淀粉,如果拿来配米饭,相当于吃了两份主食,餐后血糖容易失控。此外,莲藕、山药、红薯、芋头都富含淀粉,如果配米饭、馒头一起吃,堪称“碳水炸弹”。

2

馒头配稀饭:和吃糖没两样

馒头本身升糖速度就快,稀饭也属于主食,升血糖的速度堪比喝糖水,而且煮得越久,糊化程度越高,越容易消化,升血糖的速度越快。尤其是早上八九点,恰好处于升糖激素活跃高峰期,吃馒头配稀饭,更容易导致血糖飙升。

3

豆浆配油条:升糖指数蹭蹭涨

豆浆升糖指数低、胆固醇不高、脂肪含量低,进入身体后既补充营养,又不至于带来一些健康风险。但如果搭配油条,升糖速度会非常快。而且油条在高温下持续加热,会产生很多对身体有害的物质,包括反式脂肪酸等,影响心血管健康。

4

方便面配火腿肠:咸上加咸

方便面和火腿肠都是高盐高钠食物,两者搭配一起吃,咸上加咸,不利于血压控制,间接影响血糖。此外,方便面通常是低温油炸熟透的,即使不泡水也能吃,糊化速度快,升糖速度高,不利于餐后血糖控制。

05

心理因素是影响血糖的“隐形杀手”

除了饮食、运动和药物会影响血糖,心理因素也会影响血糖控制。糖尿病刚发生或血糖控制不好的时候,很多“糖友”会出现愤怒或情绪不好的情况,这样会使升糖激素增加,胰岛素功能下降,导致出现高血糖。

看完上述5点

如果你有相关的担忧或困扰

别着急

这样做帮你稳住血糖

1

调整吃饭时间

研究发现,进餐时间可能左右你的健康。8:00前吃早餐,或许可以大大降低2型糖尿病发病率。19:00前吃最后一餐,也有助降低糖尿病风险。

注意:不吃早餐会影响血糖和血脂控制,以及胰岛素水平。

早餐推荐时间:7:00~8:00

一顿合格的早餐,需要包含碳水化合物、蛋白质、卵磷脂、维生素及矿物质。

午餐推荐时间:11:00~13:30

此时吃午餐,能够使食物充分消化吸收,食物营养利用率也会更高。午餐的主食可选择米或面制品,做到粗细搭配:2~3种蔬菜,1~2种动物性食物,如鱼虾等水产品、鸡肉、瘦猪肉、牛羊肉,1种豆制品,1份水果。

晚餐推荐时间:18:00~19:00

晚餐要做好一天的“查漏补缺”,对照早餐和午餐的进餐情况适当调整食物摄入量和种类,保证全天营养平衡。烹饪方式尽量清淡,以蒸、煮、拌为主,不喝啤酒、不吃烧烤等夜宵。

2

调整进餐顺序

荤素搭配的吃法,可以使血糖升高幅度小一些、代谢慢一些,对糖尿病患者的血糖控制是有帮助的。糖尿病患者吃饭时可以按照以下顺序:

先喝汤,比如青菜汤;

再吃凉拌或热炒的蔬菜;

接着吃肉类或鱼类;

最后吃主食,建议粗细搭配。

3

注意进食量

以拳头作为衡量进食量的标准。建议一顿饭至少要吃2/3拳头的主食、2个拳头的蔬菜、1/3拳头的肉类,加起来一共是3个拳头的食物量即可。

4

注意运动

运动是治疗糖尿病的重要方式之一,研究表明,下午或晚上运动,更有助于改善胰岛素抵抗指数。医生表示,①午餐后一小时或晚上九点前运动比较好;②高血压、心脏病患者不适合早上运动。

“135”原则是糖尿病患者的运动指南:饭后1小时、每次30分钟、每周至少5天。

运动方式:对于糖尿病患者来说,更推荐有氧运动,如跑步、跳广场舞、游泳等。

运动时间:饭后1小时是较合适的运动时间。饭前运动也可以,不要吃饱饭后立刻运动。建议每次运动30分钟以上,若能坚持更长时间更好。

运动频率:每周运动5天以上,一周约150分钟。

来源: 常州网

什么是血糖,糖尿病可以喝酒么?糖尿病患者平时需要注意什么

#什么是血糖,糖尿病可以喝酒么?#

血糖这东西,听着挺专业,其实就是指血液里的葡萄糖含量。葡萄糖是身体最重要的“燃料”,来源主要是吃进去的碳水化合物,比如米饭、面条、面包等。正常情况下,身体会通过胰岛素把血糖控制在合理范围,但如果胰岛素不够用,或者身体对它不敏感了,血糖就容易升高,长期下去,就成了糖尿病。

糖尿病能不能喝酒?

很多糖尿病患者都会问:“偶尔喝点酒,问题大不大?”答案是——最好别喝,尤其是烈酒。

酒精会影响血糖的稳定,短时间内可能让血糖升高,但更危险的是,它会影响肝脏的葡萄糖释放。什么意思呢?就是酒精会让肝脏“忘记”该释放糖分,特别是空腹喝酒时,血糖可能会突然降得很低,甚至引发低血糖昏迷。

此外,酒精还会对胰腺造成损伤,而胰腺正是分泌胰岛素的“总部”,如果它受损,血糖控制就会变得更困难。而且,酒精还会影响血压、血脂,对心血管系统不友好。糖尿病患者本来就容易合并心血管疾病,喝酒无疑是雪上加霜。

当然,如果是血糖控制得比较稳定的人,偶尔喝点低度酒,比如一小杯红酒,问题可能不大。但一定不能空腹喝,不能过量,更不能跟降糖药混着来,否则可能会出事。

糖尿病患者平时需要注意什么?

糖尿病的管理,说难也不难,说简单也不简单。关键是养成好习惯,让血糖尽可能稳定。以下几点,糖尿病患者一定要注意:

1、饮食要讲究,别让血糖大起大落

糖尿病不是完全不能吃糖,而是要学会“控糖”。主食可以吃,但要选择粗粮、全谷类,比如燕麦、糙米、红薯等,它们升糖速度比白米饭慢,能让血糖更稳定。

少吃高糖、高脂肪、高热量的食物,比如甜点、油炸食品、肥肉等。水果可以吃,但别贪多,尤其是香蕉、榴莲、葡萄这些高糖水果,最好少吃或者搭配一些蛋白质一起吃,避免血糖飙升。

2、规律运动,别总坐着不动

适量运动能提高胰岛素的敏感性,让身体更好地利用血糖。每天至少30分钟中等强度运动,比如快走、游泳、骑车,都是不错的选择。如果血糖控制得不错,还可以做点力量训练,增强肌肉,提高代谢。

但要注意,运动前后要监测血糖,尤其是注射胰岛素的人,避免低血糖。如果饭后血糖高,适当走一走,有助于降低血糖。

3、规律监测血糖,别等出问题了才检查

很多糖尿病患者觉得不舒服了才去测血糖,结果一测已经超标很久了。血糖监测要定期做,空腹血糖、餐后血糖都要关注,必要时还要查糖化血红蛋白(反映近几个月的血糖情况)。

如果血糖波动大,或者经常感觉头晕、心慌、疲劳,一定要找医生调整用药或者饮食。

4、注意足部健康,别忽视小伤口

糖尿病患者的末梢神经比较脆弱,脚部血液循环不好,一旦受伤,伤口很难愈合,严重的话可能会发展成糖尿病足。所以,每天检查自己的脚,别让小伤口变成大问题。穿舒适的鞋子,别打赤脚走路,避免被磕碰或烫伤。

5、管住情绪,别长期焦虑

血糖不只是吃出来的,情绪也会影响血糖。长期焦虑、压力大,会让体内应激激素升高,导致血糖波动更大。所以,学会调整心态,放松心情,对血糖稳定也有帮助。

糖尿病不是简单的“不能吃糖”,而是需要全方位管理。喝酒这事,最好能戒掉,尤其是烈酒,风险太大。如果血糖稳定,偶尔喝点低度酒,可以控制在适量范围内,但绝不能空腹喝,也不能和降糖药一起服用。

警惕!出现这些症状 糖尿病的“魔爪”正在伸向你

说到糖尿病

您的第一反应是什么?

老年病、大吃大喝、肥胖……

其实

糖尿病远比我们想象的

更加狡猾和多面!

糖尿病是一种“数字病”,它在发病前期没有明显症状,很容易被人忽视,只能通过监测血糖的数值变化来了解疾病状态。而糖尿病会引发一系列并发症,损伤心脑血管及神经系统,严重的会导致失明、下肢截肢等!

因此

早筛查、早诊断、早治疗

就变得至关重要!

这里为您总结了几个小窍门

帮您装好血糖“小雷达”!

“游泳圈”带你“游”向糖尿病

四肢纤细,肚子有点肉肉,男士们叫它“啤酒肚”,女士们称这种身材为“苹果体型”。如果您也是这样,可得多关注一下自己的血糖了!拥有这类身材的人群,患糖尿病的概率更高,知道为什么吗?听听专家的解释~

糖尿病“尊老”也“爱幼”

提到“三高”,您是不是觉得只有老年人才会有?其实不然!其中,高血糖导致的糖尿病,就并非老人专属。儿童、青少年也不能逃脱它的“魔爪”!如果小朋友出现以下症状,就需要多加小心喽!

脾气火爆、焦虑烦躁

小心变成“小糖人”!

心情还能影响血糖水平?是的,您没听错!医生提示:长期负面情绪可能引起体内应激,激发高血糖和高血压,导致胰岛素抵抗。抑郁情绪带来的不良生活习惯又会进一步增加罹患糖尿病的风险。所以,糖尿病有可能是“烦”出来的,并不是危言耸听!心情波动对人体中的血糖影响到底有多大?听完以下专家的分析,可别再抑郁、焦虑、生闷气啦!

身体自带的“血糖仪”

您看懂了吗?

我们的身体是一台精密的仪器,自备了一台“血糖仪”,您知道是哪个部位吗?其实就是我们的!如果您是一名糖尿病患者,当您的下肢又出现以下问题时,很可能已经出现了可怕的并发症!

你是不是糖尿病易感人群?

很不幸,糖尿病似乎更加青睐国人!除饮食结构、生活方式差异外,亚洲人的体质比欧美人患2型糖尿病的概率更高!除了家族遗传因素,还有这么几类人群更值得关注!戳视频,看看有没有您?

多年来,糖尿病一直被当作老年病看待,又因其在前期发病时无明显的不适症状,造成了人们对该疾病的忽视。有些人甚至已经血糖超标,自己却不知道。长期高血糖蛰伏在我们的身体里,悄然摧毁着我们的健康。每个人都需要重新认识、了解、预防糖尿病。

责任编辑:康心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