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医健康网

糖尿病眼瞎(糖尿病眼瞎了还能治好吗)

新华网 0
文章目录:

糖尿病的并发症可致失明,这些你知道吗?

来源:人民网

糖尿病性视网膜病变是糖尿病的并发症之一,是造成糖尿病患者失明的重要原因。定期检查眼底和控制血糖是不可忽视的预防措施。

糖尿病会引起很多微血管的并发症如白内障、葡萄膜炎、青光眼、干眼症等。糖尿病还会引起视神经和视网膜的病变。若治疗不及时,很可能会导致失明。有研究数据显示,十年糖尿病病史的患者,其视网膜并发症的发病率在20%~30%。病史在十五年以上的患者,三分之一的人会发生眼底病理改变。

糖尿病性视网膜病变是可预防的疾病,但由于早期没有明显症状,不容易被患者察觉。因此,糖尿病人需要每年做常规的眼底检查。此外,糖尿病人在生活中还需结合运动、药物和饮食,控制好血糖。

糖尿病病史在五年左右的人,如果血糖控制的很好,则需每年检查一次眼睛。但如果发现眼睛有严重的问题,就需要每半年或每三个月检查一次眼睛。

我国糖尿病病人对于眼底病变的认知程度还很低。医生在临床接诊时,65%的人都不知道糖尿病会导致严重的眼部并发症,这点需要引起大家的重视。只要糖尿病患者重视它,95%以上的人是不会因糖尿病而失明的。

本文由首都医科大学附属北京同仁医院副院长、眼科主任,同仁眼科中心副主任魏文斌教授进行科学性把关。魏文斌教授擅长眼底病的临床诊疗,尤其在视网膜脱离、眼内肿瘤的诊断和治疗方面积累了丰富的经验。

“肥胖的安禄山双目失明躺在床上,皮肤溃烂”这是糖尿病并发症

公元757年正月初五,肥胖的安禄山双目失明躺在床上,皮肤溃烂让他狂躁不已,他最信任的亲信宦官李猪儿走到他身边,将刀刺向安禄山,安禄山悲痛地喊到:这人是我的家贼啊!

安禄山因为身体太过肥胖,晚年双目失明,为了防身,安禄山的床头始终悬挂了一把刀,只要伸手就能摸到,每晚临睡前,安禄山都要确定刀就悬挂在床头,才能安心睡去。

然而被砍之后,他却无论如何也摸不到这把刀,安禄山见不到对方的脸,却心痛地断定:这人,一定是家贼。然而他再也无法验证,便一命呜呼。

聪明一世的一代枭雄安禄山,最终因为糖尿病晚期多种并发症,双目失明,皮肤溃烂,痛苦不堪,折在了自己人手里。再多的荣华、富贵、权利,也换不来优质的生活质量和人生巅峰了!

乱臣贼子安禄山祸乱于唐朝末年,再厉害的人也躲不过疾病,比如这种过度肥胖、代谢紊乱带来的糖尿病以及并发症。

不只是唐代有糖尿病,早在西汉,约公元前179年-前118年,西汉辞赋家司马相如就有这病——糖尿病,那时候,糖尿病还不叫糖尿病,称之为“消渴疾”。

糖尿病是一种基于遗传与环境的慢性代谢紊乱,可导致微血管、大血管等组织受损,对眼睛、足部、心、脑部等器官造成损害。患有糖尿病的患者,身体因为持续高血糖而产生一系列的相应症状。晚期的糖尿病并发症很多,据说有100多种,常见的的发病部位有心、脑、肾和眼,有糖尿病心血管并发症、糖尿病性脑血管病、糖尿病肾病、糖尿病眼部视网膜病变、糖尿病足、糖尿病神经病变等。

安禄山为什么皮肤溃烂?

糖尿病皮肤并发症。

皮肤病变可发生在全身各部位皮肤,发生于糖尿病的各个时期。表现为躯干部位多汗,四肢少汗,皮肤干燥和瘙痒,手足开裂,小腿胫前出现红斑,逐渐进展为圆形的色素沉着区(胫前斑)。这是因为,自主神经不能正常调节汗腺,导致汗腺分泌异常。加上长时间代谢紊乱,造成微血管病变、神经病变、动脉硬化和皮肤感染,进而导致皮肤病变。

安禄山为什么双目失明?

糖尿病眼部并发症。

糖尿病视网膜病变可出现视力下降、视物模糊,还有部分患者出现颜色识别能力障碍或眼睛疼痛。病理是患者眼基底膜加厚、微血管堵塞、经血视网膜屏障功能受损所造成的渗透,时间长了,导致视网膜水肿,引起新生血管的形成,视网膜报废,眼睛自然就看不见东西了。

除了我们以上看到的这两点。

糖尿病晚期的安禄山,还有可能出现这些并发症,只不过史书上没有细致的病例记载。

糖尿病患者安禄山,还会出现以下这些并发症。

1、糖尿病合并骨质疏松 会出现多发性骨痛,由于尿钙排泄增加,可出现四肢抽搐现象。骨质疏松症程度严重者易发生骨折,如发生脊椎明显的压缩性骨折,会出现驼背、身高变矮、肋缘和髂脊的距离缩小。这是因为,患者血糖控制不佳,尿糖排泄增加,血液中的钙随尿大量流失,抑制骨形成,骨转化处于较低水平;糖基化终末产物可能增加骨脆性。

2、糖尿病足 糖尿病足表现是严重度不一的神经病症、溃烂、感染,足部软组织与骨关节的受损或病变,严重者需要截肢。糖尿病病人出现足部溃烂或坏死的概率是 20~30%。这是由于周围神经病变、感染和血管狭窄或闭塞等共同发挥作用而引起糖尿病足。

3、糖尿病口腔疾患 血糖控制不佳的患者,牙周组织的炎症较重,龈缘红肿可呈肉芽状增生,易于出血,常有牙周袋溢脓,并常发生牙周脓肿,严重时可发生多发性牙周脓肿,牙槽骨破坏迅速。

4、糖尿病骨关节病 表现为关节疼痛及压痛、关节肿大、晨僵、关节摩擦音(感)、关节活动受限。糖尿病会引起关节神经病变,导致感觉减退和营养血管功能障碍,出现关节软骨损害,骨质破坏,甚至骨折。

5、糖尿病神经病变 糖尿病病程达 10 年以上者,易出现明显的周围神经病变。临床表现为肢体麻木、疼痛、灼热或针刺感,症状往往两侧对称,在手足末端更明显。一侧下肢近端严重疼痛为多见,可与双侧远端运动神经同时受累,伴迅速进展的肌无力和肌萎缩。

6、糖尿病血管病变 患者足背动脉搏动消失,下肢皮肤冰凉,走路乏力,休息 2~3 分钟消失,之后可出现行走时小腿疼痛,休息后缓解(间歇性跛行)。这是因为糖尿病导致周围血管病变,即除冠状动脉和脑血管外的其他血管发生狭窄、闭塞,远端组织出现相应缺血性痉挛或坏死,主要累及下肢动脉。

7、糖尿病性功能障碍 男性表现为勃起功能障碍、早泄、延迟射精、不射精、逆行射精等。女性表现为性欲低下、阴道润滑度下降、性兴奋障碍和性交困难等症状。男性是由于自主神经疾病导致勃起和射精障碍,血管疾病导致勃起障碍;女性是由于机体处于慢性高血糖状态,体内抗氧化防御效力下降,导致病程加重引起各种性功能障碍。

……

还有很多,以上为常见慢性并发症。

以上这些,都是说的是糖尿病的慢性并发症,还有一种致命的、急性的糖尿病并发症——糖尿病酮症酸中毒。

糖尿病酮症酸中毒( diabetic ketoacidosis,DKA)是最常见的糖尿病急性并发症,以高血糖、酮症和酸中毒为主要表现,是胰岛素不足和拮抗胰岛素激素过多共同作用所致的严重代谢紊乱综合征。只要糖尿病患者的血糖持续超过13.9mmol/L,就有发生糖尿病酮症酸中毒的可能,不区分糖尿病的类型。糖尿病患者出现上述表现,应想到酮症酸中毒的可能,立即监测血糖,如果血糖超过13.9mmol/L,应立即就医,及时救治,否则,就有严重的生命危险。

#健康创作官#

糖尿病视网膜病变不容忽视,严重可致失明!4种用药,一次说清楚

糖尿病是继高血压之后,发病率占第二位的慢性疾病,并且由于70%的糖尿病患者同时患有高血压,因此和高血压并称为“夫妻病”。临床统计显示,我国糖尿病的患病率为6.0%,患病总人数约为1.298亿,并且男性患病率高于女性。

糖尿病本身并不可怕,发病初期大部分患者没有任何症状,这也是知晓率和治疗率低的主要原因。但是,糖尿病会引发一系列死亡率极高的并发症,临床统计各个并发症的患病率分别为:脑血管疾病12.2%;心血管疾病15.9%;下肢血管病变5.0%;糖尿病眼病34.3%;糖尿病肾病33.6%;神经病变60.3%。

其中,糖尿病视网膜病变就很常见,也是容易被忽视的一种并发症。

陈女士,62岁,糖尿病15年,1年前看东西总是很模糊,认为是老了花眼了就没太当回事,但是最近她发现自己和老伴的花眼很不一样,老伴也是花眼,但是带上老花镜后,看东西一直是清楚的,但自己带上老花镜,看上十几分钟后,眼前就变得一片模糊。

趁着儿子放假,她来到医院进行检查,结果确诊为糖尿病视网膜病变。她咨询医生,自己一直比较注意,血糖也一直监测着,都在正常范围内,为什么还会出现并发症呢?这个病还能不能治好呢?

糖尿病视网膜病变是由糖尿病引起的视网膜损伤,如果不进行干预的话,疾病不断进展,最终的结果就是患者不可逆的目盲(俗称瞎眼)。糖尿病对视网膜造成的严重后果可以通过检查和有效的治疗进行预防,从而避免目盲的发生。因此,预防糖尿病视网膜病变,最重要的就是早发现,早治疗!

糖尿病患者出现眼底病变时,静脉的变化是一项非常重要的指标。对于正常人群,视网膜动脉是正常的,而糖尿病患者的视网膜可能正常或者变细,就像出现高血压或者高血脂后,能够看到动脉硬化一样。

糖尿病患者出现眼底病变时,会经常性的发生各种各样的病理性改变,让眼底病变的表现五花八门。临床研究显示:串珠样静脉是糖尿病视网膜病变严重程度的“风向标”。一般在糖尿病早期,不会出现串珠样静脉,表现为均匀性的扩张或者迂曲;但如果不加以控制,疾病继续进展,就会逐渐出现静脉管径不均匀,随着时间的延长,逐渐形成“串珠样静脉”对于一些特殊的患者,可能会出现“豆样扩张”。

如果两个象限出现了“串珠样静脉”,提示疾病已经进入到严重的非增值性的病变阶段,至少应进行轻度散播性视网膜光凝治疗;如果已经在多个象限出现了“串珠样静脉”,则已经进入增殖期,需要进行标准的全视网膜光凝。

出现糖尿病视网膜病变应该如何用药?

目前,针对糖尿病视网膜病变,临床上主要有4种药物。

1.抗血管内皮生长因子:雷珠单抗、贝伐单抗、阿柏西普、康柏西普等。血小板生长因子是参与糖尿病性黄斑水肿生理过程重要的因子,缺氧、高血糖等都会使其上升,进而引起渗漏、血管增生等病例过程。抗血管内皮生长因子治疗可以迅速消退视网膜新生血管,显著消退视盘新生血管,对黄斑水肿的增生型视网膜病变有比较好的治疗作用。

2.羟苯磺酸钙:这种药物可以抗氧化、改善血管微循环,增加视网膜血流量,降低血液粘滞性,阻止血小板聚集,减轻或阻止视网膜微血管的渗漏,减少血管活性物质的合成,阻止微血管基底膜的增厚,进而有效改善糖尿病视网膜病变的症状。

3.贝特类药物:如非诺贝特等,可以全面调节脂代谢紊乱,并且抗炎,抗氧化,有效改善血管增生或者细胞凋亡等症状,缓解视网膜病变的进展,减少激光治疗的需求。

4.ACEI或者ARB:普利类药物和沙坦类药物是用于治疗高血压的一线用药,对于糖尿病合并高血压的患者,可以优选此类药物预防糖尿病并发症的出现,但是需要注意的是,如果糖尿病患者不伴发高血压,一般不建议使用此类药物预防视网膜病变的出现。

糖尿病视网膜病变作为糖尿病严重的并发症,发病率非常的高,对于糖尿病患者,要定期进行检查,做到早发现,早治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