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医健康网

糖尿病 自愈(糖尿病自愈经验)

吕军医生 0
文章目录:

10年的糖尿病,竟然自行“痊愈”了!这到底是福是祸?

现象重要还是本质重要?

前天跟大家分享了“俄罗斯降糖5号”的例子,血糖控制良好的背后,是副作用的风险。如果一味地追求降糖效果,就可能掉进商家虚假宣传的陷阱。

今天再跟大家分享一个案例:一个患糖尿病十几年的糖友,竟然自行“痊愈”了,现象背后的真相又是什么呢?

这是一个真实的病例,为了保护隐私,就用“张洁”这个化名吧。

张洁是一名教师,也是一名患病10年的老糖友。

作为人民教师,张洁对自己要求严格,这种自律也表现在她对待疾病的态度上 。

自从10年前确诊糖尿病之后,她就像一名令行禁止的士兵一样,开始了与糖尿病的顽强作战 。她按照医生的要求,严格控制饮食、每天坚持锻炼、按时服用药物、定期监测血糖。

在这种严格管理下,张洁的血糖也像一名优秀的学生一样 ,控制得很理想。

但是人毕竟不是机器,张老师有时也会感到一丝疲倦。她经常跟同事倒苦水:“这糖尿病简直像个牛皮糖一样甩不掉!学生都有毕业的时候,糖尿病什么时候才有办法彻底根治啊!”

想不到,这个愿望居然真的实现了!


今年年初的时候,张洁开始经常感觉心慌、出汗、饥饿感。张老师也是一名老糖友了,根据经验,她判断自己是出现了“低血糖”。拿血糖仪一测,果真如此。

一次两次可能是偶然,但是自那以后,张洁经常出现这种情况,这可是以前从来没有过的现象。

难道是因为自己控制得好,糖尿病改善了?由于今年带毕业班,工作比较忙,张老师也没时间上医院咨询,就自己把降糖药给减量了,后来看血糖也没有升高,索性就完全停掉了。奇怪的是,血糖也没反弹。

难道真是功夫不负有心人,自己的糖尿病“逆转”了?

可张老师却觉得有点不对劲:降糖药是停了,血糖也不高,可是感觉自己的状态却变差了。整天总感觉乏力、提不起精神、胃口也不好,而且格外怕冷。家人也觉得她气色不太好,面色看上去有些浮肿、蜡黄。

难道是血糖仪坏了?张老师又借了小区邻居血糖仪来对比,完全正常。她觉得可能是自己工作太劳累了,毕竟活生生的血糖数字摆在面前,既不高也不低,能有什么问题。

直到有一天,张老师早上上完厕所起身的时候,突然眼一黑晕倒了!幸好家人及时发现,马上打120把她送到了医院。

经过检查,医生发现了一个奇怪的现象:张老师的血糖的确不高,但血压、血钠均明显低于正常。

医生考虑她这次晕倒的原因是“体位性低血压”。

但是引起低血压的原因却不清楚。因为张老师平时的血压是完全正常的,以前也从来没出现过低血压的情况。

急诊医生觉得这背后还有潜在的病因没有发现,就把张老师收进了住院部进一步检查。

住院后经过检查,发现张老师有几种激素的水平明显降低。再进一步查找原因,发现她大脑的垂体上有个梗塞灶。

至此真相大白:张老师是得了“糖尿病自行缓解综合征”。

经过3周的治疗,张老师乏力、怕冷、纳差等症状明显改善,脸色也恢复了正常。

但与此同时,她的血糖又开始升高了。重新用上降糖药后,血糖慢慢达标了。

张洁糖尿病“痊愈”的梦幻破灭了,一切又回到了最初的样子,仿佛从来没有改变过。

但“糖尿病自行缓解综合征”又是一种什么病呢?

糖尿病自行缓解综合征,也叫“Houssay综合征”。Houssay是阿根廷的一名诺贝尔奖获得者,他最先发现了这个病,所以就以他的名字命名。

说到这个病,一切还得从大脑中那个小小的“垂体”说起。

垂体位于大脑底部,形状近似椭圆形,直径只有1厘米左右,重约0.6克,相当于一粒豌豆大小。

垂体个头虽小,却“位高权重”,是掌控人体内分泌的“总司令”。

它每天要分泌多种重要的“激素”,如促肾上腺皮质激素、促甲状腺激素、促性腺激素等等,对身体的新陈代谢、生长发育、生殖等重要的功能进行调节,维持着人体的正常运转。

当腺垂体由于某些原因发生病变时,它所分泌的相关激素就会减少。这些激素有升高血糖的作用。当它们的分泌减少以后,就会导致病人血糖降低及“三多一少”糖尿病症状消失。

张老师的糖尿病之所以不治自愈,就是因为垂体发生了梗死,也就是发生了“垂体卒中”,导致垂体功能减退,升糖激素分泌不足所致。

所以,张老师的血糖虽然恢复了正常,却并不是什么好事。背后的真相是“垂体卒中”掩盖了“糖尿病”。

所以,有时候我们需要透过现象看到本质,遇到反常的情况,不要麻痹大意,以免耽误了真实的病情。

中国团队最新研究成果!这类糖尿病患者有望摆脱胰岛素,或将实现治愈

糖尿病治愈“难题”有望出现新解法。近日,北京大学生命科学学院教授邓宏魁研究组联合北京协和医学院教授彭小忠研究组,开发了一种全新的胰岛移植策略,有效支持人多能干细胞分化的胰岛细胞在体内存活、成熟,并长期维持功能。研究结果表明,这种移植策略有望使糖尿病患者脱离胰岛素注射,实现1型糖尿病的治愈。该成果日前已在《自然·代谢》期刊发表。

糖尿病是威胁人类健康的重大疾病。其中,1型糖尿病患者的治疗依赖胰岛素,胰岛移植能使他们脱离胰岛素注射,是治疗的理想途径。然而,由于人胰岛组织供体极其稀缺,科学家又将目光聚焦到人多能干细胞上,它具有无限增殖和分化为胰岛细胞的潜能,为胰岛移植提供替代方案。

“开发细胞存活率高、安全性好、有利于人多能干细胞分化胰岛细胞的移植方案,是需要解决的科学问题。”邓宏魁说,联合研究组建立了一种全新的移植策略——腹直肌前鞘下移植,将人多能干细胞定向诱导分化为胰岛细胞,植入包裹腹直肌的腱膜下方。“手术在B超引导下就能完成,没有出血和凝血风险。”邓宏魁举例说明新策略的优势:相较于其它腹腔外移植方案,腹直肌鞘下移植通过影像学手段就可以对移植物进行监测和控制,有效支持人多能干细胞分化胰岛细胞的早期细胞存活和长期功能维持。

医生对糖尿病患者进行远程会诊。华社记者 徐昱 摄

胰岛细胞移植后,控制血糖的效果如何?数据来说话:团队以糖尿病模型猴为实验对象,腹直肌前鞘下移植后第12周,糖尿病猴的糖化血红蛋白平均下降了44%,达到健康猴水平。研究还证实,腹直肌前鞘下移植,可以使内源胰岛素分泌水平大幅提升,且能响应血糖浓度变化。

“未来在人多能干细胞分化胰岛细胞临床移植中,接受腹直肌鞘下移植有望帮助1型糖尿病患者脱离胰岛素注射。”邓宏魁说,腹直肌前鞘下移植操作方法简单,相关不良反应少,移植后多能干细胞分化胰岛细胞能高效存活,在体内逐渐获得成熟功能并长期稳定地维持其生理功能。这些优点使腹直肌鞘下移植成为未来人多能干细胞用于临床糖尿病治疗理想的移植策略。

来源:新华每日电讯

什么样的糖尿病能完全治愈?医生提醒:恭喜糖尿病前期的人群

在健康与疾病之间,有一条微妙而模糊的界线,那就是糖尿病前期。这个状态似乎悄悄潜伏,但又有着重大的健康影响。

在这篇文章中,我们将探讨糖尿病前期的定义、危险因素、以及如何通过生活方式的智慧来预防和管理它。

同时,我们将揭示糖尿病前期在中国的情况,以及医学营养干预的重要性。

@康复Therapy

什么是糖尿病前期?

糖尿病前期,听起来似乎并不像一种疾病,但它实际上是一个引发警钟的健康状态。它表现为血糖水平高于正常范围,但还未达到糖尿病的标准。早期的发现和干预对于防止糖尿病的发展至关重要。然而,糖尿病前期的定义在不同年代和地区有所不同。

1999年,世界卫生组织(WHO)和2010年,美国糖尿病协会(ADA)分别提出了不同的标准。其中,ADA标准将空腹血糖(FPG)的下限切点值下调至5.6 mmol/L,同时将糖化血红蛋白(HbA1C)在5.7%到6.4%之间的范围列为糖尿病前期的诊断标准之一。这引发了一个问题:到底哪个标准更准确?

标准的比较与悬念

一项美国大型前瞻性队列研究对五种不同的诊断标准(包括ADA 2010和WHO 1999标准)进行了比较。结果表明,根据ADA标准,血糖水平在5.6~6.9 mmol/L之间的人群的特异性较差,与糖尿病和死亡风险的增加没有明显相关性。相比之下,根据WHO标准的FPG在6.1~6.9 mmol/L范围和ADA标准的HbA1C在5.7%~6.4%范围内的特异性更好,对心血管事件和死亡风险有较强的预测价值。

这个发现让我们思考,到底应该采用哪个标准来诊断糖尿病前期?这个问题尚未有一个明确的答案,但它强调了研究和医疗领域对于标准化的迫切需求。

然而,对于中国而言,还有另一个挑战。由于HbA1C检测标准化程度不高,因此不推荐常规采用HbA1C来诊断糖尿病前期。这使得我们在这个国家中对糖尿病前期的诊断更加依赖血糖测试,尤其是FPG。

糖尿病前期在中国的普遍情况

中国是全球糖尿病的重要“热点”,并且在糖尿病前期方面也不例外。根据全国流行病学调查,根据不同标准,如WHO 1999标准和ADA 2010标准,不同年份的数据显示糖尿病前期患病率在15.5%到50.1%之间。这些差异主要是由于标准和诊断方法的不同。

这一巨大的人群中,有1.48亿人受到糖尿病前期的影响,远远超过糖尿病患者的数量。这让我们不得不思考,如何更好地发现和管理这庞大的人群,以预防糖尿病的爆发。

生活方式干预的神奇力量

既然糖尿病前期是如此普遍,那么有什么方法可以帮助人们降低糖尿病的风险呢?这时,生活方式干预进入了舞台。

多项研究证实,糖尿病前期的人群接受适当的生活方式干预可以延迟或预防糖尿病的发生。例如,芬兰的糖尿病预防研究(DPS)和美国的糖尿病预防计划(DPP)都显示生活方式干预降低了糖尿病的发生风险。

医学营养干预:智慧的餐桌上的策略

在生活方式干预中,医学营养干预发挥着至关重要的作用。它的目标是维持理想的体重和血糖水平,控制心血管危险因素,如高血脂和高血压。

具体来说,医学营养干预包括以下几个目标:

  • 对于超重或肥胖者,目标是使体重指数(BMI)达到或接近24 kg/m²,减重5%以上并长期维持;
  • 控制每日饮食总热量减少400~500 kCal;
  • 减少饱和脂肪酸摄入;
  • 控制盐和酒的摄入。

这些目标的达成需要一份智慧的饮食计划。建议合理平衡膳食,以碳水化合物、脂肪和蛋白质的摄入比例为45%-60%、25%-35%、15%-20%。同时,根据体重管理的目标,需要控制热量摄入,保持平衡的营养成分摄入。

智慧的生活方式管理

除了医学营养干预,生活方式的智慧也包括一系列健康的习惯。有句谚语说:“生命在于运动”,运动对于维护身体健康至关重要。规律的运动不仅可以帮助维持体重,还可以提高胰岛素敏感度,有助于血糖的控制。

此外,要注意心理健康。情绪激动、长期熬夜和压力都可能诱发糖尿病前期。所以,学会放松、保持平和的情绪对于预防糖尿病前期非常重要。

此外,大便通畅也是一个重要的方面。便秘不仅让人不适,还可能导致体内废物物质的滞留,增加身体对糖分的吸收。因此,保持大便通畅是一个值得关注的问题。

最后,避免剧烈的身体活动,尤其在寒冷天气。极端的运动可能导致血糖波动,对于糖尿病前期的人群来说,这可能是一个危险因素。

总结:预防胜于治疗

在探寻糖尿病前期的奥秘和生活的智慧之后,我们不禁想起一句名言:“预防胜于治疗。”糖尿病前期虽然不像糖尿病那么显眼,但它蕴藏着潜在的健康危机。通过科学的诊断标准、生活方式干预和医学营养干预,我们可以防止它演变为糖尿病,从而维护健康、延长寿命。

因此,让我们在日常生活中运用这些智慧,保持健康的饮食和生活方式,成为自己健康的主人,远离糖尿病前期的威胁。

@头条健康#卒中防控立即行动##糖尿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