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医健康网

糖尿病 长寿(糖尿病长寿面可以吃吗)

仁心科普 0
文章目录:

“糖尿病人有4坎,熬过就长寿”:4坎指的哪四年?50岁后请重视!

声明:本文内容均是根据权威医学资料结合个人观点撰写的原创内容,意在科普健康知识请知悉;如有身体不适请咨询专业医生

糖尿病不是绝症,但它是一场持久战。有个说法在糖友圈里流传得很广:“糖尿病人有四道坎,熬过去就能长寿。”

这话听上去像是江湖传言,但细究起来,还真藏着一点科学道理。糖尿病,是一种和时间赛跑的病。尤其年过五十,更要留心那几道“坎”,每个都可能是转折点。

这四道坎,指的不是哪四种并发症,也不是哪四种治疗方式,而是四个关键时间节点。它们背后,是糖尿病自然病程中最容易“翻车”的阶段。

第一坎:确诊后的头两年,“糖”刚来,别慌了阵脚

初确诊糖尿病时,很多人心里一阵慌:是不是以后不能吃糖了?是不是得天天打胰岛素?是不是命不久矣?其实,这个阶段,是“糖尿病人生”的起点,但也是最容易“掉坑”的时候。

大部分人一开始血糖控制不错,甚至吃点药、调整饮食后,血糖就稳了。这时候最危险的心态是:“我好了,不严重。”于是开始偷吃,停药,放松警惕。

医学研究表明,确诊早期是干预效果最好的黄金窗口。

这两年要是控制得好,不仅可以延缓病情进展,还能降低未来出现并发症的概率。可如果这时候“三天打鱼两天晒网”,糖尿病就很快进入“失控”模式。

所以,第一道坎不是病变本身,而是认知和态度的考验。能不能接受自己和“糖”共处的事实,并从此建立起规律的生活方式,是每个糖友绕不过去的考验

第二坎:发病后的第八年,身体开始“记旧账”

糖尿病不是“今天高血糖,明天就出并发症”这么简单。它像个记账员,悄悄把你过去几年血糖控制的好坏,一笔一笔记清楚。而第八年左右,往往就是身体“开始讨账”的时候。

国家糖尿病防治指南中提到:糖尿病患者在发病5-10年内,如果血糖控制不佳,很容易出现微血管并发症,例如视网膜病变、肾病早期、神经病变等。

这时候,很多人突然发现眼睛模糊了、尿蛋白升高、脚发麻。其实并不是突然,而是“潜伏”多年后,病情开始显形。这正是糖尿病的“沉默杀手”特性。

别以为自己没症状就代表没事,特别是八年左右这个节点,是*“无声并发症”*的高发期。该做的眼底检查、尿微量白蛋白检测、周围神经筛查,一个都不能跳过

第三坎:发病15年后,糖“动手”开始“拆房子”

糖尿病到了15年左右,有些人已经进入了“并发症集中爆发期”。

这个时期血管、神经、肾脏、心脏都可能开始出问题。很多2型糖尿病患者在这个阶段,出现了冠心病、脑梗、下肢动脉硬化,甚至糖尿病足。

此时糖尿病已经不再是一个“只看血糖”的问题,而是变成了一个全身系统性疾病。血糖高只是表面,背后是身体多个器官已经被慢性高糖环境“腐蚀”多年。

这一阶段的关键,是综合管理。光靠降糖药已经不够了,还要控制血压、血脂、体重,同时定期评估肾功能、心血管风险等。“单打独斗”不行了,要靠“团队作战”。

如果能在这个阶段依然维持良好的控制,延缓器官衰竭的速度,那就等于在糖尿病的“攻坚战”里守住了阵地。

第四坎:发病20年以后,“糖”不再藏着掖着

到了糖尿病20年以上,大多数患者年龄也都六七十岁了。这个阶段,糖尿病的“隐身术”彻底失效,身体的各种问题全面显现。

很多人在这个时期出现了肾功能衰竭、失明、截肢、心衰或中风。根据《中国2型糖尿病并发症流行病学研究》(2013年)数据显示,糖尿病患者20年以上的糖龄,并发症发生率可达70%以上

这个阶段的糖尿病管理,已经不是“调控血糖”那么简单,而是要围绕“延缓器官衰竭”和“提高生活质量”来展开。

医生一般会建议患者更频繁地做体检,调整药物组合,防止低血糖,并加强营养支持、康复锻炼。这个时候,“活得久”不如“活得好”,是健康管理的重点。

糖尿病不是“绝路”,是“慢路”

糖尿病的危险,不在于它来得快,而在于它走得慢。慢得让人误以为它“没事”,结果一不留神,就被并发症“反噬”。

谁说得了糖尿病就不能长寿?很多糖友活到了八九十岁,关键在于有没有认认真真地“熬过那四道坎”。

生活方式是最好的“药”:管住嘴、迈开腿、睡好觉、别生气,比吃什么保健品都靠谱。和糖尿病相处,像在和一个老朋友打交道:你对它有规矩,它就不乱来。

“糖”要管,心要松,别吓自己

不少人一听糖尿病,就吓坏了,觉得是“死刑”。其实,恐惧和焦虑反而是病情控制最大的敌人。长期处于压力之下,不仅影响血糖,还容易打乱生活节奏,形成恶性循环。

糖尿病的管理,是个长期工程,要像“养盆景”一样精细,但也不用像“守炸弹”一样紧张。规律、稳定、持续,是糖尿病管理的关键词。

50岁后的人生,不是“下坡路”,而是“施工期”

人一旦过了五十,就开始进入人生的“维护阶段”。身体像老旧小区,电路、水管、墙皮都要定期检修。糖尿病就是其中最常见的一项“隐患工程”。

别把糖尿病当“病入膏肓”,它更像是一个“生活提示器”。提醒你,该吃得清淡一点了,该走路多一点了,该放下手机早点睡了。

只要你认真对待,规律治疗,定期体检,糖尿病就是个“可以管理的慢性病”。而不是一场无法逆转的“人生灾难”。

熬过四道坎,糖友照样能长寿

“糖尿病人有四坎”,不是危言耸听,而是无数临床数据、患者经历总结出的规律。熬过去了,身体的“账本”也许还不完美,但至少不会垮塌。

糖尿病不是你人生的终点,而是一个需要调头的路标。掉头不晚,慢一点走,也能走得更远。

别怕“糖”,怕的是不把它当回事。四道坎,考的不光是身体,更是你的耐心、智慧和坚持。

资料来源:

①.中华医学会糖尿病学分会. 中国2型糖尿病防治指南(2020年版)[J]. 中华糖尿病杂志, 2021, 13(4): 315-409. DOI:10.3760/cma.j.cn115791-20200920-00668.

研究表明:糖尿病患者想要长寿,请记住4个数字,别不放心上!

“糖尿病能不能治好?”“血糖正常了是不是就没事了?”“吃糖多就一定得糖尿病吗?”这些问题,几乎每天都有人在问。

可真正让人揪心的,不是糖尿病本身,而是它像“温水煮青蛙”一样,悄无声息地引发心梗、脑卒中、肾衰竭,甚至失明、截肢,最终缩短寿命。

据《柳叶刀》发表的一项2024年全球研究显示,糖尿病患者的预期寿命平均减少6.7年,且并发症风险是健康人群的3倍以上。这不是危言耸听,而是实打实的数据。

而就在这项研究中,专家给出了一个简单却极具指导意义的建议:糖尿病患者如果想延缓并发症、延长寿命,必须牢牢记住4个关键数字。

这四个数字到底是什么?它们为什么如此重要?又该如何做到心中有数?这篇文章,将带你抽丝剥茧,读懂糖尿病背后的“长寿密码”。

人们常说“糖尿病是富贵病”,但真正的富贵,是活得久、活得好。可现实中,很多人即便知道自己有糖尿病,依然对控制标准模糊不清,甚至觉得“反正都得了,治不治都一样”。

这类观念,正在悄悄吞噬着患者的生命质量。

让我们先来看一个真实案例。

2023年,北京协和医院接诊了一位65岁的退休老教师,患2型糖尿病已有12年,自觉控制得不错。

可就在一次常规体检中,他被查出严重的肾功能不全,并已出现视网膜病变。医生追问后发现,这位老师平时只关注空腹血糖,忽视餐后和糖化指标,血压也未系统监控。

他以为自己“血糖过得去”,却在不知不觉中,掉进了糖尿病并发症的陷阱。

这位老师的问题,正是“只盯一个数,看漏三个数”。如今,医学界广泛认同的糖尿病“长寿四数字”标准是:空腹血糖≤7.0mmol/L、餐后2小时血糖≤10.0mmol/L、糖化血红蛋白≤7.0%、收缩压≤130mmHg

这四个数字,是国际糖尿病联盟(IDF)、中国糖尿病学会等权威机构共同推荐的目标区间。

那为什么是这四个数?我们逐一拆解。

第一,空腹血糖≤7.0mmol/L。

这是最基础的监测指标,反映的是身体空腹状态下的胰岛素功能。就像汽车熄火后油耗是否正常一样,空腹血糖过高说明胰岛功能已明显受损。

研究显示,长期空腹血糖超过7.0,会显著增加心脏病和中风的风险。

第二,餐后2小时血糖≤10.0mmol/L。
很多人只盯着空腹血糖,却忽视了餐后血糖的波动。但餐后血糖才是糖尿病并发症的“幕后推手”。

2022年《中华内分泌代谢杂志》刊登的一项研究指出,餐后血糖升高比空腹血糖更容易引发血管内皮损伤和炎症反应。

第三,糖化血红蛋白≤7.0%。
这是个被很多患者忽略却极其关键的指标,反映的是过去2~3个月的平均血糖水平。

它就像一份历史账单,比单次血糖测量更真实。研究发现,糖化血红蛋白每升高1%,心血管事件风险就增加18%。

别只盯着当天的血糖,糖化才是判断控制效果的“金标准”。

第四,收缩压≤130mmHg。
可能很多人会问,高血压和糖尿病有啥关系?两者是好朋友,也是“死对头”。数据显示,超过70%的糖尿病患者合并高血压,二者共存会大幅提高心脑血管病、肾病、眼病的发生率。

但问题来了,很多人即便知道了这四个数字,仍然控制不住,甚至走入误区。

误区一:只看空腹,不测餐后
不少患者每天测一次空腹血糖,看到“6点多”就放心了。但餐后血糖可能已飙到12以上。

很多心梗、脑卒中,正是发生在饭后血糖剧烈波动时。

误区二:只看血糖,不测血压
有些糖尿病患者觉得自己“不是高血压患者”,就忽视血压管理。但糖尿病本身会使血管弹性下降,增加血压波动。

一个长期高血糖、高血压的人,相当于天天在“炸药桶”上走钢丝。

误区三:糖化血红蛋白是医生的事,不用管


糖化指标是判断治疗是否达标的“天气预报”。它决定了你未来3个月的风险地图。

忽视它,就等于闭着眼走路。

误区四:一旦血糖正常,就可以放松管理
不少人血糖控制好了,药也停了,运动也懒了。可糖尿病是个慢性病,控制好了≠治好了。

放松警惕,随时可能“功亏一篑”。

那到底该怎么做,才能真正把这四个数字“握在手里”?以下建议,值得每位糖尿病患者认真看完。

第一,定期监测,全方位记录。
建议每周至少监测1~2次空腹和餐后血糖,每3个月检查1次糖化血红蛋白,每月至少测量1次血压。

如果条件允许,使用连续血糖监测设备(CGM)能更精准掌握血糖波动趋势。

第二,合理饮食,别怕吃主食。


糖尿病不是“戒糖病”。

关键在于控制总量、优化结构。主食应以全谷杂粮为主,搭配蛋白质和膳食纤维,减少高升糖指数(GI)的食物。

避免“无糖陷阱”,很多“无糖食品”其实热量并不低。

第三,规律运动,胜过吃药。
研究表明,每周150分钟中等强度运动(如快走、骑车),可显著降低糖化血红蛋白水平,改善胰岛素敏感性。

运动后1小时是控制餐后血糖的“黄金窗口”,哪怕只是散步30分钟,都能产生奇效。

第四,管理情绪,睡好觉。
别小看焦虑和失眠,它们会悄悄影响血糖稳定性。研究发现,长期睡眠不足的人,胰岛素抵抗显著上升。

可以尝试冥想、深呼吸等方式缓解压力,良好的情绪管理是糖尿病长寿的“隐形药方”。

第五,建立“健康朋友圈”。

别一个人战斗。加入糖友群、参加健康讲座,能获得更多支持和知识。

研究发现,有社交支持的患者,指标达标率提高约26%。

数字不是冷冰冰的,它们背后,是你对生活的掌控感,是你对家人的责任,是你对未来的期待。

从今天起,别再只盯着“空腹6点几”,把“7-10-7-130”这四个数字,刻进心里。

它们,就是糖尿病患者走向长寿的四把钥匙。

参考文献:

[1]中华医学会糖尿病学分会.中国2型糖尿病防治指南(2023年版)[J].中华糖尿病杂志,2023,15(12):937-971.
[2]李强,王琳,陈慧.餐后血糖与血管并发症关系的研究进展[J].中华内分泌代谢杂志,2022,38(4):315-320.
[3]乔杰,刘梅.控制糖化血红蛋白对糖尿病并发症的影响[J].中国实用内科杂志,2024,44(3):236-240.

声明:本文内容均是根据权威医学资料结合个人观点撰写的原创内容,意在科普健康知识请知悉;如有身体不适请咨询专业医生,喜欢的朋友可以关注一下,每天分享健康小知识,做您的线上专属医师。

“糖尿病人有4坎,熬过就长寿”:4坎指的哪四年?55岁后请重视!

本文2025字 阅读3分钟

声明:本文内容均是根据权威医学资料结合个人观点撰写的原创内容,文末已标注文献来源,为了方便大家阅读理解,部分故事情节存在虚构成分,意在科普健康知识,如有身体不适请线下就医。


刘叔今年58岁,8年前确诊2型糖尿病,血糖控制得还算稳定。

可就在他以为一切都在掌控之中时,突然出现了胸闷、视力模糊,还差点摔倒。检查发现,他已经出现了糖尿病并发症的早期信号。

很多糖尿病人会有这样的误区:只要血糖不高就没事。但实际上,糖尿病的危险从来不止于“血糖”两个字。尤其是进入中老年之后,身体各项代谢功能开始下滑,糖尿病的“暗伤”也开始显现。

医生提醒:糖尿病人真正决定寿命长短的,是四个关键年份。这4坎不是迷信,而是临床上反复验证的高风险阶段。熬过这4坎,很多人就能平稳控制糖尿病,甚至带病长寿。

第一坎:确诊后的第1年——“糖网”“糖肾”悄悄上门

确诊后第一年,是很多糖友最容易忽视的阶段。因为此时大多数人没有明显不适,血糖虽高,但生活影响不大,很容易掉以轻心。

但就是这一年,糖尿病最典型的三大并发症已经可能悄悄启动:糖尿病视网膜病变(糖网)、糖尿病肾病(糖肾)、周围神经病变。

糖网初期没有症状,等视力开始模糊时,往往已经进入不可逆阶段。糖肾更隐蔽,发展到尿蛋白阳性时,有些肾功能已经受损。

第一年要做的,不是只盯着空腹血糖,而是要主动筛查并发症。眼底检查、尿微量白蛋白、糖化血红蛋白,这三项必须做,一年至少一次。

第二坎:确诊后的第5年——血管硬了,心脑危险升高

很多人熬过了前三年,血糖控制得还不错,就开始放松。可到了第5年,身体开始出现新的变化:血管弹性减弱,动脉硬化加速

糖尿病人本身就更容易患上高血压、高血脂,这三者合并存在时,被称为“代谢综合征”。它是冠心病、脑梗的温床

临床数据显示,糖尿病人发生心梗和脑梗的几率,是普通人的2~4倍。尤其是55岁后的男性和绝经期后的女性,更是高发人群。

这个阶段的重点,是控制好“三高”,也就是血糖、血压、血脂。别只看血糖,忽视血压和胆固醇,是很多人吃亏的地方。

第三坎:确诊后的第10年——胰岛功能严重下降

糖尿病不是静止不动的病,它是一个进行性退化的过程。确诊后10年,大多数人的胰岛β细胞功能已经下降超过一半

这意味着,靠饮食和运动控制的方式,已经很难维持血糖稳定,很多人需要加药,甚至进入胰岛素阶段。

但有些人怕“打针上瘾”,迟迟不配合治疗,结果反而让胰岛功能彻底衰竭。其实胰岛素并不可怕,它是救命工具,不是“终点”。

糖尿病治疗从来不是“拖”,而是“抢”。越早控制好,越能保住剩下的胰岛功能,延缓并发症。

第四坎:确诊后的第15年——肾衰、失明、截肢风险陡升

这是糖尿病最危险的一坎。糖尿病不是死于高血糖,而是死于肾衰、心梗、脑卒中和感染

确诊15年后,如果血糖控制不好,慢性并发症几乎都会出现。尤其是糖尿病肾病,已经是国内成人透析的第一大诱因

糖尿病足也可能出现,严重时甚至需要截肢。糖网到了晚期,视力可能永久丧失。

这个阶段的重点,不是“治病”,而是“防残”。定期体检,及时发现器官损伤,哪怕是轻微的尿蛋白升高,也要引起重视。

这4坎,为什么55岁后尤其要重视?

55岁后,身体各项功能开始走下坡路。胰岛素敏感性下降,血管弹性变差,肝肾代谢能力减弱。

很多人在这个年纪,合并有高血压、高血脂、肥胖、脂肪肝等问题。一旦与糖尿病叠加,风险是指数级上升

特别是女性,绝经后雌激素水平下降,保护心脑血管的能力减弱,糖尿病带来的心梗风险翻倍。

所以,55岁之后如果还不警觉,就容易在某一天突然“失控”——不是血糖高了,而是器官已经伤了。

那糖尿病人该如何“熬过”这4坎?

第一,血糖控制不等于治好了

糖尿病不是“治愈”的病,是“管理”的病。血糖达标不代表没风险,糖化血红蛋白、尿蛋白、眼底检查,一个都不能少

第二,饮食不是少吃,而是吃对

别一听糖尿病就只吃青菜。碳水要控,但不能断。推荐“控量 分餐制 低升糖指数”的饮食方式,比如糙米、燕麦、豆类替代精米面。

第三,别怕用药,更别乱停药

糖尿病药物很多种,不是吃上就一辈子。关键是个体化用药,定期复查调整,别听“偏方”停药,反而让血糖大起大落。

第四,运动不是走走路,得科学动

推荐每周150分钟以上的中等强度运动,如快走、游泳、骑车,最好饭后1小时动一动,有助于血糖平稳下降。

第五,有条件就建个“糖尿病档案”

把每次体检、化验结果、用药变化、体重记录都整理起来,方便医生判断进展,也方便自己长期管理

最后:

糖尿病不是绝症,但它是慢性“杀手”。可怕的不是糖,而是忽视。那4个关键年份,是身体给你的信号。如果你能在每一个阶段都提前做好准备,糖尿病也可以被“驯服”,甚至带病长寿。

不怕有糖,怕的是没意识。55岁后,早点知道这些,比吃药更重要。

参考资料:① 郭晓蕙. 糖尿病并发症防控研究进展[J]. 中国实用内科杂志, 2022, 42(1): 15-19.
② 中华医学会糖尿病学分会. 中国2型糖尿病防治指南(2020年版)[S]. 北京: 人民卫生出版社, 2020.

感谢关注!有你在,我们会变得更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