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医健康网

糖尿病心理(糖尿病心理压力太大怎么办)

文说杏林科普 0
文章目录:

有糖尿病的人多半爱干这5事,久坐、熬夜、爱甜食,你占了几个?

声明:本文内容均是根据权威医学资料结合个人观点撰写的原创内容,意在科普健康知识请知悉;如有身体不适请咨询专业医生

糖尿病不会无缘无故找上你!研究发现:有糖尿病,多半爱干这5事

很多人觉得糖尿病是“富贵病”,只有生活条件好的人才会得。但现实却给了我们一记响亮的耳光。

国家卫健委最新数据显示,我国糖尿病患者已超过1.4亿人,几乎每10个成年人中就有1个糖尿病患者。更令人担忧的是,这个数字还在快速增长。

糖尿病真的会“挑人”吗?答案可能出乎你的意料。经过对大量糖尿病患者的生活习惯调查发现,那些被糖尿病“盯上”的人,往往都有着惊人相似的生活方式。

久坐不动,血糖悄悄攀升

现代人的通病就是坐得太久。办公室一坐就是8小时,回家继续葛优躺,这样的生活方式让肌肉失去了消耗血糖的机会。

肌肉是人体最大的“血糖消费大户”。当我们运动时,肌肉会大量消耗血糖作为能量。但长期久坐让肌肉变得“懒惰”,血糖消耗减少,自然就容易在血液中堆积。

中华医学会糖尿病学分会的研究指出,每天久坐超过8小时的人,患糖尿病的风险比经常活动的人高出90%。这个数字足够让人警醒。

更可怕的是,久坐还会让腹部脂肪堆积,形成我们常说的“游泳圈”。这些腹部脂肪不是安静的“储存库”,而是会分泌各种炎症因子,干扰胰岛素的正常工作。

爱吃甜食,胰岛素疲惫不堪

奶茶、蛋糕、巧克力……现代人对甜食的热爱几乎到了“上瘾”的程度。但你知道吗?每一口甜食都在考验着胰岛素的“工作能力”。

胰岛素就像是血糖的“搬运工”,负责把血液中的糖分搬到细胞里去。当我们频繁摄入大量糖分时,胰岛素就得不停地加班工作。

《中国居民膳食指南》明确建议,成年人每天添加糖的摄入量不应超过50克,最好控制在25克以下。但现实是,一杯奶茶的含糖量就能达到50-70克。

长期高糖饮食会让胰岛素变得“疲惫”,工作效率越来越低,这就是医学上说的胰岛素抵抗。当胰岛素“罢工”时,血糖就会失控上升。

甜食成瘾还有一个恶性循环:吃糖后血糖快速上升,胰岛素大量分泌把血糖压下来,但随之而来的是血糖快速下降,让人产生饥饿感,又想吃更多甜食。

熬夜成瘾,内分泌全面崩溃

“熬最晚的夜,吃最贵的保健品”成了很多年轻人的生活写照。但你可能不知道,熬夜对血糖的影响比你想象的更严重。

睡眠不足会让身体分泌更多的皮质醇,这是一种压力激素。皮质醇的作用是让身体保持警觉状态,其中一个重要机制就是升高血糖,为身体提供能量。

国家疾控中心的调查数据显示,每晚睡眠不足6小时的人,患糖尿病的风险比睡眠充足的人高出30%。

熬夜还会打乱生物钟,影响胰岛素的分泌节律。正常情况下,胰岛素的分泌有着严格的时间表,但熬夜会让这个时间表彻底混乱。

更糟糕的是,熬夜的人往往还喜欢吃夜宵,这无疑是在“伤口上撒盐”。深夜进食会让本就疲惫的胰岛素雪上加霜。

压力过大,血糖“暴走”

现代社会的快节奏让很多人长期处于高压状态。房贷、车贷、工作压力、人际关系……这些压力不仅让人心情糟糕,还会直接影响血糖控制。

当我们感到压力时,身体会启动“应激反应”,分泌肾上腺素和皮质醇等激素。这些激素的作用是让身体做好“战斗或逃跑”的准备,其中就包括快速升高血糖。

中华医学会内分泌学分会的研究发现,长期心理压力大的人,患糖尿病的风险比心理健康的人高出45%。

压力还会影响人的行为选择。压力大的时候,人们更容易选择高糖、高脂的“安慰食物”,也更容易忽视健康的生活方式。

慢性压力就像是给血糖调节系统装了一个“定时炸弹”,随时可能引爆糖尿病。

忽视体重,脂肪细胞“造反”

很多人觉得只要不是特别胖就没关系,但糖尿病可不这么想。即使是轻度的体重超标,也会显著增加患糖尿病的风险。

体重指数(BMI)超过24就算超重了,而很多人对自己的体重状况并没有清醒的认识。更重要的是,脂肪的分布比总重量更关键。

腹部脂肪,特别是内脏脂肪,是糖尿病的“幕后推手”。这些脂肪细胞会分泌各种炎症因子和脂肪因子,干扰胰岛素的正常工作。

中国疾控中心的数据表明,腰围男性超过90厘米、女性超过85厘米的人,患糖尿病的风险比腰围正常的人高出2-3倍。

脂肪细胞就像是身体里的“小恶魔”,数量越多,对血糖控制的干扰就越大。当脂肪细胞“造反”时,胰岛素就很难维持血糖的稳定了。

预防糖尿病,从改变开始

看到这里,你可能会问:那我该怎么办?

好消息是,糖尿病是可以预防的。即使你已经有了上述这些“危险习惯”,现在改变还来得及。

每天至少运动30分钟,哪怕只是快走也能显著降低患病风险。控制甜食摄入,用水果代替甜点,用白开水代替含糖饮料。

保证每晚7-8小时的充足睡眠,学会释放压力,无论是运动、冥想还是和朋友聊天。定期监测体重和腰围,保持健康的体重范围。

糖尿病不是突然降临的噩梦,而是生活方式长期积累的结果。当我们了解了它的“偏好”,就能有针对性地进行预防。

健康的生活方式不仅能预防糖尿病,还能让我们拥有更好的生活质量。从今天开始,让我们一起和糖尿病说“不”!

参考文献:

[1] 中华医学会糖尿病学分会.中国2型糖尿病防治指南(2020年版)[J].中华糖尿病杂志,2021,13(4):315-409.

[2] 王陇德,赵文华,张坚,等.中国成人超重和肥胖症预防控制指南[J].营养学报,2004,26(1):1-4.

[3] 中国营养学会.中国居民膳食指南(2022)[M].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2022.

糖尿病并发症患者常出现五大心理误区,你有吗?如果有,赶紧改

一、怀疑诊断的正确性。有些症状轻微的患者可能怀疑诊断的正确性,觉得没什么不舒服的感觉,不接受自己患病的现实。甚至还反常的红光满面,让别人觉得此人越来越健康。这种情况在儿童患者的父母中表现得尤为突出。1型糖尿病将严重损害儿童青少年的健康,这一诊断使他们的父母感到震惊。他们会为子女失去健康而极度悲伤,并表现出正常的应激反应,例如怀疑、拒绝接受现实、恐惧、忧虑和极度自责或负罪感。

对此,要求患者和家属对疾病及诊断认同或认可。既然已经患病,就要面对现实,在思想上予以认同,抱以“既来之则安之”的态度,采取积极的措施和对策,如果发现得够早,调节饮食和加强运动,是完全可以将高血糖调节修复好的,所以糖友们一定不能像健康时一样无所顾忌,要在战略上藐视它、在战术上重视它。

二、丧失治疗信心。有些患者认为糖尿病无法根治,或因为畏惧、悲观,觉得自己再也什么都做不了了,而采取我行我素、破罐子破摔的态度,对治疗丧失信心,不积极配合治疗。其实,会有这种情绪,也是因为对糖尿病认识不足导致的 ,临床实践证明,良好地运用现有的治疗方法,坚持综合治疗并使各项指标控制达标,绝大多数患者都可以和正常人一样生活、工作。

三、血糖下降了就停药。有些患者在经过一段时间治疗之后,血糖、血压、血脂下降至正常水平,就自认为病已治愈万事大吉了,血糖一降下来就自行停药,放松对饮食的控制,直到血糖急骤上升、病情加重时才发觉。这种做法是很危险的,所有的患者都应该至少每1~2个月就到医院复查血糖、糖化血红蛋白等指标,根据检查情况坚持服药治疗。糖尿病治疗贵在坚持,要使血糖长时期维持在接近正常水平,切不可血糖降就停药、血糖一升就再服药,这样反反复复危害甚大。

四、忽视非药物治疗。有的患者一般能坚持遵医嘱服药,但忽视了非药物治疗的效果,或者过分依赖药物,往往降糖的效果也不理想。临床实践证实,药物治疗须在饮食控制和运动锻炼的配合下才能取得良好的降糖效果,不把好饮食这一关,降糖药物再好,疗效也会大打折扣。有一种错误观念认为,用药之后多吃点也无妨,并试图通过增加药量来抵消多进食。这样做不但不利于血糖控制,反而会加重胰岛素抵抗,还会增加胰岛负担,加速胰岛β细胞功能衰竭。因此,合理饮食、控制体重、消除肥胖、劳逸结合、调适心理、锻炼身体、戒烟限酒等非药物疗法有着极为重要的防治作用。

五、听信游医服药。有些患者在患病后不是去找医生,而是自行服药治疗。这就根本谈不上合理用药,更可能误服某些有禁忌的药物,以致影响了糖尿病洽疗效果,甚至发生严重的不良反应。还有些患者认为注射胰岛素会成瘾,撤不下来了,这一样是没有科学道理的。患者应在正规医院医生的指导下,按治疗方案循序渐进地进行治疗,不要把希望寄托在“祖传秘方”“包治”的灵丹妙药上,更不能轻信那些道听途说和脱离实际的传言或秘方。

心理健康的人有能力化解这些烦恼正确对待,而生活得愉快自在;而心智孱弱的人则被烦恼困难所累赘,生活则如履薄冰思前想后,烦恼易怒或做出不正常的行为,甚至丧失活下去的勇气,出现心理障碍。一个人的心理状态能够减轻或加重疾病。持久则造成极大的伤害。所以重视心理素质的调养,学会调节异常情绪,要有良好的心态,善于解除心理矛盾,善待每个人,善待社会,无论对个人还是社会都具有积极而重要的意义。糖尿病患者要善待自己,消除不健康因素,愉快的设想、愉快的生活,如果对自己的治疗充满信心,那么,血糖就可能会得到很好的控制,远离各种并发症。

医生分析362名糖尿病患者,吃惊发现:患糖尿病的人,有6大恶习

谁能想到,困扰无数家庭的糖尿病,背后竟藏着6个反复出现的坏习惯。

我们分析了362位确诊者的生活方式,结果让人瞠目结舌:大多数人,自己把自己推向了慢性病的边缘,却毫无察觉。

这不是危言耸听,而是一个个真实数据拼成的警钟。

糖尿病不是天降横祸,大多数时候,是生活习惯一次次用“糖衣”包装的慢性自毁。很多人误以为糖尿病只是“吃甜”惹的祸,其实真正的问题远比“多吃糖”复杂得多。控制饮食,只是冰山一角。

第一个让人惊讶的共性是:作息紊乱。别不信,长期熬夜、睡眠质量差,会扰乱体内胰岛素的节律。夜晚本该是身体修复的时间,结果你让它一直加班,胰腺也会罢工。

第二个高频恶习:久坐不动。很多人一坐就是一整天,连喝水都懒得起。血糖像水一样,需要流动才有出口,而不是囤积在血管里。运动缺失已成为城市人群的通病。

还有一个隐藏很深的陷阱是:爱喝含糖饮料。不是说你一定要每天喝可乐才危险,果汁、奶茶、功能饮料,统统是“糖分大户”。一瓶500ml的果味饮料,糖分就能顶一顿饭,代谢负担直接拉满。

第四种行为,更是被多数人忽略:暴饮暴食。很多糖尿病患者并不是吃得“太甜”,而是吃得“太猛”。饥一顿饱一顿,血糖像坐过山车,胰岛素根本招架不住。这种饮食模式,比你想象中更容易出问题。

第五种恶习,其实跟心理状态有关:长期处于高压状态。焦虑、情绪波动,会导致肾上腺素皮质醇分泌异常,进而影响血糖控制。情绪管理,绝对不是鸡汤,而是血糖的“隐形遥控器”。

第六个问题,说出来你可能会皱眉:自认为“没事”就不体检。很多人发现糖尿病时,已经是“并发症见面礼”阶段。延迟诊断不只是错过治疗窗口,更是让疾病在毫无察觉中扎根。

这6个共性,在362位患者中反复出现。你可能不具备所有,但只要中一个,风险就悄悄埋下了。我们不是为了吓你,而是希望你早点看到生活里的“糖衣陷阱”。

除了这6个行为,我还发现一个特别值得深思的现象:大多数患者对“饥饿感”失去了判断力。吃饭不是饿了才吃,而是无聊了就吃、看到就吃、别人吃自己也得吃。饮食节律的混乱,是被外界环境彻底带偏的结果。

我们该如何调整?不是靠“节食”这类极端手段,也不是一味把糖拒之千里。真正有效的,是让身体重新认识“饿”和“饱”。合理的膳食结构,比如粗细搭配、蔬菜多样、控制晚餐总量,就是改善的第一步。

还有一个容易被忽略但影响极大的因素:饮水习惯。很多人一天只喝一两杯水,代谢废物堆积,血糖浓度更难控制。脱水状态下,血液黏稠度上升,胰岛素运行效率下降,循环变慢,反而更“上火”。

说到底,糖尿病不是一场突如其来的病变,而是一种生活方式的积累。就像水滴石穿,不是某一天吃了块蛋糕就出问题,而是每一次“不在意”,一起堆出了变化。

现代社会节奏快,很多人顾不上三餐规律,习惯晚睡早起,甚至把“忙”当成生活的勋章。但身体不会陪你演戏,它只认得规律和负荷。长期紊乱的节奏,不会“适应”,只会“反击”。

还有一个常见误区:轻信“无糖”食品。不少超市货架上的“无糖饼干”“无糖饮料”,其实只是换了种甜味剂。虽然热量低,但依旧会刺激胰岛素分泌,对血糖波动不小。食品标签不是装饰,得学会看懂。

我发现很多确诊糖尿病的人,对“健康”这件事定义模糊,觉得只要不胖、不累、不疼,就没事。可糖尿病早期几乎没明显症状,等你发现“累”“渴”“瘦”,已经是中后期。

高血糖本身其实不会“痛”,但它的后果会“沉默地痛”。比如视力模糊、手脚麻木、伤口难愈合,这时候再“补救”,往往代价更大。预警意识比什么都重要。

饮食方面,还有一个小细节:吃饭速度太快。很多人一顿饭十分钟解决,胃都来不及告诉大脑“我饱了”,就已经超量。进食节奏慢下来,血糖峰值也会平稳很多。

顺便提一句,家庭饮食文化也深刻影响健康。不少家庭讲究“多吃才有福”,尤其节假日,饭桌上全是高油高糖、高碳水的菜。饮食传统如果不调整,整个家庭的健康都难以改善。

越来越多研究也在提醒我们,肠道菌群失调与糖代谢密切相关。常年吃高脂高糖饮食的人,肠道微生态会被破坏。膳食纤维摄入不足,益生菌活性下降,血糖控制会更困难。

那我们该怎么办?不是“什么都不能吃”,而是要“懂得怎么吃”。三餐定时、七分饱、少加工、多原型,这些听起来老生常谈,但真正做到了的人,少之又少。

心理层面同样重要。孤独感、压力大、缺乏社交,也是血糖失控的“幕后推手”。长期孤独造成的慢性炎症反应,也会影响胰岛素敏感性。别小看情绪的力量,它能让你吃得更多,动得更少。

回到我分析的这362位糖尿病患者,有一个共同点让我印象最深:他们都在“习惯中”慢慢失去了健康。不是不努力,而是方向错了。生活方式从来不是靠意志力维持的,而是靠环境、认知、节律和一点点调整。

如果你现在身体一切正常,也别掉以轻心。糖尿病的“成因”是悄悄积累的,不是突然袭击的。别等到体检报告把你吓一跳,才开始思考“我是不是应该改变一下”。

一个最简单的建议:每天步行30分钟。不需要跑步、不用去健身房,只要坚持走,就比90%的久坐人群更健康。运动习惯不是为了减肥,而是让身体重新学会处理血糖。

健康,不是靠“坚持三天打鱼两天晒网”的热血,而是靠每天一点点“微习惯”的堆积。如果你已经发现自己中了上面哪一条,那就是改变的起点。

以上内容仅供参考,如有身体不适,请咨询专业医生。喜欢的朋友可以关注一下,每天分享健康小知识,做您的线上专属医师。

参考文献:

1. 周东征,朱大龙.生活方式干预对2型糖尿病患者血糖控制的影响[J].实用糖尿病杂志,2019,15(6):45-48.

2. 李霞,刘建平.糖尿病患者自我管理行为现状及影响因素分析[J].中国公共卫生,2020,36(9):1312-1315.

3. 王志明,张晓红.糖尿病与生活方式的关系研究进展[J].中国现代医生,2021,59(3):5-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