糖尿病心慌是怎么回事(糖尿病心慌怎么办快速缓解)
糖尿病人,出现心慌、冷汗时,要提防低血糖
华子在回答一位糖尿病人的咨询时,嘱咐他平时要注意预防低血糖。他有些不解,糖尿病不是血糖升高吗,为什么还要提防低血糖?华子告诉他,对于糖尿病人来说,偶尔的高血糖问题不大,但是如果出现低血糖,就会导致严重的问题,甚至有生命危险。
华子有一位朋友,家里的叔叔就是因为低血糖造成了脑损伤,在ICU里住了两周,最终成为了“植物人”。
人体正常血糖在3.9~6.1mmol/L之间,健康人血糖低于2.8mmol/L,或是糖尿病人血糖低于3.9mmol/L时,就是低血糖。人的大脑依赖葡萄糖提供能量,当出现低血糖时,大脑得不到足够的能量供应,就会“死机”。
初期会出现心慌、手抖、出汗等症状,随着程度加重,可能会出现躁狂、妄语、行为异常、精神错乱等脑功能障碍症状,之后会发生昏迷,如果6小时内得不到有效救治,大脑将发生不可逆转的水肿、坏死。
曾经在一个案件中,有个护士趁男友睡觉时,向其注射了胰岛素,最终导致了男友死亡,利用的就是低血糖对人体的伤害。
1、空腹饮酒:酒精可以阻止人体肝糖原分解与糖异生反应,空腹状态下饮酒容易引起低血糖,使人更容易醉酒。所以在喝酒前,要吃些主食“垫底”,不要空腹饮酒。
2、反应性低血糖:肥胖、糖尿病前期者,会存在胰岛素分泌异常,如果吃碳水类食物过多,可能会刺激胰岛素过度分泌,在餐后2~3小时造成反应性低血糖。
3、肿瘤:在胰腺内发生肿瘤,会刺激胰岛素过度分泌,导致反复出现低血糖症状。
4、糖尿病:糖尿病人需要使用降糖药物、饮食控制以及规律运动共同控制血糖,在用药过量、吃饭不及时或是运动过量时,就容易出现低血糖。
在发生低血糖时,初期表现为心慌、冷汗、手抖,此时要迅速补充含糖食物。糖尿病人最好随身携带糖果、含糖饮料,在出现低血糖症状时立即食用。
要注意的是,如果降糖药物中有阿卡波糖、伏格列波糖等α葡萄糖苷酶抑制剂时,会抑制多糖、蔗糖分解为葡萄糖,吃普通的含糖食物不能解救。在发生低血糖后,需要直接补充葡萄糖才可以。
同时服用洛尔类药物的糖尿病人要注意,因为洛尔类药物有降低心率的作用,可能会掩盖低血糖时的心慌症状,从而没有低血糖的前驱症状,就有可能直接进入脑功能障碍、昏迷。
如果糖尿病人已经发生昏迷,则不建议强行喂食或是喂水,因为此时有可能误入气管,造成窒息。此时需要迅速拨打120急救电话,让医生通过静脉输液方式进行抢救。建议糖尿病人随身携带联系卡,写明所患疾病与联系人电话,在出现意外时便于施救。
总结一下,有糖尿病的人,在控制血糖的同时,还要注意低血糖的威胁。平时要对血糖进行监测,不要低于3.9mmol/L。如果出现了心慌、冷汗时,要提防出现低血糖。不要随意更改用药剂量,要按时吃饭,不要过度运动。对用药有疑惑时,要向医生或是药师咨询,我是药师华子,欢迎关注我,分享更多健康知识。
睡觉时若总是出现这3种表现,需警惕,十有八九是糖尿病的信号
每个人可能都知道糖尿病这种疾病,糖尿病疾病的发病率非常的高,这种疾病对于人的身体伤害也是非常的大,被称为不死的癌症,大家在平时也一定要多了解,这种疾病的预防措施以发病症状。睡觉时若总是出现这3种表现,需警惕,十有八九是糖尿病的信号!
随着社会的发展,糖尿病的发病率也变得越来越高,很多人虽然已经患上了糖尿病,但往往因为对糖尿病缺少认识,而拖延了最佳的保养时间,引起并发症,伤害身体健康。其实,糖尿病在发病前也会出现一些表现,比如在睡觉时,如果出现以下这3个表现,十有八九是糖尿病悄悄来临,千万别忽视。
1、心慌胸闷,出冷汗
晚上睡觉时经常会无缘无故的出现心慌胸闷的情况,甚至有时候还会出冷汗?这时需警惕,因为这往往是由于身体内的血糖偏低而导致的,因为在冬天天气寒冷的时候,身体为了能够维持正常的体温,就会消耗身体内过多的一些血糖,特别是在睡觉的时候对血糖的需求度也会比平时更高,进而就会出现低血糖的情况,也就会有心慌,睡觉不踏实,出很汗等现象。
2、皮肤瘙痒
经常出现皮肤瘙痒,且睡觉时也明显出现瘙痒的感觉,需注意,这很有可能是身体内的血糖发生异常而引起的,因为当身体内血糖过高的时候,糖分就不能够被及时的代谢出体外,这样的话就很容易引发皮肤瘙痒,而且还可能会导致患者出现四肢麻木的情况。
3、口干口渴
如果在睡觉时经常出现口干口渴,心情烦躁等情况,需引发重视,这很有可能是糖尿病的一种表现,这是因为身体中的糖分超标后,把细胞内的水分吸干,而血糖却还在逐渐升高所导致的,所以很容易导致出现口干口渴的现象,而如果患者的血糖控制不好,就很容易出现多食,多饮,多尿等一系列症状表现。
以上为大家介绍了糖尿病患者在睡觉时容易出现的三种症状,大家一定要重视,尤其是一些中老年朋友们一定要多学习相关的知识,因为糖尿病疾病出现在中老年人身上的几率是比较高的,在出现了糖尿病疾病以后,大家一定要注意饮食方面的调整。
版权声明:图文无关,转载此文是出于传递更多信息之目的。若有来源标注错误或侵犯了您的合法权益,请作者持权属证明与本网联系,我们将及时更正、删除,谢谢。
莫名的心悸、心慌,警惕“房颤”
人们在遇到突发情况时,通常会感觉“吓了一跳”,心脏也会跟着砰砰砰的狂跳几下,不过很快就会平复下来,恢复到正常状态。
但是,如果没有特殊的刺激,心脏经常出现乱跳的现象,可要警惕了,这有可能是房颤!
什么是房颤?
房颤是大家常用的简称,全称是心房颤动,顾名思义就是我们的心房没有按正常的窦性心律来规律地跳动。这是临床最常见的一种心律失常,表现为心房呈无序激动和无效收缩的房性节律。
门诊每天接诊的患者中,有很多是初次发现房颤的患者,很多患者都会有莫名的心悸、心慌的现象,也有少数患者没有明显症状。
为什么会得房颤?
房颤发病的原因有很多,长期医学研究显示,年龄增长是房颤一个突出的独立危险因素,中老年人是房颤发病的高危人群。
另外,患者的基础病,诸如高血压、糖尿病、心力衰竭、冠状动脉疾病、慢性肾病、肥胖和阻塞性睡眠呼吸暂停等多种风险因素均是房颤发展和进展的原因。
房颤的危害有哪些?
房颤作为一种可治疗的慢性病,在心率没有明显增快的情况下,部分患者甚至无法察觉到不适感,这是很多房颤患者的误区,即没有症状就不需要治疗。
风险防范要注意!
事实上,房颤最大的风险就是脑卒中,也就是俗称的脑梗死。你可能无法想像,房颤这个心脏病会引发如此严重的神经内科病。
这是因为在房颤的状态下,血液在心房内形成涡流,容易形成附壁血栓,栓子脱落入血后堵塞了脑部血管,会造成突发性的脑卒中。临床脑卒中的患者中,有接近30%-40%被认为与房颤相关。同时,卒中引起的多种并发症、后遗症都可能会造成患者致残、认知功能障碍、反复住院等,不仅降低患者的生活质量,还会降低患者预期寿命的2-3倍,造成这一切的原凶之一就是房颤。
房颤该如何治疗?
房颤治疗包括以控制心率的节率控制策略以及尝试恢复和维持窦性心律的节律控制策略两种方案,目前认为后者对于改善患者预后更为重要。
目前,很多患者对于房颤的危害性不够了解,治疗率及自我管理不达标。希望房颤患者能早日规范化治疗,或通过射频消融术恢复窦性心率,享受美好的健康生活!
作者 | 航天中心医院 张达
来源: 北京114预约挂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