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医健康网

糖尿病 尿结石(糖尿病尿结石手术要住院多久能好)

生命时报 0
文章目录:

尿结石也是糖友大敌

男性、饮酒者、老病号、尿路畸形者更要警惕

受访专家:大连市中心医院内分泌科主任 李欣宇

很多糖友都知道,糖尿病伤肾的原因在于:糖尿病肾病是糖尿病常见的慢性并发症之一,也是目前终末期肾病最主要的病因。但很多糖友不知道的是,糖尿病也是尿路结石的危险因素。

大连市中心医院内分泌科主任李欣宇表示,尿液由水和一些人体产生的废物如钙、草酸、尿酸、胱氨酸等组成,当人体摄入水分不足时,就有可能导致物质析出、形成结石。糖尿病患者易发尿路结石的原因在于胰岛素抵抗。研究显示,胰岛素抵抗使肾脏产氨量减少,酸排泄增加,从而导致尿pH值降低,有利于尿酸结石生长。另外,胰岛素抵抗还可增加尿钙排泄,导致钙结石形成风险增加。

哪些糖友更易出现尿结石呢?首先,男性患尿路结石的可能性高于女性,这可能与男性饮酒相关,酒精可能通过增加尿酸和钙的排泄而促进结石形成。其次,糖尿病患者合并尿路结石,年纪越大比例越高,这可能是与患者长时间糖代谢紊乱有关。最后,伴有肾脏囊肿、尿路畸形等异常者,尿结石风险高。

李欣宇表示,如发现患有尿路结石,糖友必须要充分重视,积极寻求临床专家的意见,结合具体病情,进行个体化治疗,切勿擅自用药。在治疗上,除了降糖外,还要侧重减轻胰岛素抵抗。此外,还要注意自己是否有大血管并发症,并对自身胰岛功能、内脏脂肪进行综合评估。

李欣宇提醒,一旦结石形成,即使没有明显症状,也可能造成尿路梗阻、引起肾积水。结石、感染、梗阻三者往往互为因果,促进病变发展,最终可破坏肾组织,损害肾功能。因此,要防患于未然。控制体重;平时多喝水,摄入丰富的膳食纤维。凡是有糖尿病、尿结石家族史的人最好要少喝酒、咖啡和茶,少吃菠菜、芦笋等草酸含量高的食物。对于本来就有高钙尿症的患者,则应注意不要摄入过多钙,否则也会导致结石。除此之外,如果生活饮食习惯上没有问题,但还是反复出现尿路结石的患者,则建议去医院咨询医生,通过适当服用药物来预防结石。▲

人不会无缘无故有尿结石,医生提醒:背后有4种诱因,别再忽视

声明:本文根据权威资料结合个人观点撰写,为原创内容,文末已标注文献等相关信源,在今日头条全网首发72小时,文章不含任何虚构情节和“艺术加工”,无任何虚构对话,本文不含任何低质创作,旨在更加趣味性的科普健康知识,如有不适请线下就医。

“医生,最近我感觉小便有点痛,偶尔会有血尿,听说可能是尿结石。尿结石的原因是什么?怎么预防?”

一位中年男性面带焦虑,站在诊室门口,神情紧张地问道,尿结石,听起来像是一种“常见病”,但一旦发生,疼痛的强度足以让人痛不欲生。

且发作时常伴随恶心、呕吐、甚至血尿等症状,很多人对此的认知偏差极大,往往只关注到治疗和缓解,而忽视了导致尿结石形成的根本原因。

事实上,尿结石的形成背后有着多个复杂的诱因,它并不会无缘无故地发生,尿结石的发生,和日常生活中的饮食、喝水习惯、药物使用、代谢问题密切相关。

这些诱因几乎是每个人日常生活中都能接触到的,如果不加以重视,就容易成为尿结石形成的温床。

饮食因素是尿结石最常见的诱因之一,很多人在享受美食时,往往忽视了它对身体的潜在影响,特别是含高钙、高草酸、高盐分的食物。

像菠菜、巧克力、奶酪这些食物,还有盐分过高的东西,要是吃太多,容易让尿液里的草酸钙、磷酸钙浓度变高,最后就会形成结石。

钙和草酸是尿结石最常见的组成成分,很多人以为多吃富含钙的食物对骨骼有益,忽视了钙的摄入过量会加重结石的风险。

尤其是对于那些本身就容易形成结石的人群,过量的钙会成为形成结石的一个关键因素。

过多的动物蛋白,如红肉和鸡蛋,也会增加尿液中的酸性环境,有助于尿酸结石的形成,无论是钙结石还是尿酸结石,饮食习惯都会起到关键性作用。

解决这一问题的根本方式是调整饮食结构,保持均衡饮食,减少盐分和高蛋白食物的摄入。

平时可以多吃点富含膳食纤维的食物,像水果、蔬菜和全谷物之类的,这些不仅能帮忙预防结石,对身体整体健康也有好处。

水分摄入不足是另一个重要的诱因,很多人生活节奏快,忙碌中往往忽视了水的摄入。

日常生活中,身体每时每刻都在排尿,水分的流失是不可避免的,如果长时间不喝水,尿液的浓缩度会增加,尿液中的矿物质和盐分容易沉淀,最终形成结石。

要是身体缺水了,不光容易长尿结石,还可能引发尿路感染和其他代谢病。

解决这个问题的简单方法就是养成定时饮水的习惯,避免长时间处于缺水状态,可以考虑将水作为一种生活习惯的常态。

在日常工作或活动中随时补充,尤其是如果感到口渴时,应该立刻喝水,不要等到口渴明显时才去喝水,因为那时可能已经出现了轻微的脱水。

为了避免结石的发生,建议以白开水为主,避免饮用含糖饮料或者咖啡,后者容易增加尿液的浓缩程度。

药物也是导致尿结石的常见因素,很多药物的副作用会让尿液里的矿物质浓度变高,最后就可能形成结石。

例如,某些利尿药、抗酸药物、抗生素等,都会对尿液成分产生影响,增加结石的风险。

有些人因为自身疾病的治疗需要长期服用药物,逐渐导致尿液中钙、草酸、尿酸等物质浓度升高,增加了结石的发生率。

尤其是长期使用某些药物的患者,往往没有意识到药物可能带来的副作用,对于这类情况,医生的建议是非常重要的。

患者在接受药物治疗时,最好与医生保持良好的沟通,定期检查身体情况,并关注药物可能带来的不良影响。

特别是那些长期依赖药物的群体,在出现不适时,应及时就医并对药物的使用进行调整或更换,避免药物引发的尿结石问题。

代谢异常也是一个不可忽视的诱因,尿结石的形成与体内的代谢紊乱密切相关,例如,高尿酸血症是尿酸结石形成的主要原因之一。

尿酸水平过高时,尿液中就容易沉淀出尿酸晶体,这些晶体会逐渐聚集,最终形成尿结石。

代谢异常还包括肥胖症、糖尿病等疾病,肥胖人群体内的钙、草酸等物质浓度会明显增高,这也容易导致结石的形成。

肥胖与结石之间的关系已经被大量研究证实,体重过重会增加身体的代谢负担,尿液中的废物浓度增高,尿结石的风险自然上升。

而糖尿病患者由于长期高血糖的影响,其尿液中的糖分含量过高,容易促进结石的形成。

代谢异常往往是一个长期积累的问题,解决这一问题,需要从改善生活方式、控制体重、保持血糖水平稳定入手。

如果已经出现代谢问题,应该通过饮食调节、规律运动和药物治疗来控制这些异常,从而降低尿结石发生的几率。

这些诱因看似是日常生活中的小问题,实际上,它们一旦结合在一起,就会对健康构成极大的威胁。

尿结石的发生,不仅仅是因为吃了什么不该吃的东西,喝了什么不该喝的水,更是因为身体内多种因素交织在一起,形成了尿液中矿物质过多的“温床”。

很多时候,尿结石的发生并不是突然的,它是在不经意间潜伏在体内,逐渐增大,最终爆发出来。

值得注意的是,尿结石在初期通常没有特别明显的症状,很多人直到结石变大,或者堵塞尿路时才意识到问题。

结石如果没有及时治疗,可能会导致肾脏功能衰竭,甚至出现更严重的并发症,因此,早期的预防和治疗是至关重要的。

不过,讲到这里,可能会有些人想问,尿结石一旦发生了,就只能通过手术或者药物治疗了,那是不是所有的结石都有明显的治疗办法?

如果结石较小,能不能通过生活习惯的改善来排除呢?其实,尿结石的大小和种类直接决定了治疗方法。

对于较小的结石,确实可以通过多喝水、调节饮食等生活方式的调整来促进结石的排出。

但是,结石较大或位置不当时,就需要专业的治疗,比如体外震波碎石、激光碎石等方法,药物治疗对于一些小结石是有效的,但不能完全依赖药物来解决所有问题。

如果结石较大,或者反复发生,手术可能是最好的选择,因此,及时的体检和诊断是非常必要的,只有在医生的指导下,才能选择最合适的治疗方式。

以上内容仅供参考,若身体不适,请及时咨询专业医生

关于人不会无缘无故有尿结石您有什么看法?欢迎评论区一起讨论!

参考资料

[1]高珺.泌尿结石的饮食危险因素与饮食护理干预研究,中国食品工业,2023-06-23

人不会无缘无故有尿结石,医生提醒:背后的5个原因,别再忽视

声明:本文根据权威资料结合个人观点撰写,为原创内容,文末已标注文献等相关信源,在今日头条全网首发72小时,文章不含任何虚构情节和“艺术加工”,无任何虚构对话,本文不含任何低质创作,旨在更加趣味性的科普健康知识,如有不适请线下就医。

很多人觉得尿结石来得突然,今天没事,明天就痛得打滚,好像是一夜之间从天而降。

实际上,结石是日积月累形成的结果,背后有一整套清晰可追溯的机制,不是偶然,也不是命运安排。

医生们在大量病例分析中发现,绝大多数尿结石患者,生活中都踩过同样的坑,只是一直没意识到。

水喝得少,是最容易想到的原因,但远远不是唯一。尿液浓缩、晶体析出,这是结石形成的物理基础。

可真正决定结石能不能长出来,是什么让晶体聚合、沉积、不断壮大的,背后藏着更复杂的代谢失衡。

第一个深层次原因是钙代谢异常。很多人听到钙就觉得是补骨头的好东西,但钙在血液里必须保持一定浓度,过高过低都会出事。

长期高钙尿症,是最常见的尿结石基础病变。

血钙水平稍高时,肾小管为了维持血液稳定,会把多余的钙排进尿液里,久而久之,钙在尿液中沉积,形成草酸钙或者磷酸钙结晶。

美国国家肾脏基金会的资料指出,75%以上的尿结石成分都是草酸钙,绝大部分伴有不同程度的钙代谢紊乱。

这种紊乱很多时候和甲状旁腺功能过强有关,或者长期高蛋白饮食、高盐饮食也能诱发。

第二个关键因素是尿液酸碱度异常。

正常尿液的pH值处于4.5至8.0之间,其酸碱度稍有偏差,无论是偏碱还是偏酸,皆可改变溶解平衡,很少朋友知道。

酸性尿液容易形成尿酸结石,碱性尿液容易促发磷酸钙、磷酸镁铵结石。

很多人常年肉食量过大,摄入大量蛋白质后,体内代谢产物偏酸,尿液长期处于酸性环境。

日本一项针对20万人的流行病学调查指出,高蛋白、低蔬菜水果摄入的人群,尿酸结石发生率是普通饮食人群的2.4倍。

更糟糕的是,尿液pH的改变还影响细菌繁殖,细菌产生的尿素酶能进一步分解尿素,释放氨气,提高尿液碱性,加速结石形成。

第三个被严重低估的原因是代谢综合征。

糖尿病、肥胖、高脂血症、高血压等常见慢病,与尿结石关系甚密。

美国密歇根大学医学中心的研究团队发现,代谢综合征患者,尿结石发病率高出正常人2.1倍。

胰岛素抵抗不但会致使血糖出现异常,而且会削减肾小管对尿酸的排泄功能,进而提高尿液中钙、草酸以及尿酸的浓度。

这种内环境变化,正好为结石提供了生长的温床。很多人以为结石是单纯的肾脏病,其实它也是代谢疾病的一个外在表现。

第四个容易被忽略的诱因是感染。

特别是反复泌尿系感染的人群,更容易形成感染性结石,这类人群在日常生活中千万不可以忽视。

细菌特别是尿素酶阳性细菌,比如变形杆菌、大肠杆菌,能分解尿素成氨,提高尿液pH值,促进磷酸镁铵结晶。

感染性结石不仅增长迅速,而且容易形成鹿角形巨型结石,占据整个肾盂系统,治疗难度大,复发率高。

加拿大泌尿外科学会的报告指出,泌尿道感染史超过三次的人群,未来五年内发生感染性结石的概率提高了43%。

第五个深藏在饮食结构中的风险,就是高草酸食物过量摄入。

菠菜、甜菜、坚果、巧克力、红茶,这些食物都富含草酸。

草酸在肠道内与钙结合形成不溶性复合物,过量摄入导致血草酸水平升高,肾脏清除压力大,促进草酸钙结晶。

更糟的是,现代人爱吃精加工食品,膳食纤维摄入少,肠道屏障功能下降,导致更多草酸吸收入血,进一步加剧结石风险。

尿结石不是单纯的饮水少或者体质问题,它是一系列代谢紊乱、饮食失衡、微生物环境异常的结果。

每一个小改变,叠加在时间线上,就变成了肾脏里的那一颗颗锋利的石头。

很多人只在发作时关注结石本身,疼过一阵就忘了背后的根源,结果几年后结石反复发作,肾功能也被一点点削弱。

肾脏不像心脏那样容易被感知,日常代谢负担很重,但症状出现得很晚。

肾盂积水与肾功能减退,常常在结石长期留存、反复感染以及慢性阻塞之后,才逐渐显现。

美国国立卫生研究院的统计数据显示,有尿结石病史的人群,未来十年内发生慢性肾病的风险是普通人的2倍。

单单靠碎石治疗、排石药物,并不能真正解决问题,源头上的生活方式调整才是关键。

结石的形成,并不是自然现象,是生活中一系列错误选择的堆积。

从长期高盐高蛋白饮食,到水分摄入不足,从代谢异常到感染反复,每一个环节都是可以干预、可以逆转的。

问题是,大多数人在结石出现前,不觉得自己有什么问题,在结石发作后,又只想着止痛止血,而没有彻底反思自己的代谢环境。

医学界愈发清晰地认识到,复杂疾病无法以单一因素来阐释。

尿结石也一样,不是某一顿高草酸食物,不是一次憋尿成灾,而是长期偏食、代谢紊乱、肠道菌群失衡、感染防控不足,多重因素交织下的必然结果。

真正想远离结石,必须从调整整体代谢状态入手,而不是头痛医头、脚痛医脚。

对此,您有什么看法?欢迎在评论区一起讨论!

参考资料

[1]高珺.泌尿结石的饮食危险因素与饮食护理干预研究[J].中国食品工业,2023,(12):126-12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