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医健康网

糖尿病 14(糖尿病14点多能活几年)

光明网 0
文章目录:

预防糖尿病,从这些方面入手……

2021年11月14日是

第15个“世界糖尿病日”

今年的主题是

“人人享有糖尿病健康管理”

近年来,

糖尿病有逐渐年轻化的趋势,

离我们越来越近。

好好的年轻人,

怎么就血糖高了?

一起来了解下

有关糖尿病的知识吧

糖尿病是一种与饮食等生活因素息息相关的、需终身管理的疾病,糖尿病患者科学的自我管理是控制病情的有效方法之一,可明显降低疾病发展风险。近年来,糖尿病有逐渐年轻化的趋势,离我们越来越近。

糖尿病还可能会引起各种并发症,甚至导致失明、肾衰竭、心脏病发作、中风和下肢截肢等严重后果。

糖尿病的定义

糖尿病是由于胰岛素分泌及(或)作用缺陷引起的以血糖升高为特征的代谢病。糖尿病的典型症状是“三多一少”(多饮、多食、多尿、体重减轻),出现糖尿病典型症状并符合以下任何一个条件的人,可以诊断为糖尿病:

1、一天中任一时间血糖≥11.1mmol/L(200mg/dl);

2、 空腹血糖水平≥7.0mmol/L(126mg/dl);

3、口服葡萄糖耐量试验2小时血糖水平≥11.1mmol/L(200mg/dl)。

糖尿病的危害有哪些?

糖尿病患者常伴有脂肪、蛋白质代谢异常,长期高血糖可引起多种器官,尤其是眼、心、血管、肾、神经损害或器官功能不全或衰竭,导致残废或者过早死亡。糖尿病常见并发症包括卒中、心肌梗死、视网膜病变、糖尿病肾病、糖尿病足等。

1、糖尿病患者发生心脑血管疾病的危险性较同年龄、性别的非糖尿病人群高出2-4倍,并使心脑血管疾病发病年龄提前,病情更严重;

2、糖尿病患者常伴有高血压和血脂异常;

3、糖尿病视网膜病变是导致成年人群失明的主要原因;

4、糖尿病肾病是造成肾功能衰竭的常见原因之一;

5、糖尿病足严重者可导致截肢。

哪些人易患糖尿病?

➊有糖尿病家族史

糖尿病会遗传,如果直系亲属,包括父母、兄弟姐妹中有患糖尿病的人,那你患上糖尿病的风险也很大。

而且,除了遗传,家人之间也很可能互相影响,传递不健康的饮食习惯,导致糖尿病再家庭中频繁发生。

➋超重

肥胖(体重指数 BMI 大于 24)是糖尿病的一个重要危险因素。

BMI 的计算公式是体重 /(身高 × 身高),其体重按公斤算,身高按米算。

身体自带的胰岛受体数是相对固定的,而体重偏重的人体内的脂肪细胞比较多。这会导致胰岛素对血糖的敏感度降低,容易出现胰岛素抵抗,从而引发糖尿病。

➌饮食不健康

长期高热量、高糖、高脂、低膳食纤维饮食,不但容易摄入过多能量,还可能让血糖不知不觉升高。

➍作息不规律

长期熬夜也会加重身体负担,容易导致内分泌失调,升高患糖尿病的风险。

➎缺乏运动

现在人们经常久坐,缺乏运动。肌肉细胞中的胰岛素受体对葡萄糖反应不敏感,可能会导致血糖上升。

如何预防糖尿病?

预防糖尿病要从健康饮食和合理运动入手,把运动的种类、运动的强度、运动的时间等问题,在血糖调控中的作用分析的鞭辟入里、入木三分。运动虽好,但是糖尿病患者也要注意运动强度要根据耐受情况逐渐增加、要避免低血糖、要注意保护足部等。该如何预防糖尿病呢?

1、普及糖尿病防治知识;

2、保持合理膳食、经常运动的健康生活方式;

3、健康人群从40岁开始每年检测1次空腹血糖,糖尿病前期人群建议每半年检测1次空腹血糖或餐后2小时血糖;

4、及早干预糖尿病前期人群;

5、通过饮食控制和运动,使超重肥胖者体重指数达到或接近24,或体重至少下降7%,可使糖尿病前期人群发生糖尿病的风险下降35-58%。

呼和浩特日报社新媒体中心综合国家卫生健康委员会官网、健康中国、丁香医生、湖北日报

来源: 呼和浩特日报

关于糖尿病,您了解多少?拒做“小糖人”,这些您得知道→

糖尿病是近些年发病率较高的

一种慢性疾病

相关数据显示

我国已有超过1亿人罹患糖尿病

哪些症状是身体发出的糖尿病预警?

糖尿病日益年轻化

背后原因究竟是什么?

11月14日

是第14个联合国糖尿病日

让我们一起了解糖尿病

健康生活,科学控“糖”

糖尿病的早期症状有哪些?

专家表示

糖尿病要做到早发现

若身体出现乏力、反复感冒等情况时

就要考虑是否患上了糖尿病

此外

出现黑棘皮症、小便异常等情况

也应引起重视

为什么糖尿病患者逐渐趋于年轻化?

专家表示

有些人年纪尚小就罹患糖尿病

除了与遗传因素有关

还与不健康的生活方式有很大关系

比如摄入食物的能量过高

加之消耗少

容易引起肥胖

进而导致胰岛素抵抗具有患病风险

此外

生活不规律、免疫力下降等因素

也会导致糖尿病

注意!血糖测量要牢记这几个数字

血糖测量有很多注意事项

这几点您得记住:

空腹血糖大于7.0mmol/L

餐后血糖或随机两次血糖大于11.1mmol/L

即可诊断为糖尿病

空腹血糖大于6.1mmol/L小于7.0mmol/L

餐后血糖大于7.8mmol/L

属于糖尿病前期

如何预防糖尿病?

专家表示

可以通过科学有效的方法

预防糖尿病

日常生活中

以下几点您得注意:

①控制体重:肥胖是糖尿病的病因之一,肥胖患者应当尽量减肥。

②适当锻炼:建议经常室外运动,每周室外活动3~5天,每次半小时以上。

③健康的生活方式:健康饮食,养成早睡早起的好习惯,学会缓解压力,调节心情。

④定期监测血糖:每年体检,除空腹查血糖外,建议查早餐后2小时血糖,以及糖化血红蛋白。

⑤高危人群更要注意:对于直系亲属有糖尿病,或者自身出现不明原因的口干、体重下降、失眠、肥胖等情况要特别重视,应及时到医院检查。

⑥儿童也要注意防范:糖尿病发病群体呈现日益年轻化的趋势,甚至有不少儿童患上二型糖尿病。家长应引导孩子养成良好的饮食习惯,避免过度营养,减少高脂肪食物,控制肥胖;同时鼓励孩子长期合理地坚持运动。

声明:转载此文是出于传递更多信息之目的。若有来源标注错误或侵犯了您的合法权益,请作者持权属证明与本网联系,我们将及时更正、删除,谢谢。

来源: 央视一套

14岁初中生查出糖尿病“老年病”年轻化不容忽视

14岁的童童还在成都读初中,最近却有了一个“小糖人”的身份。“孩子平时喜欢吃肉,长得比较胖,没想到这么小得了糖尿病。”童童的妈妈李女士带着孩子在医院检查发现,童童的各项身体指标都显示是2型糖尿病患者。

长期以来,糖尿病、高血压、脑卒中等疾病被认为是“老年病”,患病群体以老年患者居多。然而,“新华视点”记者近期调查发现,一些二三十岁甚至十几岁的年轻人也患上了“老年病”。

“老年病”年轻患者增多

记者近期在四川多家医院相关“老年病”科室走访发现,看病的不少是年轻人。多位一线医生说,糖尿病、高血压等过去被视为“老年病”,现在确诊患者越来越年轻化。

“门诊发现年轻的‘糖人’越来越多了,不少年轻人血糖都偏高。”成都市第三人民医院内分泌代谢病科副主任李华琦告诉记者,近年来,该科室确诊的糖尿病患者呈年轻化趋势,不少二三十岁的青年人也患上了糖尿病。

21岁的小陈在成都一家互联网公司工作,最近总感觉头晕乏力,以为是工作较累休息不够,到医院检查被告知已经是个“糖人”,空腹血糖严重超标,需要立即吃药干预。

“平时很喜欢吃甜食,经常喝奶茶,有时候一天好几杯。总觉得年轻身体好,没想到居然得了糖尿病。”小陈说。

记者调研发现,除了糖尿病以外,高血压、脑卒中等传统的“老年病”也“盯”上了年轻人。不少医院的临床数据显示,在过去30年里,高血压、糖尿病、脑梗、心梗等通常被认为是“老年病”的疾病,初发年龄持续下降。

国家卫健委脑卒中防治工程委员会组织专家编写的《中国脑卒中防治报告(2020)》中,2012至2016年“国家脑卒中高危人群筛查和干预项目”数据显示,40岁及以上脑卒中患者首次发病的平均年龄为60.9至63.4岁,首次发病年龄构成中,40至64岁年龄段占比已经超过66%。该报告还指出,发达国家脑卒中患者平均发病年龄在75岁左右。从总体上看,我国脑卒中发病呈现年轻化趋势。

“临床上看,这几年二三十岁的年轻脑卒中患者增多了。其中甚至不乏18岁以下的青少年。”成都市第三人民医院神经内科主任柳华说。

国家心脑血管病联盟发布的《中国中青年心脑血管健康白皮书》显示,我国大约每6个心脑血管疾病患者及高风险者中,就有一个是“90后”。

成都市第三人民医院心血管内科代理主任张震则表示,曾经见到20多岁就发生心梗的患者。

三重原因致“老年病”年轻化

为何“老年病”的年轻化趋势日益凸显?

——年轻人不良生活方式的“催化”。

李华琦、柳华、张震等专家告诉记者,现在,工作节奏快、生活压力大,很多“老年病”的年轻患者,有一些不良生活习惯。例如,熬夜、久坐、吃外卖、三餐不规律、暴饮暴食、酗酒等。除了易感基因的遗传之外,很多年轻患者确诊“老年病”,都是由于这些后天不良习惯导致的。

此外,一些医生告诉记者,部分年轻人一边酗酒抽烟、大吃大喝不顾及身体,另一边却按“偏方”乱吃药,加速了疾病的发展进程。

——知晓率低、检查率低、治疗率低。

以糖尿病为例,全国流行病学数据显示,目前中国糖尿病患者的知晓率在30%左右,诊断出患有糖尿病之后,患者的治疗率为26%左右,而采取降糖治疗的糖尿病患者中控制率能达标也仅为40%左右。加强糖尿病患者的管理,还有很大的空间。

2019年发布的《中国中青年心脑血管健康白皮书》指出,近年来,我国心脑血管疾病年轻化趋势明显,64.4%的人并未接受过医学治疗。

——年轻人营养健康意识淡薄。

记者采访发现,不少青少年喜欢购买各种“垃圾食品”,有的家长采取放任的态度,认为只要吃了不生病就没多大关系。多位医生表示,这种行为将给孩子们的身体健康埋下隐患。

加强提前干预管理

避免越来越多的年轻人患上“老年病”,需要全社会共同努力。专家呼吁,加强健康营养知识的普及,提升“老年病”在年轻人中的知晓率,让更多人了解和掌握常见“老年病”的预防措施。

《“健康中国2030”规划纲要》指出,要构建国家医学科技创新体系,建设心脑血管等临床医学数据示范中心。专家呼吁,要加快建设心脑血管、糖尿病、脑卒中等“老年病”的临床医学数据示范中心,加强国家层面的年轻人健康风险干预管理。

专家表示,风险预测模型在心血管疾病、糖尿病等“老年病”预防中能起到重要的作用,可加快对年轻人、老年人等不同风险人群制定不同的干预管理方案。

当前互联网医疗平台的融合应用,有利于加强糖尿病、高血压、心脑血管疾病等“老年病”的健康管理。

张震等专家认为,糖尿病、高血压、脑卒中等“老年病”的管理,是随着病程进展不断进行调整的长期过程。随着医疗信息互联互通,人工智能等高科技的融入,“互联网 医疗”更符合年轻患者的看病习惯。(记者董小红)

来源: 新华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