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糖尿病药(中国糖尿病药品网,生原唐安)
重磅突破!中国自研超长效降糖药上市,1.4亿糖尿病患者...
重磅突破,中国自研超长效降糖药上市,1.4亿糖尿病患者迎来解放糖尿病。这一困扰全球数亿人的慢性疾病在中国同样影响着1.4亿人患者的健康生活。对于他们来说每日定时服药、担心漏服药物已经成为生活中的常态,然而这一局面正在被改变。
2024年6月24日,由海思科医药集团自主研发的全球首款双周口服降糖药考格列汀也叫倍长平正式获得国家药监局批准上市,标志着糖尿病治疗进入了一个全新的时代。
到底什么是考格列汀?考格列汀属于DPP4抑制剂类的降糖药物,它能通过抑制DPP4酶的活性,增加胰高血糖素样肽1和葡萄糖依赖性,促胰岛素多肽的血浆浓度,以葡萄糖依赖的方式来促进胰岛素释放并降低胰高血糖素的水平,从而实现降糖的效果。
考格列汀非常智能,只有当血糖升高时才会启动降糖机制,血糖正常时则不会过度干预,大大降低了低血糖的风险。
考格列汀突出的优势特点:
·一、超长效果作用。两周只需服用一次考格列汀,它最显著的特点就是超长的效果作用,与传统的降糖药物需要每日1-3次服用不同,考格列汀真正实现了两周口服一次的超长效降糖。这意味着患者每年只需要记住26次服药时间,而不是传统药物的365-1095次,极大的提高了用药的一统性。
·二、降糖效果显著且持久。更重要的是在24周时,考格列汀治疗组中分别有44.2%和44.4%的患者糖化血红蛋白水平低于7%的治疗标准,糖化血红蛋白水平降至低于7%的治疗目标。
·三、安全性高,低血糖风险小。考格列汀具有葡萄糖浓度依赖性,只有血糖超过正常水平的药物才会发挥作用,而血糖处于正常水平时通常不会起效,因此低血糖的发生风险非常低。临床试验期间卡格列汀治疗组与安慰剂组的低血糖事件发生率和不良反应事件的发生率相似,表明考格列汀具有良好的耐药性和安全性。
·四、药物相互作用风险比较低。卡格列汀具有良好的抗糖性,考格列汀对于肝药酶的主要亚型没有明显影响,因此药物间发生相互作用的风险也比较低,这对于需要同时服用多种药物的糖尿病患者来说是一个重要的优势特点。
·五、不影响体重管理。与传统降糖药物不同,卡格列汀在有效控制血糖时一般不会引起体重增加,部分患者使用后甚至可能出现体重轻度下降等情况,这对于需要控制体重的糖尿病患者来说是额外的获益。
适用人群和使用方法:考格列汀适用于改善成人2型糖尿病患者的血糖控制,既可以单药治疗,也可以与二甲双胍等其它降糖药物联合使用,推荐剂量为10毫克,也就是两片,每两周服用一次,可以在餐前或餐后来服用,不受食物影响。
需要特别强调的是考格列汀不适用于一型糖尿病或糖尿病酮症酸中毒的患者来选择服用可能存在的副作用。虽然卡波类汀的安全性较高,但作为处方药仍可能出现一些副作用,主要的不良反应包括皮疹瘙痒、鼻咽炎、关节疼痛等等。其他可能的副作用还包括淀粉酶升高、脂肪酶升高、高尿酸血症、肝功能异常和尿路感染等等。
接下来说它的注意事项:
·1.严格遵循医嘱用药,不要擅自增减药物的剂量,以避免影响治疗的效果和增加不良反应风险。
·2.定期监测。用药期间需要定期检查肝肾功能,因为肾功能减退可能影响药物的排泄。
·3.联合用药注意与其它降糖药物,如黄尿类药物或胰岛素联合使用时需要密切监测血糖,防止低血糖的发生。
·4.过敏反应应警惕。对于考格列汀活性成分或任何辅料过敏的患者禁用,一旦出现过敏反应应立即停药并及时就医。
考格列汀的问世作为中国糖尿病患者带来了新的希望,但任何药物它都不是万能的,患者在使用前应详细咨询医生,根据个人的情况制定适合的治疗方案。只有在医生指导下合理用药,配合健康的生活方式,才能真正实现血糖的长期稳定控制,远离糖尿病并发症的威胁。
作为患者和家属,我们应该对这类创新的药物保持理性的期待,它们是强有力的治疗工具,但不能替代我们对疾病的全面管理和对健康生活方式的坚持。
总之考格灵的上市,不仅为糖尿病患者提供了新的治疗选择,也为中国医药创新注入了新的活力。我们期待未来有更多的创新药物问世,为患者带来更多的福音。
重磅!国产“超长效降糖药”正式纳入医保,糖友们的福音来了
一个星期只打一针,血糖就能稳住?这样听起来像是广告词的药,真的来了,还被纳入了医保。这意味着什么?意味着数千万糖尿病患者的负担将大大减轻,治疗方式也将更加科学便利。这款国产“超长效降糖药”一经落地,便成为了医疗领域的焦点。
这款药物的核心优势在于“超长效”三个字。传统胰岛素往往需要每日注射,患者不仅要记得时间,还要忍受反复扎针的痛苦。而这种新型药物,只需每周注射一次,就能维持稳定的降糖效果,极大提升了患者的生活质量与依从性。
超长效药物的问世,标志着我国糖尿病治疗手段迈入新阶段。据国家医保局公布的信息,这款药物不仅疗效可靠,而且价格合理,纳入医保后,患者自付比例显著降低,经济负担大幅减轻。这对于长期用药的糖友来说,称得上是“减压利器”。
这款药的学名为“谷赖肽注射液”,属于胰高糖素样肽-1受体激动剂类药物。它的机制并不是单纯“压住血糖”,而是通过模拟人体自身的激素调节作用,促进胰岛素分泌、抑制胰高糖素释放,同时延缓胃排空速度,从多个环节控制血糖。
与传统降糖药相比,这类药物在降低血糖的同时,还具备减重、保护心血管等额外好处。近年来,国际研究也不断证实,这类药物对2型糖尿病患者的综合治疗具有显著优势。我国自主研发的这款药,不仅疗效可比进口药,还拥有更亲民的价格。
数据显示,我国糖尿病患者已超过1.4亿,占全球总数的近四分之一。其中,2型糖尿病为主,占比高达90%以上。更让人警惕的是,超过一半的患者在早期并无明显症状,等到发现时,往往已有并发症悄然发生。
很多人以为糖尿病只是“血糖高”,但它是一种全身性代谢疾病,可引发心梗、脑卒中、肾衰、视网膜病变等严重后果。控制血糖,不仅是为了避免口渴、多尿,更是为了挡住一连串“连锁反应”。
新药的问世,解决的不只是治疗方式的问题,更带来了观念上的突破。过去很多患者担心每天打针太麻烦,干脆放弃胰岛素治疗,或坚持口服药物到最后一刻。而现在,每周一次的注射方式,大大降低了心理门槛,也更容易被中老年人接受。
研究证实,长期血糖控制不佳的患者,死亡风险提高近两倍。尤其是空腹血糖和餐后血糖波动大的患者,更容易出现心脑血管事件。这款药物的平稳释放机制,能有效减少血糖波动,降低低血糖风险,是其一大亮点。
在临床试验中,该药物表现出良好的安全性与耐受性。最常见的不良反应为轻度恶心、腹胀等胃肠道症状,大多在使用初期出现,数日后逐渐缓解。相比之下,低血糖发生率远低于传统胰岛素,是一种更“温和”的降糖方式。
在医保覆盖下,该药物的价格已从千元级别下降至百元范围。不仅一级城市患者受益,广大基层地区的糖尿病人也能用得上、用得起。这种“普及化”的治疗方式,才是真正意义上的全民健康福祉。
政策层面也在同步推进慢病管理体系建设。国家卫健委明确提出,要加强糖尿病早期筛查与规范治疗,提升基层医生糖尿病管理能力。未来,社区卫生中心将逐步建立“糖尿病一体化管理”平台,实现药物、监测、随访的闭环管理。
科技也在为糖尿病管理插上翅膀。智能血糖仪、远程监测系统、手机APP数据同步等,正逐步改变传统的“纸笔记录”方式。患者可以随时查看血糖趋势,医生也能远程调整用药方案,实现更个性化的治疗。
饮食干预和运动治疗仍是糖尿病治疗的基石。即使使用了再先进的药物,也不能忽视生活方式的改变。合理控制碳水化合物摄入、增加膳食纤维、保持规律运动,是控制血糖的“老三样”,但也永远不过时。
这款国产新药的广泛应用,意味着我国在糖尿病治疗领域已不再依赖进口。它不仅提升了医疗自主权,也为全球糖尿病治疗提供了“中国方案”。在未来,更多国产创新药物将陆续问世,惠及更多慢病患者。
读到这里,你是否也在思考:我或者家人是否已经规范治疗了?有没有定期进行糖化血红蛋白检测?有没有了解自己目前的用药是否需要优化?糖尿病并不可怕,可怕的是放弃管理。
你还可以思考一个问题:如果每周只需要打一针,就能控制血糖稳定、减轻体重、保护心脏,你会愿意尝试吗?欢迎在评论区留言,分享你的看法与经验,也许你的故事能帮助到更多糖友。
以上内容仅供参考,如有身体不适,请咨询专业医生。喜欢的朋友可以关注一下,每天分享健康小知识,做您的线上专属医师。
参考文献:
[1]国家医疗保障局.2024年国家医保目录调整方案解读[R].国家医保局官网,2024.
[2]中国糖尿病杂志编辑委员会.中国2型糖尿病防治指南(2023年版)[J].中国糖尿病杂志,2023,31(1):1-20.
[3]张伟,王小东,刘丽.GLP-1受体激动剂在2型糖尿病治疗中的研究进展[J].中华糖尿病杂志,2024,32(4):265-270.
中国自研:长效降糖药考格列汀上市,1.4亿糖尿病患者迎来解放!
考格列汀正式获批上市,这是一种中国自主研发的超长效DPP-4抑制剂,用于改善血糖调节功能。
作为一名在基层医疗岗位工作多年的医生,我看到的不是一纸新药批文,而是它背后所代表的现实意义——对1.4亿国人而言,这既是一项医学进展,更是一场生活管理的挑战。
每天坐在诊室里,我接触最多的不是急性病,而是那些看似“没什么大事”的慢性病人。
他们中的很多人血糖长期不稳定,原因并不复杂:吃药不规律、不理解药物作用机制、对生活方式管理缺乏耐心。过去,我们总说“坚持用药”,但对于需要每天服药甚至一天多次的人来说,坚持并不容易。
考格列汀的出现,正好解决了这个现实问题,它的超长效代谢特点允许患者每周仅服用一次,显著提升了用药依从性。
但问题也随之而来,有患者一听说“每周吃一次就行”,立马问我是不是可以“其他都不用管了”。这反映了一个普遍误区:很多人把药物当成万能钥匙,忽略了疾病防控的核心始终是生活方式的调节。
我们要明确,考格列汀不是用来“替代”好习惯,而是“配合”好习惯的。
我印象很深的是一位退休教师,六十出头,刚开始血糖不高,但吃饭喜欢重口味,晚餐晚、运动少,体重不断上升。
她一度以为“吃了药就能放心吃”,结果两年后,空腹血糖飙升到8以上。我给她换用了考格列汀,并制定了饮食计划,其中一项要求是晚饭后散步30分钟、一周不少于5次。
她坚持了半年,不仅血糖下来了,体重也轻了5公斤,她自己说:“我这才明白,药是辅助,身体是自己的。”
在基层中,还有很多人并不知道自己已经处于高风险状态。餐后血糖升高是最常被忽略的信号,尤其是饭后一到两小时的疲倦、口渴、注意力下降,这些都不是简单的“吃撑了”,而是血糖调控机制提前发出的提醒。
可惜的是,很多患者直到出现症状才重视,而此时,身体已经为长期忽视付出代价。
考格列汀的作用机制,是通过抑制DPP-4酶活性,从而延长体内GLP-1水平,提高胰岛素分泌效率,同时抑制胰高血糖素,达到平稳控制血糖的目的。
说得简单点,就是它帮助身体更聪明地调节血糖,不是强行压下去,而是让调节系统“更灵敏”。这也意味着,它对生活习惯的依赖更高。
你吃得乱、作息紊乱,再好的药也“管不住”你的血糖波动。
有个年轻患者,三十多岁,程序员,常年熬夜、外卖不断,查出空腹血糖偏高后开始服用考格列汀。
他一开始很兴奋,说终于有“轻松的药”了。结果两个月后复查,血糖没降反升。
我问他是不是生活方式没变,他说“我以为药能帮我扛过去”。这类误解在年轻人中尤其常见。
他们更容易接受新药,但也更容易忽视生活行为对疗效的影响。
考格列汀虽然方便,但并不意味着可以“放纵”生活。
饮食控制仍是核心,比如控制碳水摄入、规律三餐、增加蛋白质比例、避免高油高糖零食;运动干预同样不可或缺,每周至少五次中等强度运动,比如快走、骑行、游泳等;还有睡眠管理,不少研究已证实,睡眠不足会导致胰岛素抵抗增加,影响血糖稳定。
这时候,很多人又会掉入另一个误区:疯狂追求“健康食品”。
但所谓“低糖”“无糖”“低脂”并不等于“低风险”。比如一些无糖饼干,虽然不加蔗糖,但含有大量淀粉和人工甜味剂,照样会导致血糖升高;再比如“全麦面包”,市面上不少只是加了点麸皮,升糖指数依然很高。
我们强调的是科学饮食,不是盲目跟风。
还有一点经常被忽略,那就是心理状态对血糖的影响。
长期的精神压力、情绪波动,都会通过神经内分泌通路影响胰岛素作用。很多患者在情绪低落或压力大时,血糖波动更明显。
我们鼓励患者建立情绪调节机制,比如冥想、深呼吸、规律休息,这些看似“养生”的办法,其实有很强的生理基础支撑。
在考格列汀正式上市后,我特别关注患者对于“长期治疗”的认知变化。有些人因为“一周一次”产生了“不是大病”的错觉,开始松懈。
还有人因为“国产药”标签产生疑虑,担心疗效或安全性。必须明确一点,考格列汀的研发基于大量临床数据,经过严格审批,疗效与安全性均已通过评估。
这代表了中国在慢病管理领域从“跟随”到“创新”的转型。
但这并不代表我们可以掉以轻心。对于每一位患者来说,真正的改变始于对健康的主动认知。
我们不鼓励“药物依赖”,而是强调“主动管理”。考格列汀带来的便利,不是替你做决定,而是让你更容易做出正确的决定。
因为药效持续时间长,你有更多精力去关注饮食与运动;因为服药频率减少,你有更好心态去坚持习惯管理。
考格列汀的上市无疑是中国慢病药物研发的一个重要里程碑。但再好的药,也是工具,不是答案。
对1.4亿慢性病患者来说,真正的“解放”不是来自某一项技术,而是来自每个人对自己身体的重新理解与日常选择的坚持。
如果你已经服用考格列汀,记得定期监测血糖,记录变化,并根据体重、饮食、运动等多因素做动态调整;如果你还处于高危边缘,那么请从今天起,关注自己的身体信号,调整生活节奏,哪怕每天只多走2000步,也是向长期健康迈出的一步。
真正的健康,从来不是靠一种药,而是靠你每天选择的那一顿饭、那一次运动、那一个早睡的夜晚。
参考文献:
1. 国家药品监督管理局.考格列汀批准信息及说明书.2024年.
2. 中华医学会内分泌学分会.2型糖尿病防治指南(2023年修订版).
声明:本文内容均是根据权威医学资料结合个人观点撰写的原创内容,意在科普健康知识请知悉;如有身体不适请咨询专业医生。欢迎评论区留言交流讨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