治疗糖尿病饮料(糖尿病饮料有什么牌子的)
这些健康饮品适合糖友饮用
天气炎热,大家都喜欢喝冰镇饮料解暑,除了白开水以外,天津市第四中心医院内分泌科主任邵海琳为糖友推荐以下几种饮品,可根据自身情况选择适合的健康饮品。
糖尿病患者可以饮茶,茶中含有茶多酚、氨基酸、脂类、维生素、矿物质等,具有抗氧化、抗衰老、抗辐射、抗过敏,提高免疫力的功效;对于不同的茶叶,沏泡的温度也有讲究。绿茶建议冲泡水温在80℃-85℃,这样可以将茶叶中的茶多酚浸泡出来,也不会破坏绿茶中的维生素c;新鲜的白茶、红茶、普洱冲泡温度建议在90℃-95℃,能使茶中的果胶、茶多酚迅速浸出。市面上购买茶水饮料很难达到这样的效果。但饮茶过多、过浓,也会影响睡眠或者药物疗效。
糖友可以适量饮用咖啡,但冲饮咖啡时不要加入奶类、脂类。建议饮用黑咖啡,帮助促进糖类代谢,提高机体代谢率。牛奶和豆浆作为提供蛋白质的来源,可以适量食用,但是应当计入一天的总热量中。糖尿病患者可以少量饮用新鲜蔬菜汁,但建议吃新鲜的蔬菜水果,这样既能增强饱腹感,也能避免血糖升得过高。
绿豆汤具有消暑益气,清热解毒的功效,糖友们可以饮用,但绿豆属于高糖类食物,不宜喝过浓的绿豆汤;不要把绿豆煮烂,只喝汤,不吃豆,尽量减少糖的摄入;且绿豆汤不能代替白开水。(记者狄慧)
来源: 今晚报
糖尿病人常喝这5种饮料,医生:不仅解渴,稳定血糖也有帮助
糖尿病人最怕口渴,却又不敢随便喝东西。常有人问:“医生,我除了白开水,还能喝什么?”这个问题听起来简单,其实背后藏着不少误区。有些饮料看似健康,实则升糖飞快;而有些被忽视的天然饮品,反倒能帮助调节血糖。
医生的核心提醒是:糖尿病人选对饮料,不仅能解渴,还可能对血糖控制起到积极作用。关键不在“能不能喝”,而在“喝什么”“怎么喝”“什么时候喝”。
在门诊中,不少糖友被“无糖”两个字迷了眼,以为无糖饮料就安全。但无糖不等于无升糖,有的饮品虽然不加蔗糖,却富含果糖或高GI的其他成分,照样会让血糖飙升。
绿茶就是被反复推荐的饮品之一。它不含糖,富含天然多酚类物质,研究表明其中的茶多酚具有一定的胰岛素敏感性促进作用,还能延缓碳水化合物的吸收速度。每天适量饮用,有助于缓解餐后高血糖。
山药水是近年来受到关注的中式饮品。山药富含黏液蛋白和膳食纤维,对调节肠道微生态、延缓葡萄糖吸收有一定帮助。将煮熟的山药捣烂兑水饮用,既能解渴又能提供一定的饱腹感。
苦荞茶也值得一提。苦荞富含黄酮类化合物,尤其是芦丁,有助于血管保护和改善胰岛素抵抗。不少糖尿病人反映,饭后饮苦荞茶,感觉血糖波动小了一些,但仍需注意适量,避免喝得太浓。
洋葱水听起来有点“古怪”,但在民间早有流传。洋葱含有硫化物和槲皮素,这些成分被证明具有一定的降血糖和抗氧化作用。将洋葱切片煮水,每周饮用2到3次,有人反馈空腹血糖更平稳。
黄豆水也是传统食疗中的“稳定军”。黄豆富含植物蛋白和可溶性膳食纤维,研究显示其对胰岛β细胞具有一定保护作用。将黄豆泡水煮熟,连汤带豆一起喝,不仅补充水分,还能缓慢释放能量。
膳食纤维的作用在这里再次被提及。它不仅帮助延缓糖分吸收,还能改善肠道菌群,减少餐后血糖波动。而这些饮料中,恰好含有天然膳食纤维的成分,比起单纯喝水,更有“内涵”。
医生常说:“喝东西跟吃饭一样,不能图个爽快。”糖尿病人的饮食讲究节制,饮料更要懂得选择。冰镇果汁、奶茶、碳酸饮料、甜豆浆,这些表面无害的饮品,其实血糖影响极大,即使标着“无糖”,也不可轻信。
控制总糖摄入是糖尿病管理的基本思路。每100毫升饮品中含糖超过4克的,都应慎重选择。而有些“功能饮料”虽声称降糖,但其中的添加成分并未被充分证实,反而可能干扰药物作用。
医生在门诊中经常遇到这样的问题:“我每天喝自制绿豆汤,怎么血糖还是高?”原因往往在于加入了冰糖,或者煮得太烂,淀粉结构破坏后吸收速度加快,自然影响血糖。
饮品看似小事,实则暗藏大局。它既关系到补水、营养,也直接影响血糖曲线的平稳程度。糖尿病人每天都要面对“喝什么”的选择,做对了,是帮手;做错了,是隐患。
餐前20分钟适量饮水,可减少饭量、降低进餐速度;睡前1小时喝点温水,有助于夜间代谢平稳。这些看似不起眼的细节,其实都在为血糖“筑防线”。
中医认为,“津液不足,血糖易升”。适当饮水能滋阴润燥,帮助人体调节气血运行。而选对饮品,更是“以食为药”的体现,既养生,又控糖。
医生提醒,饮料不是越喝越健康,它需要结合个人体质、药物情况、饮食结构综合判断。比如服用二甲双胍者,胃肠道容易不适,就不宜空腹饮苦味饮品。
控糖的核心在于整体饮食结构,不在某一种饮品或食物。但有些饮品确实可以在日常生活中起到“润物细无声”的帮助作用。它们不能替代药物,却能成为生活方式的一部分,让控糖这件事不再艰难。
未来,随着智能血糖监测设备的普及,我们将更精准地评估每种饮品对血糖的影响,甚至发展出“个性化饮料推荐系统”,为每位糖友量身定制饮品方案。
那么今天你喝的那杯饮料,是在帮你,还是在拖你后腿?你愿意在下一次口渴时,给身体一个更友好的选择吗?
以上内容仅供参考,如有身体不适,请咨询专业医生。喜欢的朋友可以关注一下,每天分享健康小知识,做您的线上专属医师。
参考文献:
[1]中华医学会糖尿病学分会.中国2型糖尿病防治指南(2024年版)[S].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2024.
[2]王志强,刘晓红.植物性饮品对糖尿病患者血糖影响的研究进展[J].中国食品卫生杂志,2023,35(5):483-488.
[3]陈立波,郑文君.苦荞黄酮对2型糖尿病模型大鼠胰岛素抵抗的改善作用[J].中国实验方剂学杂志,2024,30(3):122-128.
糖尿病人常喝这三种饮料,不仅解渴,稳定血糖也有帮助
声明:本文内容均是根据权威医学资料结合个人观点撰写的原创内容,意在科普健康知识请知悉;如有身体不适请咨询专业医生。
夏天一热,冰箱门就变得比家门还常开。清凉饮料一瓶接一瓶,仿佛那一口冰爽能洗去一天的疲惫。但对糖尿病人来说,喝错一口饮料,可能就像在血糖上点了一把火。
偏偏很多人以为“无糖”就安全,殊不知有些饮料看似健康,实则暗藏陷阱。而有三种饮料,常被人忽视,却能在解渴的同时,帮助控制血糖,甚至对胰岛功能也有积极影响。
它们不是新潮饮品,也不是保健神水,而是藏在我们身边的“低调高手”。
很多糖尿病人都在“喝什么”这件事上走了弯路。有人一听医生说“不能喝含糖饮料”,就一口茶水喝到底,以为越淡越好。完全放弃味觉的满足感,反而容易让人心情压抑,失去对控糖的耐心
。身体虽然控制住了血糖,精神却在慢慢透支,长此以往,也不是长久之计。选对饮料,不仅能让人喝得开心,还能在不知不觉中帮身体一把。
第一种饮料,很多人小时候喝过,长大却忘了它的好——苦荞茶。别看这名字听起来有点“苦”,其实它泡出来的茶汤带点麦香,口感清新。
苦荞中含有一种类黄酮物质,叫芦丁。这个成分在一些研究中被发现具有抗氧化和辅助降血糖的作用。它就像一个天然的“调节器”,能改善胰岛素的敏感性,减少血糖的波动。
苦荞茶不含咖啡因,晚上喝也不会影响睡眠,对于容易烦躁失眠的糖友来说,是个不错的选择。长期饮用,还能改善血脂异常,一举两得。
第二种饮料,名字听起来有点土,但它的作用一点都不土——洋车前子壳水。
洋车前子壳是一种天然的可溶性膳食纤维,它遇水膨胀后会形成胶状物质,喝下去后能在肠道中形成“保护膜”,减缓糖分的吸收速度。就像在高速路上安了减速带,让血糖不那么轻易飙升。
每天饭前泡一杯,等它变黏稠后喝下,对餐后血糖的控制非常有帮助。这种纤维还能养护肠道菌群,改善便秘,对于老年糖友尤其友好。
但要注意喝完后要及时补水,否则有可能引起腹胀。
第三种饮料,则是很多人忽略的“老古董”——乌梅汤。不少人以为乌梅汤是酸的,糖尿病人不能碰。
其实真正的乌梅汤是用乌梅、山楂、甘草等中药材熬制而成,若不添加糖分,反而是一种极具价值的饮品。
乌梅含有的有机酸,可以促进胃液分泌,帮助消化,同时还能降低血液中的自由基,起到抗氧化作用。研究发现,乌梅中的一些成分可能对调节血糖、改善胰岛素抵抗有一定帮助。
前提是自己熬制或购买无添加糖的配方,而不是超市里那些甜得发腻的瓶装版本。
说到这里,很多人可能要问:难道就这三种饮料?绿茶、普洱、柠檬水这些都不行吗?不是不行,而是效果有限。绿茶中的茶多酚确实有抗氧化作用,但对血糖的直接影响略显温和。
普洱虽然能降脂,但它含有咖啡因,部分糖友喝了容易心慌、血压波动。柠檬水则更像是“心理安慰”,真正带来血糖变化的能力不强。
与其喝一堆“看起来健康”的水,不如选几种对血糖有明确帮助的饮料,喝得科学又安心。
还有一个很多人忽略的细节,那就是饮用时间。
苦荞茶适合在饭后饮用,既能帮助消化,也能缓解餐后血糖上升的速度;洋车前子壳水则建议饭前半小时喝下,等它在胃里“站稳脚跟”后再吃饭,效果最好;乌梅汤则可以在下午或晚饭后饮用,帮助清理口腔、促进胃肠蠕动。喝饮料也讲究“天时地利”,不是想喝就喝。
再来说一个冷门但关键的知识点:饮料的温度。很多糖友有个误区,觉得冰饮才解渴,尤其夏天一热,冰镇饮料一口下肚,爽是爽了,血糖却悄悄受了伤。
过冷的饮料会刺激胃肠道,引起血管收缩,影响消化吸收,甚至可能导致胰岛素反应延迟。
更别说冷饮一般口感寡淡,为了“好喝”,很多人会不自觉地添加蜂蜜、糖浆之类的东西,反而让血糖控制功亏一篑。建议糖友饮料温度控制在25到35度之间,既不伤胃,也能让身体更好地接受。
很多人以为饮料只是“喝着舒服”,但其实它也是一种“慢性药”。选得对,天天都在呵护身体;选得错,每天都在悄悄积累风险。
一个有趣的比喻是,饮料像是“水中调味剂”,能调节的不只是口感,还有身体的平衡机制。尤其糖尿病这种长期管理型疾病,生活中每一个小细节都可能产生“蝴蝶效应”。
饮料还有一个常被忽视的作用:情绪调节。糖尿病人长期饮食受限,很多人常常会感到沮丧或焦虑。而适当饮用一些天然、健康、有风味的饮料,能带来一种心理上的满足感。
这种感觉,就像是在一片清淡的世界里,突然找到了味觉的小确幸。情绪好了,血糖也更容易控制,这是一个被低估的正向循环。
饮料只是辅助手段,不能替代药物治疗和饮食管理。也不能因为饮料“健康”,就一喝就多。适量,是糖尿病管理的核心原则之一。
就像调味料放多了再好的菜也变味,饮料喝过量也会打破身体的平衡。每天一到两杯足矣,让它成为生活的一部分,而不是主角。
除了饮品本身,还有一个容易被忽视的环节——水质。很多人为了省事,直接喝自来水烧开,忽略了水中残留的重金属或氯化物。
长期饮用劣质水,会加重肾脏负担,尤其糖尿病人本身肾功能较弱,建议用净水器过滤或选择经过检测的瓶装水作为饮料基础。
回过头来看,糖尿病的管理,不是靠一时的“吃多吃少”,而是靠一整套细致入微的生活方式调整。饮料,看似小事,实则是生活中最容易忽略、也最容易掌控的一环。
就像一个看似不起眼的螺丝钉,松一颗,整台机器都可能出故障。稳定血糖,从一杯茶水开始。
参考文献:
1. 《中国2型糖尿病防治指南(2020年版)》
2. 《实用内科学》(第15版)人民卫生出版社
3. 《中医药对糖尿病辅助治疗的药理研究进展》,中国中西医结合杂志,2021年第29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