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医健康网

什么是糖尿病初期(如何定义糖尿病早期)

医璐健康科普 0
文章目录:

医生告诫:糖尿病早期不是口渴,而是身上5种异常,早发现早治疗

不是口渴才叫糖尿病,真正的危险早已藏在身体的细枝末节里。很多人一听到“糖尿病”,第一反应就是“干渴、喝水多”,但这其实是相对靠后的表现。等你天天抱着水杯不撒手时,病可能已经悄悄扎根了。真正的早期信号,往往更隐蔽、更容易被忽视。

我们常说“防患于未然”,但在糖尿病面前,很多人连“未然”长什么样都不知道。有时候,它不是让你口渴,而是让你视力模糊皮肤瘙痒伤口不易愈合,甚至是夜里频繁起夜。这些看似“无伤大雅”的小症状,其实是身体在敲警钟。

血糖异常,并不总是表现在嘴上,而是藏在身上的各种“小状况”里。真正懂得身体语言的人,才能在不知不觉中把危险扼杀在摇篮里。

1.皮肤变得“捕风捉影”。糖尿病早期,胰岛功能轻度受损,血糖略高但未超标,皮肤的微血管最先受到影响。你会发现,皮肤总是干得像纸片,轻轻一抓就红一道,甚至经常起小疹子或者瘙痒难忍。不是换季,也不是过敏,而是身体的代谢在变慢。

2.体重悄悄掉,不知不觉瘦了一圈。很多人以为瘦就是好事,但如果你吃得不少、也没运动,却开始无故消瘦,那就不能当成福气了。这种情况下,可能是身体无法有效利用葡萄糖,开始消耗脂肪和蛋白质来“应急”,胰岛素抵抗拉响了警报。

3.伤口“赖着不走”,一破就久不愈合。也许只是厨房里划了一下,或者蚊子叮了个包,但你会发现,这点小伤口几天都不见好,甚至有点红肿发炎。这是因为高血糖状态下,毛细血管循环受阻,免疫力下降,组织修复能力大打折扣。

4.口腔“反复无常”,牙龈红肿、口干口苦。你早晚刷牙都认真,饮食清淡也控制,但总觉得口里发苦、牙龈老是出血,或者总想喝水,喝了又觉得不解渴。其实这是糖分在唾液系统里搅局,让你“口气”不对劲。唾液分泌异常,往往是早期信号之一。

5.夜尿频繁,睡觉像打卡。很多人年纪一大,就习惯夜里起夜,但如果你发现自己突然夜尿增多,次数超过2次,尤其是喝水不多的情况下,还总是憋醒,那就不能只怪膀胱。这时候要警惕肾脏对糖的代谢能力下降,开始通过尿液“外排”葡萄糖。

这些症状都不“惊天动地”?它们安静得像深夜的钟声,只有你用心听,才能听得懂。糖尿病不会一夜之间“砸你一顿饭”,它是像老鼠一样,一点点咬掉你的健康。

但很多人总是被“口渴”误导,以为不渴就没事。等到你口渴难耐、总是想喝甜饮料时,血糖水平往往已经飙得不低了。

所以我们要学会“逆向思维”,别只等症状“登堂入室”,而是要从蛛丝马迹里看出端倪。就像古人说的“未病先防”,糖尿病最怕的不是得病,而是你连它的“影子”都不认识。

回到生活里,很多“伪健康人”其实潜藏着糖代谢异常的风险。比如经常熬夜、爱吃精致碳水、不爱运动、情绪起伏大,这些都在悄悄推动血糖波动,哪怕你体检时血糖只是“临界值”,也不能掉以轻心。

控制血糖的关键,不是等高了再治,而是早就要“稳”住它。别等“糖”在身体里变得无法驯服,才后悔没早点听医生一句话。

说到这儿,很多人会问:“那我应该怎么判断自己是不是有这些风险?”其实很简单,只要你有以下几种情况,就要特别留意:

· 腰围超标,尤其是腹部肥胖

· 家族中有糖尿病史;

· 经常感到疲劳、犯困;

· 情绪容易波动,爱焦虑;

· 体检指标总是处在临界状态。

这些都不是“非黑即白”的判断,而是身体在发出“预警信号”。我们不能总等到问题成型了才去解决。

生活中,很多人一听医生说“注意血糖”,就开始不吃主食、拼命喝苦瓜汁。这种做法其实是“矫枉过正”,对身体反而不好。人不是机器,不能一刀切地管理健康。科学饮食、规律作息、适量运动、情绪平稳才是稳住血糖的四大支柱。

糖尿病前期,其实是一个极其珍贵的“窗口期”。只要你在这个阶段把生活方式调整好,有很大的可能不发展成真正的糖尿病。关键在于你有没有意识到这个阶段的存在。

健康管理不是“等病来了再治”,而是要在“病还没来”时主动出击。尤其是像糖尿病这样慢性的“隐形杀手”,更需要我们提前布防。

我在门诊见过太多患者,回忆起来总是说:“早知道我当时皮肤痒的时候就来看了。”但健康这条路,只有“早一步”才有资格掌控主动权。

糖尿病的最早信号,不是渴,而是你身体里那些看似“不痛不痒”的小变化。能不能发现这些变化,不取决于你是不是医生,而取决于你有没有“认真生活”。

我们生活在一个信息爆炸的时代,但恰恰是这种“信息过载”,让我们对身体的声音变得迟钝。我们总是在看手机、看外界,却很少停下来“看自己”。

血糖波动,从不是老年人的专属。现在的年轻人,熬夜 外卖 久坐 压力,已经让糖尿病的“门槛”大大降低。别等到身体真的“报警”了才开始关心它。

健康是一种选择,也是一种能力。在你还没有症状时,主动关心身体,才是真正的强者姿态。

以上内容仅供参考,如有身体不适,请咨询专业医生。喜欢的朋友可以关注一下,每天分享健康小知识,做您的线上专属医师。

参考文献:

[1]王志勇,刘建平.糖尿病前期人群早期识别与干预策略研究[J].中华全科医师杂志,2021,20(3):209-213.
[2]李玲,胡雯.糖尿病早期症状识别及生活干预研究[J].中国健康教育,2020,36(5):453-456.
[3]张慧,刘洋.城市居民糖尿病风险因素分析及干预建议[J].中国慢性病预防与控制,2022,30(10):897-900.

医生发现:糖尿病早期不是口渴,而是身上有4种症状,尽早去检查

本文1811字 阅读3分钟

声明:本文内容均是根据权威医学资料结合个人观点撰写的原创内容,为了方便大家阅读理解,部分故事情节存在虚构成分,意在科普健康知识,如有身体不适请线下就医。


张阿姨今年62岁,最近总说自己“没劲儿”,干点活就累得气喘吁吁。家人劝她去医院查查血糖,她却说:“我又不口渴,怎么可能得糖尿病?”

结果一查,空腹血糖超过11mmol/L,已经是糖尿病晚期。她才意识到,之前那些不当回事的小毛病,其实早就埋下了隐患。

很多人以为糖尿病的早期信号一定是口渴、尿多、体重下降,但这三大典型症状往往出现在血糖控制严重失衡时,属于中晚期表现。

真正能抓住早期糖尿病的,是一些更隐蔽但更关键的信号。

很多糖尿病患者在确诊时,胰岛功能已经损伤了一大半。早期症状不典型,是误诊和漏诊的核心原因。

医生提醒:早期糖尿病其实有4个比较容易被忽视的表现,只要你发现其中一个,就该尽早查血糖

第一种:皮肤发黑、发亮

不是脏,是病。

一些中老年人后颈、腋下、大腿根部皮肤突然变黑,而且摸起来发亮又粗糙,这种皮肤变色其实叫黑棘皮病

它是胰岛素抵抗的表征之一,也就是身体对胰岛素的反应变差,血糖调节失控。这种变化常常出现在糖尿病前期,但很多人当成皮肤脏,洗也洗不掉。

尤其是体重超标、腰围超标的人群,一旦出现这种皮肤变化,糖尿病的风险极高。

第二种:手脚经常发麻、刺痛

很多人觉得是颈椎病或腰椎压迫。但如果你查不出骨科问题,又经常手脚麻木、像针扎一样刺痛,很可能是末梢神经出了问题。

这其实是糖尿病神经病变的早期表现,临床上大量患者在血糖超标的前几年就会出现。

特别是晚上睡觉时更严重,从脚趾开始向上蔓延,这种“袜套式”麻木感,典型又危险。

第三种:反复感染,尤其是皮肤和泌尿道

糖尿病会降低身体的免疫力,最早影响的就是皮肤和泌尿系统。

如果你经常出现皮肤癣、脚气反复、尿频尿急但又查不出细菌感染,就要警惕了。因为高血糖会破坏免疫屏障,让细菌和真菌更容易“钻空子”。

有些女性糖尿病患者,甚至是因为反复阴道炎才被查出血糖异常的。

第四种:视力忽明忽暗,看东西模糊

糖尿病可以在早期损伤眼底血管,尤其是引起玻璃体水肿和视网膜微血管病变

很多患者最开始只是觉得眼睛干、眼花,看近看远都不太清楚,但并不会感到疼痛,也没有红肿流泪。

这时候去眼科查不出结膜炎或青光眼,就要考虑查血糖

糖尿病视网膜病变是导致成年人失明的第一大原因,早期发现就能控制,晚期不可逆。

我们在临床上经常遇到类似张阿姨这样的患者,发病早、发现晚,最后拖进并发症。

这不仅仅是对健康的损耗,更是对生活质量的严重打击。

所以,别再等到口渴了才去查血糖,这些早期信号,才是你应该重视的第一道防线

那什么样的人更容易得糖尿病?

不是只有胖人才会得。

现代研究发现,“瘦人糖尿病”越来越多。他们往往肌肉量少,内脏脂肪高,胰岛素敏感度差。

以下人群属于糖尿病高风险群体,建议每年定期查血糖:

有糖尿病家族史;

BMI超过24,或腰围男性>90cm、女性>85cm;

年龄超过45岁;

经常熬夜、饮食结构偏精细碳水;

有高血压、高血脂、脂肪肝病史。

想预防糖尿病,做这3件事很关键

别只想着喝点苦瓜水、吃点保健品。这些方法效果极其有限,而且没有经过严格验证。

真正有效的,是这3件事:

1. 控制饮食结构

不是不吃糖,而是要减少精制碳水摄入,比如白米饭、白面包、甜食。

增加膳食纤维和蛋白质比例,比如糙米、燕麦、豆类、鱼肉和蛋。

2. 每周至少150分钟中等强度运动

你不需要跑马拉松。快走、游泳、骑车都可以,关键是坚持。

运动可以提高胰岛素敏感性,是逆转糖尿病前期的核心方式。

3. 定期检测血糖 胰岛功能

空腹血糖、餐后两小时血糖、糖化血红蛋白,三项都要查。

尤其是糖化血红蛋白,能反映过去2~3个月平均血糖水平,是最稳定的指标。

对于高风险人群,建议每年查一次,有症状者则需更频繁随访。

糖尿病最怕的不是病本身,而是并发症

肾衰竭、失明、截肢、心梗、脑梗……这些都不是吓唬人,而是真实存在的终末结果

我们能做的,是尽早发现、尽早干预

不要再等到渴了、瘦了、尿多了,才意识到血糖出了问题。那时,可能已经晚了。

任何一个身体的异常信号,都是身体给你的提示。听懂了,就能提前防住一场大病。

参考资料:

① 王琳. 2型糖尿病发病机制与胰岛素抵抗分析[J]. 中国实用内科杂志, 2021, 41(6): 467-472.
② 刘静. 糖尿病前期的早期识别及干预措施[J]. 中华全科医学, 2022, 20(9): 1577-1580.
③ 陈志明. 糖尿病神经病变的早期识别与诊治进展[J]. 中华糖尿病杂志, 2020, 12(4): 234-237.

医生告诫:糖尿病早期不是口渴,而是身上5种异常,早发现早治疗

糖尿病对生活和工作的影响,很多人其实都有深刻体会。平时身体不舒服,精神也跟着垮了。早上起床感觉没劲,走两步就累得喘不上气,工作效率一落千丈,心情自然也不好。尤其是很多中老年朋友,年纪一大,身体本来就有点吃不消,碰上糖尿病,更是添了不少麻烦。吃药、打针、测血糖,这些琐碎的事儿天天缠着人,弄得身心疲惫。治病这条路走着走着,难免有点灰心,觉得效果不明显,担心身体状况越来越差,心里难免着急、无奈。

很多人以为,糖尿病初期最明显的症状就是口渴,喝水喝不停。其实,情况并不是这么简单。糖尿病刚开始的时候,身体会出现一些不太明显的变化,不是立马就口干舌燥,反而会有其他几个“小毛病”悄悄出现。问题是,这些变化往往被忽略,或者被当作普通老年病症,很容易错过早期诊断的机会。要知道,早发现早治疗,能有效避免病情加重,减少很多后续的麻烦。

糖尿病早期比较常见的五种异常表现,掌握这些,能帮你更早警惕起来:

1. 身体容易疲劳,没力气

很多人早上起床后,感觉整个人提不起劲,干什么都比以前累,连日常家务都觉得费劲。可能你会以为是年纪大了,身体自然走下坡。但如果这种疲劳感越来越明显,休息了也不好转,那就得留心了。糖尿病会影响身体细胞对能量的吸收,导致你体内的“燃料”不够用,自然就容易感到累。

2. 小伤口不容易愈合

中老年朋友经常不小心磕磕碰碰,这本来没啥大事儿。但如果发现伤口一长时间都愈合不好,或者反复发炎红肿,那就要警惕。糖尿病会让血液循环变差,免疫力下降,伤口愈合自然慢了。很多人因为不当回事,结果引发感染,带来更多麻烦。

3. 视力模糊或眼睛干涩

眼睛不舒服,有时候模糊,看东西变得费劲,也可能是糖尿病早期信号。血糖控制不好,会影响眼底的血管,导致视力问题。有时候眼睛干涩、发痒,也容易被忽视,但其实是身体在给你“报警”。

4. 频繁尿急或夜尿增多

虽然糖尿病晚期患者多有尿频的表现,但早期也可能会有小幅度的尿急或夜尿次数增多。尤其是夜里起床上厕所次数多了,影响睡眠质量,身体恢复更差。很多人会以为是“老年病”,没想到这也是糖尿病的潜在症状。

5. 手脚麻木、刺痛或者感觉异常

你有没有觉得手脚偶尔发麻、针刺感,甚至有点麻木?这可能是糖尿病引起的神经损伤。血糖高的时候,神经受到损害,早期表现就是这些怪怪的感觉。如果忽视了,后来可能会发展成严重的神经病变,影响生活质量。

说到这儿,很多人会觉得这些症状好像都挺普通,不是很严重,也没有痛得受不了。正因为太平常,大家往往忽略了这些“细微的异常”,以为只是身体衰老的一部分,或者别的老毛病,没放在心上。等到糖尿病真正被诊断出来,往往已经是病情发展得比较严重了。到了那个阶段,治疗难度大,身体负担重,生活质量也大打折扣。

其实,发现糖尿病早期的症状不难,关键在于有没有留意身体发出的信号。很多中老年朋友虽然明白“早发现早治疗”的道理,但在具体执行时还是会有犹豫和无奈。要么觉得检查麻烦,怕医生说得太重;要么觉得自己没什么明显不适,没必要折腾。还有的人,一旦确诊,面对长期的用药和生活方式调整,就会感到焦虑和压力,甚至有点放弃。其实,这种情绪很正常。

不管多难,得治。糖尿病虽然不能轻视,但也不是绝症。控制好血糖,生活还是可以很正常的。关键是要抓住那些早期的“微小信号”,不管是累、视力变化还是小伤口,及时去做个检查。不要等到症状严重了才行动,那样就晚了。

还有一点,平时饮食和运动也要跟上。不是说立马变成健身达人,只要每天多走走路,少吃点甜的和油腻的,身体会好很多。生活规律起来,血糖自然容易控制。其实大家内心都有个希望,就是身体能撑得住,能多陪陪家人,多享受生活。

糖尿病早期不是简单的“口渴”,而是身上这些不起眼的小异常在提醒你。别忽视它们,早点察觉,早点治疗,身体和心情都会更轻松。毕竟,生活和工作都需要健康的身体做支撑,别让糖尿病偷走你的好时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