糖尿病是尿毒症吗(糖尿病是尿毒症的前兆吗)
糖尿病无非就血糖高点,怎么还引起尿毒症?警惕:莫让无知害了你
大家好,我是一名从业多年的肾内科医师,每天的工作内容就是与各种肾脏病患者打交道。给大家说个你们可能觉得不可思议的事情,像我们医院的血液净化中心,血透加腹透总共的数百名尿毒症患者中,是因为糖尿病导致做透析的病人可以占到总透析人数的1/3还要多。在平常人眼中,觉得糖尿病无非就是血糖高点,我人又没有什么不舒服,该吃能吃,该睡能睡,吃嘛嘛香。这其实是极其危险的想法,糖尿病它就是一个沉默中的杀手,防不胜防,为什么我要把“糖尿病”说得这么坏?看完本文大家即可明白。
糖尿病!你知道多少?
我们常讲三高三高,这其中一高就是“高血糖”,其主体便是“糖尿病”。它是目前最为常见的、多发的慢性病之一,已经是严重威胁人类健康的世界性公共卫生问题。目前在全世界范围内,糖尿病的患病率并没有因为医疗水平的进步、科技的发展而放缓脚步,反而是患病率、发病率急剧上升。预计到2040年,全球糖尿病患病总人数将达到6.42亿之多,这是什么概念,全球也才70来亿人口。
糖尿病与肾脏病的关联
●不少人的观点说“糖尿病无非就是血糖高一些”,这是极其片面的看法。我们在临床上最要担心的就是糖尿病所带来的各种急慢性并发症。拿急性并发症来讲,当血糖高到一定程度时可并发糖尿病酮症酸中毒,再往上就是糖尿病高渗性昏迷,注意,这是可以致命的。再拿慢性并发症来讲,全身多个脏器均可累及,如糖尿病视网膜病变、糖尿病周围神经病变、糖尿病足、感染以及今天要给大家分析的“糖尿病肾病”。
●由于篇幅有限,对于糖尿病的其它并发症在这我就不过多讲解,下面直接切入主题,给大家理清糖尿病与肾脏病的管理那。对于肾脏的理解,很多人会误认为它是“性能力强弱”的代表脏器,其实不然!在现代医学的观点看来,它就是我们人体最重要的一个代谢器官。我们所用的需经过肾脏代谢的药物、人体的肌酐、尿素氮、微球蛋白等毒素的代谢以及人体水电解质酸碱平衡都需要依靠我们的肾脏来完成。
●正是基于肾脏的这些功能,所以它的血供是极其丰富的,它就是要依靠这种高灌注状态来完成各种废物、毒素的代谢,从而清除出体外。所以除了肾动脉、肾静脉外,肾脏中的数百万个肾小球它就是由各种入球小动脉、出球小动脉、弓形动脉、小叶间动脉等构成。话分两头,我们再看看肾脏的损害是怎么跟高血糖搭上边的。
肾小球
●注意,我们人体持续的高血糖状态它将破坏我们动脉的内皮系统,引起动脉的粥样硬化,这就是病变的基础。上面给大家讲到,我们肾脏中发挥滤过作用的肾小球它是由众多的细小动脉构成的,而这些小动脉在高血糖状态下 也可发生病变,最终引起各个肾小球的硬化。肾小球硬化代表着什么呢?即肾小球的滤过率下降,肾功能减退,尿液中可出现本不该出现的蛋白,肌酐、尿素氮等毒素清除不出去,所以化验血时肌酐、尿素氮等指标会升高,这就是糖尿病引起肾脏病的根本原因。
●那么肾脏病它又急慢性之分,糖尿病作为一个慢性疾病,故对于肾脏的损害也是一个从量变到达质变的过程。那么慢性肾脏病根据 肾小球滤过率的高低又可分为1期、2期、3期、4期、5期。这个第5期我们在临床上称之为终末期肾脏病,也就是大家常讲的“尿毒症”。在尿毒症状态下肾脏的数百万个肾小球几乎已经不能发挥其生理功能。所以此时的病人有肾脏也等同于没有肾脏,因为他的肾脏已经没有功能了。解决办法无非就两种,要么选择肾移植,要么选择透析,别无他法。
我有糖尿病,该怎么避免患上尿毒症?
●这其实就讲到了糖尿病肾病的预防办法,在这我告诉大家,无论是1型糖尿病还是2型糖尿病,30%-40%的患者将发展成为糖尿病肾病。尤其是当糖尿病患者出现微量白蛋白尿时,如没有及时的临床干预,每年的尿蛋白增长速度可达10%-20%,10-15年后进入显性肾病,而且还是不可逆的。我可以告诉大家,当你出现尿微量蛋白时,完全可能没有任何临床症状,普通的尿常规尿蛋白这个项目还有可能提示阴性。等发展到糖尿病肾病4期、5期出现大量蛋白尿、低蛋白血症、全身水肿、高血压、急性心衰时一查发现已经是疾病晚期。
●所以对于慢性病治疗,我的心得就是重在预防,重在平时的疾病管理,这不仅仅只是靠医生,更重要的还是得靠患者自己。所以对于糖尿病肾病的解决办法,我的临床经验就是三级防治措施,并且在不同的病期、不同的治疗对象的侧重点也要有所不同。一级预防,防止糖尿病患者出现肾脏病,微量白蛋白尿是重要的危险信号。由于很多罹患糖尿病患者往往同时罹患有高血压,所以这一级上需严格控制血糖、血压,这两样事做好,我告诉大家,问题不大。
●对于二级预防,就是防止早期的糖尿病肾病发作为显性的糖尿病肾病,即从微量蛋白尿期发展为大量蛋白尿期。具体所做的事情还是一样,严控血糖、血压,选择具有肾保护作用的降压药物,如某某普利、某沙坦类的。在三级预防上,就是防止或者说尽最大的可能延缓显性糖尿病肾病发作为终末期肾脏病。在这一、二、三级的预防中,原则就是以上讲到的几点,具体的临床诊疗措施根据病人具体的疾病情况、临床特点综合决定。
目标上血糖的控制目标建议空腹血糖5.0-7.2mmol/l,餐后血糖<7.8mmol/l,糖化血红蛋白<7%;血压建议控制130/80mmhg以下,如果尿蛋白的排泄率>1g/24h,,血压更严格,需要在125/75mmhg以下;血脂上总胆固醇要控制在<4.5mmol/l,低密度脂蛋白胆固醇<2.5mmol/l,甘油三酯<1.5mmol/l,高密度脂蛋白胆固醇>1.1mmol/l,体重指数控制在24以下才是正解。
作者寄语:本回答不构成医学治疗建议,也不具备医疗指导意见,仅为健康科普所用。本文不加入专栏,无偿、免费地让大家阅读。愿对那些受到谣言误导、没有医学知识、没有健康保健观念的群体有所帮助。头条是一个开放的平台,每个人都可以互相学习,互相探讨,如有不同观点可在评论区谈谈自己的看法。如果觉得学到了有帮助,不要吝啬,献个爱心,点个赞,转发一下帮助更多人,感谢支持。#人人关注肾健康##关注她健康#@南方健康
警惕!糖尿病会引起尿毒症?只因没做这个检查 新闻+
央视网消息:我国糖尿病病人1亿多,可有多少糖尿病患者知道糖尿病还能引起像尿毒症、肾衰竭这样的晚期肾病?
1、什么是微量白蛋白尿?
微量白蛋白尿,是指在尿中出现微量白蛋白,如果尿常规检查出蛋白尿时说明可能是肾病的中晚期了,要及早就医。
2、微量白蛋白尿检查怎么做?
专家提示,确诊2型糖尿病患者建议立即做一个微量白蛋白尿检查。糖尿病患者在第一次检测微量白蛋白尿后,2-3个月内,复查2-3次,只要2次数值超标就代表肾脏有损伤。微量白蛋白尿检查,二级以上医院基本都可以检查。挂号挂内分泌科。
3、糖尿病患者每天蛋白质摄入量需控制
糖尿病患者每天摄入蛋白质量过大会加重肾脏的负担,导致肾脏损伤。建议糖尿病患者每天蛋白质的摄入量控制在40克左右,还要戒烟限酒,适当运动,保持心情愉悦,充足睡眠、不熬夜。
专家提示,糖尿病患者一定要多关注自己的身体变化,要及时治疗,在饮食上要注意不要吃糖分高的食物,要养成良好的饮食习惯和生活习惯,身体如果出现不适,一定要到正规的医院去检查治疗,以免延误病情造成更严重的后果。
30%~50%的糖尿病患者或会发生尿毒症,医生:6个方法可以帮您避免
声明:本文内容均是根据权威医学资料结合个人观点撰写的原创内容,为了方便大家阅读理解,部分故事情节属于“艺术加工”,意在科普健康知识请知悉。喜欢点一下“关注”,方便您随时查看一系列优质内容。
许多中老年糖尿病患者早上测血糖,看到数值“差不多”,就松了口气,继续照常吃饭、生活。
可他们不知道,血糖控制得过于“马虎”,背后有个沉默的杀手正在靠近:尿毒症,医学上称为终末期肾病,常常悄无声息地找上门。
据流行病学研究显示,糖尿病是导致尿毒症的头号元凶,而30%~50%的糖尿病患者,最终可能发展为尿毒症。
这个数字并不是吓唬人,而是一个长期被忽视的现实。
糖尿病并非只是“血糖高”这么简单。
它对身体的损害是全身性的,其中最“下手”频繁的就是肾脏。肾脏是个“沉默”的器官,哪怕已经损伤了70%,很多人依旧没有任何不适。
等到发现蛋白尿、肾功能下降时,往往已经进入了不可逆的阶段。
问题是,很多人觉得“尿毒症离我还远着呢”。但真相是,糖尿病一旦超过5年,肾脏受损的风险就大大增加,特别是血糖控制不理想的群体,肾小球毛细血管长期处于高压状态,微小损伤日积月累,最终演变为肾小球硬化。
而这一步,一旦迈过,基本就意味着肾脏功能进入了下坡路。
“我吃着降糖药,血糖不高,怎么还会得尿毒症?”这是很多患者的疑问。
可惜,这种“表面正常”的血糖,未必代表肾脏就没事。因为糖尿病肾病的发生与血压、血脂、体重、饮食、用药习惯乃至睡眠质量都有关系。
光盯着血糖,是远远不够的。
再说一个大家容易忽略的点:糖尿病患者的尿蛋白检查被严重低估。很多人做体检只检查“尿常规”,看到“尿蛋白阴性”就放心了。
但早期糖尿病肾病的信号是微量白蛋白尿,这个必须通过尿白蛋白/肌酐比值(ACR)来检测,而不是普通的尿常规能发现的。
那么问题来了,怎么才能有效避免这个结局?
控制血糖不是“压低”就完事,而是要稳。有些中老年人喜欢把血糖压得很低,空腹4点多,餐后6点多,自以为控得好,其实对肾脏反而是负担。
反复低血糖不但伤脑,还会让肾小管长时间处于应激状态,加快肾功能退化。
再一个是血压。
很多糖尿病人并不在意血压,觉得没头疼没头晕就没事。错了。
高血压和高血糖联手,是压垮肾脏的“双核攻击”。研究显示,糖尿病合并高血压患者发展为尿毒症的概率,是单纯糖尿病患者的2~3倍。
夜间血压不降、晨起血压高,才是真正危险的信号。
饮食方面,也不是一味“控糖”就行。
很多人一听“低糖饮食”就猛吃肉、猛吃蛋白,结果肾脏负担越来越重。糖尿病肾病患者需要的是“优质低蛋白饮食”,不是无脑补蛋白。
豆制品、鱼类、鸡蛋清才是首选,红肉、内脏、动物蛋白要控制。
还有一个容易被忽略的陷阱是“中药调理”。
不少患者一听说“某某中药可以养肾”,就开始长期泡脚、服汤剂,结果把肾脏“养”进了尿毒症。中成药里很多含马兜铃酸、重金属、草本代谢产物,对肾脏有直接毒性。
尤其是来路不明的偏方、秘方,风险极高。
再聊一个冷知识:糖尿病患者的睡眠质量严重影响肾功能。
研究发现,每晚睡眠时间少于6小时,蛋白尿风险显著上升。而长期熬夜、晚睡者,即便白天补觉,肾脏损伤依旧不可逆。
原因在于夜间是肾小球修复期,不睡觉,相当于不给肾脏“下班”。
最后一个关键点,是体重和腹型肥胖。不少人觉得自己不胖,BMI也正常,但肚子大得像个小鼓。
这其实是一种“代谢性肥胖”。内脏脂肪过多,会让胰岛素抵抗加剧,糖尿病控制难度上升,加重肾脏代谢负担。
尤其是男性,腰围超过90厘米,肾病风险飙升。
总结一下,糖尿病引起尿毒症,并不是一朝一夕的事,而是日积月累的“沉默损耗”。
真正能保护肾脏的,不是某个单一的指标,而是一个整体的生活方式调整。
很多人只盯着血糖,却忽略了血压、血脂、体重、饮食、用药、睡眠等各个方面,最终在一个又一个小失误中,走向肾衰。
而真正有效的预防,是通过细节的修正和认知的提升,逐步构建一个“防火墙”。
肾脏是沉默的,但它从不沉默地报复我们的疏忽。
当我们每次忽略一次体检、任性一次饮食、少睡一个小时,都可能在未来转化为一次不可逆的丧失。
别再等“有症状了再看病”。
肾病早期没有症状,等有了症状,已经是中晚期。糖尿病不是光靠药物就能解决的病,它是一种“生活方式病”。
治病,始于改错。
参考文献:
[1]王志敏,黄翠华,李志萍.糖尿病肾病的临床治疗研究进展[J].中国实用内科杂志,2024,44(04):256-260.
[2]李娜,赵宏伟.糖尿病患者尿白蛋白检测及其临床意义[J].中华实验和临床病毒学杂志,2023,37(12):1451-1454.
[3]韩明,刘倩.睡眠障碍对糖尿病患者肾功能影响的研究[J].中国全科医学,2024,27(02):198-202.
以上内容仅供参考,如有身体不适请咨询专业医生,喜欢的朋友可以关注一下,每天分享健康小知识,做您的线上专属医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