糖尿病几率(糖尿病几率有多大)
每10个国人中就有1个糖尿病患者,发病率居高不下的真相在这里!
今天是联合国糖尿病日,全球糖尿病问题严重,尤其在中国,患病人数呈快速上升的挑战。为此我们邀请了诊疗方面的权威专家贾伟平院士及其团队,制作了糖尿病全周期管理的权威指南。
贾伟平| 主任医师、 博士生导师
- 973首席科学家
- 中国工程院院士
- 上海市医学会副会长
- 上海市糖尿病研究所所长
- 上海市第六人民医院内分泌代谢科
国人更容易被糖尿病盯上
这是为什么?
1
遗传性的腹型肥胖
许多人知道肥胖是糖尿病的高风险因素,但腹型肥胖这个概念却少有人知重视。腹型肥胖又称腹腔内肥胖,腹腔内的脂肪与皮下脂肪有很大区别,其有害性及所释放出的有害因子都比皮下脂肪更多,更易使人罹患高血压、糖尿病、高血脂、胆石症、高尿酸血症等疾病,因此危害更加严重。
(欧洲肥胖人群脂肪多遍布全身)
(亚洲人群脂肪多集中腹部,尤其是男性,常表现为大肚子细腿)
贾伟平主持并参加肥胖与糖尿病发病机制的研究,通过对1.3万人群肥胖表型的精准检测,发现超重肥胖人群中60%是腹型肥胖,即便在正常体重人群中,也有约14%的人腹腔脂肪较多。
这种体脂分布特点部分源于遗传。而它与糖尿病、脂肪肝、心血管事件等紧密相关,甚至有人将腹型肥胖、糖尿病、高血压、血脂异常并称为“死亡四重奏”。
为此贾院士团队也提出腹型肥胖诊断新标准,采用的肥胖判断标准与国际世界卫生组织的标准存在差异。世界卫生组织规定,体重指数(BMI)大于等于25且小于30为超重,大于30则为肥胖。相比之下,中国的标准为24和28。
2
空腹与餐后血糖升高一致性较差
中国人的糖尿病发病也呈现出独特的遗传特点。与西方人相比,中国人的空腹血糖与餐后血糖升高之间的一致性较差,特别是老年人群。这导致仅依靠空腹血糖检测容易漏诊糖尿病,因为约50%的糖尿病病人是无症状的。而西方人中,空腹血糖与餐后血糖的匹配性较好,因此查空腹血糖能更有效地捕捉餐后血糖高的病人。
进一步的遗传研究发现,与糖尿病相关的遗传基因在中国人与西方人之间存在显著差异。国际上发现的与糖尿病有关的遗传基因中,约70%在中国人中并不适用,只有30%能对上。这表明中国人糖尿病的发病与遗传关系具有自身特点。
因此,贾伟平团队开展了针对中国人的遗传研究,并新发现了12个与中国人二型糖尿病相关的遗传基因,这些基因在东亚人群中较为多见。
3
糖尿病的治疗与管控本身就是一项挑战
贾伟平团队指出,传统糖尿病治疗模式主要局限于医院与患者之间的互动,而未充分利用社区基层的治疗潜力。研究显示,社区医院对糖尿病患者的治疗有效率仅为10%,且在并发症筛查方面存在明显不足。
为应对这一挑战,贾伟平研发了一套针对社区的慢性并发症筛查和诊断技术体系,并构建了一个基于适宜技术的医院-社区“无缝化”管理模式,以强化医院、社区与患者之间的联系。贾伟平团队的贡献使得试点社区在“糖尿病知识知晓率、血糖控制达标率、并发症筛查率”方面实现了20-30个百分点的显著提升。
此外,关于糖尿病遗传基因的更多发现,不仅有助于医学专家们更深入地理解糖尿病在中国人群中的发病机理,而且为将来的个性化治疗提供了可能性。贾伟平领导的团队识别出具有较高遗传风险的个体,并对他们实施早期干预,以期降低糖尿病及其并发症的发生概率。此外,这些遗传学研究的成果亦能为制定更为精确的糖尿病预防和治疗策略提供依据。
不要轻视糖尿病所引发的并发症
—糖尿病足
糖尿病可能导致多种并发症,其中糖尿病足病增加了患者截肢的风险。为此,我们邀请了两位专家,为我们提供相关的科普知识。
赵蔚菁| 副主任医师
-上海市第六人民医院内分泌代谢科
- 医学博士
- 从事内分泌代谢专业临床工作与研究10余年
王加兴| 主治医师
- 上海市第六人民医院骨科
足部对冷热触觉不敏感
糖尿病患者需警惕
糖尿病足患者常会出现跟感觉神经方面的一系列症状,这主要是因为高血糖损伤了感觉神经,导致神经传导障碍,对外界的感知力降低甚至消失。具体表现为下肢麻木,无法感到到冷热,甚至可能脚踩在钉子上,也没有明显的感觉。
在出现这些症状之前,应尽早寻求医疗帮助,以避免截肢的风险。此外,平时更应注重血糖的管理,保持在正常范围内。通过定期监测血糖水平,糖尿病患者可以及时发现血糖波动,并采取相应措施进行调整。同时,适当的运动和均衡的饮食也是控制血糖的关键。
此外,穿着合适的鞋子和袜子,避免足部受伤,也是预防糖尿病足的重要措施。定期进行足部检查,及时发现并处理足部问题,可以大大降低截肢的风险。
来源: 东方卫视名医话养生
人不会无故患上糖尿病?研究发现:患上糖尿病,背后有5点原因
糖尿病不是凭空冒出来的。身体不是个任性的孩子,今天想高血糖就高血糖,明天又突然好了。人要是得了糖尿病,背后一定有点什么原因,只是很多时候我们没注意,或者说,觉得那不是什么大事,结果一拖再拖,最后就成了大事。
有些人说自己不爱吃甜的,也没胖得离谱,怎么就得了糖尿病?其实糖尿病这事儿,它不像感冒那么直白,它是那种慢慢来、悄悄来的病。
你平时怎么吃、怎么睡、怎么动,甚至你有没有好好生气,它都记着,最后一点点在你身上“攒”出问题来。
说到底,糖尿病不是天上掉下来的,也不是谁命不好,主要还是跟生活方式、身体状态、还有一些我们容易忽视的因素有关。
先来说最常见的一个原因:吃得太多、动得太少。这个真是老生常谈了,可偏偏就是很多人不当回事。现在的人,吃得比以前精细多了,油多、糖多、肉多,嘴巴幸福了,身体却累得够呛。
尤其是加工食品吃得多了,像香肠、蛋糕、饮料这些,吃起来方便,味道也好,可全是“糖衣炮弹”。
身体最怕的就是这类玩意儿,进去以后分解得快,血糖一下子飙得很高,胰岛素得拼命干活,时间一久,胰岛素也就累趴了,糖尿病就找上门来了。
再一个,很关键但经常被忽略的,是睡眠问题。
你要是老熬夜,或者睡觉老是断断续续的,身体就像手机电池没充满,还硬撑着一直用。睡眠不好的人,身体里的激素会乱套,特别是控制血糖的那几种激素,会变得“神志不清”,不是分泌得太多,就是太少。
研究发现,一周只睡五六个小时的人,空腹血糖和胰岛素抵抗的水平,比那些睡得好的人高出一大截。所以别觉得多熬点夜没啥事,睡眠不好,糖尿病也可能跟着来。
第三个原因,说出来可能有点意外,那就是情绪和压力。你要是经常焦虑、烦躁,或者老是憋着不说话,身体是会“记仇”的。长期处在高压状态下,肾上腺素、皮质醇这些应激激素会升高,它们会让你的血糖一升再升。
有些人看着挺瘦,也没怎么吃甜食,结果血糖值高得吓人,一问,原来这几年一直在高压下工作,情绪也不太稳定。情绪不好,对身体的影响不比吃多睡少轻,有时候甚至更严重。
再接着说说遗传因素。这个是比较棘手的,有些人家里好几代人都有糖尿病,那他本身的“底子”就容易出问题。不能说有家族史就一定会得,但风险确实比别人高。这个没法选,也没法改,但能做的是提前了解,早点预防。
像这类人群,就不能等到血糖飙了才紧张,平时就得注意饮食、体重,偶尔量一量血糖,别等到症状明显了才后悔。
还有一个比较新但越来越被重视的原因,那就是肠道菌群的变化。这个听起来有点玄乎,但其实道理很简单。人肚子里住着上千种细菌,它们有的帮我们消化食物,有的负责制造营养物质,还有一些负责调节免疫和代谢。
科学家发现,糖尿病患者的肠道菌群和正常人不一样,有些好的菌变少了,有些坏的菌变多了。这种变化会影响胰岛素的敏感性,也会让身体更容易发炎,从而导致血糖控制出现问题。
虽然现在这方面的研究还在发展中,但已经有不少证据表明,肠道健康和血糖控制关系密切。
说到这,可能有人想问,如果我现在血糖还正常,是不是就不用管这些?其实不然。糖尿病就像水管漏水,刚开始只是一点点,等你看见天花板滴水了,问题已经很严重了。
有些人血糖看着还在“正常范围”,但其实已经在往坏的方向走了,医生管这个叫“糖调节受损”,也叫“糖尿病前期”。这个阶段是最关键的,如果现在开始调整,很多人都能把血糖拉回来;但如果再拖,发展成糖尿病的几率会大大增加。
糖尿病的早期其实没啥特别的表现。口干、多尿、体重下降这些,都是病情发展到一定程度后的表现,有时候你感觉还挺精神,身体却已经在悄悄坏掉了。
就像有些人,查出来空腹血糖已经超过7了,自己却一点都没觉得不对劲。这也是为什么体检不能只看个大概,血糖、糖化血红蛋白这些都要看看,有条件的还能查个胰岛素水平,了解自己是不是已经在“边缘地带”。
说到饮食,其实也不是说不能吃甜的,而是说要会吃。米饭、面条、馒头这些主食,吃多了也会升血糖,特别是精白米和白面,它们升糖速度快,好比是“直升机”式的飙升。
换成粗粮,像燕麦、荞麦、糙米这些,升糖就慢一些,血糖波动也会更平稳。还有水果,也不是不能吃,只是要选对时间和种类,饭后吃点低糖水果,比如苹果、柚子、草莓,问题不大,但别空腹吃榴莲、西瓜那种高糖份的。
运动这事儿也不能忽视。哪怕每天只是饭后走个三四十分钟,对血糖的帮助都是实打实的。有研究显示,饭后散步比空腹运动对控制餐后血糖更有效。
道理也简单,吃完饭血糖正高,走一走能帮身体消耗一部分,把血糖降下来。你要是吃饱就躺着追剧,那血糖就只能靠胰岛素一个人扛了,时间久了也会出问题。
还有一种情况也得提一下,就是药物的影响。有些药,比如长期用激素类药物、一些抗精神病药物,确实可能导致血糖升高。
有的人本来没糖尿病,但因为用了这些药,血糖开始异常,甚至发展成糖尿病。所以如果你正在用这些药,或者最近血糖突然升高,得让医生看看是不是跟药物有关。
其实了解这些不是为了吓唬谁,而是为了让大家知道,糖尿病不是命运的安排,而是生活给我们的提醒。你怎么对待自己的身体,它就怎么回应你。糖尿病虽然麻烦,但它也不是没办法控制。关键在于你能不能早点知道,早点调整。
参考文献:
[1]李志刚,王伟,陈旭,等.睡眠障碍与2型糖尿病发病风险的相关性分析[J].中华内分泌代谢杂志,2024,40(4):301-306.
[2]张璐,孙建伟.肠道菌群与2型糖尿病的关系研究进展[J].中国糖尿病杂志,2024,32(3):210-214.
[3]刘芳,赵丽,李红,等.情绪压力与糖尿病患病风险的关系[J].中国临床心理学杂志,2023,31(5):845-849.
以上内容仅供参考,如有身体不适,请咨询专业医生。喜欢的朋友可以关注一下,每天分享健康小知识,做您的线上专属医师。
人不会无故患上糖尿病?医生直言:患上糖尿病,背后有4点原因
声明:本文根据权威资料结合个人观点撰写,为原创内容,文末已标注文献等相关信源,在今日头条全网首发72小时,文章不含任何虚构情节和“艺术加工”,无任何虚构对话,本文不含任何低质创作,旨在更加趣味性的科普健康知识,如有不适请线下就医。
“我怎么会得糖尿病呢,明明平时饮食挺正常,体重也不算太重,也没有什么特别的健康问题。”这是许多糖尿病患者在刚刚被确诊时常常会问自己的一句话。
糖尿病似乎总是悄无声息地袭来,让人措手不及,事实上,糖尿病的发生并非完全是因为饮食或体重的简单问题,背后往往隐藏着更多复杂的因素。
我们常常听说“糖尿病三大诱因”:肥胖、缺乏运动和遗传,但除了这些外,生活中的一些隐形危险,也悄悄在影响着身体的血糖水平,最终导致糖尿病的发生。
糖尿病的根源,并不是单纯的遗传或是暴饮暴食,它的发生常常与我们的生活方式密切相关。
很多人都未曾意识到,自己每天生活中的一些小习惯,正在慢慢逼近糖尿病的边缘。
现代社会的高科技发展,让我们大部分时间都坐在电脑前或手机上,动得少,坐得多,越来越多的人开始过上久坐的生活方式。
特别是办公室工作人员、司机和学生群体,他们大部分时间都在坐着,这个看似正常的生活方式,实际上可能成为糖尿病的温床。
长期静坐不仅影响了身体的代谢功能,也让脂肪、糖分在体内积聚,造成胰岛素的反应逐渐减弱。
在正常的情况下,胰岛素是帮助我们调节血糖的激素,但长期静坐不动会使身体的糖代谢系统变得迟缓,胰岛素的分泌和作用受到干扰。
久而久之,体内的糖分不能得到及时处理,逐步增加血糖水平,当血糖不断升高,最终就可能发展为糖尿病。
久坐生活的人群发生糖尿病的概率远高于那些保持适度运动的人群,尤其是对于那些有糖尿病家族史的人来说,静坐生活无疑是加速糖尿病发生的一个重大隐患。
许多人将运动和健康生活方式等同于去健身房,但其实很多简单的活动,例如走路、爬楼梯,甚至站立活动,都能有效帮助身体维持正常的代谢功能。
如果你每天坐超过8小时,并且没有任何体育锻炼,你的身体其实正处于慢慢“被糖尿病侵蚀”的状态。
为了避免糖尿病的风险,专家建议每隔1小时就站起来走动走动,哪怕是短短几分钟,也能显著降低糖尿病的风险。
肥胖一直被认为是糖尿病的“公敌”,随着现代人饮食的变化和生活方式的转变,肥胖已经成为全球性问题。
肥胖症状的背后,往往隐藏着代谢紊乱,胰岛素的工作负担加重,体内的脂肪尤其是腹部脂肪的积累,会让胰岛素的敏感性降低,导致血糖无法有效被转化为能量。
很多人并不觉得自己有严重的超重问题,只是觉得体型稍微偏胖,日常生活还算健康,然而,事实上,即便是体重略微超标的人,仍然有可能陷入糖尿病的“陷阱”。
肥胖者的脂肪组织分泌一些激素,这些激素会直接影响到胰岛素的分泌与作用,最终导致血糖过高。
对于肥胖的人来说,减减肥好处可多了,不仅能提高胰岛素的敏感性,还能大大降低得糖尿病的风险。
通过健康的饮食和合理的运动,减轻体重,就能够大幅降低糖尿病的发生概率,肥胖患者在减重时,并不一定需要迅速,适量的减重已足以显著降低糖尿病的风险。
慢性疾病是糖尿病的一个潜在诱因,许多人可能因为患有一些慢性病,如高血压、高胆固醇或脂肪肝等,长期服用药物来控制病情,而不自觉地增加了患糖尿病的风险。
许多药物,特别是一些激素类药物、利尿剂以及某些抗精神病药物,长期使用后,可能会导致体内的糖代谢紊乱,进而引发血糖升高。
例如,某些类固醇药物(如氢化可的松)具有升高血糖的副作用,长期使用这些药物,会使得身体血糖逐渐升高,形成“类糖尿病”的状态。
与此同时,高血压药物中某些利尿剂会影响胰岛素的分泌,导致胰岛素抵抗,加剧糖尿病的发生。
使用这些药物的患者往往并不知道它们对血糖的潜在影响,因此要定期监测血糖水平,以免错过糖尿病的早期信号。
还有些慢性病,比如多囊卵巢综合征和甲状腺功能异常,也跟糖尿病关系挺大的,这些病会让身体里的激素水平失调,进而增加得糖尿病的几率。
如果已经患有这类疾病的患者,定期检查和控制血糖至关重要,避免因药物或疾病本身对血糖控制产生负面影响。
现在生活节奏太快,很多人忙起来就顾不上按时吃饭,比如,很多人经常不吃早餐,或者一天到晚不按时吃饭,长时间饿着肚子。
这种不规律的饮食习惯对血糖水平的调节有极大的影响,进食时间的不规律会导致胰岛素的分泌不稳定,进而影响到血糖的控制。
尤其是对于那些长时间处于“暴饮暴食”状态的人来说,忽略了身体的正常需求,可能会导致一时的饥饿感后,进食过量。
这种血糖一下子高一下子低的情况,会让胰岛素分泌变得不稳定,时间长了,身体对胰岛素的反应越来越差,胰岛素抵抗越来越严重,最后就可能发展成糖尿病。
研究发现,那些吃饭不规律、不按时吃的人,得糖尿病的几率比按时吃饭的人高多了。
要避免糖尿病的发生,保持规律的饮食至关重要,每天按时吃饭,避免长时间空腹,合理控制每餐的摄入量,才能保证血糖水平的稳定,降低糖尿病的风险。
糖尿病并不是无缘无故地发生的,它的背后往往潜藏着我们日常生活中的种种不良习惯,这些看似不起眼的生活方式,都可能悄悄拉近糖尿病与我们的距离。
以上内容仅供参考,若身体不适,请及时咨询专业医生
关于人不会无故患上糖尿病您有什么看法?欢迎评论区一起讨论!
[1]陆春晖.神经生长因子β在糖尿病周围神经病变中的作用,国际老年医学杂志,2024-07-1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