糖尿病并发症胃病(糖尿病并发症胃肠功能紊乱)
糖尿病胃肠病:不可忽视的“泛消化道并发症”
编者按:
2025年5月29日是第20个世界肠道健康日,旨在提升公众对肠道健康的重视。糖尿病不仅损害视网膜、肾脏和心血管,也在悄然间波及整个消化系统。近年研究指出,糖尿病引起的胃肠道并发症远不止“胃轻瘫”这一个病名,而是涉及整个消化道,包括食管、胃、小肠、结肠、直肠,甚至外分泌胰腺和胆囊的一种泛消化道功能障碍综合征,统称为糖尿病胃肠病。近期发表在Diabetologia杂志的一篇综述指出[1],糖尿病胃肠病并非仅指“胃轻瘫”,而是一种累及整个消化道的综合性并发症,值得临床高度重视。
糖尿病胃肠病:不仅是胃轻瘫,而是“全线失调”
长期高血糖状态下,自主神经系统尤其是迷走神经发生变性或功能失调,导致胃肠道平滑肌收缩异常、感觉神经功能紊乱、分泌调节失衡,以及肠道菌群生态破坏。结果不仅导致胃排空延迟,还涉及食管蠕动障碍、小肠转运延迟、结直肠排便异常,甚至包括胆囊排空延迟和胰腺外分泌功能减退。由于诊断困难及对全消化道受累认识不足,糖尿病胃肠病的患病率可能被低估。其病理机制复杂,涉及肠神经系统的自主神经病变、肠脑轴调控障碍,以及肠壁结构重塑(如平滑肌萎缩、Cajal间质细胞减少)和血供不足所致的炎症与氧化应激。这些改变可引发广泛功能障碍,包括胃肠动力紊乱、感觉异常、激素/神经递质分泌减少及菌群失衡,甚至波及胰腺和胆囊功能。
病理多样性导致临床表现高度异质,加之症状重叠、血糖波动和降糖药物影响,进一步增加诊断难度。主观症状与客观检测结果常不一致,局部自主神经功能评估手段亦有限。尽管识别症状对筛查关键患者至关重要,临床尚缺乏直接可用的筛查工具。准确诊断有助于制定有效治疗策略,改善血糖控制、营养状态和药物吸收。多模式干预(如饮食、药物、内镜及神经靶向治疗)可缓解症状,并可能延缓神经病变进展。
糖尿病食管并发症
糖尿病相关食管运动障碍的患病率超过50%,在1型和2型患者中均常见,且随着病程延长而增加。多数为亚临床表现,远端食管及下食管括约肌因受自主神经支配,易受到糖尿病性自主神经病变的影响。病变叠加食管结构重塑,常导致运动和感觉功能异常。
常见运动障碍包括运输时间延长和蠕动异常,表现为收缩协调性差、食管壁僵硬及顺应性下降。此外,近端与远端括约肌张力下降也会破坏括约肌控制机制。食管对电刺激和管腔刺激的敏感性降低,提示存在感觉功能受损,其背后可能涉及感觉阈值升高、传入神经传导减慢以及中枢处理异常。
临床症状主要包括反流、烧心和吞咽困难,但这些表现并非糖尿病特有,肥胖等因素亦可加重。胃食管反流病在糖尿病患者中更常见,尤其合并自主神经病变者,可能增加巴雷特食管甚至食管腺癌的风险。
评估通常以症状为基础,辅以胃镜检查以排除黏膜病变或恶性肿瘤。若内镜无异常、症状持续存在,可考虑进行食管pH值/阻抗监测。吞咽困难患者应进行高分辨率食管测压,以全面评估运动功能。感觉功能评估目前仅限于先进实验室。
治疗原则依循标准流程,包括生活方式干预及质子泵抑制剂应用。如合并运动功能低下,可尝试使用促动力药物(如甲氧氯普胺、多潘立酮或红霉素)进行经验性治疗,但相关证据仍较有限。
糖尿病胃病:不仅仅是胃轻瘫
糖尿病性胃轻瘫是糖尿病最常见的胃肠并发症,表现为胃排空延迟且无机械阻塞。1型糖尿病患者10年内发病率约5%,2型糖尿病约1%,病程长者可达30%~50%。胃轻瘫多见于女性,常伴其他并发症。近年来“糖尿病胃病”概念涵盖胃排空延迟、正常或加快等多种异常。胃排空受胃壁运动、自主神经、Cajal细胞及激素调控。糖尿病可引起胃肌萎缩、神经退变和激素异常,导致胃动力和排空节律紊乱,如胃窦运动减弱和幽门压力增高。即使胃排空正常,患者仍可出现恶心、腹胀等症状,提示病因复杂。血糖与胃排空双向影响,高血糖延缓排空,反之胃排空紊乱加剧血糖波动。糖尿病胃病症状非特异,与胃排空时间相关性弱,部分患者有倾倒综合征表现。中枢敏感性、自主神经病变和胃肠激素失衡亦参与症状形成。
临床评估结合症状量表和客观检查,胃排空闪烁显像为金标准,其他方法如13C呼气试验、MRI等为辅助。治疗以血糖控制为基础,推荐少量多餐、低脂低纤饮食。促动力药物如甲氧氯普胺、多潘立酮有效,但需注意副作用,部分新药正在研究中。糖尿病胃病病因复杂,需从症状、机制及血糖管理多方面综合治疗,实现个体化管理。
糖尿病小肠并发症:被忽视的高发部位
在出现胃肠道症状的糖尿病患者中,小肠功能障碍的发生率高达80%,显著高于胃轻瘫。这表明糖尿病胃肠病的病变不仅限于胃,还涉及小肠甚至结肠。腹泻是小肠病变的主要表现,糖尿病患者腹泻的患病率约为11%~16%,在糖尿病胃肠病患者中更为常见,慢性腹泻甚至被称为“糖尿病腹泻”。排除药物及其他因素后,约50%的腹泻与小肠动力障碍密切相关。
小肠细菌过度生长(SIBO)在糖尿病患者中检出率高达45%,整体患病率约29%。SIBO导致食物提前发酵和胆汁酸吸收障碍,诱发腹泻、腹胀及腹痛等症状。乳糜泻在1型糖尿病中的患病率可达16%,远高于普通人群,主要因两者共享自身免疫机制;而2型糖尿病与乳糜泻关系不明显。小肠动力异常表现多样,包括运输延迟、加速或正常,且不总与症状对应。影像学常见小肠容积增大和餐后运动减弱,胃窦与十二指肠协调障碍降低推进效率,影响正常功能。小肠运动障碍还可能影响空腹时的移行性运动复合体(MMC),促使SIBO发生。
糖尿病腹泻通常为慢性、无痛水样便,常夜间发作,严重者睡眠时出现失禁。部分患者便秘和腹泻交替,或便秘、腹痛为主,症状多样且异质性大。SIBO常加重病情。诊断缺乏特异性手段,常为排除性诊断。可用GSRS量表和布里斯托粪便评分进行初筛。胃肠闪烁显像、压力测定、MRI、小肠转运时间测定等方法虽可用,但操作复杂或缺乏标准。SIBO诊断“金标准”为小肠抽样培养,临床多用呼气试验,虽敏感性和特异性有限。
治疗应先控制血糖,调整可能的致病药物。饮食调整、促动力药物、抗生素(如利福昔明)在特定情况下有效。SIBO抗生素治疗效果良好,但易复发。还需关注胰腺外分泌功能不全和胆汁酸吸收障碍等潜在病因。
糖尿病结肠并发症
糖尿病患者中便秘是常见的结肠功能障碍,患病率可达30%~50%。其主要表现为结肠运动减慢,运输时间延长,但部分患者可能出现腹泻,甚至便秘与腹泻交替。病理机制包括结肠壁僵硬、神经自主调节异常以及肠道菌群失衡,导致结肠运动和感觉功能障碍。肛门直肠功能受损也常见,可能引起排便障碍。临床症状常与胃轻瘫重叠,表现为腹胀、恶心和饱胀感。
评估糖尿病便秘需结合症状量表和结肠运输检查,常用不透射线标记物法,严重时需行肛门直肠功能检查。治疗包括生活方式调整(饮水、运动、膳食纤维),但胃轻瘫患者需慎用纤维素。药物方面,渗透性和促动力泻药常用,普卢卡必利对胃肠动力均有改善,适合胃轻瘦合并便秘者;鲁比前列酮通过促进肠液分泌改善便秘,但部分地区不可用。治疗应个体化,注意药物副作用及合并症管理。
糖尿病肛门直肠并发症
糖尿病患者发生大便失禁的风险显著高于非糖尿病人群,流行病学数据显示总体患病率约2.6%,在伴有其他糖尿病并发症的患者中可高达9%,有症状的糖尿病队列中甚至达到20%。病理机制主要与糖尿病自主神经病变有关,导致外括约肌与内括约肌活动失调及直肠感知功能降低。排便协调障碍常见,且可能加重便秘。临床上,大便失禁常与糖尿病腹泻共存,腹泻部分由肛门直肠功能障碍或充溢性腹泻导致的被动性失禁引起。尿失禁亦常见,严重影响患者生活质量,尤其在睡眠期间发作。
诊断上,需排除其他腹泻原因,必要时采用肛门直肠功能测压、排便造影及球囊扩张试验以评估括约肌功能和敏感性。治疗以生活方式调整为基础,包括膳食纤维增加及抗腹泻药物应用,直肠松弛剂可帮助改善排便不尽及尿失禁。针对肛门直肠功能障碍者,盆底生物反馈疗法及运动调节药物可选用。药物无效时,经肛门冲洗或骶神经刺激术可考虑,但目前缺乏专门针对糖尿病大便失禁的临床研究支持。
糖尿病胰腺并发症
糖尿病患者胰腺外分泌功能不全的患病率较高,1型糖尿病患者中位率约33%,2型糖尿病患者约29%。糖尿病不仅损害胰岛β细胞,还影响胰腺外分泌组织,导致胰腺萎缩和胰酶分泌减少,可能与自主神经病变及胰腺血供受损相关。临床表现为脂肪泻、腹胀、不适、营养不良及体重下降,部分患者还出现脂溶性维生素缺乏和骨密度降低。
胰腺外分泌功能不全常被低估,粪便弹性蛋白酶测定是目前评价和筛查最有效的方法,低于200μg/g提示功能不足。13C呼气试验虽能辅助检测脂肪分解功能,但临床应用有限。胰酶替代治疗是主要手段,能改善营养吸收和相关症状,治疗过程中需密切监测血糖,因为胰酶影响碳水化合物的吸收和血糖控制。
糖尿病肝脏和胆囊并发症
代谢相关脂肪性肝病(MASLD)是糖尿病患者最常见的肝脏并发症,约22%的1型糖尿病患者受影响,而2型糖尿病患者患病率更高,是前者的两倍以上。胆道疾病在糖尿病人群中也较为常见,一项全国性研究显示,糖尿病患者患胆结石的风险较非糖尿病患者高出46%。MASLD的主要发病机制包括代谢紊乱和慢性炎症,肝脏自主神经病变在其中的作用尚未明确。
糖尿病胆囊病变是多因素引起的,早期研究表明胆囊运动障碍与自主神经病变及糖尿病病程密切相关。胆囊对胆囊收缩素(CCK)的敏感性下降,会导致胆囊收缩减弱。糖尿病患者常见胆囊运动减退、胆囊壁结构改变和胆汁淤积,进而引发餐后胆汁轻瘫和胆结石形成。肥胖和血脂异常等代谢因素也会增加胆结石风险。
临床上,胆结石可能无症状,也可能引起右上腹不适或疼痛。糖尿病性胆汁淤积伴随胆汁酸排空障碍,可能导致胆汁酸吸收不良,进而引发腹泻或脂肪泻。诊断主要依靠腹部超声,若结果不明确,可进一步使用超声内镜、CT或磁共振胰胆管造影。治疗重点是优化血糖控制和降低胆固醇水平。促动力药如红霉素可改善胆囊收缩功能,但并非胆结石的标准治疗方法。
结语
糖尿病胃肠病通常累及整个胃肠道及相关的外分泌器官,其功能障碍机制复杂多样,涉及全身运动减退、胃肠平滑肌收缩协调障碍、感觉神经损伤以及分泌功能异常等多重因素。这些病理变化导致来自不同胃肠段的症状广泛且相互重叠,增加了临床诊断和病因解析的难度。尽管如此,胃肠道症状仍是筛查和识别需进一步评估患者的关键指标,尤其对于长期糖尿病患者更具重要意义。当前诊断多依赖于问卷调查及胃肠运输时间测定,作为胃肠动力障碍的替代标志。治疗主要以症状缓解为目标,但往往难以取得理想效果。总体而言,糖尿病胃肠病的病理机制和治疗策略仍有许多未知领域,亟需进一步深入研究,以提升患者的生活质量。
参考文献:1.Diabetologia (2025) 68:905–919
.https://doi.org/10.1007/s00125-025-06365-y
糖尿病胃肠功能紊乱:高血糖的隐秘并发症与科学防治指南
很多糖尿病人出现“胃肠功能不好”时不会和高血糖联系起来,他们觉得自己就是单纯的肠胃不好,和糖尿病无关。其实,这是一种误解。
糖尿病人出现消化不良、不思饮食、腹泻、便秘时可能都和高血糖有关联,这也是糖尿病的一种并发症。因此,控制血糖依然是关键。本文将为大家系统分析糖尿病消化问题的成因,并提供科学实用的防治方案。
一、糖尿病为何会导致“胃肠功能不好”
① 自主神经性病变
长期的高血糖会损害支配胃肠道的迷走神经,从而引起糖尿病性胃轻瘫,主要症状是反酸、烧心、早饱、餐后腹胀等(系胃排空延迟所致),还有人表现为便秘与腹泻交替,这是肠道功能紊乱的表现。
美国糖尿病协会的统计数据表明,糖尿病病程超过10年时,糖尿病性胃轻瘫的发生率高达30%。
② 微血管病变
长期的高血糖也会影响消化道的微血管,引起消化道缺血,最终引起肠道黏膜屏障破坏、消化酶分泌减少等。
③ 肠道菌群失调
糖尿病患者肠道中的有益菌(如双歧杆菌)可能减少,而条件致病菌(如大肠杆菌)可能增多,这会导致肠道炎症反应加剧,进一步损伤肠道功能。
二、糖尿病消化问题的主要症状
糖尿病人胃肠道的并发症主要有下面的3个症状:
① 餐后长时间饱胀
这可能是糖尿病胃肠道并发症最常见的症状了,严重时会反复呕吐胃内容物,这就是胃轻瘫的主要症状。
② 腹泻与便秘交替
时而腹泻,时而大便困难,让人很是苦恼,这是肠道神经受损导致的。
③ 体重下降
由于可能存在呕吐,使得这种糖尿病人往往不敢进食,从而导致营养不良,体重明显下降。
④ 吞咽困难
一些老年糖尿病人由于胃肠道的神经病变,进食时经常伴有呛咳,往往引起吸入性肺炎而使疾病更加复杂。
三、科学防治糖尿病胃肠道并发症
糖尿病胃肠道并发症不可小觑,不能简单的认为是“老胃病”“肠炎”,必须要科学防治。
① 控制血糖是根本
有胃肠道并发症的糖尿病患者必须严格控制血糖,否则症状会越来越重。这类患者要尽量使糖化血红蛋白控制在7%以内,应避免血糖波动过大。
治疗药物要避免使用对胃肠道刺激较大的二甲双胍、阿卡波糖以及GLP-1受体激动剂等。
② 神经保护
主要药物有α-硫辛酸,可以改善神经传导速度;甲钴胺(维生素B12),可以起到营养神经的作用。
③ 胃肠功能保护
胃轻瘫患者饮食上要少食多餐、低盐、低脂,低纤维,避免粗粮吃的太多(因为纤维含量高);
便秘为主者则要增加膳食纤维的摄入量;
餐后运动有助于胃排空;
药物方面可根据需要选用促胃肠动力药多潘立酮、甲氧氯普胺等,也可以小剂量短期服用红霉素。
总之,糖尿病消化问题绝非“小毛病”,它会引起一系列的问题,必须认真对待才行。
糖尿病带来8大并发症,想提前预防,体检时这些项目一个不能少
各位糖友们,你们知道和你们一样的糖尿病患者群体有多大吗?
根据国际糖尿病联盟(IDF)的数据,截止2019年,在20岁到79岁的人群中,共有约4.63亿糖尿病患者。中国糖尿病患者数排名第一,总人数约为1.164亿人,成年人糖尿病的发病率约为10%。
中国糖尿病的发病率是10%,这是什么概念呢?就是说约每10个人里,就有1个人患有糖尿病!
别急着惊叹,说不定这10个人里面的“糖友”就是你。
因为糖尿病也有着易漏诊的特点,许多人早已进入糖尿病前期而不自知,等到出现并发症影响健康了才去医院,一诊断,原来是糖尿病。
糖尿病的诊断标准为:
- 正常人的空腹血糖值为3.89~6.1mmol/L;
- 空腹血糖大于6.1mmol/L而小于7.0mmol/L为空腹血糖受损;
- 如两次空腹血糖大于等于7.0mmol/L考虑糖尿病;建议复查空腹血糖,糖耐量试验;
- 餐后2小时血糖≥11.1mmol/L,考虑为糖尿病(空腹血糖不高,但餐后2小时血糖明显增高,也可诊断为糖尿病)。
(1)皮肤病
糖尿病可引起局部血管的变化,这些变化导致的皮肤问题称为糖尿病皮肤病。这种皮肤病通常看起来呈浅棕色,鳞片状,有些人会误认为是老年斑。这种疾病通常发生在腿部的前面,但两条腿受影响的程度可能不太相同,但不会带来疼痛、破皮或发痒。
糖尿病患者还比其他人更容易被细菌和真菌感染,引起睑腺炎、疥疮、毛囊炎等疾病。
(2)眼疾
糖尿病眼部的并发症,主要与病程和血糖的控制情况等有关。常见的有糖尿病视网膜病变、白内障、玻璃体出血等,它能导致视力下降甚至失明。
(3)口腔问题
糖尿病会增加患者出现牙齿疾病和其它口腔症状的风险,以牙周病最为常见。慢性牙龈炎反复发作,齿槽骨萎缩,久而久之,造成牙齿松动脱枯。
(4)肾病
糖尿病常引起肾脏相关疾病,约30%-40%的1型和20%左右的2型糖尿病发生糖尿病肾病。当蛋白尿出现,就是最好的提示。
(5)胃病
糖尿病会引发胃轻瘫,胃轻瘫是一种会影响1型和2型糖尿病患者的疾病,胃需要非常长的时间才能排空食物(迟发性胃排空)。我们的迷走神经会控制食物通过消化道的运动。如果迷走神经受损或停止工作,肠胃的肌肉就不能正常工作,食物的移动会减缓或停止。
(6)糖尿病足
糖尿病足是很常见的糖尿病并发症,高血糖会导致下肢动脉血管狭窄、甚至闭塞,表现为足部皮肤发凉、足部疼痛、间歇性跛行,且皮肤易受感染,溃疡经久不愈,严重者引起坏疽导致截肢(趾)。
(7)心血管疾病
糖尿病心脏病包括冠心病、糖尿病心肌病变、糖尿病心脏自主神经病变。糖尿病容易合并血压、血脂异常,加重心血管损害。
(8)神经疾病
神经损伤很难修复,但是糖尿病却会引起多种神经病变。包括周围神经病变、自主神经(植物神经)病变、颅神经病变。表现为肢端感觉减退、丧失,或麻木、尿失禁,阳痿、性功能下降、听力下降等。
(1)身高、体重、腰围
不仅能衡量是否健康,也是制定饮食计划的标准。
(2)空腹血糖、餐后2小时血糖、口服葡萄糖耐量试验
糖尿病基础检查项目,帮助患者了解血糖水平。
(3)糖化血红蛋白、糖化血清蛋白
都需要验血,目的是了解近期(几周内或几个月内)的血糖情况。
(4)尿常规(尿糖、尿酮体、尿蛋白、白细胞)
帮助了解肾脏是否健康、是否有泌尿系统感染。
(5)血脂检查(甘油三酯、胆固醇、低密度脂蛋白、高密度脂蛋白)
三高常常合并出现,如果出现血脂异常需及时治疗。
(6)血压
糖尿病合并高血压的患者得心血管疾病的风险尤其高,必须重视血压情况。
(7)眼底检查
预防眼部并发症。
(8)心电图、心脏彩超
预防冠心病或心功能不全。
(9)肌电图检查
是为了检查神经,了解是否有糖尿病周围神经病变。
(10)下肢血管超声
了解下肢血管情况,预防糖尿病足。
这10个项目中,体重、血糖情况要经常进行检查,其他的项目至少每半年复查一次,心电图和眼底检查每1年复查一次,下肢血管检查每4年复查一次。(以上是常规体检情况,如果感觉哪里有不适最好及时检查。)
问上医,让更多人拥有健康,让健康更简单!
如果您觉得这篇文章有用,请不吝您的点赞评论,这是对我们最大的支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