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医健康网

早期糖尿病的治疗(早期糖尿病治愈)

健康来护航 0
文章目录:

糖尿病早期可以不吃药吗?中药可不可以控制血糖高?试试玉液汤

血糖偏高,是药物控制还是选择中医方案?面对初次诊断的糖尿病患者,这个问题常常萦绕在他们心头。随着国内糖尿病患病率持续攀升,超过1.4亿的患者正面临这一选择。

很多人不禁要问:糖尿病早期真的必须依赖西药治疗吗?中医传统方剂如玉液汤是否能成为有效的替代选择?

糖尿病作为一种代谢性疾病,其病理机制主要表现为胰岛素分泌不足或胰岛素抵抗。当人体内的葡萄糖无法被有效利用时,就会导致血糖升高。

许多患者在确诊初期会经历一段心理抗拒期,不愿接受长期服药的现实。

他们担心药物副作用、对药物产生依赖,或者希望通过生活方式调整来避免药物治疗。这种心理很常见,但需要科学认识糖尿病的本质。

对于早期2型糖尿病患者,特别是血糖轻度升高且无明显并发症的患者,非药物治疗确实可以作为首选干预措施。

中国糖尿病防治指南明确指出,糖尿病初期可通过严格的生活方式干预来控制血糖。具体包括合理饮食、适量运动、体重管理和心理调节。

研究表明,约25-30%的早期糖尿病患者通过科学的生活方式干预,能使血糖控制在理想范围内。

然而,需要明确的是,非药物治疗并非适用于所有患者。对于空腹血糖≥10mmol/L或糖化血红蛋白≥9%的患者,即使是初诊,也建议立即开始药物治疗。

此外,若患者经过3-6个月的生活方式干预后,血糖仍未达标,同样需要考虑药物治疗。专业医生会根据患者的具体情况,包括年龄、血糖水平、身体状况等多方面因素,制定个体化的治疗方案。

在现代医学实践中,糖尿病治疗已不再是"非药物不可"的僵化模式。

中西医结合治疗正成为一种新趋势。中医认为糖尿病属于"消渴"范畴,其病机主要为阴虚燥热、气阴两虚等。而玉液汤作为经典方剂之一,确实在临床上显示出一定的降糖效果。

玉液汤源自清代名医王士雄所著的《随息居饮食谱》,由天花粉、麦门冬、葛根、知母等药物组成。

现代药理学研究发现,方中天花粉含有多种具有降糖作用的成分;葛根中的葛根素能增加外周组织对葡萄糖的利用;麦门冬和知母则具有滋阴清热的作用,可改善糖尿病患者的口渴症状。

北京中医药大学附属医院的一项临床观察显示,在54例2型糖尿病患者中,使用玉液汤治疗3个月后,有31例患者的空腹血糖得到显著改善,约占57.4%。

另一项涉及120名患者的多中心研究也表明,玉液汤联合生活方式干预对轻中度2型糖尿病患者的血糖控制效果明显优于单纯生活方式干预。

不过,中医药治疗也需要科学认识。

首先,中药并非"包治百病",其疗效存在个体差异;其次,中药调理需要时间,不能期望"立竿见影";最重要的是,中药治疗应在专业中医师指导下进行,不建议盲目自行服用。

在临床实践中,也常见到一些患者对中西医治疗持极端态度——要么完全拒绝西药,只相信中医;要么认为中医无效,只接受西药治疗。

这两种观点都不科学。实际上,中西医结合治疗往往能取得更好的效果。例如,对于需要服用西药的患者,适当辅以中医药调理,可减轻西药的某些不良反应,同时改善患者的整体状态。

值得注意的是,不管选择何种治疗方式,血糖监测和定期随访都是必不可少的。患者需要定期检测空腹血糖、餐后2小时血糖和糖化血红蛋白等指标,以评估治疗效果并及时调整方案。

糖尿病的治疗是一场持久战,也是一门精细的"平衡艺术"。在这个过程中,患者不仅需要医生的专业指导,更需要自身的积极配合。

科学的生活习惯调整包括:控制总热量摄入,减少精制碳水化合物和饱和脂肪的摄入;增加膳食纤维的摄入;坚持有氧运动和抗阻运动相结合的锻炼方式;保持良好的睡眠质量和积极的心态。

糖尿病早期是疾病干预的黄金时期。无论选择药物治疗还是非药物治疗,目标都是将血糖控制在理想范围内,预防并发症发生。患者不应盲目追求"不吃药",而是应当追求科学有效的个体化治疗方案。

那么,糖尿病早期到底能不能不吃药?中药如玉液汤是否能有效控制血糖?答案并非简单的是与否。这需要患者与医生共同评估病情,找到最适合的治疗路径。

或许,未来的糖尿病治疗,将不再是中医与西医的二元对立,而是二者优势互补的完美融合。您是否已经准备好,为自己的健康做出更明智的选择?

参考文献:

[1] 中华医学会糖尿病学分会. 中国2型糖尿病防治指南(2020年版)[J]. 中华糖尿病杂志, 2021, 13(4): 315-409.

[2] 王志军, 张喜平, 李小娟, 等. 玉液汤加减治疗2型糖尿病临床观察[J]. 中国中医药信息杂志, 2023, 30(6): 87-90.

[3] 刘志红, 吴明珠, 陈明, 等. 中西医结合治疗2型糖尿病的临床研究进展[J]. 中华中医药学刊, 2022, 40(5): 126-130.

声明:本文内容均是根据权威医学资料结合个人观点撰写的原创内容,意在科普健康知识请知悉;如有身体不适请咨询专业医生,喜欢的朋友可以关注一下,每天分享健康小知识,做您的线上专属医师。

糖尿病早期到底该不该用降糖药,可选择的药物有哪些?医生讲清楚

“医生,我血糖偏高,但还没到糖尿病的地步,到底该不该吃点降糖药?”这是一位网友在留言区提出的一个问题,比较有代表性,也让很多朋友感到纠结,所以,张医生今天就利用一点时间,和朋友们讨论一下这个问题。

熟悉张医生的朋友都知道,一直以来,张医生都认为,糖尿病是三高之中,危害最大的一个。正因如此,对于任何血糖异常,我们都不能掉以轻心。当空腹血糖在6.1-7.0 mmol/L之间,或糖化血红蛋白达到5.7%-6.4%时,虽然诊断不上糖尿病,但这样意味着您已经踏入一个非常危险的状态,医生们称之为“糖尿病前期”。

此时,我们就如同站在了人生的十字路口:一边是通过干预实现“逆转”,另一边则是放任发展为终身疾病。面对这种选择题,多数朋友会毫不犹豫地选择前者。聊到这里问题就出现了,干预肯定干预需要,但到底该如何干预,朋友们常陷入纠结,究竟是药片更可靠,还是仅靠生活调整就能过关呢?

要想弄清楚这个问题,朋友们首先要知道,什么是糖尿病前期。糖尿病前期并非疾病终点,而是身体发出的“红色预警”。根据2025年美国糖尿病协会标准,符合以下任一条件即可诊断为糖尿病前期:空腹血糖:5.6-6.9 mmol/L;餐后2小时血糖:7.8-11.0 mmol/L;糖化血红蛋白 :5.7%-6.4%。这种诊断是不是很简单,只要每年体检的时候,去查一下相关化验,就可以明确。

聊到这里,有一个问题不知道朋友们有没有想过,在日常生活中,有哪些人属于糖尿病前期地高危人群呢?张医生总结出了3类人群:腹型肥胖,指的是腰围男性≥90 cm,女性≥85 cm;有糖尿病家族史或妊娠糖尿病史;合并高血压、血脂异常等代谢问题。这些朋友都属于高危人群,建议每年体检的时候,都要完善这方面地检查。

研究发现,糖尿病前期人群每年进展为糖尿病的风险为5%-10%,但通过干预可以让这些风险降低58%。正因如此,早期干预的紧迫性不言而喻。聊到这里,今天的核心问题就出现了,这种干预方式到底该不该用药呢?要想弄清楚这个问题,朋友们一定要知道指南上有关于药物干预的3大指征:

1、空腹血糖≥6.9 mmol/L或糖化血红蛋白≥6.5%,单纯生活方式干预难以达标;2、合并多重代谢问题:如肥胖、脂肪肝、心血管疾病等;3、生活方式调整失败:坚持3-6个月的生活方式调整后,血糖仍无改善。只要满足3个条件中的任意一个,就应该给予药物治疗了。

聊到这里,另一个问题就出现了,如果选择药物治疗,我们该选择哪些药物呢?这可能是很多喜欢把自己的健康交托给药物的朋友,最喜欢问的问题。目前,咱们临床上常用的药物有3种:

1、二甲双胍:美国的指南就指出,25-59岁人群若HbA1c≥6.0%,二甲双胍可作为首选。它可以抑制肝糖输出,改善胰岛素抵抗,能把糖尿病的风险降低31%,但需要注意胃肠道副作用;2、阿卡波糖:延缓碳水化合物吸收,降低餐后血糖,是国内唯一获批糖尿病前期适应证的药物;胰高血糖素样肽1受体激动剂:这是近年来的明星药物,可以增强饱腹感、减轻体重,适合肥胖人群。

朋友们需要注意的是,药物需在医生指导下使用,定期监测血糖和肝肾功能,避免自行调整剂量。聊到这里,张医生想提醒朋友们,药物毕竟是一种非生理性的干预,我们不能把什么问题都交给药物去解决,即便是选择了药物治疗,生活方式的调整也不能掉以轻心。朋友们要知道,生活方式干预才是最安全的“天然降糖药”。

说起来也不难,无非6个字,管住嘴、迈开腿。首先要选择低升糖指数饮食,用燕麦、糙米替代精制米面。吃饭时,先吃蔬菜,再吃蛋白质,最后吃主食,如果没有禁忌症,可以选择干湿分离的饮食方式。如果把体重下降5%-7%,可显著改善胰岛素敏感性。其次,检查做中等强度的有氧运动,比如快走、游泳,每周5次,每次30分钟;每周还可以做2次抗阻训练,如哑铃、弹力带等,增强肌肉储糖能力。日常生活中,要注意碎片化活动,每坐1小时起身活动5分钟。

有的朋友会说,如果我不干预,就选择躺平,享受幸福生活,结局会怎样呢?研究表明,糖尿病前期人群若不干预,10年内约50%会进展为糖尿病,即便是没有进展为糖尿病的病人,他们的心血管疾病风险仍然比健康人高2倍。

聊到这里,今天的问题就基本讲完了,最后要提醒朋友们的是,即便是糖尿病前期这种治疗,也要注意个体化,现实生活中并没有“一刀切”的答案。对于中青年病人,强化生活方式干预,必要时早期用药;对于老年人,应该优先考虑药物安全性,避免低血糖风险。

对于合并心血管疾病的病人,优选胰高血糖素样肽1受体激动剂或钠-葡萄糖协同转运蛋白2 抑制剂;对于肝肾功能异常的朋友要慎用二甲双胍,建议选择阿卡波糖。朋友们发现没有,这种治疗决策的建立需权衡血糖水平、并发症风险、患者依从性,有点像定制西装,必须量体裁衣。

总的来说,糖尿病前期是否用药,取决于血糖水平、风险分层和个体差异。对多数朋友而言,生活方式干预是基石;但对高危人群,早期药物干预是可以显著降低糖尿病风险。医患共同决策,才是最优解!

今天的内容就聊到这里,如果对您有帮助,请关注我,我会带您了解咱们国内最前沿的医学知识,我是张医生,下次再见。

#头条首发大赛##夏日生活打卡季##万能生活指南#

1 型糖尿病筛查和早期检测:完整指南

大多数被诊断患有1型糖尿病的人都会说,这种疾病似乎是随机且突然发生的,但实际上,通过血液检测,早在其引发健康问题之前就能发现它。越来越多的专家建议,更多人——包括任何有 1 型糖尿病家族史的人——应该接受导致1型糖尿病的自身抗体筛查。

主动筛查 1 型糖尿病可以让人们受益于新的治疗方法,从而延缓疾病的发作,并接受培训,帮助他们更安全、更少创伤地过渡到糖尿病患者的生活。

1 型糖尿病筛查的工作原理

1 型糖尿病筛查使用血液测试来寻找称为自身抗体的功能失调蛋白质。这些自身抗体会攻击胰腺中负责产生和释放胰岛素的β细胞。随着身体失去产生胰岛素的能力,血糖会升高到危险的水平。这种自身免疫攻击是1型糖尿病的病因。

自身抗体有多种,1 型糖尿病需要至少两种不同类型的自身抗体才能发展。

如果您的血液测试显示您没有自身抗体,那么您患 1 型糖尿病的风险可能很低 - 尽管不一定为零。

如果您有一种自身抗体,那么您患 1 型糖尿病的风险就会增加。您可能会被建议将来再进行一次自身抗体检测,以查看是否会产生其他自身抗体。自身抗体的出现可能随着时间的推移而难以预测,尤其是在儿童中。

然而,拥有两种或两种以上自身抗体的人几乎肯定会患上 1 型糖尿病,尽管全面发病可能还需要数年时间。事实上,从技术上讲,拥有两种或两种以上自身抗体的人已经患有 1 型糖尿病——即使它尚未引起任何症状。

1型糖尿病的进展

通过筛查,医生可以在 1 型糖尿病变得危险之前确认其存在。

大多数1型糖尿病患者只有在就医治疗高血糖症状后才会被确诊。这些警示信号——包括视力模糊、口渴加剧、尿频、体重不自觉下降以及极度饥饿——表明血糖水平已升至危险范围。然而,这些信号只是 1 型糖尿病缓慢进展的最后阶段。

专家将1型糖尿病的发展分为三个阶段:

  • 第一阶段:血液检测将显示两种或两种以上自身抗体的存在,最终将引发自身免疫性疾病,即1型糖尿病。在此阶段,血糖水平仍然正常,且没有任何症状。
  • 第二阶段:自身免疫攻击正在进行,胰腺细胞正在被破坏。此时,血糖测试将显示血糖水平异常,但尚未高到引发症状的程度。
  • 第三阶段:患者最终发展为严重的1型糖尿病。此时,患者已经失去了大量的β细胞,产生的胰岛素也非常少,以至于出现了高血糖症状。此时需要进行胰岛素治疗。

由于 1 型糖尿病的第一阶段和第二阶段没有明显症状,因此只能通过筛查发现。虽然无法预防 1 型糖尿病的发展,但识别这些早期阶段可以显著改善预后。

早期发现 1 型糖尿病的好处

早期发现 1 型糖尿病有两大好处:预防 DKA 和早期治疗以延缓症状出现。

糖尿病酮症酸中毒预防

1 型糖尿病筛查的最大益处或许是降低糖尿病酮症酸中毒 ( DKA )的发病率,这是一种严重高血糖的后果,如果不及时治疗可能会致命。

一美国为例,如今约有 40% 的美国儿童在患上 DKA 后才被诊断出患有 1 型糖尿病。这种情况既危险又痛苦。“这是一种非常痛苦的经历,”克利夫兰大学医院糖尿病与代谢护理中心的内分泌科助理医师克劳迪娅·刘易斯( Claudia Lewis )说:“他们在重症监护室里病情非常严重。”

糖尿病酮症酸中毒 ( DKA ) 似乎还会对健康产生长期负面影响。确诊时患有 DKA 的患者,其糖尿病管理会更加困难, 有些人还可能出现认知障碍。

如果您知道自己患有早期 1 型糖尿病,或者患病风险较高,您可能会被要求定期检测血糖,以便及时发现高血糖的最初迹象。 定期检测并与医疗保健提供者合作,可以使患者在病情发展到危急状态之前接受胰岛素治疗。“我们可以预防很多糖尿病酮症酸中毒,”刘易斯说。

早期发现还能让人们有时间了解糖尿病和糖尿病治疗的要素,例如碳水化合物计数,从而确保一旦他们需要开始胰岛素治疗,过渡过程会更加顺利、压力更小。“这让人们有时间去应对诊断结果。有很多心理社会障碍,而且需要大量的教育。如果人们能够随着时间的推移而学习,而不是通过速成课程,那将会很有帮助,”刘易斯说。

早期 1 型糖尿病治疗

目前已获批用于治疗早期糖尿病的药物是 teplizumab(Tzield)。对于 2 期 1 型糖尿病患者,Tzield 可平均将症状的出现延迟近三年。

刘易斯说,将胰岛素依赖推迟几年可以带来巨大的好处,尤其是对年轻人而言。“如果他们年纪稍大一些,管理起来就容易得多。你有时间去了解它。如果你把发病年龄从 18 岁推迟到 22 岁,那么一个人就可以在整个大学期间不患糖尿病。这会让他们的生活轻松很多。”

Tzield 是一种液体药物,已获批用于 8 岁及以上患者,需静脉输注,每日一次,疗程 14 天。该药物价格极其昂贵,据报道,一个完整疗程的标价为 193,900 美元。刘易斯鼓励符合条件的用户了解该制药商的患者援助计划。

谁应该接受筛查?

1 型糖尿病最常见于儿童,并且具有家族遗传性。这意味着 1 型糖尿病筛查的最佳人选是其家庭成员患有该疾病的儿童。

刘易斯自己也患有 1 型糖尿病,她鼓励兄弟姐妹们去筛查:“我有三个弟弟。他们想知道病情,以便能采取措施,或者,如果他们知道自己没有患上这种病,就能安心。我们希望所有1型糖尿病患者都考虑让他们的家人去筛查。”

此外,目前还没有明确的指南规定哪些人应该接受筛查。研究指出,“有 1 型糖尿病家族史或已知高遗传风险的人应该接受筛查。”

事实上,刘易斯认为所有儿童都应该在初级保健机构接受常规筛查。尽管这种疾病确实有很大的遗传因素,但“80% 的 1 型糖尿病患者没有家族病史。”一些研究人员也认同刘易斯的观点。德国一项对所有儿童进行 1 型糖尿病自身抗体检测的试点项目,显著减少了当地的糖尿病酮症酸中毒 ( DKA ) 病例。

有家族病史的成年人也可以考虑进行筛查。虽然 1 型糖尿病被认为是一种儿童期发病的疾病,但大约一半的确诊病例发生在18岁以上的人群中。

“我们看到各个年龄段的人都有这种情况,”刘易斯说:“我永远不会说你年纪太大,不需要接受筛查。”

如何筛查 1 型糖尿病

1 型糖尿病筛查的推广相对较新,并非所有医院或诊所都将该筛查作为常规工作。

第一步是咨询你的医生,了解筛查事宜。他们或许可以所在医院进行检测,或者将你转诊到其他医院或实验室。

总结
  • 1 型糖尿病进展缓慢,在早期阶段通过简单的血液测试即可发现。
  • 专家建议 1 型糖尿病患者的家庭成员考虑进行糖尿病筛查。
  • 早期发现可以让患者及其家人为症状的出现做好准备,这可以大大减少诊断过程中经常伴随的危险、压力和混乱。

文章来源:Ross Wollen,《每日健康》

免责声明:康加号聚焦健康科学权威研究进展,文章根据公开资料编辑,版权归属原作者;如有权益争议,敬请在线留言处理。内容专注健康科普,不能作为独立诊疗依据;如需精准健康指导,请至正规医疗机构诊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