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医健康网

糖尿病是吃什么引起的(糖尿病是吃什么导致的)

人民日报 0
文章目录:

警惕!这7种食物不甜却让你血糖飙升,很多人常吃

谈及控糖,很多人脑海中第一个闪现的念头往往是“少吃甜的”。这种观念深入人心,认为只有那些尝起来甜腻的食物才是血糖的“敌人”。

然而,在我们的日常饮食中,潜藏着一些“伪装者”——它们口感上并不甜,却能在不知不觉中让我们的血糖坐上过山车。对于需要严格管理血糖的朋友来说,准确识别这些“隐形推手”就尤为重要。今天我们就来聊聊几种常见的“伪低糖”食物。

升糖指数(GI)与血糖负荷(GL)

在深入探讨具体的食物之前,我们需要先了解两个衡量食物对血糖影响的重要概念:升糖指数(GI)和血糖负荷(GL)。

升糖指数(GI)是用来衡量食物在摄入后,引起人体血糖升高速度和程度的一项指标。GI 越高,升血糖的速度越快。

血糖负荷(GL)综合了食物的 GI 值以及摄入食物中实际碳水化合物的量,更能准确地反映食物对血糖的实际影响程度。

其计算公式为:GL = (食物 GI 值 × 食物中可利用碳水化合物克数) / 100

GI 和 GL 的三级分类标准

在评估食物对血糖的影响时,GI 和 GL 都是重要的参考指标,同时关注两者会更全面了解食物对血糖的影响。但 GL 数据相对不易获取,而且需要严格控制量,对大众来讲操作门槛较高。

因此,日常饮食建议以 GI 为主要参考,尽量选低 GI 的,中 GI 的要少吃,高 GI 尽量不碰。如果你嘴馋,想吃高 GI 的,这时就需要关注 GL 的数值了,以减少对血糖的冲击。

7种吃着不甜,但巨升糖的食物

不甜但是升血糖快的食物,相信你会首先想到精米白面。除了精米白面,以下 7 种“隐形升糖食物”需警惕。

1.精加工的粗杂粮

代表食物:玉米糊、芝麻糊、速溶燕麦片

速溶、糊粉类粗杂粮,冲泡方便、口感顺滑,常被用作早餐或老年人的营养补充。以为是粗杂粮,实际加工后优势大减。

以燕麦为例↓

整粒的燕麦蒸熟,GI 只有 42;

压扁后熬粥,GI 升高了,为 55;

但经过高温蒸煮、膨化或烘干等预熟化处理,开水冲泡后的速溶麦片粥 GI 高达 79。

看似很健康,但原料被加工得非常精细后,淀粉颗粒迅速吸水膨胀并高度糊化,极易被人体消化酶分解利用,导致血糖快速上升,原本高膳食纤维平稳血糖的优势消失殆尽。

对策:粗粮不细做,保持完整结构、不过分追求软烂,对血糖更友好。

2.不甜的水果

代表食物:火龙果、山楂

提到水果与血糖的关系,很多人会认为甜的水果升糖快,不甜的水果升糖慢。然而,这种直觉判断往往会误导我们。

因为有的水果比较酸,会掩盖甜味;有的水果淀粉等不甜的碳水化合物含量高,口感也不会太甜。

以火龙果为例,它口感清淡,甜度不高,但碳水化合物含量却在 13% 左右。要知道,甜甜的葡萄、桃子和橘子也只有 10%。

山楂则是另一种情况。虽然山楂吃起来酸酸的,但其碳水化合物含量高达 25.1%,比许多甜味明显的水果还要高。山楂的 GI 值虽然只有 50(低),但由于其较高的碳水化合物含量,血糖负荷(GL)达到 13(中等水平)。

对策:选择水果时,不能仅依据口感或感官甜度,应参考其 GI 和 GL 值,尽量选择双低水果。对于需要控制血糖的人群,建议每次食用水果时,控制在小份量(如 100 克以内),每天最好在 200g 以内。对于血糖正常的朋友,每天水果不超过 350g。

3.加工后的薯类

代表食物:土豆泥

薯类本身营养丰富,含有丰富的维生素、矿物质和膳食纤维,被许多人视为健康的主食替代品。然而,薯类食物在加工后,其对血糖的影响会发生显著变化。

以土豆为例,完整煮熟的土豆 GI 值约为 66(中等水平),但当它被加工成土豆泥后,GI 值会飙升至 87,与白米饭、白馒头相当。

这是因为制作土豆泥的过程中,土豆被捣碎,细胞壁被破坏,淀粉颗粒暴露得更加充分,消化酶能更快速地接触并分解淀粉,导致血糖快速上升。这不仅是因为物理结构的破坏,还因为高温烹饪使淀粉高度糊化,更易被消化吸收。

对策:享用薯类食物时,尽量保持其完整性,避免过度加工。可以参考上图的数据,选择中低 GI 的烹调方式。此外,将薯类食物冷却后再食用(如凉拌土豆),可以增加其中的抗性淀粉含量,降低对血糖的影响。

4.部分蔬菜

代表食物:胡萝卜、南瓜

蔬菜通常被认为是控糖饮食的理想选择,但并非所有蔬菜对血糖的影响都相同。某些蔬菜虽然口感不甜,却可能对血糖产生意想不到的影响。

胡萝卜是一种常见的蔬菜,其 GI 值高达 71,属于高 GI 食物,与西瓜(GI=72)相当;南瓜是另一种值得关注的蔬菜。民间流传“吃南瓜降血糖”的说法,实际上南瓜的 GI 值高达 75,比胡萝卜还要高。这也解释了为什么一些糖尿病患者在食用南瓜后可能会发现血糖不降反升。

对策:对于需要严格控制血糖的人群,可以适量食用这些蔬菜,但应控制量,避免一次性大量摄入。此外,可以将这些蔬菜与富含蛋白质和健康脂肪的食物搭配食用,如加入肉类炖煮或拌入坚果,减缓糖分的吸收速度。

5.“无糖”饮料

代表食物:“无糖”奶茶、生椰拿铁

“无糖”标签常常给人一种安全错觉,尤其是对于需要控制血糖的人群。然而,许多标榜“无糖”的饮料并不是真正的无糖饮料,可能仍然会对血糖产生显著影响。

由于茶底、咖啡味道苦,会遮盖糖的甜味,为了口感好,一些号称“不另外加糖”的奶茶、咖啡,糖含量依然不低。不信,你看上海消保委抽检的无糖奶茶。20 款无糖奶茶全部检测出糖,3 家知名品牌的无糖奶茶含糖量在 3.3%~5%[6],一杯 500mL 就含有 16.5g~25g 的糖。

图源:央视新闻

另外,其中的奶精、奶粉或麦芽糊精、各种小料等成分本身就含有碳水化合物。所以一些号称“无糖”的饮料并不等于血糖友好,尽量不喝或少喝让人上瘾的小甜水。

对策:对于需要控制血糖的人群,要分辨清楚是否是真正的无糖饮料。如果确实想喝咖啡类饮品,可以选择黑咖啡或添加少量纯牛奶的咖啡,避免添加奶精或植脂末。

6.啤酒

啤酒被许多人视为“液体面包”,这并不是空穴来风。

啤酒的血糖生成指数相当高,有的甚至比葡萄糖还要高。虽然啤酒喝起来不甜,但其中的麦芽糖和其他碳水化合物会迅速转化为葡萄糖。不信,看看啤酒的升糖能力,甚至有的比葡萄糖还高。

更值得注意的是,酒精会刺激产生胰岛素,抑制肝脏的糖原分解,可能导致低血糖风险。这种过山车似的血糖变化,使血糖控制更加困难。

对策:尽量不喝含有酒精的饮品,包括啤酒、软饮料、香槟、白酒等,尤其是在空腹状态下。

7.糯米及制品

代表食物:粽子、糯玉米、年糕、粘豆包

淀粉根据结构分为直链淀粉和支链淀粉,直链淀粉是一条螺旋状线,支链淀粉则是像树杈一样的结构。

相比较而言,支链淀粉的分支多,这使得消化酶有更多的作用位点,能够更快速、更高效地将其分解为葡萄糖。含支链淀粉越多,淀粉的糯性越大。因此,糯米类制品的消化吸收速度非常快,导致餐后血糖急剧升高。

以米饭为例,糯米饭的血糖生成指数(GI)高达 90,而普通大米饭的 GI 为 82。

粳米比籼米更糯,GI 更高

传统节日的食品大多是以糯性谷物来制作,比如汤圆、粽子、年糕等,尤其需要注意。

对策:对于糯米制品,控糖人群应严格控制摄入量,如将一个粽子分成两到三次食用,或者选择小份量的汤圆。此外,可以选择添加了粗粮、坚果或豆类的糯米制品,这些成分可以降低整体的 GI 值,减缓血糖上升的速度。

总结

你是不是发现了靠甜度评价食物升血糖的能力太片面了?食物对血糖的影响并不仅仅取决于其感官上的甜度,还与其碳水化合物的结构、加工方式等多种因素有关。

对于需要控制血糖的人群,以下几点建议值得参考:

1.关注 GI 值的同时,也要考虑 GL 值。严格控糖的朋友,尽量选择二者都低的食物。

2.注重食物的加工方式:尽量选择完整、粗粮、少加工的食物,避免过度精细化。

3.合理搭配膳食:将碳水化合物与蛋白质、健康脂肪和膳食纤维搭配食用,可以减缓糖分的吸收速度。

4.控制食物的摄入量:即使是低 GI 食物,过量摄入也会导致血糖升高。

(来源:科普中国微信公号)

警惕!这7种食物不甜却让你血糖飙升,很多人经常吃

谈及控糖,很多人脑海中第一个闪现的念头往往是“少吃甜的”。这种观念深入人心,认为只有那些尝起来甜腻的食物才是血糖的“敌人”。

然而,在我们的日常饮食中,潜藏着一些“伪装者”——它们口感上并不甜,却能在不知不觉中让我们的血糖坐上过山车。对于需要严格管理血糖的朋友来说,准确识别这些“隐形推手”就尤为重要。今天我们就来聊聊几种常见的“伪低糖”食物。

升糖指数(GI)与血糖负荷(GL)

在深入探讨具体的食物之前,我们需要先了解两个衡量食物对血糖影响的重要概念:升糖指数(GI)和血糖负荷(GL)。

  • 升糖指数(GI)是用来衡量食物在摄入后,引起人体血糖升高速度和程度的一项指标。GI越高,升血糖的速度越快[1]。

  • 血糖负荷(GL)综合了食物的GI值以及摄入食物中实际碳水化合物的量,更能准确地反映食物对血糖的实际影响程度[8]。

其计算公式为:GL=(食物GI值×食物中可利用碳水化合物克数)/100

GI和GL的三级分类标准

在评估食物对血糖的影响时,GI和GL都是重要的参考指标,同时关注两者会更全面了解食物对血糖的影响。但GL数据相对不易获取,而且需要严格控制量,对大众来讲操作门槛较高。

因此,日常饮食建议以GI为主要参考,尽量选低GI的,中GI的要少吃,高GI尽量不碰。如果你嘴馋,想吃高GI的,这时就需要关注GL的数值了,以减少对血糖的冲击。

7种吃着不甜,但巨升糖的食物

不甜但是升血糖快的食物,相信你会首先想到精米白面。除了精米白面,以下7种“隐形升糖食物”需警惕。

1

精加工的粗杂粮

代表食物:玉米糊、芝麻糊、速溶燕麦片

速溶、糊粉类粗杂粮,冲泡方便、口感顺滑,常被用作早餐或老年人的营养补充。以为是粗杂粮,实际加工后优势大减。

以燕麦为例↓

整粒的燕麦蒸熟,GI只有42;

压扁后熬粥,GI升高了,为55;

但经过高温蒸煮、膨化或烘干等预熟化处理,开水冲泡后的速溶麦片粥GI高达79[1]。

图源:AI生图 自己做的

看似很健康,但原料被加工得非常精细后,淀粉颗粒迅速吸水膨胀并高度糊化,极易被人体消化酶分解利用,导致血糖快速上升,原本高膳食纤维平稳血糖的优势消失殆尽。

对策:粗粮不细做,保持完整结构、不过分追求软烂,对血糖更友好。

2

不甜的水果

代表食物:火龙果、山楂

提到水果与血糖的关系,很多人会认为甜的水果升糖快,不甜的水果升糖慢。然而,这种直觉判断往往会误导我们。

因为有的水果比较酸,会掩盖甜味;有的水果淀粉等不甜的碳水化合物含量高,口感也不会太甜。

以火龙果为例,它口感清淡,甜度不高,但碳水化合物含量却在13%左右。要知道,甜甜的葡萄、桃子和橘子也只有10%[1]。

山楂则是另一种情况。虽然山楂吃起来酸酸的,但其碳水化合物含量高达25.1%,比许多甜味明显的水果还要高。山楂的GI值虽然只有50(低),但由于其较高的碳水化合物含量,血糖负荷(GL)达到13(中等水平)[2]。

对策:选择水果时,不能仅依据口感或感官甜度,应参考其GI和GL值,尽量选择双低水果。对于需要控制血糖的人群,建议每次食用水果时,控制在小份量(如100克以内),每天最好在200g以内。对于血糖正常的朋友,每天水果不超过350g[5]。

3

加工后的薯类

代表食物:土豆泥

薯类本身营养丰富,含有丰富的维生素、矿物质和膳食纤维,被许多人视为健康的主食替代品。然而,薯类食物在加工后,其对血糖的影响会发生显著变化。

以土豆为例,完整煮熟的土豆GI值约为66(中等水平),但当它被加工成土豆泥后,GI值会飙升至87,与白米饭、白馒头相当[1]。

这是因为制作土豆泥的过程中,土豆被捣碎,细胞壁被破坏,淀粉颗粒暴露得更加充分,消化酶能更快速地接触并分解淀粉,导致血糖快速上升。这不仅是因为物理结构的破坏,还因为高温烹饪使淀粉高度糊化,更易被消化吸收。

对策:享用薯类食物时,尽量保持其完整性,避免过度加工。可以参考上图的数据,选择中低GI的烹调方式。此外,将薯类食物冷却后再食用(如凉拌土豆),可以增加其中的抗性淀粉含量,降低对血糖的影响。

4

部分根茎类蔬菜

代表食物:胡萝卜、南瓜

蔬菜通常被认为是控糖饮食的理想选择,但并非所有蔬菜对血糖的影响都相同。某些根茎类蔬菜虽然口感不甜,却可能对血糖产生意想不到的影响。

胡萝卜是一种常见的根茎类蔬菜,其GI值高达71,属于高GI食物,与西瓜(GI=72)相当;南瓜是另一种值得关注的根茎类蔬菜。民间流传“吃南瓜降血糖”的说法,实际上南瓜的GI值高达75,比胡萝卜还要高[1]。这也解释了为什么一些糖尿病患者在食用南瓜后可能会发现血糖不降反升。

对策:对于需要严格控制血糖的人群,可以适量食用这些根茎类蔬菜,但应控制量,避免一次性大量摄入。此外,可以将这些蔬菜与富含蛋白质和健康脂肪的食物搭配食用,如加入肉类炖煮或拌入坚果,减缓糖分的吸收速度。

5

“无糖”饮料

代表食物:“无糖”奶茶、生椰拿铁

“无糖”标签常常给人一种安全错觉,尤其是对于需要控制血糖的人群。然而,许多标榜“无糖”的饮料并不是真正的无糖饮料,可能仍然会对血糖产生显著影响。

由于茶底、咖啡味道苦,会遮盖糖的甜味,为了口感好,一些号称“不另外加糖”的奶茶、咖啡,糖含量依然不低。不信,你看上海消保委抽检的无糖奶茶。20款无糖奶茶全部检测出糖,3家知名品牌的无糖奶茶含糖量在3.3%~5%[6],一杯500mL就含有16.5g~25g的糖。

图源:央视新闻

另外,其中的奶精、奶粉或麦芽糊精、各种小料等成分本身就含有碳水化合物。所以一些号称“无糖”的饮料并不等于血糖友好,尽量不喝或少喝让人上瘾的小甜水。

对策:对于需要控制血糖的人群,要分辨清楚是否是真正的无糖饮料。如果确实想喝咖啡类饮品,可以选择黑咖啡或添加少量纯牛奶的咖啡,避免添加奶精或植脂末。

6

啤酒

啤酒被许多人视为“液体面包”,这并不是空穴来风。

啤酒的血糖生成指数相当高,有的甚至比葡萄糖还要高。虽然啤酒喝起来不甜,但其中的麦芽糖和其他碳水化合物会迅速转化为葡萄糖。不信,看看啤酒的升糖能力,甚至有的比葡萄糖还高。(这种饮料喝着不甜,但升糖能力超高!很多人不知道还天天喝)

更值得注意的是,酒精会刺激产生胰岛素,抑制肝脏的糖原分解,可能导致低血糖风险[7]。这种过山车似的血糖变化,使血糖控制更加困难。

对策:尽量不喝含有酒精的饮品,包括啤酒、软饮料、香槟、白酒等,尤其是在空腹状态下。

7

糯米及制品

代表食物:粽子、糯玉米、年糕、粘豆包

淀粉根据结构分为直链淀粉和支链淀粉,直链淀粉是一条螺旋状线,支链淀粉则是像树杈一样的结构。

相比较而言,支链淀粉的分支多,这使得消化酶有更多的作用位点,能够更快速、更高效地将其分解为葡萄糖。含支链淀粉越多,淀粉的糯性越大。因此,糯米类制品的消化吸收速度非常快,导致餐后血糖急剧升高[8]。

以米饭为例,糯米饭的血糖生成指数(GI)高达90,而普通大米饭的GI为82。

粳米比籼米更糯,GI更高

传统节日的食品大多是以糯性谷物来制作,比如汤圆、粽子、年糕等,尤其需要注意。

对策:对于糯米制品,控糖人群应严格控制摄入量,如将一个粽子分成两到三次食用,或者选择小份量的汤圆。此外,可以选择添加了粗粮、坚果或豆类的糯米制品,这些成分可以降低整体的GI值,减缓血糖上升的速度。

总结

你是不是发现了靠甜度评价食物升血糖的能力太片面了?食物对血糖的影响并不仅仅取决于其感官上的甜度,还与其碳水化合物的结构、加工方式等多种因素有关。

对于需要控制血糖的人群,以下几点建议值得参考:

1.关注GI值的同时,也要考虑GL值。严格控糖的朋友,尽量选择二者都低的食物。

2.注重食物的加工方式:尽量选择完整、粗粮、少加工的食物,避免过度精细化。

3.合理搭配膳食:将碳水化合物与蛋白质、健康脂肪和膳食纤维搭配食用,可以减缓糖分的吸收速度。

4.控制食物的摄入量:即使是低GI食物,过量摄入也会导致血糖升高。

来源:科普中国微信公众号

糖尿病不是吃出来的,根源从这8个内因上面找

阅读此文前诚邀您点击一下“关注”方便您随时查阅一系列优质健康文章同时便于进行讨论与分享感谢您的支持!

谁说“糖尿病就是嘴馋惹的祸”?这么说,就像怪电风扇吹来了感冒,逻辑上看似靠谱,实则大错特错。糖尿病这位“沉默的猎手”,可不是你多吃了一块蛋糕就悄悄潜伏的,它背后的根源,远比你想的要复杂得多。

就像一场精心编排的家庭剧,糖尿病的“主角”也许是高血糖,但“幕后黑手”却往往藏在基因、情绪、睡眠、激素、社会压力等多个看不见的角落里。

本文将带你拨开迷雾,从8个内因入手,解锁糖尿病的真面目。

就像一锅煮得正旺的老火汤,糖尿病的“味道”是靠多种材料慢慢熬出来的。吃饭只是调味料,真正炖出这锅“高血糖浓汤”的,是那八味隐藏得很深的“原材料”。

1. 基因密码:糖尿病的原始设定

你知道吗?如果父母双方都有糖尿病,子女患糖尿病的风险高达60%。这不是玄学,是实打实的遗传学。

在我们身体的“说明书”——DNA中,有一串串控制胰岛素分泌与作用的基因。一旦这些基因出现“错别字”或者“格式错误”,胰岛素的效果就会大打折扣,就像电脑中病毒,运行缓慢,甚至直接宕机,而这,就是糖尿病发病的基础。

2. 内分泌失调:激素的“宫斗戏”

身体里的激素,个个都是“戏精”。一旦雌激素、皮质醇、生长激素等“宫斗失败”,胰岛素这个“管家”就会被架空

例如,慢性压力会促使肾上腺皮质醇升高,这个激素本身就会让血糖升高,还会让胰岛素“变钝”,进而诱发胰岛素抵抗。这种“内鬼”式的破坏,比吃几顿大餐更致命

3. 精神压力:情绪才是最强的“升糖剂”

现代人的生活,就像高压锅,随时“嘭”地一声炸锅。长期焦虑、抑郁、失眠,会刺激交感神经系统活跃,促使肝脏释放更多葡萄糖

你有没有发现,一焦虑就想吃甜食?那不是你嘴馋,是身体在“自救”。但这种自救方式,反而加重了胰岛素的负担。心理问题不解决,血糖宛如脱缰的野马,抓都抓不住。

4. 睡眠质量:熬夜是“隐形糖杀手”

“夜猫子”们注意了!研究已经证实,睡眠不足(少于6小时)或睡眠紊乱,会显著增加2型糖尿病的风险。为什么?因为睡眠是胰岛素调节的“维修时间”

就像手机需要充电,胰岛素系统也需要“关机重启”。你每天熬夜,就等于不给它重启,时间一长,胰岛素也罢工了。

5. 肥胖与脂肪分布:不是胖,而是“胖在哪”

并不是所有的胖子都会得糖尿病,关键在于脂肪分布腹型肥胖(大肚腩)的人,患糖尿病的风险比普通肥胖者高出数倍

这是因为内脏脂肪会释放大量的炎症因子和游离脂肪酸,干扰胰岛素的工作。简单来说,大肚子不仅碍眼,还碍健康。

6. 慢性炎症:身体里的“低烧”

你知道吗?糖尿病其实是一种炎症性疾病。脂肪细胞释放的炎症因子如TNF-α、IL-6,会导致胰岛素信号通路受阻,形成胰岛素抵抗

这就好比,你家的Wi-Fi信号被干扰了,手机连不上网,胰岛素也连不上受体。糖尿病就像是身体的一场“无声火灾”,烧得慢,却烧得广

7. 微生态失衡:肠道菌群的“蝴蝶效应”

意想不到的是,肠道菌群的失衡也与糖尿病密切相关。正常菌群可以帮助分解食物、合成维生素、调节免疫。

但一旦你长期高脂、高糖饮食,有益菌减少,有害菌增多,就会引起慢性炎症和胰岛素抵抗。这就像养了一群“叛徒”在肚子里,天天给你“添乱”。

8. 社会环境与文化习俗:糖尿病的“隐形推手”

你可别小看了“饭局文化”和“人情往来”对血糖的影响。中国人讲究热闹、推杯换盏、饭桌应酬,再加上“谁瘦谁没福”的观念,糖尿病在这样的土壤里,发芽也就不奇怪了。

不仅如此,城市快节奏生活、久坐不动、外卖横行,也让运动不足成为常态。在这种环境里,想不“高糖”都难。

真实案例:李雪琴的父亲与血糖大战

我们不妨聊聊李雪琴。她在一次访谈中提到,她父亲在退休后患上了2型糖尿病。原因并不是暴饮暴食,而是多年高压工作、作息紊乱、情绪压抑以及遗传因素的共同作用。

她说,“我爸不胖,吃饭也正常,家里人都吓了一跳。”这正说明,糖尿病并不是‘吃’出来的,而是‘熬’出来的,是生活方式和身体内在机制长期“搏斗”的结果。

你知道吗?

  • 中国目前有超1.4亿糖尿病患者,居全球第一
  • 每两个糖尿病患者中,就有一个不知道自己患病
  • 糖尿病并不可怕,可怕的是我们对它的误解和忽视

误区解析:别再冤枉那块蛋糕了

很多人一听糖尿病,就望“糖”生畏,连水果都不敢碰,可你知道吗?真正拉响糖尿病警报的,不是那一口甜,而是你身体的“应对能力”失灵了。

治疗策略:多管齐下,才是正解

  • 饮食调整:控制总热量,减少精制碳水,多吃低GI食物。
  • 运动干预:每周至少150分钟中等强度运动,比如快走、游泳、骑行。
  • 心理干预:学会表达情绪,必要时寻求心理支持。
  • 规律作息:保证7-9小时睡眠,避免熬夜。
  • 医学干预:遵医嘱服药或注射胰岛素,定期复查血糖、糖化血红蛋白。

预防先行:守住血糖的第一道防线

  • 体重控制:BMI控制在18.5-24之间,尤其注意腰围。
  • 营养均衡:餐餐有蔬菜,天天吃粗粮。
  • 主动体检:尤其是40岁以上、有家族史者要定期查血糖。
  • 远离烟酒:烟草和酒精都会加重胰岛素抵抗。

结语:糖尿病不可怕,可怕的是“视而不见”

糖尿病这位“隐形杀手”,常常悄无声息地到来,但它从来不是“吃糖吃出来”的简单逻辑。它更像是一场身体内外的“社会运动”——基因在鼓噪,激素在起哄,情绪在添柴,睡眠在断电,生活方式在推波助澜。

每一个看似无关紧要的生活习惯,最终都可能汇成那一条通向糖尿病的“生命快车道”。与其等病上门,不如先自查八因,改命于未然。

所以,下次当你看到有人因为吃了块蛋糕就大惊失色,不妨拍拍他的肩膀说一句——“糖尿病不是吃出来的,咱得从身体里找原因。

参考资料:

  1. 中国疾病预防控制中心,《中国糖尿病流行病学调查》
  2. WHO(世界卫生组织)糖尿病风险因素报告
  3. ADA(美国糖尿病协会)2024年糖尿病管理指南
  4. 《中华内科杂志》:糖尿病与慢性炎症机制研究
  5. 《柳叶刀》(The Lancet):《全球糖尿病负担分析报告》

分享以上内容仅供参考 如有身体不适请咨询专业医生 喜欢的朋友可以关注一下 每天分享健康小知识 做您的线上专属医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