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糖尿病发病(中国糖尿病发病率已位居世界第几位)
我国1.29亿人患糖尿病,如何远离“甜蜜的负担”
中青报·中青网记者 张曼玉
2018年11月14日,河北秦皇岛港口医院医护工作者为市民检测血糖。视觉中国供图(资料图片)
有潜在糖尿病患病风险人群需注意:40岁开始每年至少检测1次空腹血糖和糖化血红蛋白;尽量规避重油、重盐、重糖饮食习惯;每周至少进行150分钟有一定强度的运动;控制体重,身体质量指数(BMI)在24或以下;避免过大精神压力,保持愉快的心情;避免熬夜,保证充足的睡眠;戒烟,严格限酒。
——————————
杨琨是一位“资深”的糖尿病患者,“糖龄”近36年。
1985年,年仅9岁的他被确诊为Ⅰ型糖尿病。在上世纪80年代,大众对糖尿病的认知较少,全家人通过买书自学了解糖尿病。
回忆起小时候的控糖经历,杨琨说:“三餐前和睡前都要验尿糖,18滴班氏液加两滴尿液,然后用酒精灯烧,烧完了根据颜色判断血糖高低。”到现在他还记得,小时候打胰岛素要用蓝芯针管,为此经常去买针头,每周都要对这些医疗器械进行蒸煮消毒。
如今,杨琨注射胰岛素已经非常容易了。在医生的指导下,他的血糖基本控制平稳,没有并发症。而且,他取得了两所大学不同专业的文凭,还从事着糖尿病的公益事业,成立糖友互助会,创办了一家医疗器械公司,为Ⅰ型糖尿病人提供就业机会。
日前,在由健康中国行动推进委员会办公室文秘宣传组指导,中国家庭报社主办的“人人享有糖尿病健康管理”——2021“健康中国E起来”联合国糖尿病日主题直播活动上,杨琨分享了自己的故事。
我国是全球糖尿病患病率增长最快的国家之一。作为《健康中国行动(2019~2030年)》重点防控的四大慢性病之一,糖尿病已成为威胁人类健康的重要慢性疾病。
健康中国行动推进委员会办公室副主任、国家卫生健康委规划发展与信息化司司长毛群安强调,糖尿病健康管理需要在健康教育层面持续发力,要做到受众在哪里,宣传教育工作的着力点和落脚点就放在哪里。还需要不断强化医疗卫生服务体系建设,全面推进“互联网 医疗健康”服务落地基层,从根本上预防各类糖尿病并发症的发生,有效提高患者生活质量。
糖尿病与肥胖和超重有一定相关性
北京医院内分泌科主任医师郭立新介绍,糖尿病是由于遗传因素和环境因素共同导致的糖代谢异常疾病。在糖尿病的认知上,人们常有误区。比如,经常有人说“别吃太多糖,小心得糖尿病。”其实,这种说法是缺乏科学依据的。吃糖与糖尿病之间没有必然的联系,但如果长期摄入过甜的食物或是含糖饮料等,会导致超重、肥胖,增加代谢疾病发生的风险。糖尿病与肥胖以及超重有一定的相关性,长期摄入过多的糖分,患糖尿病的概率会明显高于健康饮食的人群,因此要做到吃糖有度。
另一个误区是,在同等条件下,有家族病史的人患糖尿病的概率比没有家族病史的人高,但这并不意味着他们一定会患糖尿病。除遗传因素外,我国每年约有5%-10%的糖尿病前期患者会进展为糖尿病,如果他们能在潜在风险期就进行健康饮食,加强锻炼,通过健康的生活方式正确、科学地干预,完全有可能延缓甚至避免糖尿病的发生。
郭立新表示,对已经患有糖尿病的患者来说,合理膳食,配合科学运动,遵医嘱管理血糖,同时关注血脂、血压,控制多种代谢异常,可以减少并发症的发生。
有潜在糖尿病患病风险人群需注意:从40岁开始每年至少检测1次空腹血糖和糖化血红蛋白;饮食上尽量规避重油、重盐、重糖的不良习惯;注重锻炼,每周至少进行150分钟有一定强度的运动;控制体重,BMI在24或以下;避免过大的精神压力,保持愉快的心情;避免熬夜,保证充足的睡眠;戒烟,严格限酒。
“糖尿病患者如何运动应咨询专科医生,开始运动前应进行心肺功能和运动能力、运动风险方面的评估。有并发症的患者要遵医嘱进行生活方式干预。”郭立新说,对于大多数糖尿病患者,运动有利于提高机体抵抗疾病能力,帮助更好地控制血糖。但在并发症的严重阶段不宜进行运动,比如视网膜出血急性期、视网膜脱落、低血糖频发、血糖剧烈波动、糖尿病足合并严重感染、严重的心肺疾患、肾功能不全的终末期、急性脑血管病等。
郭立新提醒,在运动中和运动后要防范与运动相关的低血糖,尤其是运动后迟发的低血糖。运动要以有氧运动为主,根据情况配合抗阻运动(增加肌肉的量和肌肉的力量)和平衡训练。要根据情况,选择自己能坚持的运动,循序渐进、持之以恒,注意避免运动损伤。
家庭是预防和管理糖尿病的核心单位
随着中国人口老龄化、城市化进程,糖尿病发病率持续增长,中国有1.29亿人患有糖尿病。
尽管糖尿病的管理还面临很多挑战,但从临床医生的角度,北京大学人民医院内分泌科主任纪立农表示,糖尿病是可防、可治、可控的疾病,家庭是预防和管理糖尿病的核心单位。
纪立农认为,有效地防范糖尿病的发生并做好管理,一定要贯彻“三级预防”的方针。一级预防指在一般人群中开展健康教育,提高人群对糖尿病防治的知晓度和参与度,提高社区人群整体的糖尿病防治意识;二级预防是在高危人群中筛查出糖尿病患者,及时进行健康干预等,并加以规范化管理,使他们的病情得以控制;三级预防是全面控制Ⅱ型糖尿病,预防其并发症导致的残疾或早亡,改善生活质量和延长生命。
纪立农表示,内分泌医生要加强对大众的糖尿病科普,让更多人提升对糖尿病的认知;对于患者要给予正确的糖尿病教育,提升糖尿病的综合管理,让糖尿病患者减少或不发生并发症。另外,要响应慢病防治基层下沉战略,加强基层的培训,提升基层医院医生,包括社区医生和家庭医生的糖尿病诊疗能力,让老百姓在家门口就能获得专业的慢病管理。
患者对糖尿病家庭护理知识的需求日益增加
“在对糖尿病患者的日常护理中,家庭的作用举足轻重。”中日友好医院护理部主任赵芳说:“在家庭中,我们要求患者个人做好健康记录,同时引导家人发挥监督、支持作用,帮助患者建立信心抵抗不良情绪,最终目的是遵从医嘱提高用药依从性,避免或延缓并发症的发生与发展。”
赵芳一直推荐患者在家中使用血糖监测日记。它不仅可以记录血糖变化,更重要的是为医生提供居家自我管理中看不见的问题和误区。“糖尿病需要伴随终生的管理,每一位糖尿病患者都可能会经历心理抵抗。大部分情况下,医生对患者在家的血糖波动、饮食变化以及抗拒用药等情况只能凭借患者含糊的描述来判断。如果有详细的日记记录,哪怕是一次心情不好的药物漏服,都可能会影响医生调整治疗方案的决策。”
随着糖尿病人数的增多,患者对于家庭护理知识的需求日益增加。近年来,各大医院中糖尿病教育门诊的数量多了起来。“胰岛素针头不能重复使用”“这几个部位不能再注射了”等患者容易疏忽的问题,常常暴露在门诊之中。
皮下脂肪增生是糖尿病患者长期注射胰岛素后,注射部位的皮下组织出现增厚的“橡皮样”病变。在脂肪增生部位注射胰岛素,会导致胰岛素吸收减少或不稳定,增加血糖波动,还会导致胰岛素注射剂量增加。90%的患者认为自己采取了注射部位轮换,但实际上仅在同一部位内进行轮换,同样会出现皮下脂肪增生。另外,针头重复使用在糖尿病患者中也十分常见。有数据统计,针头重复使用一次,皮下脂肪增生率会提高20%,重复使用6次,会提高70%-75%,如果打一管药只用一个针头,意味着皮下脂肪增生率为100%。
临床中,赵芳就曾遇到过一位注射胰岛素9年多却从来没有自我检查过注射部位的患者。“有些皮下脂肪增生不易肉眼观察或触诊发现,只有通过超声检查才能判断,而大部分患者仅仅是凭感觉凭记忆。家人要提醒患者一年做一次超声检查,对于已经发现增生的患者,更要加大检查频率。”赵芳说。
来源:中国青年报 ( 2021年11月16日 10 版)
来源:中国青年报
这些可能是糖尿病的发病“信号”
糖尿病,作为一种慢性代谢性疾病,近年来发病率逐年上升,已成为全球性的健康问题。很多糖尿病人在发病前都出现过胰岛素抵抗等问题,但是并没有引起重视,最后发展成了糖尿病。今天我们请云南省中西医结合医院内科主任瞿博聊聊糖尿病问题,看看有哪些容易被忽视的糖尿病诱发因素和发病前的身体“信号”。
义诊活动现场,云南省中西医结合医院内科主任瞿博给老人看病。供图
糖尿病会引发哪些健康问题?
糖尿病是一种以高血糖为特征的慢性代谢性疾病,发病机制错综复杂,通常和胰岛素分泌不足或作用受阻紧密相关。依据《中国糖尿病防治指南》,糖尿病主要分为1型糖尿病、2型糖尿病、特殊类型糖尿病和妊娠糖尿病这四大类型。
瞿博主任表示:“一般说起糖尿病症状,大家都知道‘三多一少’,即饮水多、饮食多、小便多和体重减轻。然而,糖尿病也可能表现为一些非典型症状,如易疲劳乏力、视力模糊、皮肤瘙痒、反复感染、泡沫尿、四肢麻木或刺痛以及餐前低血糖等。”
糖尿病不仅会影响患者的生活质量,还可能引发一系列急慢性并发症。急性并发症包括糖尿病酮症酸中毒、糖尿病高渗性昏迷和糖尿病乳酸中毒,严重时可能导致昏迷甚至死亡。慢性并发症则包括心血管疾病、微血管病变、神经病变以及感染风险增加等。
容易被忽视的糖尿病“信号”
除了肥胖和遗传这些广为人知的因素外,瞿博主任特别提醒,还有一些容易被忽视的生理信号可能是身体在提醒你糖尿病发病,需要大家格外留意:
1、餐前低血糖:出现餐前低血糖,很可能是胰岛素抵抗发出的预警信号。胰岛素抵抗会干扰身体正常的血糖调节机制,长此以往,发展成糖尿病的风险大大增加。
2、皮肤感染伤口不愈合:糖尿病会使血糖长期处于较高水平,这会削弱身体的免疫力,导致皮肤感染后伤口愈合变得困难。如果发现皮肤伤口总是迟迟不愈,一定要提高警惕。
3、腋窝和腹股沟黑棘皮改变:在腋窝、腹股沟等部位出现黑棘皮改变,很可能意味着身体对胰岛素的敏感性下降,存在胰岛素抵抗的问题,这也是糖尿病发病的潜在风险因素。
4、泡沫尿:正常尿液中很少会有泡沫,如果尿液中泡沫增多且不易消散,这可能是肾脏功能受到影响的表现。糖尿病容易引发肾脏病变,所以泡沫尿可能是糖尿病及其并发症的早期信号。
糖尿病的预防与管理要点
瞿博主任强调,预防糖尿病要从生活的点滴入手。定期体检必不可少,特别是40岁以上人群或高危人群,每年都要检查空腹血糖、糖化血红蛋白;饮食上,选择低GI(葡萄糖指数)饮食,用全谷物、豆类代替精制米面,同时注意控制进食顺序,先吃蔬菜、蛋白质,最后吃主食;运动方面,每周保证150分钟的有氧运动和2次抗阻训练,避免久坐,每30分钟起身活动活动。
糖尿病是一种需要长期管理的慢性疾病,其发病机制复杂,诱发因素多样且隐匿。深入了解糖尿病的相关知识,能够更敏锐地察觉身体发出的危险信号,更好地预防和管理这一疾病,提升生活质量。瞿博主任呼吁大家务必重视糖尿病的早期筛查和预防,做到早发现、早治疗,牢牢守护好自己的健康。
云南网记者 习元喜 实习记者 申太琴
来源: 云南网
中国糖尿病患病率呈井喷式增长 年轻化趋势明显
中新社北京11月13日电 (记者 董子畅)11月14日是联合国糖尿病日。国际糖尿病联盟发布的第八版全球糖尿病概览显示,2017年中国糖尿病患者人数(1.144亿)位居全球第一。
北京大学第三医院内分泌科主任洪天配告诉记者,在全球范围内,糖尿病的流行都伴随年轻化趋势。但中国劳动力人口的患病率增速较国外更快一些,这对整个人群健康是一个巨大的挑战。
中国疾控中心副主任梁晓峰曾在公开场合表示,中国成人糖尿病患病率从1979年不到1%,到2010年的9.7%,患病率呈井喷式增长。世界卫生组织预计,若不尽快采取行动,到2040年中国的糖尿病患者将增至1.5亿人,给健康和社会经济带来严重影响。而糖尿病等慢性非传染性疾病不断增加的势头,将使未来的卫生系统不堪重负。
洪天配表示,中国疾控中心最新的流调显示,中国成人糖尿病患病率约为10.9%。不仅如此,中国还有庞大的糖尿病的后备军,相当于每3个人中就有1个人处于糖尿病前期,所以,糖尿病带来的整体疾病负担还是非常大的。
谈及中国糖尿病患病率的急剧增加,北京大学第一医院内分泌科主任医师郭晓蕙认为,是由不健康的生活方式等多种因素引起的。
郭晓蕙表示,随着国民经济的发展,中国的城市化进程明显加快,人们的活动空间明显减少。人们每天的体力活动大大减少,但摄入的热量并没有相应地降低。同时,生活节奏的加快也使得人们长期处于精神紧张的应激状态,这些改变与糖尿病的发生密切相关。
“另外,中国的教育体制还不完善,没有把身体健康放到很高的位置。再加上父母过分的保护自己的孩子,让青少年没有养成运动的习惯。等他们步入成年、中年,各种慢性病就会非常早的出现。”郭晓蕙说。
目前,许多糖尿病患者还需通过药物干预来控制病情,近期,多种糖尿病药物在中国获批上市,给中国糖尿病患者带来更多治疗选择。胰岛素及多种口服降血糖药被纳入《国家基本药物目录(2018年版)》,减轻了患者经济负担。
“国家药监部门是鼓励新药上市的,尤其国内的创新药。希望把这些新药引进以后,更多服务中国患者。”亚洲糖尿病学会副主席杨文英说。(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