糖尿病会好吗(瘦下来糖尿病会好吗)
- 1、10年的糖尿病,竟然自行“痊愈”了!这到底是福是祸?
- 2、糖尿病最终是\u0026#34;治死\u0026#34;的?患糖尿病,不治疗反而更好?医生说出实情
- 3、得了糖尿病可能还会瞎?!不要被「糖」蒙了眼!
10年的糖尿病,竟然自行“痊愈”了!这到底是福是祸?
现象重要还是本质重要?
前天跟大家分享了“俄罗斯降糖5号”的例子,血糖控制良好的背后,是副作用的风险。如果一味地追求降糖效果,就可能掉进商家虚假宣传的陷阱。
今天再跟大家分享一个案例:一个患糖尿病十几年的糖友,竟然自行“痊愈”了,现象背后的真相又是什么呢?
这是一个真实的病例,为了保护隐私,就用“张洁”这个化名吧。
张洁是一名教师,也是一名患病10年的老糖友。
作为人民教师,张洁对自己要求严格,这种自律也表现在她对待疾病的态度上 。
自从10年前确诊糖尿病之后,她就像一名令行禁止的士兵一样,开始了与糖尿病的顽强作战 。她按照医生的要求,严格控制饮食、每天坚持锻炼、按时服用药物、定期监测血糖。
在这种严格管理下,张洁的血糖也像一名优秀的学生一样 ,控制得很理想。
但是人毕竟不是机器,张老师有时也会感到一丝疲倦。她经常跟同事倒苦水:“这糖尿病简直像个牛皮糖一样甩不掉!学生都有毕业的时候,糖尿病什么时候才有办法彻底根治啊!”
想不到,这个愿望居然真的实现了!
今年年初的时候,张洁开始经常感觉心慌、出汗、饥饿感。张老师也是一名老糖友了,根据经验,她判断自己是出现了“低血糖”。拿血糖仪一测,果真如此。
一次两次可能是偶然,但是自那以后,张洁经常出现这种情况,这可是以前从来没有过的现象。
难道是因为自己控制得好,糖尿病改善了?由于今年带毕业班,工作比较忙,张老师也没时间上医院咨询,就自己把降糖药给减量了,后来看血糖也没有升高,索性就完全停掉了。奇怪的是,血糖也没反弹。
难道真是功夫不负有心人,自己的糖尿病“逆转”了?
可张老师却觉得有点不对劲:降糖药是停了,血糖也不高,可是感觉自己的状态却变差了。整天总感觉乏力、提不起精神、胃口也不好,而且格外怕冷。家人也觉得她气色不太好,面色看上去有些浮肿、蜡黄。
难道是血糖仪坏了?张老师又借了小区邻居血糖仪来对比,完全正常。她觉得可能是自己工作太劳累了,毕竟活生生的血糖数字摆在面前,既不高也不低,能有什么问题。
直到有一天,张老师早上上完厕所起身的时候,突然眼一黑晕倒了!幸好家人及时发现,马上打120把她送到了医院。
经过检查,医生发现了一个奇怪的现象:张老师的血糖的确不高,但血压、血钠均明显低于正常。
医生考虑她这次晕倒的原因是“体位性低血压”。
但是引起低血压的原因却不清楚。因为张老师平时的血压是完全正常的,以前也从来没出现过低血压的情况。
急诊医生觉得这背后还有潜在的病因没有发现,就把张老师收进了住院部进一步检查。
住院后经过检查,发现张老师有几种激素的水平明显降低。再进一步查找原因,发现她大脑的垂体上有个梗塞灶。
至此真相大白:张老师是得了“糖尿病自行缓解综合征”。
经过3周的治疗,张老师乏力、怕冷、纳差等症状明显改善,脸色也恢复了正常。
但与此同时,她的血糖又开始升高了。重新用上降糖药后,血糖慢慢达标了。
张洁糖尿病“痊愈”的梦幻破灭了,一切又回到了最初的样子,仿佛从来没有改变过。
但“糖尿病自行缓解综合征”又是一种什么病呢?
糖尿病自行缓解综合征,也叫“Houssay综合征”。Houssay是阿根廷的一名诺贝尔奖获得者,他最先发现了这个病,所以就以他的名字命名。
说到这个病,一切还得从大脑中那个小小的“垂体”说起。
垂体位于大脑底部,形状近似椭圆形,直径只有1厘米左右,重约0.6克,相当于一粒豌豆大小。
垂体个头虽小,却“位高权重”,是掌控人体内分泌的“总司令”。
它每天要分泌多种重要的“激素”,如促肾上腺皮质激素、促甲状腺激素、促性腺激素等等,对身体的新陈代谢、生长发育、生殖等重要的功能进行调节,维持着人体的正常运转。
当腺垂体由于某些原因发生病变时,它所分泌的相关激素就会减少。这些激素有升高血糖的作用。当它们的分泌减少以后,就会导致病人血糖降低及“三多一少”糖尿病症状消失。
张老师的糖尿病之所以不治自愈,就是因为垂体发生了梗死,也就是发生了“垂体卒中”,导致垂体功能减退,升糖激素分泌不足所致。
所以,张老师的血糖虽然恢复了正常,却并不是什么好事。背后的真相是“垂体卒中”掩盖了“糖尿病”。
所以,有时候我们需要透过现象看到本质,遇到反常的情况,不要麻痹大意,以免耽误了真实的病情。
糖尿病最终是\u0026#34;治死\u0026#34;的?患糖尿病,不治疗反而更好?医生说出实情
#寻找热爱表达的你#
“你们知道老陈怎么走的吗?现在这医院的门我是不敢进了!”
“不会吧?他不就是糖尿病嘛,一直吃药控制着,怎么说没就没了?”
“你们别不信,我觉得是治死的,你看他之前自己吃药控制的挺好,后来三天两头检查,换治疗方案,你说这里面没一点猫腻我都不信。”
“哪那么邪乎,我也有糖尿病,每天也是胰岛素盯着,照你这样说,我直接把这钱省了,还能多活几年……”
糖尿病作为当代中老年人群当中常见的慢性健康问题,常常引发一些困扰,尤其是网络上流传的相关说法,不免让患者们更加焦虑。
比如“相关治疗方式存在风险,容易加大患病死亡率”、“不打针、不吃药,顺其自然反而能多活几年”等说法,多少会动摇患者的治疗意愿。
那么糖尿病最终真是治死的吗?顺其自然真能活更久吗?
先说“治疗致死”的问题,网友们主要分为“药物副作用”和“过度医疗”两个派别。
先说副作用的问题。“是药三分毒”的概念早已深入人心,只要是和药物沾边的、需要入口的东西,多少都带点副作用。天天药物不离身,健康程度自然越来越差,这也形成了部分人“治病致死”的认知。
糖尿病作为一种综合性代谢异常性疾病,需要长期依靠药物控制血糖调节来满足人体需求。
要知道,代谢系统功能异常本质上是一种不可逆的机能损伤。
这也意味着,一旦吃上药,就不能停下来。
长期用药对机体造成的不良影响主要表现为肝肾负担增加,以及体质差异或用药不当带来的血糖偏低情况。
这时候就会有人站出来表示,长期吃药对人体损伤,可能比糖尿病本身带来的不良影响更大。
实际上并非如此。代谢系统功能异常,对机体的不良影响是全方位的。
比如糖代谢异常可能对血管造成损伤、脂肪代谢异常,会加速动脉硬化,而血糖水平异常可能引发组织缺血或加大炎症风险,神经系统疾病的发病率也会有所增加。
但如果积极进行药物控制,无论是何种类型的糖尿病,对症治疗都能将以上风险合理降低,将患者的健康度维持在相对稳定的水平上。
两相对比,只要科学用药,肝肾损伤在全身病变面前就显得不值一提了。
再来说说,过度医疗的问题。
现阶段国家整体的医疗水平都在提升,但部分居民对医疗有效性仍存在信心不足的问题,会担忧花大钱治小病,甚至是白花钱不治病。
不能否认,生活中人们确实有可能遇到、听到、看到“被过度医疗”的情况。患者不仅花了不少钱,病还没治好,更糟糕的是病越治越严重。
但随着医疗行业相关管理制度更严格、更规范,类似情况已经大幅减少。只要是正规医院,还是可以提供符合患者需求的治疗方案的。
不止是糖尿病,面对任何病症都应该建立医疗信心,这是部分患者必须攻克的心理难题。
也有一些说法认为,药物存在成瘾性,胰岛素一旦打上了就戒不掉了。
这里有一个认知上的错误,胰岛素的使用主要依靠糖尿病患病类型以及患者需求,是“先需要,再使用”的关系,而不是盲目使用。
人体本身是可以产生胰岛素的,用于调节血糖水平,而糖尿病患者机体无法产生足量的胰岛素来控制血糖,这才需要额外摄入。
还是代谢异常不可逆的问题,这是病理机制导致的,故而需要长期稳定摄入胰岛素。
也因此,关于成瘾性、依赖性的说法本身就是不符合医疗常识的,患者无需对此过度担忧。
除了“治疗致死”的相关误解外,还有一类人群认为,通过日常控制即可改善糖尿病。比如减少糖类摄入能修复相关代谢功能,担心药物副作用或短期内看到病情好转便私自停药。
首先要明确的是,糖尿病需长期依靠药物治疗,帮助调整人体代谢。仅依靠日常控制糖类摄入,并不能从根本上解决代谢异常的问题,只能暂时的、片面的降低代谢负担。
关于私自停药,部分患者存在侥幸心理,认为药物治疗可以使代谢功能恢复到正常水平,于是私自停药。
但实际上,糖尿病的病情控制,需要稳定的药物摄入来干预。简单来说,药物可以延缓糖尿病对机体造成不良影响的进程,甚至可以将病情控制在稳定范围内,在最大程度上保护患者的健康。
私自停药可能会引发新一轮的血糖波动异常,这对于患者当时的代谢能力无疑会带来更大的压力。
临床治疗当中,经常会遇到有些患者病情在接受治疗后加重,就是和自私停药或改变用药节奏相关。
注重日常控制并非没有用,配合药物治疗才能事半功倍。
主观上减少糖分摄入,降低对机体的负担,用药上对机体功能异常进行根源性补救,二者相结合,糖尿病方可得到有效控制。
1.正确认识病症
其实生活中大部分人对糖尿病有误解,都是因为不够了解。
受退行性变化影响,人到了一定年龄之后,机体功能自然会有所退化,如果是病理性因素导致的代谢异常,则无法自行恢复,这也是为什么糖尿病需要长期用药稳定病情的原因。
代谢问题一旦产生,可能会引发全身各项功能的损伤。
比如心血管功能减退、肾病患病率提升、神经功能异常等,都是临床上比较常见的并发症。
如果不依靠药物积极控制病情,对代谢功能进行补救,各种并发症出现的概率则会显著提升。
也因此,掌握适合自己的治疗方法,合理干预病情,是在患病过程中维护基本健康的关键。
2.重视早期干预
有些人觉得药物治疗带来的副作用很大,但实际上,只要抓住治疗时机科学干预,病情就不会进展得太快。
生活中有些人忽视日常体检,对自身各方面的变化也不够重视。这就导致有些人身体出现明显不适或异常后,才知道就医,从而错过了治疗的窗口期。
无论是糖尿病,还是其他病症,只要是进入进展期,或者已经呈现出明显症状的,治疗难度自然会有所提高。
反观那些重视日常检查,一到两年体检一次,在早期就发现糖尿病苗头的患者,治疗过程会相对轻松。
建议有条件的人群,尤其是超过45岁的,一到两年进行一次健康检查,特别是血液检查。对自身情况了解得越透彻,越有利于在早期发现身体异常,以降低治疗难度。
3.适配治疗方案
不同患者的具体患病情况天差地别,从病因到外部表现,再到机体功能的细微变化,所对应的治疗方案也是不一样的。
比如对于胰岛素的需求,不同患者之间就存在一定差异。
有些患者仅依靠口服药就能将代谢功能稳定在正常范围,配合日常管理,方能将病情控制住。是否需要胰岛素,还得看用药的效果如何,非必要情况下,是可以不使用的,而有些患者却不能没有胰岛素。
患者就医过程中,应尽可能交代自己的病情特征,这样可以帮助医生做出更准确的判断。
包括开始治疗之后,受个体差异影响,部分患者接受治疗可能会出现些许不良反应。这一点也要积极和医生沟通,便于后续针对治疗方案做出合理的调整。
4.日常干预相关
日常方面主要涉及到饮食和运动,科学的营养搭配以及适当锻炼,都能在一定程度上稳定血糖水平。
饮食上,患者就医过程中可以跟医生详细了解什么能吃什么不能吃。比如水果,有些水果糖分高,摄入量就得控制好,乳制品方面比如酸奶,也要尽可能选择无糖的,蔬菜主食方面,按比例搭配即可。
运动方面上,患者可根据自身情况制定运动方案。比如部分患者完全没有运动习惯,推荐循序渐进的运动模式,意在保持运动的主动性和持续性。
运动可以帮助提高代谢,促进内循环,但具体采取何种方式、何种强度的运动,还需医生指导。
科学治疗并不会增加糖尿病的致死率,顺其自然也不足以让糖尿病自愈。病理性的代谢异常一旦发生,就身体机能来讲便会造成不可逆转的影响,也因此,糖尿病需要长期依靠药物控制病情。
如果不能正确认识该类病症的发病机制,掌握正确的治疗方式,并遵循医嘱合理对病情进行干预,糖尿病进入中后期阶段,还可能对人体造成更多损害。
各位朋友,你觉得身患糖尿病,还有哪些需要注意呢?
[免责声明]文章描述过程、图片都来源于网络,此文章旨在倡导社会正能量,无低俗等不良引导。如涉及版权或者人物侵权问题,请及时联系我们,我们将第一时间删除内容!如有事件存疑部分,联系后即刻删除或作出更改。
参考资料:
百度健康医典:糖尿病
我国首个《中国大众糖尿病认知调查报告》正式发布
澎湃新闻2024-11-14 10:24
先强化,后简化——“逆转”糖尿病的有力方法
2023-07-31 14:22:04 新华网
得了糖尿病可能还会瞎?!不要被「糖」蒙了眼!
糖尿病视网膜病变,简称“糖网”,是指糖尿病导致的视网膜病变。它是糖尿病最常见的并发症之一。
1型糖尿病患者,“糖网”发生率接近100%。2型糖尿病患者,“糖网”发病率约为20%。我国“糖网”患者约1950万,其中约1/5危及视力。
“糖网”致残率高,严重影响生活质量。如此悄无声息的“视力杀手”,你对它足够了解吗?
周健 | 主任医师
■上海交通大学医学院附属第六人民医院内分泌代谢科副主任
■教授 博士生导师
龙达 | 主任医师
■上海交通大学医学院附属第六人民医院眼科主任
■医学博士 博士生导师
糖尿病视网膜病变
形成的原因
高血糖是视网膜发生病变的主要因素。糖尿病患者长期血糖控制不佳,在高血糖作用下视网膜微血管发生渗漏和阻塞,引起一系列眼底病变:黄斑水肿、新生血管出血、视网膜脱离。以上病变导致视力进行性下降,最终完全丧失。
我国是糖尿病大国,而它的并发症-糖尿病视网膜病变,已经是工作年龄人群首位的致盲眼病,是正值壮年的工作年龄人群视力受损及导致低视力和失明的最主要原因,是一个不容忽视的重要疾病!
得了糖尿病视网膜病变
会有哪些症状
糖尿病性视网膜病变的早期通常没有任何症状,所以很容易被患者混淆为白内障、青光眼等,如果不及时进行检查和治疗,随着病情的进展,也会出现一系列严重问题。
1
早期:
视网膜会有不同程度的出血、渗出和黄斑水肿。如果病灶累及到黄斑区域,那么就会开始出现视力下降,看不清远处的物体,或者看东西有中央暗点甚至变形扭曲。
2
晚期:
视网膜大量出血或者视网膜脱离,造成视力骤然下降。甚至有的人会发展到晚期,发生了新生血管性青光眼,出现眼痛伴头痛,最终可能完全失明。
为了帮助大家更早发现早治疗,这里给大家总结一下糖尿病性视网膜病的常见症状,一旦出现这些症状务必就医检查哦!
如何判断是否有
患糖尿病视网膜病变的风险
我们一起来了解一下如果判断自己是否有患糖尿病视网膜病变的风险,专家教了三种方法,赶快点开看看吧:
控制血糖 预防的最佳手段
控制糖尿病是预防糖尿病视网膜病变的最佳方法。糖尿病患者应尽量控制自己的血糖在正常水平,方法包括规律锻炼,健康饮食,合理用药等。
1
饮食:
适当限制食物的总热量,同时还要保持营养平衡! 控制总热量、高纤维饮食、少量多餐、合理配餐、口味清淡、禁烟酒;维生素、无机盐要充足,碳水化合物50%-60%,蛋白质15-20%,脂肪25-30%;避免食用油炸油煎的食物等。
2
运动:
规律运动的益处:增强胰岛素的敏感性、降低血糖、降低糖尿病并发症的风险、减轻体重,纠正血脂异常、缓解轻、中度高血压、促进血液循环,改善心、肺功能、预防骨质疏松。推荐:散步、做操、太极拳、快走等。
3
用药:
药物是糖尿病治疗的有力武器。在专业医师指导下,合理规律地服用药物。
4
糖尿病教育:
糖尿病的基础知识,包括认识糖尿病自然进程、临床表现、危害。个性化的治疗方案,包括治疗目标,生活干预措施、饮食计划、运动处方等;糖尿病自我管理技能,包括科学饮食与运动、正确监测血糖、规范注射胰岛素等。日常护理技巧,包括口腔护理、足部护理、皮肤护理等。
5
自我监测:
何时监测血糖比较合适?一般在空腹时、午餐或晚餐前、餐后两小时、驾车前、出现低血糖症状时、运动前后、睡前、夜间等。
除了自我监测,还需要定期去医院检查糖化血红蛋白、肝肾功能、血生化、血压和血黏度、眼底等情况,以尽早发现异常,及时处理,阻止病情发展。
来源: 东方卫视名医话养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