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医健康网

阴虚是糖尿病吗(阴虚是糖尿病吗?)

张颖 0
文章目录:

糖尿病不只是血糖高!中医揪出“阴虚燥热”根源,3步阻断并发症

提起糖尿病,不少人脑海里立刻跳出“血糖高”三个字,认为只要把血糖控制住,就万事大吉了。

但实际上,糖尿病是一种复杂的全身性代谢疾病,高血糖只是表象,背后隐藏着更深层的健康危机,一旦血糖长期失控,就会引发一系列并发症,严重威胁视力、肾脏、心血管等重要器官。

而中医从独特的理论视角出发,揪出了“阴虚燥热” 这一糖尿病的关键病机,并给出了阻断并发症的有效方法,今天就带大家一探究竟。

一、糖尿病≠血糖高,看懂并发症的“潜伏危机”

从西医角度来说,糖尿病的诊断标准确实是血糖超标,空腹血糖≥7.0mmol/L 或餐后两小时血糖≥11.1mmol/L,就会被诊断为糖尿病。但糖尿病真正可怕之处,在于高血糖对全身血管和神经的持续破坏。

高血糖会持续破坏血管和神经:损伤视网膜致失明,影响肾脏过滤功能引发肾衰竭,加速动脉粥样硬化,增加心梗、脑梗风险。这些并发症一旦出现,治疗难度大,还会严重降低生活质量。

二、中医揭秘:“阴虚燥热”才是糖尿病的病根

中医虽然没有“糖尿病”这个病名,但早在两千多年前,就对类似病症有了详细记载,称之为“消渴病”。中医认为,糖尿病的发生发展,核心病机在于“阴虚燥热”。

人体内的阴阳需要保持平衡,当各种原因导致阴液亏虚,就会出现阴虚。这里的阴液,包括血液、津液等人体正常的液体成分。阴液不足,就无法制约阳气,阳气相对亢盛,从而产生燥热。

而长期的阴虚燥热,还会进一步耗伤人体正气,导致气血运行不畅,形成瘀血、痰湿等病理产物。这些病理产物堆积在体内,就会损伤脏腑经络,引发各种并发症,这也是为什么中医强调,治疗糖尿病不能只盯着血糖,调理“阴虚燥热”才是治本之策。

三、中医3步阻断并发症,把健康牢牢抓在手里

1. 滋阴润燥,给身体“补水灭火”

针对阴虚燥热的病机,中医常用滋阴润燥的中药来调理。

比如麦冬,它能养阴润肺、益胃生津,缓解口干舌燥;玉竹可以滋阴润燥、生津止渴,对缓解消渴症状有很好的效果;还有枸杞子,既能滋补肝肾之阴,又能明目,对预防糖尿病视网膜病变有帮助。

这些药材可以在中医师的指导下,根据个人体质合理配伍使用,也可以选择一些简单的食疗方,像用麦冬、玉竹各10克,加水煎煮后代茶饮,长期坚持,能慢慢改善阴虚燥热的状态

2. 调节生活,从根源改善体质

除了中药调理,生活方式的改变也至关重要。

首先是饮食,要严格控制高糖、高脂、高热量食物的摄入,多吃一些具有滋阴润燥功效的食物,如山药、百合、银耳等。山药富含黏液蛋白,能调节血糖;百合清心安神、润肺止咳;银耳滋阴润肺、养胃生津,都是糖尿病患者的理想食材。

其次是运动,建议每周至少进行150分钟的中等强度有氧运动,像快走、慢跑、游泳等。运动能促进身体新陈代谢,增强胰岛素敏感性,帮助控制血糖。但要注意,运动要循序渐进,避免过度劳累,运动前后做好热身和拉伸。

另外,规律作息也不可忽视。熬夜会损伤肝肾之阴,加重阴虚燥热。每天尽量保证7 - 8小时的充足睡眠,晚上11点前入睡,让身体得到充分的休息和恢复。

3. 定期监测,及时干预异常

糖尿病并发症的发生发展是一个渐进的过程,早期可能没有明显症状。所以,定期监测血糖、血压、血脂、肾功能、眼底等指标非常重要。通过监测,能及时发现身体的细微变化,一旦出现异常,在中医师和西医医生的共同指导下,采取针对性的治疗措施,把并发症扼杀在萌芽状态。

糖尿病虽然是一种慢性疾病,但只要我们既了解西医的科学管理方法,又借助中医的智慧从根源调理身体,做好这3个关键步骤,就能有效阻断并发症的发生发展,和普通人一样享受健康生活。

如果你或身边的人正被糖尿病困扰,不妨试试这些方法,也欢迎在评论区分享你的健康心得,让我们一起为健康加油!

#糖尿病##控糖##中医##饮食#

糖尿病总口渴乏力?中医深挖“阴虚燥热”致病真相​

得了糖尿病后,不少人总被口渴、乏力折磨,喝再多水也不解渴,走几步路就累得不行,即便按时吃降糖药,症状也没明显改善。在中医看来,这些困扰背后,“阴虚燥热”是关键致病因素。

接下来,就带大家深入了解这一中医理论,探寻缓解糖尿病不适症状的方法。

一、什么是“阴虚燥热”

“阴虚” 指的是人体内的阴液不足。阴液就像身体里的“水”,负责滋润和营养各个脏腑组织。当阴液减少,无法满足身体需求时,就会出现阴虚。而“燥热”是在阴虚的基础上产生的。

阴液不足,不能制约阳气,阳气相对亢盛,就会产生燥热之邪。阴虚和燥热相互影响,阴虚越严重,燥热越明显;燥热越重,又会进一步损耗阴液,形成恶性循环。

二、“阴虚燥热” 如何引发糖尿病症状

(一)口渴多饮:肺胃阴虚,燥热伤津

肺主气,司呼吸,同时有“通调水道”的功能;胃主受纳和腐熟食物。当肺胃阴虚,燥热内生时,肺津和胃津被大量消耗。身体缺水,大脑就会发出口渴的信号,让人不断想喝水。但喝进去的水很快又被燥热蒸发,所以即便大量饮水,还是感觉口渴难耐。

(二)乏力疲惫:气阴两虚,动力不足

阴液是身体的营养物质,气则是推动身体各项功能的动力。阴虚时间久了,会导致气虚,形成气阴两虚的状态。

气不足,身体就像没了燃料的机器,无法正常推动血液循环和新陈代谢,肌肉、脏腑得不到充足的营养和能量,人就会感到浑身乏力,做什么都提不起劲。

(三)多食消瘦:胃火炽盛,消耗过多

胃火炽盛是燥热在胃部的表现。胃火过旺,会加快食物的消化速度,让人很快就产生饥饿感,吃得比平时多。但由于燥热灼伤脾胃,脾胃无法正常吸收食物中的营养,吃进去的食物不能转化为身体所需的能量和养分,反而被大量消耗,导致体重不断下降,出现消瘦的症状。

三、中医如何应对“阴虚燥热”

中医治疗糖尿病“阴虚燥热”,以滋阴清热为基本原则,根据患者具体症状和体质,采用中药调理、饮食调节和生活方式干预等综合方法。

在中药治疗上,常用生地黄、麦冬、玄参等滋阴生津的药材,缓解阴虚症状;用石膏、知母、黄连等清热泻火的药物,清除体内燥热之邪。同时,根据患者其他兼症,如伴有气虚,加用黄芪、党参等补气药;若有血瘀,加入丹参、川芎等活血化瘀药。

饮食上,建议多吃具有滋阴清热作用的食物,如百合、银耳、梨、苦瓜等,避免食用辛辣、温热、油腻的食物,以免加重燥热。生活中要注意规律作息,避免熬夜,因为熬夜会进一步损耗阴液;适当进行舒缓的运动,如散步、八段锦,有助于调节气血运行,但要避免过度劳累。

四、治疗实例

48岁的王先生患糖尿病3年,空腹血糖长期在8 - 9mmol/L,每天喝大量水还是觉得口干舌燥,刚吃完饭没多久就又饿了,体重也从患病前的75公斤降到了68公斤,整个人精神萎靡,稍微活动就出汗、气喘。舌象表现为舌质红、少苔,脉象细数。

诊断:

王先生为阴虚燥热型糖尿病。

治疗方案:

以滋阴降火、益气生津为主。中药方选用生地黄30g、麦冬15g、天花粉15g滋阴生津;知母10g、黄连6g清热泻火;搭配黄芪20g、太子参15g 补气。

同时,叮嘱王先生每天用枸杞子10g、麦冬10g代茶饮,饮食上多吃凉拌苦瓜、百合粥,少吃烧烤、油炸食品,每晚11点前入睡,每天早上练习30分钟八段锦。

治疗效果:

经过两个月的治疗,王先生口渴、饥饿的症状明显减轻,精神状态好转,不再容易疲劳。复查空腹血糖降至6.5 - 7mmol/L。后续根据王先生的恢复情况,调整药方继续巩固治疗,进一步稳定血糖,改善体质。

糖尿病带来的口渴乏力等症状虽然恼人,但了解“阴虚燥热”的致病真相,借助中医的综合调理方法,就能更好地应对。如果您或身边的人正被这些症状困扰,不妨咨询专业中医师,找到适合自己的调理方案。

#糖尿病##阴虚燥热##控糖##中医##调理#

糖尿病症型分不清?一招教你分清阴虚型、气虚型、痰阻型、血瘀型

糖尿病在中医里叫“消渴病”,它形成的原因复杂,症型也比较多,如果症型搞不清楚,那调理起来就容易走弯路,今天教大家一招,简单、轻松地分清阴虚型、气虚型、痰阻型和血瘀型糖尿病!

不同类型的糖尿病患者,因为病因病机不同,所以不光症状各异,每天的气色、舌象、脉象也有很大区别,接下来我就详细给大家讲一讲!

第一种,阴虚型糖尿病

阴虚型糖尿病的人,小便往往短黄而灼热,量少而次数多,这是因为阴液亏损导致体内虚火上炎所致。生活中容易伴随着口干舌燥,五心烦热,夜间盗汗,手脚心发热,或者是失眠多梦,记忆力下降,舌象则是舌红少苔!脉象细数。如果你属于这种,那调理就得着重滋补肾阴,可以参考六味地黄丸。

第二种,气虚型糖尿病

气虚型糖尿病患者,往往倦怠乏力,气短懒言,动则汗出,面色萎黄,食欲不振。小便清长量多,这是因为脾肾气虚,水液代谢失常所致。舌体常见淡胖有齿痕,舌苔薄白,脉象虚弱无力。这类患者应以补气健脾为主,临床治疗上,我常常会用黄芪桂枝五物汤,或参苓白术散作为基础方。

第三种,痰阻型糖尿病

痰阻型糖尿病患者,常见肥胖,腹部肥满,胸闷脘痞,嗜睡懒动,口中黏腻,舌苔厚腻,脉象滑而有力。这类患者往往是长期饮食不节,嗜食肥甘厚味,导致脾失健运,痰湿内生。调理应以化痰祛湿为主,可以考虑温胆汤或二陈汤加减。

第四种,血瘀型糖尿病

这种人常见肢体麻木,刺痛,皮肤紫暗,甚至有细小血管扩张,平时容易出现头痛头晕,肢体麻木胀痛,舌质紫暗或有瘀点,舌苔薄白为主,脉象涩滞。这类患者多为糖尿病病程较长,血管已经出现病变,调理方向应当是活血化瘀、通络止痛为主,可以参考桃红四物汤或血府逐瘀汤是。

当然,实际临床中,糖尿病患者往往不是单纯的一种证型,而是多种证型兼夹。所以,辨证一定要仔细,抓住主要矛盾,对症调理才能收到好效果。最后提醒大家,千万不要盲目用药,最好在专业中医师的指导下进行治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