糖尿病吃那种药好(糖尿病吃那种药不伤肾)
糖尿病用药指南:精准控糖,科学选择
糖尿病管理是一场需要智慧与耐心的持久战,而合理用药是其中的核心武器。面对种类繁多的降糖药物,如何精准选择?以下内容基于最新权威指南提炼,供大家参考交流。
首选地位:对于大多数2型糖友,若无禁忌,二甲双胍仍是起始治疗基石。
核心优势:改善胰岛素敏感性,抑制肝糖输出,轻度减重,心血管安全性良好。
关注要点:常见胃肠道反应(多可耐受),严重肾功能不全时禁用(需遵医嘱评估)。
1. 胰岛素促泌剂:
磺脲类(格列美脲、格列齐特):强效降糖,价格低,但需警惕低血糖与体重增加风险。
格列奈类(瑞格列奈、那格列奈):作用快、短,主要用于降低餐后血糖,低血糖风险相对较低。
2. 葡萄糖调节剂:
DPP-4抑制剂(西格列汀、利格列汀等):“智慧”调节肠促胰素,降糖平稳,低血糖风险低,不增加体重,安全性较高。
SGLT2抑制剂(达格列净、恩格列净等): 创新机制,通过尿液排糖,兼具降压、减重、心肾保护作用(尤其对合并心衰、肾病患者)。需注意泌尿生殖道感染风险及可能的酮症酸中毒(罕见)。
3. 碳水化合物吸收抑制剂:
α-糖苷酶抑制剂(阿卡波糖、伏格列波糖、米格列醇):
作用机制:延缓肠道碳水化合物的分解吸收,直接降低餐后血糖高峰。
核心优势:几乎不入血,肝肾安全性高;低血糖风险极低(单独使用不引发低血糖); 适合以米、面为主食的亚洲人群。
关注要点:主要副作用为腹胀、排气增多(约3-4周适应后可减轻);需餐前即刻嚼服或与第一口饭同服;降糖幅度中等。
4. 胰岛素增敏剂:
噻唑烷二酮类(TZDs)(吡格列酮、罗格列酮):改善胰岛素抵抗,但可能增加体重、水肿、心衰风险及骨折风险,应用受限。
1. GLP-1受体激动剂(利拉鲁肽、司美格鲁肽等):
强大优势:高效降糖,显著减重,明确心血管获益,低血糖风险极低。
适用场景:合并动脉粥样硬化性心血管疾病(ASCVD)、心衰、肥胖/超重、或需避免低血糖者。多与口服药联用,部分可作为单药。
2. 胰岛素:
核心作用:当口服药及GLP-1无法达标,或胰岛功能显著衰退(包括1型糖尿病)时,胰岛素是不可替代的核心治疗。
①基础胰岛素(甘精、地特、德谷胰岛素): 模拟生理基础分泌,控制空腹及餐前血糖。
②餐时胰岛素(门冬、赖脯、谷赖胰岛素):快速起效,控制餐后血糖。
③预混胰岛素:兼顾基础与餐时需求。
关键目标:精细调整剂量,平衡降糖效果与低血糖风险。
①二甲双胍 SGLT2i:协同降糖,减重,心肾保护。
②二甲双胍 GLP-1RA:强效降糖减重,心血管获益显著。
③二甲双胍 DPP-4i:降糖平稳,安全性高,依从性好。
④基础胰岛素 GLP-1RA(或口服药):在胰岛素治疗基础上优化方案,减少胰岛素用量和低血糖风险。
⑤二甲双胍 α-糖苷酶抑制剂:兼顾空腹与餐后血糖,适合饮食以主食为主的初诊患者。
⑥基础胰岛素 α-糖苷酶抑制剂:优化餐后血糖控制,减少胰岛素用量。
五、 个体化用药:没有最好,只有最适合药物选择绝非千篇一律,需医生综合评估:
血糖水平与病程:初诊高血糖程度、胰岛功能保留情况。
体重:是否肥胖(BMI ≥ 28 kg/m²)或超重。
并发症与合并症:是否已存在心脑血管疾病、心衰、慢性肾病(CKD)、非酒精性脂肪肝(NAFLD)。
低血糖风险:年龄、生活习惯、认知功能。
患者意愿与依从性:注射接受度、经济因素、用药便利性。
六、 用药关键提示1. 遵医嘱是核心:切勿自行选药、调药或停药。
2. 监测不可少:规律监测血糖(空腹、餐后、必要时睡前),定期复查HbA1c(反映3个月平均血糖水平)及肝肾功能。
3. 警惕低血糖:熟知症状(心慌、手抖、出汗、饥饿感),随身携带糖果/葡萄糖片。使用胰岛素或磺脲类药物者尤需注意。
4. 生活方式是基石:健康饮食、规律运动是药物治疗发挥最佳效果的基础。
5. 定期复诊:病情会变化,治疗方案需动态调整。
糖尿病用药是一门精细科学。理解各类药物的特点,在医生指导下结合个人情况制定方案,并坚持血糖监测与生活方式管理,是驾驭这场健康持久战、实现血糖长期平稳达标的关键。
核心参考指南:1. 《中国2型糖尿病防治指南(2024年版)》(中华医学会糖尿病学分会 CDS);
2. 《ADA/EASD:2型糖尿病高血糖管理共识(2022年更新)》(美国糖尿病协会 ADA / 欧洲糖尿病研究协会 EASD);
3. 《ADA糖尿病诊疗标准(2024年版)》。
一个好方子,滋阴清热,降糖稳糖,糖尿病“冠军药”,还有中成药
——谁说中药慢?它可能是糖尿病管理中一匹“黑马”
门诊里,一个头发花白却精神矍铄的老人坐在椅子上,手里紧攥着血糖监测本。他说:“医生,我的空腹血糖这两个月都在6.2上下,餐后也没超过8。我什么都没变,唯一加了个中药方子。”他顿了顿,“这是不是巧合?”
这个问题没有立即回答。因为,太多病人都曾问过类似的问题:中药,真的能在糖尿病管理中起作用吗?它慢吗?它靠谱吗?
在很多人的印象中,中药调理总是慢悠悠的,更多被用于调体质、做辅助。然而,在临床实践中,确实有一些中药方剂和中成药,在特定人群中展现出不输西药的稳糖能力,甚至在改善胰岛功能、减轻胰岛素抵抗、缓解糖尿病并发症方面,展现出独特价值。
这不是“神药”故事,而是值得被重新关注的现实。
糖尿病并不是“血糖高”这么简单。它的背后,牵涉到胰岛素抵抗、胰岛β细胞功能减退、慢性炎症反应、氧化应激等复杂机制。西药如、DPP-4抑制剂、GLP-1受体激动剂等,固然在控糖上有明确的循证证据,但也有局限。
部分患者在长期使用后,出现胃肠反应、不耐受或疗效下降。特别是老年人、脾胃虚弱或兼有心血管疾病者,对药物的耐受性更低。这类患者,往往是中医介入的受益群体。
临床中,有一类人群,空腹血糖不高,但餐后血糖反复波动,称为“餐后高血糖型2型糖尿病”。这类患者,往往胰岛素分泌延迟,消化吸收过快,肝肾功能也开始悄悄下滑。单靠降糖药难以彻底解决问题。
这时,中医讲的“阴虚内热”“气阴两虚”“脾不运化”就不是玄学,而是对某些病理状态的另一种描述方式。比如,现代研究已发现,糖尿病患者体内普遍存在慢性低度炎症,肠道菌群失衡,这与中医所谓的“湿热内蕴”“脾失健运”高度契合。
一个常被忽视的事实是,糖尿病并不是西医独有的“命名权”。早在《黄帝内经》中,就有“消渴”一词,三消(上消以口渴为主、中消以多食易饿为主、下消以小便多为主)与现代糖尿病的“三多一少”高度对应。
而“滋阴清热、益气养阴、健脾化湿”正是中医治疗消渴的三大法门。
以一个经常被提到的代表方——玉泉丸为例,它由天花粉、地黄、山药、黄芪、知母、葛根等组成,具有滋阴清热、生津止渴之效。现代药理研究显示,玉泉丸可改善胰岛素抵抗,增强胰岛素敏感性,减少炎症因子释放,保护胰岛β细胞。
而它,正是许多中成药“降糖冠军”背后的基础方。
但为什么在临床中,并非所有糖尿病患者都适合用中药?
一个重要原因在于“辨证”。同样是血糖高,有的人属“阴虚火旺”,有的人是“脾虚湿重”,还有的人“气阴两虚”,中药治疗必须对证。曾有一位50岁的女性患者,血糖不高却反复疲倦、口干、夜尿多,西药控制效果不理想。医生为她加用了养阴生津、益气健脾的方子,调整饮食后,血糖开始平稳,睡眠也改善了。
这不是中药“神”,而是中药“准”。对证用药,中药不慢;错证用药,再多也无效。
很多人对糖尿病的认知,还停留在“控制好血糖”这一层。但对于医生而言,真正棘手的是血糖后的那一串“尾巴”:糖尿病肾病、眼底病变、神经病变、心脑血管并发症。
在这些慢性并发症的管理中,中成药的“调养”优势逐渐凸显。
黄芪、丹参、葛根、地黄等药物,在现代研究中展现出抗氧化、扩张血管、保护肾功能等多重作用。比如复方丹参滴丸,就在糖尿病心脑血管风险管理中被广泛使用。而像参芪降糖胶囊、益气养阴口服液、地黄饮子等中成药,也被纳入多个地方糖尿病中医治疗路径中。
当然,这并不意味着可以完全替代西药。中成药更多作为“协同治疗”的一部分,尤其适合血糖波动大、合并多种症状、体质虚弱或西药副作用明显者。
另一个被低估的中医“绝招”,是“养”。糖尿病是一场慢性战役,靠的是耐力,而非爆发力。中医强调“调”,调饮食、调起居、调情志、调脾胃。
医生在门诊常见这样一个现象:服药规律、不熬夜、情绪稳定、每天适度运动的人,血糖更容易控制。有趣的是,这样的人,即使药量减少,血糖也不容易反弹。
这时你会发现,所谓“好方子”,不仅在方里,也在方外。
回到文章最开始的问题:一个中药方子,真的能“稳糖”?
不能一概而论。但可以确定的是,它不是“替代西药”的神话,而是“优化治疗”的现实路径。
在临床中,中西医结合的个体化治疗,越来越成为趋势。国家中医药管理局也多次强调“综合施策、协同管理”,推动糖尿病中医药服务体系建设。2023年《中国2型糖尿病中西医结合诊疗指南》明确提出:对于2型糖尿病患者,在西医治疗基础上合理运用中医药治疗,可改善症状,延缓并发症,提升生活质量。
离开诊室前,那位老人说了一句:“这个方子,不只是降糖,更让我晚上能睡着觉了。”
他没再追问“是不是巧合”。医生也没给一个绝对的答案。
因为有时候,一个“好方子”,刚好对证、刚好坚持、刚好合适。它可能不是万能,但足够成全一次稳定的血糖,安稳的夜晚。
参考文献:
[1]中国中西医结合学会糖尿病专业委员会. 中国2型糖尿病中西医结合诊疗指南(2023年)[J]. 中西医结合学报, 2023, 21(2): 109-118.
[2]孙建军, 李雪. 玉泉丸治疗2型糖尿病的研究进展[J]. 中国实验方剂学杂志, 2023, 29(14): 207-213.
[3]赵慧, 陈秋. 中成药在糖尿病及其并发症治疗中的应用[J]. 中国中医药信息杂志, 2024, 31(5): 1-5.
声明:本文内容均是根据权威医学资料结合个人观点撰写的原创内容,意在科普健康知识请知悉;如有身体不适请咨询专业医生,喜欢的朋友可以关注一下,每天分享健康小知识,做您的线上专属医师。
老中医反复说了800遍,糖尿病人一定要补脾胃!3味良药,简单好用
声明:本文内容均是根据权威医学资料结合个人观点撰写的原创内容,意在科普健康知识请知悉;如有身体不适请咨询专业医生。
张阿姨57岁,退休没几年,日子过得慢悠悠的。血糖是十年前查体时发现偏高的,起初没太在意,想着饿两顿、少吃点甜的就能压下去。结果几年下来,血糖不但没稳住,反而还高了。
人也一天比一天虚,食欲差、乏力、总犯困,吃了不少降糖药,血糖控制住了,却越发觉得身上没劲。后来去看了老中医,对方皱着眉头说她:“你这不是简单的糖尿病,是脾胃虚弱拖出来的虚症。”张阿姨一脸懵,她从来没想过,糖尿病的根儿可能出在脾胃。
说白了,太多人把糖尿病当成“血糖高”这么简单的事来看,殊不知背后那个慢慢垮掉的,是脾气。中医讲“脾为后天之本”,这是个被说烂了的说法,但真有人能听进去吗?
不吃早饭、狼吞虎咽、熬夜晚睡、情绪反复……这些生活细节,哪一条不是在伤脾胃?结果就是,血糖高不止,身体也越来越沉、越来越虚。
其实很多人都误会了,糖尿病不只是“糖”出了问题。它往往是脾虚、气弱、津亏的综合体现。中医里,脾主运化,意思是它负责把吃进去的食物变成身体能用的能量。如果脾虚,运化功能差,就容易出现湿浊、痰饮、内热,这些都是糖尿病里常见的体质表现。
你看啊,那些饭后犯困、口干舌燥、胃口不好、肚子胀、便溏的人,往往都有一个共同点:脾胃功能差。这不是个孤立的问题,也不是靠“少吃糖”就能解决的。脾气一虚,气血生化就出问题,身体就开始“卡壳”了。
而这个“卡壳”的状态,最常见的表现就是:吃得不多,血糖却高;不怎么动,身体却虚;看着胖,其实是虚胖;看着瘦,反而是肌肉流失。
说到底,糖尿病并不是单纯的“代谢异常”,它藏着一个更根本的隐患——脾失健运。
所以别再一味地琢磨怎么控糖了,反过来想一想,是不是该补一补脾胃?不是说要大补特补,而是从生活的细节里,把脾胃的“地基”垫上。就像盖房子一样,地基不牢,房子怎么可能稳?脾胃虚了,药也吸收不好,血糖也更难控制。
说到养脾胃,简单的办法其实不少,但很多人一听“补”,就以为是吃补药,其实根本不是那个意思。补脾胃,讲究的是“扶正”,讲究的是调理,不是猛灌。尤其是糖尿病人,肠胃本来就敏感,过猛地补反而容易出问题。
老中医常说的三味“良药”,其实是三味非常温和、非常基础的药材:党参、白术、茯苓。这三味药看似平常,但组合在一起,恰恰是补脾胃的经典搭配。党参补气、白术健脾、茯苓利湿。一个补、一个运、一个渗,把脾胃的“进”和“出”都顾到了。
有人说,光靠这三味药能解决问题吗?不是说它们是“灵丹妙药”,而是说,它们打的是基础,是在帮身体恢复运转系统。从根本上把“能量工厂”修起来。药性温和,调理长期,才是对虚症的正确态度。
生活里也不是非得靠药才能养脾胃,日常的饮食、起居、情绪管理,都是关键点。
比如早上起来空腹喝点温水,吃点温软易消化的早餐,比如小米粥、山药粥这些,别看简单,其实对脾胃是一种保护。别动不动就来冰的、辣的、炸的,这些对脾胃就是直接伤害。
再说个细节,很多人饭后喜欢喝茶,尤其是浓茶。这个习惯对糖尿病人来说,真的不太合适。浓茶寒凉,容易伤胃气。尤其是绿茶、生普这类,喝多了反而让脾胃更虚。想要养脾胃,饭后可以试试淡淡的红枣茶,或者生姜水,温温的,扶正又不燥。
睡眠也是个关键点。很多糖尿病人晚上睡不好,要么是血糖波动导致的心悸、出汗,要么就是脾虚生湿,湿困心神。
脾主思,脾虚的人往往容易多思多虑,反过来又进一步伤脾,这就是个死循环了。所以调脾胃,也是在调情绪、调睡眠。
再说点容易忽视的地方,比如口腔问题。糖尿病人经常有口干、口苦、口臭等表现,这其实是脾胃湿热的信号。不是简单的“火气大”,而是体内湿热郁结,津液不能上承的表现。一味“清火”并不能解决问题,反而可能越清越虚,关键是调脾胃,把根基稳住。
还有人喜欢追求“清淡饮食”,结果越吃越寒凉,越吃越没劲。其实糖尿病人更怕的是“寒湿困脾”,不是所有“清淡”都是好事。适度的温补,才是让身体恢复正常运转的关键。
别一味地怕“补”,怕出问题,真正的问题是——你早就该补了,却一直拖。
回过头来看,糖尿病就像一面镜子,照出的是生活方式的失衡,也是身体系统的紊乱。而脾胃,恰恰是这个系统的中轴。
把脾胃调好了,不光是血糖的问题,整个人的状态都会不一样。别等到全身都虚了,才发现自己早该补脾胃。
这三味药——党参、白术、茯苓,不是灵丹妙药,但它们是打基础的“好砖头”。糖尿病人不要总想着迅速见效,要学会慢慢调,稳稳地调。
脾胃好了,气血才足;气血足了,血糖自然也就不那么疯狂了。
很多人说,自己也注意饮食、也吃药,为什么还控制不好?也许问题不在糖,而在你忽视的脾胃。脾虚不是一朝一夕形成的,调也不是一两天的事。但只要开始,身体就会给你回应。
参考文献:
[1]刘长江.脾虚与糖尿病关系探讨[J].中国中医药现代远程教育,2020,18(6):117-118.
[2]赵丽萍.中医脾胃理论在糖尿病防治中的应用研究[J].中医药管理杂志,2021,29(10):158-160.
[3]王晓娟.党参、白术、茯苓配伍运用探析[J].中医药临床杂志,2022,34(3):63-6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