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医健康网

糖尿病一般有哪些症状(糖尿病一般有哪几种类型)

骨科医师老李 0
文章目录:

血糖高,不一定就是糖尿病,真正的糖尿病是这10个样子!

每年体检后,最容易让人心慌的几个词之一,就是“空腹血糖偏高”。不少人拿到报告单,看到那一栏上写着“6.2”,脸都白了,脑子里立刻浮现出“糖尿病”三个字。

好像血糖一升高,就意味着一只脚踏进了糖尿病的大门。

但事情真没那么简单。你有没有注意过——同样是血糖高,有的人医生会说“继续观察”,有的人却被确诊为糖尿病。

有的人血糖高得吓人,却没有半点不适,有的人血糖才刚刚超标,身体却已经出问题了。

很多人对糖尿病的理解,其实就像对“高血糖”的误读一样,停留在表面。

真正的糖尿病,不只是血糖的数字游戏。它是一个慢性进程性代谢紊乱,影响的不只是血糖,更牵连着胰岛功能、胰岛素反应、脂肪代谢、微血管健康等多个系统。

有些人血糖高,但其实只是短暂的应激反应,比如熬夜、压力大、感冒发烧、吃得太多,这些都可能让血糖临时升高。

但这并不等于糖尿病。

这里面最容易被误解的一种情况叫做“糖耐量异常”,就是说你空腹血糖可能还正常,但吃完饭后血糖升高得比较快。

这是一种糖尿病前期,并不是糖尿病。可惜很多人不知道,以为血糖一高,就是“病入膏肓”。

真正的糖尿病,往往有多个“蛛丝马迹”,是一项血糖指标异常。

我接诊过一位50岁的女性患者,姓林。她是单位的会计,平时工作压力大,喜欢喝绿豆汤、吃水果解压。

某年体检时发现空腹血糖7.1,被医生提醒“可能是糖尿病”,她当时很紧张,马上严格控糖,甚至不敢吃主食。

三个月后,她再次复查,空腹血糖降到5.8,她顿时松了一口气,自认为“没事了”,于是恢复了原来的生活节奏。

可半年后,她开始出现口干、乏力、视力模糊,体重也莫名下降。一查糖化血红蛋白,已经超过8了,明确是糖尿病。

她很不解:“我不是控制住了血糖吗?怎么还是得病了?”

这个案例反映了一个常见误区:短期血糖正常,不等于胰岛功能健康。糖尿病是一种系统性的代谢紊乱,不是一天两天能看清楚的。

它更像是一条河流,血糖只是水面,而胰岛素功能、胰岛储备、胰岛细胞受体的敏感性等等,才是这条河的水流、暗涌、淤泥。

如果我们只看水面,忽略河底的结构,往往会被假象迷惑。

真正的糖尿病到底都有哪些“样子”呢?

除了血糖升高之外,更重要的是看糖化血红蛋白,也就是过去两三个月平均血糖水平。这比空腹血糖更稳定,更能反映长期控制情况。

第二是餐后血糖,很多人早上空腹血糖正常,一吃饭血糖就飙升,这种“餐后高血糖”,往往是胰岛素分泌延迟的信号,是早期糖尿病的表现。

第三要注意的是多尿、口渴、体重下降等症状。这些是高血糖造成渗透性利尿、代谢紊乱的典型表现,不是一两天能出现的,说明病情已经发展了一段时间。

第四是视力模糊或突然下降。高血糖会改变眼球房水渗透压,也可能损伤视网膜微血管,是糖尿病眼病的表现。

第五是皮肤感染增多、伤口不容易愈合。高血糖环境下,细菌更容易繁殖,同时免疫功能被抑制,皮肤屏障也变脆弱了。

第六是手脚发麻、刺痛,尤其是夜间明显,这很可能是糖尿病神经病变的信号。

第七是女性反复出现外阴瘙痒、阴道炎症,这是糖尿病常见的并发表现之一,因为高糖环境容易滋生真菌。

第八是男性性功能减退或早泄,这同样与神经病变和血管功能下降有关。

第九是体重下降但食欲正常甚至增强,这是因为身体不能有效利用葡萄糖,只能分解脂肪和蛋白质来供能。

第十是家族中有糖尿病史,这意味着遗传风险较高,哪怕目前血糖正常,也要格外关注。

这些“症状拼图”组合在一起,才是糖尿病真正的模样。不是光凭一次血糖异常就能下定论。

很多人忽略了一个关键:早期糖尿病甚至糖尿病前期,是可以逆转的。但前提是你能在它还没彻底“坐稳江山”之前,发现它、干预它。

很多人将糖尿病看成一锤子买卖:得了就完了。它更像是一个“慢火炖汤”的过程,一开始只是轻微的胰岛素抵抗,也就是身体对胰岛素“耳背”了。

再后来是胰岛功能补偿性增强,身体拼命分泌胰岛素,想把血糖压下来;再往后,胰岛细胞疲劳、凋亡,血糖越来越高。整个过程可能长达几年甚至十几年。

这也是为什么有些人血糖高了,却还没有糖尿病,而有些人血糖看起来还好,却已经在走向糖尿病的路上。

说到底,糖尿病不是“突然到来的疾病”,而是你生活方式的长期账单。

熬夜、饮食无节、运动缺失、压力过大、肥胖,这些看似普通的生活习惯,才是最强的“推手”。

我常跟患者说,糖尿病不是“病”,更像是一种生活方式的结果。你种下了什么样的生活习惯,就会收获什么样的身体状态。

医生的建议是什么?

第一,不要把血糖当唯一指标,要关注整体代谢状态,比如糖化血红蛋白、餐后血糖、胰岛功能等。

第二,体重管理是关键,尤其是腰围。脂肪特别是内脏脂肪,是影响胰岛素敏感度的最大敌人。

第三,规律运动不能少,哪怕每天快走30分钟,也比久坐强百倍。运动能提高胰岛素利用效率,减少血糖波动。

第四,饮食要均衡不过量,不是不吃糖就好,而是保持主食、蛋白、脂肪比例合理,避免暴饮暴食。

第五,定期体检很重要,特别是有糖尿病家族史、肥胖、高血压、血脂异常的人群,建议每年筛查一次相关指标。

第六,别盲目节食或迷信偏方,有些人听说“饿一饿能降糖”,结果把自己饿得营养不良,反而让身体更虚弱。

第七,关注早期信号,哪怕只是一点点视力模糊、口干多尿,或者饭后犯困,都值得警惕。

糖尿病不是一锤子买卖,也不是听天由命的事。它更像是生活给你的反馈:你怎么对它,它就怎么对你。

血糖高,不一定是糖尿病;但忽视了它,可能真的会走上不归路。真正的糖尿病,是多个“身体警报”叠加的结果。只有认识到这些,我们才能把握住主动权。

健康不是靠侥幸维持的,是靠认知和选择守住的。

参考文献:
[1]李艳,杨丽,张宇婷,等.糖耐量异常患者的早期干预效果分析[J].中国实用内科杂志,2023,43(12):1021-1025.
[2]王志强,刘红,郝文静.2型糖尿病患者早期症状识别与误区分析[J].中华糖尿病杂志,2024,16(03):178-182.
[3]赵霞,王春兰.糖尿病前期人群糖化血红蛋白与生活方式相关性研究[J].中国慢性病预防与控制,2023,31(07):541-545.

声明:本文内容均是根据权威医学资料结合个人观点撰写的原创内容,部分故事情节存在虚构成分,意在科普健康知识请知悉;如有身体不适请咨询专业医生,喜欢的朋友可以关注一下,每天分享健康小知识,做您的线上专属医师。

医生发现:糖尿病早期不是口渴,而是身上有4种症状,尽早去检查

本文1811字 阅读3分钟

声明:本文内容均是根据权威医学资料结合个人观点撰写的原创内容,为了方便大家阅读理解,部分故事情节存在虚构成分,意在科普健康知识,如有身体不适请线下就医。


张阿姨今年62岁,最近总说自己“没劲儿”,干点活就累得气喘吁吁。家人劝她去医院查查血糖,她却说:“我又不口渴,怎么可能得糖尿病?”

结果一查,空腹血糖超过11mmol/L,已经是糖尿病晚期。她才意识到,之前那些不当回事的小毛病,其实早就埋下了隐患。

很多人以为糖尿病的早期信号一定是口渴、尿多、体重下降,但这三大典型症状往往出现在血糖控制严重失衡时,属于中晚期表现。

真正能抓住早期糖尿病的,是一些更隐蔽但更关键的信号。

很多糖尿病患者在确诊时,胰岛功能已经损伤了一大半。早期症状不典型,是误诊和漏诊的核心原因。

医生提醒:早期糖尿病其实有4个比较容易被忽视的表现,只要你发现其中一个,就该尽早查血糖

第一种:皮肤发黑、发亮

不是脏,是病。

一些中老年人后颈、腋下、大腿根部皮肤突然变黑,而且摸起来发亮又粗糙,这种皮肤变色其实叫黑棘皮病

它是胰岛素抵抗的表征之一,也就是身体对胰岛素的反应变差,血糖调节失控。这种变化常常出现在糖尿病前期,但很多人当成皮肤脏,洗也洗不掉。

尤其是体重超标、腰围超标的人群,一旦出现这种皮肤变化,糖尿病的风险极高。

第二种:手脚经常发麻、刺痛

很多人觉得是颈椎病或腰椎压迫。但如果你查不出骨科问题,又经常手脚麻木、像针扎一样刺痛,很可能是末梢神经出了问题。

这其实是糖尿病神经病变的早期表现,临床上大量患者在血糖超标的前几年就会出现。

特别是晚上睡觉时更严重,从脚趾开始向上蔓延,这种“袜套式”麻木感,典型又危险。

第三种:反复感染,尤其是皮肤和泌尿道

糖尿病会降低身体的免疫力,最早影响的就是皮肤和泌尿系统。

如果你经常出现皮肤癣、脚气反复、尿频尿急但又查不出细菌感染,就要警惕了。因为高血糖会破坏免疫屏障,让细菌和真菌更容易“钻空子”。

有些女性糖尿病患者,甚至是因为反复阴道炎才被查出血糖异常的。

第四种:视力忽明忽暗,看东西模糊

糖尿病可以在早期损伤眼底血管,尤其是引起玻璃体水肿和视网膜微血管病变

很多患者最开始只是觉得眼睛干、眼花,看近看远都不太清楚,但并不会感到疼痛,也没有红肿流泪。

这时候去眼科查不出结膜炎或青光眼,就要考虑查血糖

糖尿病视网膜病变是导致成年人失明的第一大原因,早期发现就能控制,晚期不可逆。

我们在临床上经常遇到类似张阿姨这样的患者,发病早、发现晚,最后拖进并发症。

这不仅仅是对健康的损耗,更是对生活质量的严重打击。

所以,别再等到口渴了才去查血糖,这些早期信号,才是你应该重视的第一道防线

那什么样的人更容易得糖尿病?

不是只有胖人才会得。

现代研究发现,“瘦人糖尿病”越来越多。他们往往肌肉量少,内脏脂肪高,胰岛素敏感度差。

以下人群属于糖尿病高风险群体,建议每年定期查血糖:

有糖尿病家族史;

BMI超过24,或腰围男性>90cm、女性>85cm;

年龄超过45岁;

经常熬夜、饮食结构偏精细碳水;

有高血压、高血脂、脂肪肝病史。

想预防糖尿病,做这3件事很关键

别只想着喝点苦瓜水、吃点保健品。这些方法效果极其有限,而且没有经过严格验证。

真正有效的,是这3件事:

1. 控制饮食结构

不是不吃糖,而是要减少精制碳水摄入,比如白米饭、白面包、甜食。

增加膳食纤维和蛋白质比例,比如糙米、燕麦、豆类、鱼肉和蛋。

2. 每周至少150分钟中等强度运动

你不需要跑马拉松。快走、游泳、骑车都可以,关键是坚持。

运动可以提高胰岛素敏感性,是逆转糖尿病前期的核心方式。

3. 定期检测血糖 胰岛功能

空腹血糖、餐后两小时血糖、糖化血红蛋白,三项都要查。

尤其是糖化血红蛋白,能反映过去2~3个月平均血糖水平,是最稳定的指标。

对于高风险人群,建议每年查一次,有症状者则需更频繁随访。

糖尿病最怕的不是病本身,而是并发症

肾衰竭、失明、截肢、心梗、脑梗……这些都不是吓唬人,而是真实存在的终末结果

我们能做的,是尽早发现、尽早干预

不要再等到渴了、瘦了、尿多了,才意识到血糖出了问题。那时,可能已经晚了。

任何一个身体的异常信号,都是身体给你的提示。听懂了,就能提前防住一场大病。

参考资料:

① 王琳. 2型糖尿病发病机制与胰岛素抵抗分析[J]. 中国实用内科杂志, 2021, 41(6): 467-472.
② 刘静. 糖尿病前期的早期识别及干预措施[J]. 中华全科医学, 2022, 20(9): 1577-1580.
③ 陈志明. 糖尿病神经病变的早期识别与诊治进展[J]. 中华糖尿病杂志, 2020, 12(4): 234-237.

超一半人不知道自己得了糖尿病!出现这些症状要警惕→

你是否有过这样的经历?

体检后偶然发现“空腹血糖”“糖化血红蛋白”两个指标有向上的箭头标志,血糖比正常值高一点儿,但尚未诊断为糖尿病。

大多数人会错误地认为是自己体检前甜食吃多了,只是暂时现象。

但实际上,他们已经迈入了“糖尿病前期”的大军中。

这一时期是糖尿病的黄金逆转期,研究表明,对糖尿病前期人群早期的生活方式干预可以预防及延缓其发展为糖尿病。

隐匿的糖尿病

糖尿病一开始的症状并不会很明显,而且对年轻人来说,更加重要的是意识到糖尿病前期的隐匿性。

糖尿病前期是一种潜伏状态,此时血糖水平虽然高于正常范围,但还未达到糖尿病的诊断标准( 6.1 mmol/L≤空腹血糖< 7.0 mmol/L,7.8 mmol/L≤餐后两小时血糖< 11.1 mmol/L)。

在这个阶段,合理干预之后完全有可能让血糖恢复正常,但不做好措施很可能发展成为全面的糖尿病。据统计,每年大约有5%~10%的糖尿病前期患者,进展为糖尿病。若不进行及时有效的干预治疗,约90%的患者最终将发展成为糖尿病。

不过,通过饮食、运动可以降低 30%~40% 的糖尿病发病风险。因此,了解糖尿病前期的这些早期迹象至关重要。

什么是糖尿病前期?

糖尿病前期包括空腹血糖受损、糖耐量减低,以及两者的混合状态,是在正常血糖与糖尿病之间的中间高血糖状态。

诊断糖尿病前期通常依赖于血液检测,包括空腹血糖测试、口服葡萄糖耐量试验(OGTT)或糖化血红蛋白(HbA1c)检测。其诊断标准包括以下三个方面:

1. 空腹血糖受损:空腹血糖≥6.1 mmol/L但<7.0 mmol/L,糖负荷后2小时血糖<7.8 mmol/L。

2. 糖耐量(OGTT)减低:空腹血糖<7.0 mmol/L,糖负荷后2小时血糖≥7.8 mmol/L但<11.1 mmol/L。

3. 糖化血红蛋白(HbA1c):5.7%~6.4%。

满足以上三项中的任意一项即可诊断为糖尿病前期。

除了血糖测试,了解个人及家族病史、年龄、体重、腰围、饮食习惯和体育活动水平等风险因素也至关重要。具有糖尿病家族史、超重或肥胖、高血压、高胆固醇、久坐不动的生活方式等人群,患糖尿病前期的风险更高。

糖尿病前期的几个身体信号

在糖尿病前期,人们可能会体验到一些细微的变化,但这些迹象可能被归咎于工作压力或不规律的生活习惯。然而,这正是糖尿病前期向我们发出的警告信号。

1. 餐后疲倦

正常情况下,胰岛素应该帮助食物中的葡萄糖进入细胞,为身体提供能量。但胰岛素抵抗时,细胞无法有效利用葡萄糖,身体反而感到缺乏能量,导致餐后容易出现疲劳、嗜睡的现象。

2. 多食易饥

饥饿感明显也是糖尿病前期的一个主要症状,患者会突然食欲大增,并且吃很多也不能够缓解饥饿。这是由于胰岛素在肌肉、脂肪与其他组织中会运作不太顺畅时,胰脏就会释放更多胰岛素,而高量胰岛素水平会刺激头脑,让你感到饥饿。

3. 频繁口渴

正常人出现口渴的现象,主要是身体内需要水分引起的,可能会在饭后、运动后明显。糖尿病前期患者出现口渴情况,主要因为血糖水平有所升高,导致血浆渗透压增高,刺激下丘脑口渴中枢,引起口渴,口渴情况并没有明显的时间区别。

4. 体重变化

尽管食欲增加,但由于患者摄入的葡萄糖不能充分被利用都随尿液排出体外,从而只能分解身体的蛋白质、脂肪提供能量,一些患者可能会出现体重下降、消瘦的情况。

5. 皮肤瘙痒

高血糖状态下,身体的水分流失增加,皮肤的水分含量减少,变得干燥、粗糙,容易引起瘙痒。此外,皮肤的汗腺和皮脂腺分泌功能也会受到影响,皮肤表面的油脂和汗液分泌减少,导致小腿皮肤干燥、脱屑、瘙痒。

6. 视力变化

长期轻度高血糖可能影响眼部微血管,导致视网膜轻微水肿或晶状体调节功能异常,表现为间歇性视物不清,但通常会在血糖稳定后恢复。

生活方式调整:逆转糖尿病前期的关键

糖尿病前期虽是一个预警信号,但也是逆转病情、预防糖尿病的黄金时期。通过以下生活方式调整,可以有效管理血糖,降低糖尿病风险:

①健康饮食:均衡摄入各类营养素,减少加工食品、高糖和高脂肪食物的摄入,增加蔬菜、水果、全谷物和优质蛋白质的比例。采用地中海饮食或DASH饮食等健康饮食模式,有助于控制血糖和体重。

这里推荐“211餐盘法”:

·“2”个拳头大小的非淀粉类蔬菜:包括各种叶菜、瓜茄类、鲜豆、菌菇类和蔬菜等。

·“1”个拳头的主食:包括各种的全谷物、薯类、杂豆类、水果等。

·“1”个拳头的蛋白质:优质的蛋白质类,包括像鱼虾类,肉类(建议去皮食用)、蛋类、奶类(无糖)、大豆制品等。

②规律运动:每周至少进行150分钟的中等强度有氧运动,如快走、游泳、骑自行车,并结合力量训练,以提高肌肉对葡萄糖的利用率,增强胰岛素敏感性。

运动时的注意事项:

· 防止低血糖:运动前测血糖(若<5.6 mmol/L,补充15 g碳水化合物)。

· 避免胰岛素峰值时段运动(如注射后1~2小时)。随身携带糖果或葡萄糖片。

· 足部保护:穿透气运动鞋,运动后检查足部有无损伤。

· 禁忌:血糖>16.7 mmol/L或存在酮症时避免运动。视网膜病变者避免跳跃、倒立;周围神经病变者减少足部负重。

③戒烟限酒:吸烟和过量饮酒都会增加糖尿病风险,应尽量避免。

④压力管理:长期压力可导致血糖水平升高,通过冥想、瑜伽、深呼吸等放松技巧,有效管理压力,有助于维持血糖稳定。

⑤定期监测:定期进行血糖、血压、血脂和体重的监测,及时调整生活方式,必要时寻求医疗建议。

对抗糖尿病

不仅是一场身体的战斗

也是一场生活方式的革新

通过这些简单却有效的步骤

我们每个人都可以为自己的健康负责

让糖尿病远离我们的生活

来源 |科普中国、中山大学第三附属医院、河南广播电视台地方工作部、健康郑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