糖尿病治疗措施(糖尿病治疗措施和方法)
糖尿病可逆转、可停药?专家回应……
近日,“糖尿病可逆转停药” 的消息在网络上迅速传播并引发广泛热议。一份名为 “糖尿病逆转” 的指南声称,通过生活方式干预就能实现糖尿病病情逆转,这一说法让众多糖尿病患者纷纷关注,然而,这背后究竟是真实的科学突破,还是一场概念混淆的误会?
据《美国生活方式医学杂志》发布的首部 “糖尿病缓解” 指南显示,糖尿病与肥胖存在紧密关联。大量研究证据表明,生活方式干预带来的体重降低,不仅能够延缓或预防 2 型糖尿病,还能显著改善患者的生活质量,在特定情况下,甚至可以实现病情 “完全缓解”。此消息在网络上广泛转发后,不少网友在评论区分享自己的 “成功案例”,有人称减重 12 公斤后,餐后血糖降至 6.1,空腹血糖为 5.4;还有人表示减重 35kg 后,空腹血糖从 18 降到了 5.1。
该指南将实现糖尿病缓解的方法总结为 “六大生活方式干预支柱”,即营养、身体活动、压力管理、睡眠、社交联系和避免危险物质。那么,按照这份指南操作,真的能让糖尿病患者实现病情逆转并停药吗?对此,临床医生给出了明确回应,指出这一表述存在严重的概念混淆。
武汉大学中南医院内分泌科主任代喆解释道:“从生活方式干预指南的角度来看,其中所提到的干预方法确实非常科学,值得肯定。但我们必须注意的是,糖尿病在经过生活方式干预后的阶段性改善,不能称之为‘逆转’,准确的说法应该是‘缓解’。” 通过对《“糖尿病缓解” 指南》英文原版与中文翻译的比对可以发现,英文表述为 “diabetes remission”(缓解),而非 “diabetes reversion”(逆转),正是翻译上的差异导致了概念的混淆。
虽然 “缓解” 和 “逆转” 仅有一词之差,但对于糖尿病患者而言,却意味着截然不同的生活方式。代喆主任进一步说明:“缓解是指在临床上,患者可以通过生活方式干预,在不用药物的情况下将血糖控制良好,但前提是必须持续坚持生活方式干预。而逆转的意思是疾病从根本上好转,患者能够完全像正常人一样,随意吃喝且血糖调控不受影响。”
根据目前的临床医疗技术水平,糖尿病仍然是一种无法治愈的疾病。不过,对于超重肥胖的人群来说,通过正确的行为干预,确实能够改善身体状况。代喆主任强调:“饮食管控对降低食物升糖指数效果显著,能够明显减少降糖药物的使用,控制血糖升高幅度。运动同样是糖尿病管理的重要基石,中国 2 型糖尿病指南建议,每周进行 150 分钟以上中等运动强度为主的运动,这对改善血糖控制、缓解胰岛素抵抗有着重要作用。”
随着《糖尿病逆转指南》的发布,糖尿病管理模式正从被动治疗逐渐转向主动行为干预,这为患者展示了 “医学可控” 的积极前景。但专家特别提醒广大糖尿病患者,一定要警惕将 “缓解” 误读为 “治愈”,切不可因误解而擅自停药。患者在进行生活方式干预时,务必在专业医生的指导下制定个性化方案,科学管理病情。
记者:童亮、刘方
通讯员:夏萌萌
来源: 经视直播
久病成医,患糖尿病二十多年,总结出控制血糖的7种办法,并不难
声明:本文内容均是根据权威医学资料结合个人观点撰写的原创内容,意在科普健康知识请知悉;如有身体不适请咨询专业医生。
糖尿病这事儿,说起来像个“老朋友”。我和它“相识”二十多年,刚开始它折腾我,后来我慢慢摸清了它的脾气,反倒成了我生活里的“催命警钟”。它不吓人,吓人的是不懂它。说白了,糖尿病不是一天得的,也不是一天能搞定的。可只要你肯琢磨、愿意动,血糖它就老老实实不翻天。
我不是医生出身,但二十多年“实战经验”比教科书厚。现在说几句掏心窝子的,讲讲我怎么和糖尿病斗智斗勇,慢慢把血糖控制住的。听着可能有点啰嗦,但句句是干货,每一招都能帮你稳住血糖。
先说吃饭这事。控制血糖,第一关就是嘴。糖尿病不是不能吃,而是得“会吃”。就像开车,不是方向盘坏了,而是你得学会踩刹车。很多人一听“糖尿病”,就觉得饭桌上啥都不能碰,吃个饭像过年查户口,一口白米饭都要掂量。
关键不是你吃了什么,而是吃了多少。拿米饭举例,换成粗粮,血糖升得慢一点,但如果一口气吃三碗,再好的粗粮也白搭。控制分量,比换食材更顶用。后来我干脆买了个小碗,吃饭只装七分,不饿不撑,血糖也稳得多。
再说吃饭的顺序,别小看这点。先吃蔬菜,再吃蛋白质,最后吃主食,像排队一样有次序,血糖波动会小很多。这不仅减少餐后高血糖,还让你更容易饱。我一开始也不信,后来试着试着,血糖仪告诉我:真行。
除了吃,还得动。不是健身房那种“撸铁”,而是“动起来就行”。每天走路30分钟,分段也行。早上出门绕小区一圈,晚上饭后再晃一圈,加起来就差不多。你别小看这种散步,它能让血糖更快降下来,而且对胰岛素更友好。
我刚开始也懒,觉得累,后来一查数据,发现饭后坐着不动,血糖蹭蹭往上飙。动一动,哪怕只是慢慢走,血糖就像被拉住的风筝,不再乱飞。我家那只狗也因此从“沙发土豆”变成了“散步冠军”。
说到这里,咱再聊聊睡觉这事。很多人以为血糖只和吃饭有关,睡眠质量也影响血糖稳定。我以前老是熬夜,觉得电视剧不停播,命也能跟着播。结果血糖早上起来一测,比吃了蛋糕还高。后来我开始规律作息,每天十点半上床,七点起床,血糖也跟着乖了。
身体像个工厂,白天干活,晚上修理。你要是老让它加班,它就罢工。高血糖很多时候,是“熬”出来的,不是“吃”出来的。
再说情绪。别不当回事,情绪波动也能拉高血糖。我以前动不动就急,一点小事心跳加速,血糖跟着飙。后来学会了给自己“降温”:不争不抢,遇急事先深呼吸三下。情绪稳了,血糖也不乱跑。说到底,糖尿病不是“吃坏的”,是“活着活坏的”。
还得提提喝水。这事听起来不起眼,但真顶用。水能帮助身体代谢糖分,也能让血液流通顺畅。我每天固定喝八杯水,不渴也喝。血糖高的时候多喝水,就像冲马桶一样,把多余的糖排出去。你要是口干舌燥还不喝水,那血糖就像锅里煮糖浆,越煮越浓。
还有一个容易忽略的点——时间感。糖尿病不是一场短跑,而是一场马拉松。刚得病的时候,我迫不及待想把血糖降下来,结果越急越糟。后来我明白了,控制血糖靠的是“稳”,不是“快”。就像种树,不是今天种明天就能乘凉,得慢慢来。
每天测几次血糖,记录下来,观察规律,就像“养宠物”一样了解它。你越了解它,它越听话。血糖不是敌人,而是提醒你该注意生活方式的信号灯。你不理它,它才闹腾;你重视它,它就老实。
饮食、运动、作息、情绪、水分、节奏,还有个最容易忽略的——认知。很多人一听“糖尿病”,脑子里第一反应是“完了”,然后就开始焦虑、自责、甚至放弃。可我想说,糖尿病不是绝症,它是一个生活方式病。就像你养了一盆娇气的花,你对它好,它就开得旺;你不管它,它就枯了。
我曾经也怕过,也沮丧过。但后来我明白了,真正改变血糖的不是药,而是你每天的选择。早起五分钟走路,晚饭少一口主食,晚上早点睡一会儿,每一个小动作,堆起来就是稳血糖的大动作。
很多人问我,控制血糖到底难不难?我说,不难,难的是坚持。就像刷牙,一天不刷没事,一年不刷你试试?控制血糖也是,不是看你今天做了多少,而是看你每天都做没做。
这二十多年,我从一个天天被血糖支配的人,变成一个能让血糖听话的人。不是我天生会,是我把生活当成课堂,每天都在学。糖尿病教会我尊重身体、珍惜时间、认真生活。我不怕它了,因为我比它更懂自己。
如果你也在和糖尿病过招,不妨试试我这些方法。别想着一口吃成胖子,也别想着一夜之间血糖清零。一顿饭、一段路、一晚好觉,才是你最好的“武器”。
别让糖尿病控制你的人生节奏,你得把主动权拿回来。生活不是为了迎合血糖,而是要用好的生活方式,去把血糖驯服。只要你不放弃,它就吓不住你。
参考文献:
[1]钟雪梅,陈敏,凌雅韵,等.二甲双胍治疗老年2型糖尿病合并肌少症的临床观察[J].中国药房,2025,36(06):732-736.
[2]马冠生,张春雷,王海洋,等.糖尿病患者生活方式干预的有效性分析[J].中国公共卫生,2024,40(03):287-291.
[3]李小玲,胡慧芳,刘建国,等.运动干预对2型糖尿病患者血糖控制的影响研究[J].中华糖尿病杂志,2025,13(02):134-138.
糖尿病患者如何巧妙降糖
糖尿病患者需要注意饮食、运动和药物等方面,以巧妙降糖。以下是一些建议:
1.饮食方面:
增加蔬菜、全谷物、低糖水果等的摄入,减少高糖、高脂肪和高盐食物的摄入。将食物分成小份,多次进食,有助于控制血糖波动。
2.运动方面:
选择适合自己的运动方式,如散步、慢跑、游泳等,每周至少进行150分钟的中等强度有氧运动。
3.药物方面:
按照医生的建议服用降糖药物,不要自行增减药量。如果需要外出就餐或参加活动,提前做好药物安排。
4.血糖监测:
根据个人情况,每天监测血糖,包括空腹和餐后血糖。如果血糖波动较大,及时与医生沟通,调整治疗方案。
糖尿病患者需要注意血糖控制,合理饮食、适度运动、按时服药、定期监测血糖。如果有任何疑问,及时咨询医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