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医健康网

糖尿病正常空腹血糖(糖尿病患者正常空腹血糖是多少)

健康微指南 0
文章目录:

有糖尿病,空腹血糖真的要低于6.1?饮食上不注意,再多药都白吃

声明:本文内容均是根据权威医学资料结合个人观点撰写的原创内容,意在科普健康知识请知悉;如有身体不适请咨询专业医生

“医生,我空腹血糖6.3,还用吃药吗?”
“我爸血糖才5.9,怎么饭后一查快9了?”
“空腹血糖6.1到底有没有事?”

这些问题我听过太多太多。糖尿病不是光靠药就能控制的病,它更像一场和生活方式的持久战。

你以为血糖低一点就没事了?空腹血糖高于6.1毫摩尔/升,可能就是身体发出的“警报”
如果你不在饮食上留点“心”,吃得再清淡也可能是错的方向。

我见过太多血糖一时控制住了,但没过几个月就又飙升的人,他们共同的一个问题就是:以为“空腹血糖”低于6.1就万事大吉了。

但真相是,这个数字只是个“门槛”,不是“保险箱”。

血糖控制得好不好,最关键的往往不是药,而是你怎么吃。

我们今天就来掰开揉碎讲清楚这个话题:空腹血糖6.1到底意味着什么?控糖饮食上,哪些看似健康却“坑很深”的地方你忽略了?

越是觉得自己吃得对的人,越容易“踩雷”。

空腹血糖6.1,这个数字其实是个“分水岭”。
国家的诊断标准里,5.6~6.0属于血糖正常的高值段,超过6.1,就可能是糖尿病前期了

很多人会说“我又不是糖尿病患者”,但你不知道的是,每3位糖尿病患者中,就有1位一开始是糖调节受损的

也就是说,空腹血糖超过6.1,如果不控制,发展成糖尿病只是时间问题。

但光看空腹血糖还不够,很多人就是在“只盯着一个数字”的误区里,错过了控制的最佳时机。

空腹6.0、饭后9.8,看似“差不多”,其实身体已经在偷偷受伤了。

饮食控制,才是真正影响血糖走向的“方向盘”。

但问题是,很多人一听“控糖饮食”,第一反应就是“吃得越少越好”“完全不吃糖”“一天三顿菜叶子”。

吃得少不代表吃得对,
很多人控制太狠,反而让身体营养失衡,饿得头晕眼花,血糖还忽高忽低

真正科学的控糖饮食,讲究的是“稳糖”,不是“饿糖”。

比如早餐不吃,空腹血糖可能反而升得更高;晚餐吃太少,半夜低血糖反弹更凶。

所以控糖饮食,不是节食,而是“合理搭配”。

吃得有节奏,吃得有结构,吃得有选择,才是血糖稳定的关键。

你知道吗?
白粥、红枣、全麦面包,这些看上去“健康”的食物,其实对糖尿病人来说,可能是“隐形地雷”。

白粥几乎不含膳食纤维,升糖速度快得惊人;红枣含糖量高,吃几颗血糖就能飙;而很多所谓“全麦面包”,其实只是加了点色素而已。

你以为吃得健康,血糖却偷偷往上爬。

所以选择食物时,一定要看“升糖指数”“碳水结构”。

粗粮不等于控糖粮,低糖不等于低升糖。

真正适合糖尿病人的主食,应该是含膳食纤维高、消化慢、升糖指数低的,比如燕麦、荞麦、糙米、小米混合搭配。

再说一个常被忽视的点——吃饭顺序

很多人一上桌就是“主食开路”,饭还没吃几口,血糖就已经准备“冲刺”了。

只要换个顺序,血糖曲线就能平稳很多。

科学研究发现,先吃蔬菜、再吃蛋白质、最后吃碳水,血糖上升幅度会明显减少。

原因很简单,蔬菜里的膳食纤维可以形成“屏障”,减缓糖的吸收。

这不是玄学,而是有数据支撑的实证方法。

很多人控糖还会忽略一个关键问题:不能只盯着“空腹血糖”。

糖尿病的伤害,不是来自某一个时间点的血糖,而是全天的血糖波动幅度

就像一条船,平稳才能不翻,忽高忽低最危险。

所以除了空腹血糖,餐后2小时血糖、睡前血糖、夜间低血糖,都很重要。

有些人空腹血糖控制得很好,晚上却因为晚餐吃得太精细,夜里低血糖,反而让肝脏释放糖原,第二天空腹血糖反而升高了。

这就是所谓的“黎明现象”,轻视不得。

控糖饮食还有一个常被误解的地方——水果到底能不能吃?

很多人一听“糖尿病不能吃糖”,就把水果一刀切地拒绝了。

不是不能吃,而是要“聪明地吃”。

水果含有果糖、膳食纤维、维生素,是身体不可或缺的营养来源。

关键在于:选对时间、选对种类、选对量。

血糖稳定的时候吃、选低升糖水果(比如苹果、番石榴、柚子)、每次不要超过1个拳头大小。

吃水果不能贪嘴,但也不能完全杜绝。

讲到这里,很多人会问:
“我吃得也注意了,血糖还是不稳,是不是药不够?”

这时候要说个很多人忽略的真相:血糖波动不一定是药的问题,可能是“运动”和“睡眠”出了问题。

饭后适当散步15~30分钟,血糖能下降20%以上。

但如果你饭后一坐就是几个小时,再好的饮食也难以抵消。

而睡眠质量差,会让胰岛素抵抗加重,血糖控制更困难。

控糖是一场马拉松,不是靠某一餐、某一天,而是靠“长期稳定的生活习惯”。

总结一句话:
你以为控制血糖靠药,其实真正决定血糖水平的,是你每天怎么吃、怎么动、怎么睡。

空腹血糖低于6.1,是一个好“起点”,但不是“终点”。

只有真正理解了身体的运行规律,才能从根本上“稳住血糖”。

记住这句话:

控的是血糖,守的是生活质量。

别让“数字好看”成为错觉的遮羞布,真正的健康,是你吃得舒心、活得安心、血糖稳得放心。

参考文献:

王晓林,张宁.《糖尿病空腹与餐后血糖控制标准及意义研究》.中国糖尿病杂志,2021年第29卷第5期.

刘玉荣,李金河.《糖尿病患者饮食顺序干预对血糖控制的影响》.中华全科医学,2020年第18卷第10期.

赵丽华.《糖尿病患者饮食误区分析与营养干预对策》.中国实用内科杂志,2022年第42卷第7期.

空腹血糖在7.5-8.0之间,是糖尿病吗?是否还有逆转的可能?

罗马不是一天修成的,糖尿病也不是突然到来,在糖尿病来临之前,其实患者还有一个“暂停开关”和“逆转按钮”可以按,也就是我们今天要说的主题——糖前期。如果患者能抓住这个时期,就能避免迈进糖尿病这道门槛。

空腹血糖在7.5-8.0之间,是不是糖尿病?

胡大娘有点揪心,上一次体检结果不太好,血糖超过7.0了,她不知道自己是不是得了糖尿病,但是从结果出来那天起,她就感觉自己吃不下饭,甜的东西一口不敢吃,人都瘦了一圈。胡大娘的老伴觉得这么下去不是一回事,还是到医院问问医生吧,于是就有了以下这些对话。

胡大娘:“医生,我空腹血糖值这个结果,是不是糖尿病?”

医生:“虽然你的空腹血糖超标了,但是餐后血糖没有超标,暂时还不算糖尿病,另外,你的糖耐量在正常水平以下,这是一个好消息。不过,目前的情况还是有点危险,如果不注意控制的话,接下来很有可能发展成糖尿病。”

判断是不是糖尿病,不是单凭某个血糖值,还要看糖耐量、症状,所以大家看到自己血糖上升时先不要紧张,糖前期相当于一个警钟,还有挽回的余地,接下来怎么做才是关键。

医生反问胡大娘:“现在是否出现三多一少症状?”

胡大娘:“暂时没有。”

除了血糖指标,临床上也会结合患者的症状进行判断。

患者猛灌水、肚子扛不住饿,想小便,一定要敲响警钟,看看自己有没有变瘦。

一般吃得多身上应该会长肉才对,可是现在却体重往下跌,这种反常现象要引起重视。

胡大娘:“我接下来应该怎么做呢?”

医生:“合理膳食,多吃粗粮,少吃精米细面,把日常饮食控制好,科学减重,可进行慢跑、骑车等运动,戒掉烟酒,规范用药,还有最重要的一点,定期检查血糖、尿液、心电图、B超等项目,预防并发症。”

仅用半年时间,胡大娘“逆转”糖前期,她是怎么做到的?

不再下馆子,自己在家动手做饭

胡大娘和老伴两个人都不喜欢做饭,平时很喜欢下馆子吃,但是饭馆里的菜油盐糖比较多,吃起来不太健康。她现在都是在家做饭,买了很多豆子、全谷物、粗粮,每天三顿饭换着吃。还跟着视频学习做杂粮馒头、全谷物面条。不过她没有把米面完全抛弃,合理搭配营养更全面,自己的肠胃也可以慢慢适应。

胡大娘分享了自己的一日三餐,朋友们可以参考:早餐会吃两个杂粮小馒头,再加一些凉拌菜,有时也会自己做鸡蛋饼吃。中午也会吃半碗杂粮饭和半个红薯,两盘时令菜和一份瘦肉,她爱吃虾仁、鱼丸、鸡胸肉,热量比较低。晚餐比较简单,有时一碗凉粉,有时两三个素菜包和杂粮粥。

控制饮食的时候大家要走出两个误区:

其一是拒绝一切糖,碳水也会转化,什么糖都不吃是不切实际的,应该是限制人工糖,也就是零食、包装食品中额外添加的糖,例如饼干、巧克力、饮料等,这些患者应该少吃。

其二是顿顿吃粗粮,可能会营养不均,而且它的口感比较粗糙,一下子吃太多太猛肠胃会难受,还是少量、慢慢添加比较好。

早晚都去运动,选择骑自行车

胡大娘身材较胖,做其他运动都觉得累,骑车比较适合她,能够控制速度快慢,正好她每天早上要去买菜,可以骑车去,来回一趟差不多三十分钟,人也不会太累。每天骑车让她感觉心情放松,生活节奏慢了下来,而且身体得到锻炼,消耗不少热量。

经常运动帮助我们控制身材,不会过于肥胖,还能消耗热量减掉赘肉,同时能够加快血糖消耗,改善胰岛功能,避免过多的糖分积压在体内。可以说运动对糖前期患者非常重要,应长期坚持。

没有放松血糖监测,三个月查一次心脑肾

胡大娘没有像其他人一样,医生说不是糖尿病就完全松懈了,相反她感觉自己心中的那根弦更紧张了,因为如果她没有把血糖控制好,接下来十有八九会发展到糖尿病,她比其他人要付出更多精力。

也正是因为她充分认识到疾病的严重性,所以她严格检测指标,每周都复测血糖,同时还重视心脑肾等部位的检查。

中老年人血糖升高其实很正常,因为到了这个年龄段活动量少了,很多人还很胖代谢也比较慢,很容易发展到糖前期,不过,到糖前期还为时不晚,只要能加强管控,尽快把血糖降下来,之后会恢复健康。

其实,不应该在发现血糖出现问题后才干预,平时就应该保持健康生活方式,尤其是到了四十岁往后,发现自己慢慢发福了,饭量渐渐增大了,这个时候应该提醒自己注意控制。健康的秘诀其实就在日常生活中,认真对待自己,身体会越来越健康。

参考资料:

[1]糖尿病前期易被忽视 健康的生活方式是预防关键·新华网.2018-11-14

[2]在糖尿病前期“逆转”!务必做好这5点.全民健康生活方式行动.2022-04-24

[3]糖前期?如何守住抵御糖尿病的最后一道防线?·医食参考.2018-06-09

空腹血糖不高,可能也有糖尿病?医生告诉你→

在中国,糖尿病已经成为

继心脑血管疾病、恶性肿瘤之后的

第三大威胁人们生命安全的疾病

对于糖尿病的指标问题

有网友询问:

到底血糖多少,才算确诊糖尿病?

对于这一问题,有请

上海中医药大学金牌健康讲师

来自针灸推拿学院的刘又宁

进行详细解答

刘又宁介绍,糖尿病是一种以高血糖为特征的代谢性疾病,目前我国2型糖尿病的发病率占10.4%,若长期存在高血糖,将导致各种组织,特别是眼、肾、心脏、血管、神经的慢性损害以及功能障碍。

普通人的空腹血糖应小于6.1mmol/L,糖负荷后两个小时的血糖应小于7.8mmol/L。目前国际通用的糖尿病诊断标准和分类是WHO (1999年) 标准[1]。即如果有典型的糖尿病症状,包括烦渴、多饮、多尿、多食、不明原因的体重下降,加上一次的空腹血糖大于7.0mmol/L,或者糖负荷后两个小时的血糖大于11.1mmol/L,或者随机血糖大于11.1mmol/L就可以诊断为糖尿病,如果没有典型症状,则需要患者改日复查血糖以确认。

那如果空腹血糖

在6.1~7.0mmol/L之间

算什么情况呢?

对于这个问题,刘又宁解释,要提到糖尿病的前期——空腹血糖受损和糖耐量异常。

空腹血糖受损是指患者查空腹静脉血糖值为≥6.1mmol/L且<7.0mmol/L,而服糖后2小时血糖正常<7.8mmol/L。

而糖耐量异常又称为糖耐量减低,是指空腹静脉血糖值<7.0mmol/L,而服糖后2小时血糖值为≥7.8mmol/L且<11.1mmol/L。

如果确定为以上两种情况,则可以进行生活方式的干预,如控制每天饮食的总热量,保持低脂肪、低糖、高纤维素的饮食。同时进行规律、适当的运动,避免精神压力、保持心情愉快。

如果确诊了糖尿病,则需要在生活方式干预的同时,谨遵医嘱,积极治疗,以控制糖尿病症状、预防急慢性并发症、提高生活质量。

参考文献:

[1].中国2型糖尿病防治指南(2017年版)[J].中国实用内科杂志,2018,38(04):292-344.

本文作者:上海中医药大学针灸推拿学院 刘又宁

本文审核专家:上海中医药大学附属上海市中医医院 张毅

(均来自上海中医药大学金牌健康讲师团)

科普内容 仅供参考

如有不适建议及时就医

来源: 名医话养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