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医健康网

眼睛充血与糖尿病(眼底充血糖尿病)

民福康 0
文章目录:

眼睛充血背后的真相太扎心,看完不敢再放肆!

在日常生活中,不少人会突然发现自己或他人的眼睛出现充血现象,眼白部分泛红,犹如蒙上一层血丝,这难免让人感到担忧与不安:眼睛充血究竟是怎么回事?它是身体发出的健康警报,还是一时的疲劳反应?接下来,我们将深入探究眼睛充血背后的原因,为你解开这一眼部异常现象的面纱。

一、感染性因素:眼部的“病菌侵袭”

1、细菌感染

当金黄色葡萄球菌、肺炎链球菌等细菌侵入眼部,可引发结膜炎、角膜炎等疾病。以结膜炎为例,患者除了眼睛充血,还会出现大量黄色或白色脓性分泌物,晨起时甚至会因分泌物粘连导致睁眼困难。若不及时治疗,细菌感染可能进一步扩散,严重损害视力。

2、病毒感染

单纯疱疹病毒、腺病毒等是常见的致病病毒。病毒性结膜炎具有较强的传染性,患者眼睛充血明显,同时伴有眼痒、畏光、流泪等症状,部分患者还可能出现耳前淋巴结肿大。如感染单纯疱疹病毒引发的角膜炎,若反复发作,会在角膜上留下瘢痕,影响视力。

3、真菌感染

在一些特殊环境或机体抵抗力下降的情况下,眼部可能受到真菌侵袭,如镰刀菌、曲霉菌等。真菌感染导致的眼部炎症,眼睛充血症状往往较为顽固,且治疗周期较长,容易反复,对眼部健康造成持续威胁。

二、非感染性炎症:内部的“免疫风暴”

1、过敏性结膜炎

许多人对花粉、尘螨、动物毛发等过敏原敏感,当眼部接触到这些过敏原后,免疫系统会异常激活,释放组胺等物质,导致眼部血管扩张充血。患者会感到眼睛奇痒无比,同时伴有结膜水肿、流泪等症状,且症状会随着接触过敏原而反复出现。

2、葡萄膜炎

这是一种累及葡萄膜组织的炎症性疾病,病因较为复杂,与自身免疫、感染等因素有关。患者眼睛充血多为睫状充血,同时伴有眼痛、畏光、视力下降等症状。若不及时治疗,可能引发青光眼、白内障等严重并发症,对视力造成不可逆的损害。

3、巩膜炎

巩膜的炎症同样会导致眼睛充血,且疼痛较为明显,多为深部的钝痛或刺痛,夜间疼痛加剧。巩膜炎的发生与自身免疫性疾病,如类风湿关节炎、系统性红斑狼疮等密切相关,治疗时不仅要针对眼部炎症,还需对全身疾病进行控制。

三、外部刺激:眼睛的“创伤反应”

1、物理刺激

眼睛受到外力撞击,如被球类击中、摔倒擦伤等,会直接损伤眼部组织,导致血管破裂出血,出现眼睛充血。此外,长时间佩戴隐形眼镜,若佩戴方法不当或佩戴时间过长,会摩擦角膜和结膜,引起眼部充血,还可能增加感染风险。

2、化学刺激

接触到化学物质,如不慎溅入眼睛的洗发水、清洁剂、酸碱溶液等,会刺激眼部组织,引发强烈的炎症反应,导致眼睛迅速充血、疼痛、流泪。严重的化学灼伤若不及时处理,会造成角膜溃疡、穿孔,甚至失明。

3、环境因素

长期处于烟雾弥漫、风沙较大、空气干燥的环境中,眼睛会受到刺激,泪液分泌减少,导致眼表干燥,进而引起眼睛充血。例如,在干燥的空调房间内长时间工作,许多人会出现眼睛干涩、充血的症状。

四、其他因素:隐藏的“健康线索”

1、用眼过度

长时间盯着电子屏幕、阅读书籍,会使眼睛处于持续紧张状态,导致眼疲劳。眼疲劳时,眼部血管扩张,出现充血现象,同时伴有眼睛干涩、酸胀、视物模糊等症状。长期用眼过度还可能引发近视、干眼症等眼部疾病。

2、全身性疾病

某些全身性疾病也会在眼部有所表现,导致眼睛充血。高血压患者血压突然升高时,眼部血管压力增大,可引起眼底血管破裂出血;糖尿病患者由于血糖控制不佳,会出现视网膜病变,早期可能表现为眼睛充血,随着病情发展,会严重影响视力。

3、药物副作用

部分药物在使用过程中可能会引起眼睛充血的副作用。例如,长期使用含有激素的眼药水,可能导致眼压升高,引起眼部血管扩张充血;服用某些血管扩张剂,也可能影响眼部血管,出现眼睛充血症状。

如果是因用眼过度、环境因素等导致的短暂性眼睛充血,一般通过适当休息、改善环境、使用人工泪液等方法,症状可逐渐缓解。

如果眼睛充血症状持续不消退,或伴有疼痛、视力下降、分泌物增多等异常情况,应及时前往眼科就诊。医生会通过详细的眼部检查,如视力检查、裂隙灯显微镜检查、眼底检查等,明确病因,并给予针对性的治疗,从而守护我们的眼部健康,让双眼重现明亮光彩。

身体这3处容易出血 可能暗示糖尿病“找上门” 发现一个就要警惕了

高女士,48岁,就诊时自述近期频繁牙龈出血,有时睡醒出血,有时刷牙出血,刚开始发生次数较少,最近牙龈出血次数明显增多,但没有明显的红肿、疼痛、化脓等症状

高女士自己在家使用漱口水漱口2周,但症状没有明显缓解,还出现了小块青紫色的皮下出血,担心是血液病,于是前往医院就诊。

口腔检查后发现高女士口腔卫生正常,牙龈未出现明显红肿,排除牙龈炎或牙周炎。进一步检查发现,血小板计数为48×10⁹/L,远低于正常范围,凝血酶原时间18秒,也长于正常范围11~13秒。

结合空腹血糖结果为15.4mmol/L,高女士被诊断为糖尿病引起的凝血功能异常,需尽快进行药物治疗。

医生提醒,一些患者在糖尿病早期没有明显的“三多一少”症状,也就是“多饮、多食、多尿、体重减少”,所以很难发现自己的血糖已经高出正常范围了。

很多患者因为根本不知道自己已经得了糖尿病,所以直到病情已经进展到中期甚至后期,才发现不对劲。但这时候肝、肾、血管、眼球等器官往往已经受损,甚至因为糖尿病足无法控制需要截肢,想要治疗已经晚了。

其实糖尿病早期的症状不只有“三多一少”,一些生活中容易被忽视的“小毛病”也可能与糖尿病有关,尤其是身体这3处,如果频繁出血,就要警惕是不是因为糖尿病了。如果忽视这些症状不管,可能会延误最佳治疗时机,严重影响身体健康。

身体这3处出血:警惕糖尿病

01牙龈出血

通常表现为刷牙时会吐出粉红色或者浅红色的带血泡沫,或者牙刷上能看到红色血迹。有时吃苹果、梨等比较硬的浅色水果时,能在水果上留下带血的牙印。严重的时候照镜子能看见牙龈红肿,轻轻碰一下,牙龈就出血了

血糖过高的时候,不止血液里含糖量超标,唾液里也会有过量的糖,不仅会刺激牙龈,还会让口腔里的细菌大量繁殖,导致牙龈发炎、出血。高血糖还会影响牙龈组织的血液循环,毛细血管壁增厚变脆,轻轻摩擦就会破裂出血

02皮下出血

糖尿病患者皮下出血大多发生在四肢,特别是手、脚、小臂、小腿这些比较靠末梢的位置。一开始大多是针尖大小的紫红色出血点,按压不褪色,后续会逐渐变严重,出血点融合在一起形成小片紫癜,或者出现小片青紫色瘀斑

高血糖会损伤血管壁,尤其是末梢循环的毛细血管比较细小、狭窄,更容易受损,稍微有外力碰撞,毛细血管就会破裂出血。高血糖还会让末梢神经变得麻木,患者感觉减退,更难发现外伤,也就更容易发生出血。

03眼睛出血

糖尿病患者由于视网膜微血管病变,容易出现结膜出血和眼底出血。结膜出血通常表现为眼睛表面出现红色血斑,无痛感;眼底出血则表现为视力突然下降,眼前感觉有黑影飘着,严重时甚至突然失明。

糖尿病患者的视网膜微血管受损,导致血液渗漏到视网膜或其他眼部结构中,进而引起出血。长期高血糖会导致视网膜病变,严重时可导致永久性视力丧失

早期糖尿病自查手册

01"三多一少"对照表

  • 多饮:每天喝水>2500ml,大约5瓶矿泉水。
  • 多尿:白天小便>8次,夜尿≥2次,或者每次尿量>300ml。
  • 多食:餐后1小时即饥饿,半夜常常饿醒找吃的。
  • 体重减少:3个月内体重下降>5%,比如原先体重60kg,3个月内下降了至少3kg。

02其他自查信号

  • 伤口愈合慢:皮肤上的小伤口超过2周仍然不愈合,甚至反复感染。
  • 异常疲倦:午饭后一定犯困,过2个小时又会逐渐清醒,还经常觉得四肢用不上力气。
  • 手脚麻木:手指或脚趾有刺痛感或麻木感,尤其在夜间加重。
  • 皮肤瘙痒:洗澡后全身痒,尤其外阴部,即使抓挠也不解痒。
  • 黑棘皮征:脖子后面和腋下皮肤发黑、增厚,看着像没洗干净,摸起来像天鹅绒一样。

控糖实战指南

01饮食管理:211餐盘法

糖尿病患者应遵循低糖、低脂、高纤维的饮食原则,可以用211餐盘法

  • 2份蔬菜:每餐2拳头大小的蔬菜,最好选2种不同颜色的蔬菜,而且优先选非淀粉类蔬菜,比如菠菜、西蓝花、彩椒、西红柿、紫甘蓝等等,凉拌最佳
  • 1份蛋白质:每餐1掌心大小的优质蛋白质,鱼、豆腐、鸡蛋、瘦肉、坚果、乳制品都是很好的选择。
  • 1份全谷物:每餐1拳头大小的杂粮饭,比如大米中添加一半糙米、黑米、燕麦再蒸米饭,面条换成全麦面或荞麦面,蒸馒头时全麦面粉中添加一些玉米面

加餐原则:下午3点吃15g坚果(约7颗巴旦木),晚上可以喝100ml无糖酸奶。

烹饪口诀:焯水凉拌、急火快炒、少油少水、出锅放盐

02运动管理:"1357"原则

  • 1:每天至少运动1次。
  • 3:每次运动30分钟.
  • 5:每周运动5天。
  • 7:运动时心率=170-年龄(比如50岁时,运动心率保持至少120次/分)

优选项目:太极拳、八段锦能够促进气血运行,改善身体平衡;骑自行车、游泳能够保护膝关节,改善心肺功能;户外散步能够增加日照时间,补充维生素D,促进钙质吸收。

运动原则:运动前查看天气,避免吹风着凉或暴晒;运动前适当热身,避免拉伤或扭伤。

来源:有来医生

眼睛是血糖的“报警器”!医生:4种眼部异常,或与糖尿病密切相关

声明:本文内容均是根据权威医学资料结合个人观点撰写的原创内容,在今日头条全网首发72小时,文末已标注文献来源及截图,文章不含任何虚构情节和“艺术加工”,无任何虚构对话,本文不含任何低质创作,意在科普健康知识,请知悉。

【[礼物]福利礼包赠送中】即日起,每天将在收藏、点赞并评论留言的读者中抽出幸运中奖者,免费赠送健康大礼包(实物)一份,欢迎大家参与活动!


“我妈前几天说看东西模糊,是不是眼睛老化了?”一名银行职员在体检中心排队时问了身边的医生。

他说母亲今年刚满60,没什么基础病,血压正常,饮食也注意,就是有时候看远处人脸不清楚,走夜路容易眩光,也会觉得视野边缘有点晕。

他觉得是不是年龄到了,没太当回事,但又总觉得哪里不太对。

很多身体信号其实很早就出现了,只是人们太容易把它们当成“老化”“劳累”或者“眼花”。

眼睛出了问题,很多时候不是眼睛的事,而是身体里某些代谢通道出了故障。

特别是糖代谢紊乱,最先反应的不是体重、不是口渴、不是疲劳,而是眼部的小血管。

这些小血管的状态,早就提前几个月、甚至几年,反映出了身体正在脱轨。

在糖代谢失控的过程中,眼睛的变化不是“副作用”,而是“前哨反应”。但绝大多数人,压根不懂得眼睛为何会成为糖尿病风险的早期信号器。

这不是“糖尿病会导致眼病”,而是眼部已经出现的轻度病变,其实在告诉人,血糖可能已经不稳定。这个视角完全被忽略掉了。

要把眼部异常和糖代谢真正挂上钩,得先从微血管系统说起。眼底的微血管,是人体内唯一一段可以用非创伤方式直接观察到的血管网。

这些毛细血管极细,壁极薄,对血流黏稠度、渗透压和氧气供应极其敏感。

当血糖升高时,葡萄糖在血液中堆积,增加了渗透压,水分被拉入血管内,使微血管扩张、通透性增加,进而引发小出血、渗出、局部水肿。

这种变化一开始不会影响视力,但如果出现在黄斑区或视网膜中央,几毫米的水肿就能让视力大幅下降。

眼科医生习惯性称为“黄斑水肿”或“视网膜出血”,但问题的根,其实在血糖。

上海复旦大学附属眼耳鼻喉科医院的研究指出,在确诊为糖尿病视网膜病变(DR)的人群中,有43%的人在发现视力模糊之前血糖波动已持续超过两年。

这说明,眼睛“看到”的,是血糖在血管内已经反复冲击的后果,不是一天两天的问题。

另一个常被忽略的信号,是视野变化。不是视力下降,而是“看东西容易漏角”、“边缘模糊”、“对光反应迟钝”。

这类问题大多被归为老化或青光眼前期,但研究显示,血糖控制不良会直接影响视神经轴突的髓鞘保护机制。

神经轴突一旦失去髓鞘,传导速度下降,信号失真,表现就是对光线变化反应变慢,视觉边界不清晰。

一项来自浙江大学医学院的研究采样了251名早期糖耐量异常患者,其中有34.7%的人在视野测试中出现偏心失敏现象,而这些人在眼底检查中尚未出现病变。

换句话说,眼部功能的异常,早于结构性损伤,这一阶段正是干预的关键期。

还有一点更容易被人搞错,那就是短期内的“视力反复”。

有些人早晨看得清,晚上模糊;有时候戴眼镜觉得度数对不上;或者突然一两天视力变差,过几天又恢复。

这种波动型视力变化并不是眼镜度数的问题,而是血糖波动导致眼球晶状体屈光度不稳定。

眼球的晶状体会吸收葡萄糖并通过多元醇途径代谢生成山梨醇,这个代谢会带入水分,改变晶状体厚度,使其暂时性变形,从而造成屈光力变化。

一项发表于《Diabetes Care》的多中心研究发现,在血糖波动较大的2型糖尿病人群中,77%的患者有间歇性视力模糊或视觉扭曲表现,且这一症状在血糖控制平稳后明显缓解。

很多人会想,那就控制血糖就行了。但问题没这么简单。

血糖只是最终结果,真正的问题是胰岛素抵抗状态早在血糖升高前几年就已经启动。

这个过程在眼部也有痕迹。胰岛素在视网膜上有调节血管生成、抗氧化、抗炎的功能。

一旦胰岛素作用减弱,眼部局部组织处于低能耗、氧化压力大的状态,极易诱发新生血管形成。

新生血管不是修复,而是失控,是代偿性病变,这类血管壁极薄、极易破裂,一旦在玻璃体或黄斑区形成,就意味着不可逆损伤。

新生血管最早能通过OCT检查发现,甚至在血糖正常时就能被捕捉。

深圳市人民医院的一个大数据筛查项目中发现,非糖尿病人群中,约有2.9%的个体在OCT中发现可疑新生血管,进一步检查发现其中大部分处于糖耐量异常或胰岛素抵抗期。

还有个被误解最深的,就是眼干。很多人眼睛干涩、酸胀、怕光,会归结为用眼过度、年纪大、泪膜不稳定。

但在糖代谢异常人群中,泪腺微血管的慢性炎症和泪液渗透压升高才是主因。

糖尿病相关干眼症和普通干眼症在治疗逻辑上完全不同,一味用人工泪液并无帮助。

中山大学附属第一医院的一项研究指出,糖尿病患者泪液中炎症因子IL-1、TNF-α浓度是正常人的3倍以上,这类炎症破坏泪膜稳定性,进一步加重眼部干涩和刺痛。

这种干眼,和血糖关系极大,却被忽略最频繁。

对此,您有什么看法?欢迎评论区一起讨论!

参考资料

张晓光.糖尿病患者与非糖尿病普通患者干眼临床特征比较,临床军医杂志,2024-05-1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