糖尿病什么情况(糖尿病什么情况下可以办慢病)
人不会无故患上糖尿病?研究发现:患上糖尿病,背后有6点原因
胖一点就会得糖尿病?天天吃甜食就一定会中招?年轻人是不是根本用不着担心?
这些问题你可能从来没想清楚过,直到有一天体检报告上赫然写着:空腹血糖偏高、糖化血红蛋白超标。你才意识到,原来糖尿病离我们这么近。
可问题是,有人比你胖得多,血糖却稳得像钟;有人嗜甜如命,偏偏没事;而你,平时不怎么喝饮料、不怎么吃零食,却还是“中招”了。这到底是怎么回事?
难道真的是命不好?还是说,糖尿病根本不是“突然”出现的,而是早早就埋下了伏笔?如果说每一个确诊糖尿病的人,背后都有迹可循,那到底是哪些因素,把我们一步步推向了这条看似遥远、实则很近的慢性病之路?
糖尿病,尤其是2型糖尿病,不是天上掉下来的“霉运”,也不是一顿甜点就能决定的命运。它更像是一场长期的生活积累,是你每天吃的、动的、想的、睡的,慢慢拼出来的结果。
胰岛素抵抗这个词,听起来就像某种遥远的医学术语,但其实它很可能早在你身体里悄悄酝酿了好几年。
比方说,工作压力大、睡不好觉、三餐不规律、缺乏运动……这些你以为的小事,正是它的温床。而当这种抵抗一点点累积,身体控制血糖的能力就开始告急。
有人说,我家里没人得糖尿病,我应该没事。但你知道吗?家族史的影响,并不只在于遗传,而更多隐藏在生活方式里。
如果一家人都爱吃高热量的食物,习惯久坐不动,那么你“继承”的不仅是基因,还有这种对身体极不友好的生活方式。
很多人以为糖尿病是“老年病”,年轻人压根不用担心。可现实却在啪啪打脸。近年来,年轻人患糖尿病的比例越来越高,我们甚至已经看到三十出头的上班族被确诊。
别以为年纪轻就能躲过,现代人的生活节奏和饮食结构,早就把风险悄悄推前了。
高血糖并不总是从甜食开始,更多时候,它是从“代谢紊乱”开始的。比如肚子越来越大,腰围越来越粗,体重上上下下反复波动,这些都在告诉你,身体的代谢系统可能已经亮起了黄灯。而这,恰恰是糖尿病的前奏。
有人一紧张就冒冷汗、心跳加快?有人一熬夜就头昏眼花、情绪暴躁?这些其实都跟内分泌系统有关。当身体长期处于高压、焦虑、抑郁的状态时,皮质醇这种“压力激素”就会飙升,而它恰好是诱发胰岛素抵抗的“帮凶”。
炎症反应,也是糖尿病背后一个被低估的大魔头。长期慢性、低度的炎症,可能来自肠道、脂肪组织,甚至牙龈。
你以为只是口腔问题,可能已经在悄悄干扰胰岛功能。慢性炎症在身体里像个沉默的敌人,不痛不痒,却能把整个代谢系统搅得天翻地覆。
很多人以为只要不吃糖就不会得糖尿病,真的是这样吗?其实不然。我们吃进去的高碳水化合物、油炸食品、反式脂肪,甚至是餐间不规律的饮食习惯,都在默默影响着血糖的稳定性。
而这种看似“正常”的饮食方式,恰恰是糖尿病最喜欢的温床。
肝脏脂肪沉积,也就是所谓的脂肪肝,很可能就是糖尿病的前哨战。别以为脂肪肝只是肝的事,其实它常常是胰岛素功能出问题的“信号灯”。而轻度脂肪肝,在现代人群中早就不是少数,特别是饮食油腻、缺乏运动的人群。
再说一个你可能从没想过的角度:睡眠质量。长期晚睡、睡眠不足、昼夜节律紊乱,不只是让你白天困,更可能打乱你的胰岛素分泌节奏。研究发现,睡眠紊乱和糖代谢异常之间,有着密不可分的联系。
还有一个经常被忽略的因素——药物影响。一些糖皮质激素、利尿剂、抗精神类药物等,长期使用可能会影响血糖控制。这并不是说用药一定会得糖尿病,而是在用药过程中,我们更应该关注身体的代谢变化。
还有情绪。你也许想不到,长期抑郁、焦虑、愤怒,甚至压抑自己的情绪,都可能间接影响胰岛素敏感度。一个人情绪长期处在拉扯或压抑中,身体代谢系统会变得越来越“迟钝”,而这正是糖尿病悄悄潜伏的环境。
很多人发现自己血糖升高之后才开始重视,可那时候,身体已经悄悄发生了改变。糖耐量受损,是糖尿病的前期阶段,几乎没有症状,却是个关键的转折点。这个阶段如果及时调整生活方式,是完全有可能逆转的。
但问题是,太多人在这个阶段选择了忽视。等到真正诊断为糖尿病,才追悔莫及。早期预警信号不是没有,只是我们太忙、太累、太懒得去关注。
你可能听说过“糖尿病三多一少”:多饮、多尿、多食、体重减少。但真正的2型糖尿病,在早期往往是“沉默的”。等你出现这些症状时,血糖异常可能已经持续了一段时间。
而在我们国家,糖尿病的知晓率并不高。许多人直到出现并发症,比如糖尿病视网膜病变、神经病变,甚至肾功能异常,才发现问题的严重性。治疗难度和生活质量都会大打折扣。
说到底,糖尿病并不是一场“突然袭击”,而是一场漫长的“生活投票”。你每天吃的每一口饭、走的每一步路、睡的每一个小时、应对的每一个情绪,都会被身体默默记录。
与其说糖尿病是某种“病”,不如说它是生活方式失衡的一种结果。让我们回头看看这6个可能的原因——胰岛素抵抗、家族倾向、慢性炎症、饮食习惯、代谢紊乱、睡眠失调——你真的一个都没踩中吗?
如果你已经在血糖的边缘徘徊,那就别再等“确诊”两个字来提醒你。生活不是等风来,是要主动掌舵。你可以从现在开始,调整饮食结构、规律运动、改善睡眠、管理情绪,甚至只是从每天多走几步、多喝点水开始。
糖尿病不是不能预防,也不是不能控制。关键是你要意识到,血糖控制不是医生的事,是你自己的事。早发现、早干预,才是对自己最负责任的方式。
声明:本文为科普内容整理,旨在传播健康知识,内容仅供学习参考,不构成医疗建议或诊断方案,如有症状请尽快前往正规医院就诊。
参考文献:
[1]中华医学会糖尿病学分会.中国2型糖尿病防治指南(2020年版)[J].中华糖尿病杂志,2021,13(4):315-409.
[2]国家卫生健康委员会.中国居民营养与慢性病状况报告(2020年)[R].
[3]胡珏,王志新.生活方式干预对糖尿病预防的研究进展[J].中国公共卫生,2022,38(1):123-127.
糖尿病不会无缘无故找上你!医生发现:有糖尿病,多半爱干这4事
►
本文1929字 阅读3分钟
声明:本文内容均是根据权威医学资料结合个人观点撰写的原创内容,为了方便大家阅读理解,部分故事情节存在虚构成分,意在科普健康知识,如有身体不适请线下就医。
老李今年刚满60,一直自诩身体硬朗,平时吃得香、睡得好,连感冒都少。前段时间单位体检,医生却告诉他空腹血糖飙到8.5,已经符合2型糖尿病的诊断标准。这一下把他吓懵了。
“我又不胖,也没家族史,怎么就得糖尿病了?”老李满脸疑惑。
其实,不是糖尿病突然找上你,而是你早就给它铺好了路。医生发现,很多糖尿病患者,在确诊前都有一些相似的生活习惯,看似不起眼,实际上却在悄悄破坏胰岛功能。
我们今天就来讲清楚:糖尿病真的不是天上掉下来的,多半是日积月累“干出来”的。
很多人忙一天,回到家就是一顿猛吃,三两下就把饭菜扫光,吃饭像抢时间。但吃得越快,血糖波动就越猛。
研究发现,进食速度越快,饭后血糖越高,而这正是胰岛最怕的。当你狼吞虎咽时,身体还没来得及分泌足够的胰岛素,血糖瞬间冲高,胰岛细胞被反复刺激,时间久了容易“罢工”。
而且,吃太快容易吃得过多,大脑还没反应过来“我饱了”,你已经多吃了几口。长期过量摄入热量,是2型糖尿病的高危因素。
所以,吃饭请放慢速度,每口饭咀嚼15次以上,给胰岛一点缓冲的时间,也给自己一个保护机会。
不少人白天坐办公室,晚上躺沙发,一天到晚几乎不动弹。但你要知道,肌肉是“吃糖”的器官,越不活动,肌肉对葡萄糖的利用能力就越差。
久坐会导致胰岛素敏感性下降,也就是说,同样的胰岛素,效果变弱了,血糖更难控制。
一项发表在《糖尿病护理》杂志的研究显示,每坐一小时,胰岛素敏感性就下降13%,而且对中老年人影响更大。
所以,别再用“没空”当借口了。每天至少要有30分钟中等强度运动,比如快走、骑车、跳广场舞,哪怕站起来走动几分钟,也比一直坐着强。
很多人不是不爱吃,是吃得太随意。早餐不吃,中午随便,晚上暴食,这就是胰岛功能的“死亡组合”。
长期三餐不规律,会让身体的血糖调节节奏被打乱。特别是跳过早餐的人,容易在午饭和晚饭时吃得更多,血糖波动更大。
中国营养学会的数据显示,不吃早餐的人,患2型糖尿病的风险增加21%。而且,晚餐吃太晚、吃太多,还会影响夜间胰岛素分泌,进一步提高糖尿病风险。
建议大家:早餐一定要吃好,中餐吃饱,晚餐吃少,三餐时间要固定。这样才能减轻胰岛负担,保持血糖稳定。
不少人听说糖尿病和“糖”有关,就开始疯狂买“无糖”食品,像无糖饼干、无糖饮料、无糖牛奶。可问题是,无糖≠低碳水,更不等于对血糖无害。
很多所谓“无糖”食品,只是不添加蔗糖,但却含有大量淀粉、糊精、麦芽糖醇等碳水成分,依然会在体内转化为葡萄糖,照样升血糖。
一项对比研究发现,部分“无糖”饼干的升糖指数甚至高于普通饼干,因为为了口感,添加了更多的脂肪和精制淀粉。
所以,不要迷信“无糖”两个字。真正控制血糖的关键是控制总碳水摄入量,而不是光看标签。
很多人以为得糖尿病是因为运气差、遗传因素,其实不然。大多数2型糖尿病,和饮食、运动、作息这些生活习惯密切相关。
国家慢病中心数据显示,中国糖尿病患病率已达12.4%,而在20年前,这个数字还不到5%。糖尿病患者越来越多,本质上是生活方式越来越差。
你可能没胖太多,但吃得不对;你可能没熬太多夜,但一天坐12小时;你可能没喝多少可乐,但天天吃外卖。这些看似小事,长期累积就是疾病的温床。
不是等到血糖高了才开始改变,而是现在就要做出调整。以下这些习惯,越早开始越好:
规律三餐,尤其不能跳过早餐;
减少精制碳水,多吃全谷物、蔬菜和低GI食物;
每天动一动,哪怕是快走30分钟;
保持良好睡眠,不要长期熬夜;
体重控制到位,腰围别超标(男性<90cm,女性<85cm)。
别小看这些细节,每一个都是保护胰岛、预防糖尿病的关键环节。不是糖尿病突然来找你,而是你给了它机会。
糖尿病看似遥远,其实就在我们身边。真正的健康不是靠药物维持,而是靠自己养出来的。从今天开始,吃慢一点、动多一点、睡早一点,可能就能避开一个慢性病。
别等到确诊那天才后悔,改变生活习惯,什么时候都不晚,但越早越好。
参考资料:
① 王丽. 糖尿病防控的生活方式干预研究[J]. 中国慢性病预防与控制, 2022, 30(3): 156-159.
② 刘晓燕. 2型糖尿病的饮食干预和营养治疗研究[J]. 实用糖尿病杂志, 2021, 17(4): 12-15.
③ 国家卫生健康委员会. 中国居民膳食指南(2022)[M]. 人民卫生出版社, 2022.
④ 周冰. 从生活方式看糖尿病发病趋势[J]. 医学与健康, 2023, 42(6): 49-51.
⑤ 中国疾病预防控制中心. 中国慢性病报告(2023)[R].
8个不知不觉患上糖尿病的习惯,有的人全占!
如今越来越多的研究发现:糖尿病实际上是一种生活方式病,与我们日常生活习惯有着极大的关联。这8个习惯,让人不知不觉患上糖尿病!
习惯一:吃晚饭时间太晚
你几点吃晚饭?2023年《国际流行病学杂志》刊发的一项研究发现,早上8点之前吃第一顿饭、晚上7点之前吃最后一餐,更有助于降低2型糖尿病的发病率。而如果晚餐较晚才吃会增加2型糖尿病的风险。
2022年《糖尿病护理》期刊发表的一项研究显示:晚餐吃得晚,对血糖不友好。实验发现:晚餐吃得太晚会导致胰岛素降低6.7%,葡萄糖升高8.3%。简单来说,就是晚餐时间越晚,血糖水平越高。对大多数人来说,早点吃晚饭,让自己在睡前4小时内不吃东西,是避免糖尿病的明智选择。
新华每日电讯记者 陈改 摄
习惯二:日常吃红肉太多
猪肉、羊肉、牛肉,你更喜欢吃哪个?如今越来越多研究发现,日常红肉(猪肉、羊肉、牛肉)吃得太多会增加糖尿病的风险!
2023年,哈佛大学研究人员在《美国临床营养期刊》发表的一项研究发现:每周只摄入2份红肉的人群或许相比少吃红肉的人群患2型糖尿病的风险更高,而且这一风险会随着红肉摄入量的增加而增加。
这项研究纳入了超21万名参与者,持续长达36年时间。在此期间,有超过2.2万名参与者患上了2型糖尿病。研究发现:摄入红肉与患2型糖尿病风险增加存在明显关联,相比摄入最少红肉的参与者而言,摄入最多红肉的参与者患2型糖尿病的风险会高出62%。
习惯三:经常爱喝甜饮料
你爱喝甜饮料吗?你身边有把甜饮料当水喝的人吗?2025年1月,哈佛大学研究人员在《糖尿病学》杂志发表的一项研究发现——
喝含糖饮料、人工甜味剂(代糖)饮料或增加糖尿病风险。与很少喝甜饮料的人相比,每天喝≥2杯含糖饮料与糖尿病风险增加41%;每天喝≥2杯含人工甜味剂饮料,糖尿病风险增加11%(1杯饮料为240毫升)。
研究共纳入超过19万名参与者,在平均15年的随访期间,共有19940人被确诊为新发2型糖尿病。更重要的是,运动也无法完全抵消甜饮料造成的伤害。
习惯四:日常有饮酒习惯
你身边那些爱喝酒的人,是不是很多最后都有高血糖、糖尿病的问题?尤其是那些爱喝啤酒的人!2016年,《英国营养学杂志》上的一项研究发现,有些啤酒的血糖指数非常高,居然高达89,比白米饭、白馒头、白面包、白糖还高。这是因为啤酒中的碳水化合物主要由麦芽糖构成,其血糖生成指数与葡萄糖相当。啤酒作为一种无需咀嚼的液体食物,其消化吸收率极高,导致血糖迅速上升。
啤酒。健康时报 任璇 摄
是不是白酒、红酒会好点?其实不然,酒精到我们体内后最终转化为能量,直接导致过多能量摄入体内。解放军东部战区空军医院糖尿病足中心主任医师王爱萍曾在健康时报刊文介绍,每克白酒能产生能量7.1千卡,相当于蛋糕的能量。
《中国2型糖尿病防治指南(2020年版)》中也明确:不推荐所有的糖尿病患者饮酒。
习惯五:经常开夜灯睡觉
生活中,有些人习惯睡觉时留盏小夜灯,不然总感觉缺少一点安全感。2022年一项发表在《美国科学院院报》的研究发现,开着灯睡觉的人,第二天早晨胰岛素抵抗也会加剧,导致血糖失控;长期如此可能就会发展成糖尿病。
2019年,有科学研究人员对43722名女性进行了5.7年的随访发现,习惯睡觉时开灯或开电视的人更容易长胖。相比睡觉时屋内没光源的人,这些女性体重增加5千克以上的风险要高17%,而发生突发性超重或肥胖的风险更是增加了22%和33%。
夜灯。健康时报 任璇 摄
习惯六:经常性睡眠不足
2024年,一项发布在《美国医学会杂志·网络公开》上的研究显示,糖尿病的发生不仅和不健康的饮食有关,还与睡眠直接相关。每天睡眠少于6小时的人更容易患上2型糖尿病,睡眠时间短可能会通过多种机制增加2型糖尿病风险,例如导致细胞胰岛素敏感性受损等。
而且健康的饮食不能抵消因睡眠增加的糖尿病风险。换句话说:有些人吃得再健康,睡眠不好也容易导致糖尿病。基于现有研究证据,每天睡眠时间至少保证7小时。
习惯七:长时间久坐不动
如今很多人一坐就是一天,这是不少上班族的真实写照。2022年天津医科大学的研究人员在《柳叶刀》子刊上发表的一篇研究指出,与每天久坐不动时间不超2小时的人相比,每天久坐不动时间超过6小时的人患糖尿病等12种慢性病的风险增加26.7%。
研究还发现,在久坐>6小时的参与者中,每天用剧烈活动代替久坐1小时,可更显著地降低糖尿病、抑郁、慢性肝病、憩室疾病、睡眠障碍等5种慢性病的发生风险,降幅达11%-13%。
健康时报 曹子豪 摄
习惯八:长期缺乏运动
其实很多疾病都和“懒”有关,懒得运动也是导致糖尿病的一个重要原因。长期缺乏运动会导致肥胖的发生,进而引发糖尿病。《中国2型糖尿病防治指南(2020年版)》中指出,规律运动不仅可以帮助降低血糖,还可增加胰岛素敏感性、改善体质、减少心血管危险因素,预防多种并发症。建议每周有氧运动、抗阻训练、柔韧性训练搭配进行。
《高血糖营养和运动指导原则(2024年版)》
(来源:人民日报微信公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