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医健康网

糖尿病最高(糖尿病最高达到多少才是危险)

梁医生科普 0
文章目录:

中国糖尿病患者全球第一:糖吃得越多,就越容易糖尿病,真的吗?

声明:本文根据权威资料结合个人观点撰写,为原创内容,文末已标注文献等相关信源,在今日头条全网首发72小时,文章不含任何虚构情节和“艺术加工”,无任何虚构对话,本文不含任何低质创作,旨在更加趣味性的科普健康知识,如有不适请线下就医。

【福利礼包赠送中】即日起,每天将在收藏、点赞并评论留言的读者中抽出幸运中奖者,免费赠送健康大礼包(实物)一份,欢迎大家参与活动!

中国现如今拥有全球最多糖尿病患者,从1980年代不到1%增长到2018年大约12.4%的成人比例。

这一趋势伴随着糖与高热量饮食激增。

有人说“吃糖越多,得病越容易”,这有道理,却不完整。

若将视角放在“摄入形式与身体代谢交互”之上,就会发现核心并非糖本身,而是“糖的食用方式”如何干扰身体运行。

首先,糖的摄入形式决定其代谢冲击力。

布里格姆杨大学研究分析50万人发现,摄入同样甜味,但来自糖水和饮料的形式与固形食物不同。

每多饮用一杯12盎司的含糖饮料,患糖尿病的风险便会提升约25%,就连果汁也会使该风险提高5%。

这表明,液态糖进入血液的速度更快,肝脏和胰腺在来不及调节的情况下,便只能被迫应对高“峰浓度”。

长期高峰刺激下,β细胞负荷过重,胰岛素分泌响应失衡,逐步迈向胰岛素抵抗乃至糖尿病。

这个机制与人们平时“喝杯果汁没事”认知相矛盾,但基于数据实证不容忽视。

其次,全球流行研究指出,摄入更多糖(尤其甜饮料)确实提高糖尿病患病率

一项meta分析纳入310 819名参与者和15 043个糖尿病病例,发现每天喝1至2杯甜饮料的人,患病风险比极少喝者高出约26%。

此外,另一个综述汇总发现,每增一杯含糖饮料,2型糖尿病风险上升27%,而无糖饮料也可能提高13%的风险。

这意味着,即便摄入量控制在中等范围,频繁摄入也可能触发长期代谢失衡。

第三,中国的糖尿病高发不仅因总量高,还因“餐后血糖峰值”频繁出现。

WHO及多项研究指出,中国社交饮食习惯(如饭后甜茶、加糖饮料配面包)会引发餐后血糖快速飙升。

Nature Nutrition 2022年综述表明,单纯摄糖并不充分预测糖尿病,而高血糖波动频率与慢性炎症、胰岛素敏感性下降更有关。

这是关键:“吃得越多”不只是总量问题,而是代谢系统频繁被推至边缘

长期如此,身体逐渐无法恢复平衡,隐性代谢失衡逐渐浮现,最终演变为糖尿病。

第四,全球多地研究也表明,超加工食品导致糖尿病的路径也与糖摄入有关

2023年一项涉415 554人meta分析发现,超加工食品摄入每增加10%,2型糖尿病风险上升12%。

超加工食品一般高糖、高脂、低纤维,会破坏肠道屏障和菌群结构,使得胰岛素阻抗加重。

换言之,不是“糖吃多就得病”,而是在“高频率高峰摄入 加工食品搭配下”,身体进入代谢失序模式,这才是高患病风险真正逻辑。

大量临床数据显示:中国成年人口中糖尿病患病率居世界首位,2018年达12.4%。

研究指出,这一增长最主要与生活方式改变有关,包括饮料中的添加糖、快餐、甜品普及。

多个变量统计表明:每人每日额外摄入100千卡糖,会将糖尿病患病率提升1.62个百分点,其中大约66%的风险经由体重增加介导。

可见,糖不仅直接影响代谢,也通过促进肥胖间接推高糖尿病。

那么,是否吃糖就一定得病?当然不是。真正关键的,是“吃糖后的身体响应能力”。

如果身体具备充足胰岛素抵抗缓冲区、有多样化菌群、有高纤维饮食、有规律运动,那么糖即使吃多,也能被缓冲和代谢。

但现实是,现代生活中的高频高峰使得这一缓冲能力被反复挑战,至此耗竭。

与其只关注“总糖量”,更应关注“糖峰频率”让身体不断重启代谢模式。

这与通常把糖看作热量问题不同,而是倚重代谢节律、波动频率与身体承受能力的新视角。

在这个框架下,中国高糖病患不仅是“吃多糖”,而是“摄入模式与代谢能力同频崩溃”。

这是一条颇少被关注的路径,但极具解释力。

举个真实国外研究案例:BMJ Umbrella Review指出,尽管整体糖摄入与2型糖尿病的关联不确定,但糖饮料摄入与糖尿病风险显著相关,其机制与餐后高血糖和肝脂生成有关。

这一研究证实“糖吃得越多”这个结论需要结合摄入形式考虑,而不是所有糖都等同。

至此,能回答“糖吃得越多就越容易糖尿病,真的吗?”

的核心不是“是/否”,而是:“高频率高峰的糖摄入,在代谢系统中不断触发应激反应,削弱稳态,才是真正推向患病界限的路径”。

这一观点在普通认知里看似与糖有关但不相干,但实为健康知识里的关键形式转变点。

若将来通过“每日血糖峰频检测”、或“肠道菌群监测”将糖摄入模式与代谢变化一一映射,或将可预测个体吃糖后的代谢韧性。

这未来技术突破,将使对饮食的理解不再停留在成分层面,而是实时代谢调适模型。

通俗来讲,中国糖尿病高发不是因为“天生怕糖”,而是因为“吃糖频率太高,身体调节系统频繁被打乱”。

这也解释为何即使总糖摄入不高,但若集中在饮料、甜品等高峰频繁出现,同样会引发代谢崩盘。

对此,您有什么看法?欢迎在评论区一起讨论!

参考资料

[1]周霞,李亚云,杨梅.社区2型糖尿病患者膳食质量评价及均衡性影响因素探讨[J].广州医科大学学报,2023,51(04):56-60.

每6人里有1人患糖尿病 这些皮肤状况看出你的血糖水平

本文转自【央视新闻】

一个高血糖的人,全身器官就像“泡”在糖水里:血管、心脑、眼睛、免疫……都在一点点被侵蚀。

2025年6月,中国疾病预防控制中心慢病中心发布了最新版糖尿病流行的“中国图谱”:2023年全国糖尿病患者数量已达2.33亿,占全球糖尿病人口的四分之一。

糖尿病患者数量激增至2.33亿

最新数据显示,我国糖尿病患者人数达2.33亿,相当于每6个人里就有1个患病者。与2005年相比,糖尿病患者数量激增了163%。

性别分析显示,男性糖尿病流行率始终高于女性;吸烟、肥胖以及社会文化和生物学因素都是导致这一差异的重要原因。

在地域分布中,北京以28.45%的患病率位居榜首,天津和上海分别以25.78%和22.04%位列第二和第三;浙江、福建、新疆也位居前列。

总体来说,华北地区糖尿病流行率最高,其次是东北地区和华东地区;华南、西南和西北地区的流行率相对较低。

研究人员指出,这种地区差异与经济发展水平、饮食习惯、生活方式等密切相关,北方地区传统饮食中碳水化合物含量较高,体力活动水平相对较低,经济发达地区快餐业快速发展等都是重要影响因素。

血糖高,皮肤就能看出来

专家介绍,皮肤作为人体最大的器官,其健康状况往往能直观反映身体内部环境,尤其是血糖异常。

  • 褶皱处皮肤颜色变黑

颈部、腋下、腹股沟等皮肤褶皱处颜色加深,表面变得粗糙,类似天鹅绒的触感。

这是胰岛素抵抗引起的黑棘皮病,是糖尿病前期或已确诊糖尿病患者中常见的皮肤表现。

  • 出现皮赘

皮肤上出现的小肉球或息肉状增生物,多见颈部、腋窝、腹股沟等区域,通常是良性的。专家表示,高血糖患者由于代谢紊乱,很容易出现这类皮肤问题。

  • 皮肤极度干燥、发痒

高血糖会破坏皮肤的保湿屏障,导致皮肤失去水分,变得干燥。干燥的皮肤容易引发瘙痒,秋冬季或气候干燥的环境中更为明显。

  • 足部感觉减退

糖尿病足是糖尿病最严重的并发症之一,表现为足部皮肤感觉减退、血液循环障碍、溃疡形成和感染。

高血糖会损害足部神经和血管,使足部易受伤害且难以愈合。

  • 无痛性水泡

这些水泡通常出现在手、足等部位,往往没有明显的疼痛感。这是高血糖引起的微血管病变和皮肤营养障碍所致。

  • 手指/脚趾皮肤变硬变厚

长期高血糖会导致手指和脚趾末端的皮肤角质层异常增厚,形成茧状改变,可影响触觉敏感度。

  • 皮肤感染

皮肤热、肿、痛;皮肤上有皮疹、发痒,有时还有小水疱、干燥鳞屑,或是产生看着像干酪一样的白色分泌物。

  • 眼睑黄色斑块

睑黄瘤多见于高脂血症患者,但高血糖也是其重要诱因之一。这种斑块通常呈现出淡黄色或棕黄色,质地柔软,边界清晰。

  • 胫骨前褐色斑

通常出现在小腿前侧的皮肤上。这些褐色斑点是由于局部微血管病变和色素沉着所致,可能单独出现或成群分布。

  • 暴发性微红黄色小肿块

看起来就像丘疹一样,很快会变成淡黄色。一般出现在臀部、大腿、肘弯处或膝盖后部,软软的,会发痒。

  • 黄色、红色或棕色斑块

一开始像丘疹,随着时间推移,会变成肿胀坚硬的皮肤斑块,医学上叫作“类脂质渐进性坏死”。

  • 红色或肉色凸起肿块

皮肤出现肉色、红色、粉红色或蓝紫色的肿块和斑块,医学上叫“环状肉芽肿”。

专家建议,当皮肤出现这些异常,切勿掉以轻心。应及时就医并告知医生自己的糖尿病史和用药情况,以便医生进行准确的诊断和治疗。

吃好每顿饭,让血糖别越界

控糖,不仅要降低血糖水平,还要注意保持血糖稳定。专家表示,控制总碳水摄入量、巧妙搭配膳食,有助更好地控制血糖。

  • 控制碳水

每天膳食应包括谷薯类、蔬菜水果、禽鱼肉蛋奶,保证食物多样性。其中,全谷类食物为200~300克,杂豆类50~150克,薯类50~100克。

  • 粗细搭配

少吃精制碳水食物,用1/3粗粮代替每餐的精米白面,添加豆类和高纤维蔬菜。适当多吃富含蛋白质的肉、鱼、蛋等食物,有助延缓血糖升高。

  • 蒸煮为主

尽量少红烧、卤制、烧烤、煎炸、盐焗、糖拌、勾芡等,应以蒸煮为主,少吃炒饭、拌面等过度烹调的主食,否则不利于血糖的稳定。

  • 巧用调味

白面包、米饭、面条中,尽量不要加入橄榄油、花生油、黄油等,可使用肉桂、醋、姜等有助降低血糖的调味品。

  • 多嚼几下

一日三餐定时定量,每隔四五个小时吃一餐,每次进食不宜过快,吃到七八分饱为宜。每口饭至少嚼20下,老人最好咀嚼25次以上,更有助消化。

  • 饮品适量

最好不要喝含糖或甜味剂的饮料,可用白开水或茶水代替。大量饮酒容易热量超标,还会使血糖升高,消耗体内的胰岛素,增加血糖控制的难度。

另外,所有人对血糖水平都要做到心中有数。

身体健康者:坚持每年体检,测一次空腹血糖和糖化血红蛋白。

有危险因素者:年龄在35岁及以上、有糖尿病家族史、超重、腹型肥胖、高血压病史等危险因素者,建议尽早就医筛查空腹血糖和口服葡萄糖耐量试验,筛查结果正常者每3年复查1次,筛查结果为糖尿病前期者每年复查1次。

(来源:生命时报)

\u0026#34;糖尿病大户\u0026#34;被揪出,是甜食的十倍,医生:再不忌口,血糖飙升

阅读此文前诚邀您点击一下“关注”,方便您随时查阅一系列优质健康文章,同时便于进行讨论与分享感谢您的支持!

不知道大家有没有这样的经历:明明已经控制了甜食摄入,少喝奶茶,少吃蛋糕,可血糖还是居高不下,仿佛体内有个"糖工厂"24小时加班加点生产。

这可不是杞人忧天!医学界近年来发现了一群比甜食更可怕的"隐形糖贩子",它们披着"健康""无糖"的外衣,却在暗中搞事情,让你的血糖"蹭蹭蹭"往上冲!

前段时间,张大爷就遇到了这样的情况。

退休后的他每天清晨都雷打不动地去公园遛弯,饮食上也格外注意,甜食基本绝缘,连过年亲戚送的糖果都直接转手送人。可最近一次体检,医生告诉他血糖还是超标了。

"我都不吃糖了啊!"张大爷一脸懵圈。医生看了他的饮食记录后,指着上面的"白米饭""白馒头""水果罐头"说:"这些才是您的'糖尿病大户'啊!"

原来,在我们日常饮食中,有些食物的升糖指数远超甜食,而且它们往往披着"健康食品"的外衣,让人防不胜防。

这些食物中的碳水化合物在消化过程中会迅速转化为葡萄糖,导致血糖快速上升。

如果长期食用这类高升糖指数的食物,会增加患糖尿病的风险,还可能加重已有糖尿病的病情。

说到这些"糖尿病大户",白米饭绝对是当之无愧的"卧底一号"。

很多人认为白米饭是中国人的传统主食,应该很健康才对。但经过精细加工的白米饭升糖指数高达80以上,远超许多甜点。

一碗看似普通的白米饭,在进入我们体内后,会迅速被分解为葡萄糖,让血糖值蹭蹭往上窜。

更可怕的是,生活中这样的"糖尿病大户"不止白米饭一个,它们组成了一个庞大的"糖帮"。马铃薯、白面包、白馒头、方便面、米粉等精制碳水化合物,都是这个"糖帮"的核心成员。

这些看似普通的食物,在升糖能力上甚至超过了蛋糕、冰淇淋等甜食。

举个例子,一个普通的白面馒头的升糖指数约为95,而一块巧克力蛋糕的升糖指数却只有38左右。

这就好比你以为自己躲开了"糖"这个明显的敌人,却不知道自己每天都在和一群更可怕的"隐形杀手"一起吃饭!

如此,那些打着"无糖"旗号的食品也不容小觑。很多所谓的"无糖饼干"、"无糖面包"虽然不含蔗糖,但仍然含有大量的精制面粉,同样会导致血糖快速上升。

这就像是狼披上了羊皮,让你措手不及。

水果也是容易被忽视的"糖分炸弹"。虽然水果含有丰富的维生素和膳食纤维,但某些水果如西瓜、菠萝、香蕉等含糖量较高,糖尿病患者如果不加节制地食用,同样会导致血糖波动。

尤其是那些加工过的水果制品,如果汁、水果罐头等,更是添加了大量糖分,成为不折不扣的"糖尿病推手"。

面对这些隐藏的"糖尿病大户",我们应该如何应对呢?

我们可以用粗粮替代精制米面。粗粮中含有丰富的膳食纤维,能减缓碳水化合物的吸收速度,从而降低血糖上升的幅度。燕麦、荞麦、全麦面包等都是不错的选择。

但要注意的是,粗粮也是有讲究的,并不是所有标榜"全麦"的食品都真的健康。市面上很多"全麦面包"可能只含有少量全麦成分,主要还是由精制面粉制成。

购买时要仔细查看配料表,真正的全麦产品应该将全麦粉列为第一位原料。

控制主食的摄入量也很重要。"管住嘴"一直是控制血糖的关键。可以采用"七分饱"的原则,即每餐只吃到七分饱的程度,避免摄入过多的碳水化合物。

可以考虑将一日三餐改为多餐少食,这样可以避免血糖的剧烈波动。

搭配也是一门学问。

主食可以和蛋白质、膳食纤维一起食用,这样可以减缓碳水化合物的吸收速度,降低升糖指数。吃米饭时可以搭配豆制品、鱼肉等蛋白质食物和各种蔬菜。

蔬菜中的膳食纤维能降低食物的整体升糖指数,还能增加饱腹感,减少主食的摄入量。

烹饪方式也会影响食物的升糖指数。

同样是土豆,烤土豆的升糖指数比煮土豆要高。选择合适的烹饪方式也是控制血糖的一种方法。

煮、蒸、炖等烹饪方式通常比烤、炸等方式产生的升糖指数低。如果你已经是糖尿病患者,那么定期监测血糖更是不可或缺。通过血糖检测,你可以了解不同食物对自己血糖的影响,从而调整饮食结构。

每个人对食物的反应不同,找到适合自己的饮食方案才是王道。

运动也是控制血糖的有效手段。适当的运动可以提高胰岛素敏感性,促进葡萄糖的利用,从而降低血糖水平。

建议每周至少进行150分钟的中等强度有氧运动,如快走、游泳、自行车等。改变饮食习惯并不是一朝一夕的事情。

很多人可能会因为口腹之欲而难以坚持。这时,可以寻求家人和朋友的支持,或者加入相关的健康管理社群,相互鼓励,共同进步。

也可以尝试一些健康的替代品,如用低升糖指数的食物替代高升糖指数的食物,慢慢培养健康的饮食习惯。

面对这些隐藏的"糖尿病大户",我们需要保持警惕,科学饮食,合理运动,才能守护好自己的"糖库",远离糖尿病的威胁。

健康的身体才是我们探索这个精彩世界的资本。如果每天都要和血糖计较,那生活还有什么嗨头?

从今天开始,不要再被那些"隐形糖贩子"骗了!管住嘴,迈开腿,让血糖乖乖听话,健康生活每一天!

参考文献:
[1]中国疾病预防控制中心营养与健康所.中国居民膳食指南(2022).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2022.
[2]杨文英,李光伟,纪立农.糖尿病饮食治疗中国专家共识(2020版).中华糖尿病杂志,2020,12(10):616-628.
[3]王兴国,李铮,杨静.食物升糖指数与糖尿病风险关系的Meta分析.中华流行病学杂志,2023,44(3):367-374.

声明:本文内容均是根据权威医学资料结合个人观点撰写的原创内容,部分故事情节存在虚构成分,意在科普健康知识请知悉;如有身体不适请咨询专业医生,喜欢的朋友可以关注一下,每天分享健康小知识,做您的线上专属医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