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医健康网

当兵糖尿病(在部队得了糖尿病,可以不退役吗)

人民日报 0
文章目录:

1型糖尿病患者,不该被入职体检“断后路”

当隐瞒实情才能获得公正待遇时,该不该撒谎——这是一个经典的伦理学之问。在现实中,这个问题也时常困扰很多人。

今天,中国青年报刊发报道,聚焦1型糖尿病的“糖友”,他们多青少年时期发病,需要终身注射胰岛素。但囿于入学、公务员体检等硬指标,为了正常学习和工作,他们中很多人只能选择隐瞒病情。有着15年糖龄的陈凡就“隐身”参加了高考,研究生毕业后考取了公务员,他说,“如果不隐瞒,我可能根本没有现在”。

统计数据显示,我国有1.14亿糖尿病患者。一般情况下,糖尿病分1型和2型,我们常见的是2型。2型糖尿病往往是在中年以后发病,这时一个人的工作和生活都已经大致成型,很多单位虽然设有入职门槛,却无跟踪淘汰制度。所以,2型糖尿病对一个人的命运影响似乎不大。

但1型糖尿病则不同,这个病又被称为青少年糖尿病,没有明确的病因,有人与生俱来。大多数是在35岁以前发病,六七岁、十几岁的都有,他们的身体几乎不能产生胰岛素,所以,他们要想存活就必须终身依赖胰岛素。

将他们归于正常人,不符合逻辑。可在胰岛素可以轻易获取的今天,将他们归为“另类”显然也不合理——只要他们胰岛素使用得当,他们的身体与普通人无益。说他们可以从事一切工作可能绝对,但大众化的工作,没有问题。

客观说,遭遇病患的人,其身体机能大多会有所下降。所以,一些职业对一些疾病患者设立门槛,本无可非议。比如入伍对视力有要求,一些强体力劳动需要对心脏病人和高血压患者进行必要的拦截。

但随着社会的不断发展,人类摆脱疾病的方法越来越多,即便是罹患渐冻症的霍金也可以凭借现代技术,著书立说,成就斐然。给不幸患病者提供学习和工作机会,为他们打造适当的平台,也应是社会不断进步的应有选项。

曾经很长时间,乙肝等也是很多单位“卡人”的指标,这些年随着人们对乙肝患者的保护呼声增强,很多单位取消了这些体检项目。更何况,1型糖尿病并非不良习惯导致,没有传染性,更不具有公共危害性,只是自身运气欠佳。相比于乙肝,对1型糖尿病患者的拦截就更显得理由不足。

今年开学,扬州大学广陵学院上了“头条”,原因是为患糖尿病新生准备医用冰箱存放胰岛素。对于很多1型糖尿病患者而言,来自社会的公正对待和关爱,是他们坚持治疗、积极生活的强大动力。

“糖尿病只是病,不是罪”,遭遇疾病是世间不幸。从正视到理解,从释放善意到改变制度,希望社会可以让“糖友”们看到更多希望。本质上,关注“糖友”们的境遇,也是关注我们自身的命运。

(来源:新京报)

用数据告诉你,在高原当兵是怎样一种体验

在高原当兵是怎样一种体验?这首诗也许能够形容:“寒风凄凄明月光,马嘶鸦鸣悲断肠。此处亘古人难栖,唯有将士敢守防。”在海拔五千多米的岗巴,这个全军海拔最高的建制营,一代代边防军人扎根在这片土地上,他们背对繁华,直面寂寞和凶险,用双脚丈量国土,在高原云端书写着他们的传奇。本期一号哨位为您讲述高原边防军人的故事。

文 | 邵剑一(一号哨位主编)

—海拔5318米—

海拔5318米,这是西藏军区岗巴某营所属的茶果拉哨所的海拔。

从拉萨一路往日喀则,看着连绵起伏的高山和雅鲁藏布江的湍急,不禁感叹这块土地的神奇。然而在抵达岗巴的时候,你就会发现道路两边的树木越来越稀少,取而代之的是稀疏的草甸和裸露的岩石。对面喜马拉雅山高大的山脉横在眼前,羊群在安静地吃草,大朵大朵的白云盛开在高原之上。初到岗巴,会被这里美丽的景色所吸引,然而这里是真正的生命禁区。

位于喜马拉雅山北麓的岗巴,这里的含氧量只有内地的40%,最低气温达-40℃,每年有200多天刮8级以上大风。茶果拉,藏语中意思是鲜花盛开的地方,然而站在哨所放眼望去,数十公里的地方除了部队见不到人烟,除了石块见不到一丝绿色。

这个曾经被国防部授予“红色高原边防队”荣誉称号的哨所,自然条件最差,环境最艰苦,但是官兵们都以能够在茶果拉站岗为荣,他们说在这里能够体味到当兵的味道,什么是保家卫国。

—10年—

10年是一棵树成长的时间,在高原一棵红柳十年才能长1米高。

平均海拔4000多米的岗巴,整个县没有一棵树。唯一的树是由驻守在这里的岗巴军人种下的,经过一代代官兵的呵护才得以生存下来。据战士们讲,岗巴的冬天长达七八个月,冰天雪地的季节气温最低能够到零下四十度,树种下去会被冻住,第二年开春的时候,上面的枝叶已经冻死,树又会从地下发芽,就这样十年才能长到一米高。

在茶果拉当兵的战士见不到树,但是每一个人都有一个绿色的梦想,他们年年在哨所旁种树,但是从来没有活过冬天。在岗巴服役两年或者五年,退伍的战士看到路边的树,会抱着树痛苦,因为终于见到了树。

—26分钟—

在高原,五公里能够跑进26分钟,那绝对是硬汉体质。在内地五公里及格时间是23分钟,而在高原却很难做到。

西藏军区岗巴边防营,驻地平均海拔4810米,空气含氧量不足内地的50%,即使徒手站立,也相当于内地负重25公斤的剧烈运动。很多内地常见的训练科目,在医学上也是被控制和禁止,组织高强度训练更是伴随高风险。

在高原上跑五公里,这种独特的体验恐怕只有军人能够体会。据岗巴的战士介绍,他们跑五公里就是在一望无际的戈壁上进行,每次跑的时候欲仙欲死,经常是里面的衣服被汗湿透了,外面被冰雪冻住了,跑完下来因为缺氧,脸被憋得通红,甚至中午吃的饭都被吐了出来。军人生来为打仗,岗巴营的官兵并没有被恶劣的自然环境所吓倒,他们常态化开展军事训练,练就了一批硬邦邦的岗巴汉子。

—8小时—

8小时,这是北京乘坐高铁到广州的时间,而这却是战士从茶果拉哨所步行到连队的距离。

岗巴营担负着140公里边界线的巡逻和管控任务,辖区内数个山口通道的安全维护由他们负责。他们每年对防区进行巡逻、潜伏百余次,徒步1万多公里,翻越6000米以上雪山数十余次。在茶果拉哨所当兵的战士,执行潜伏任务是家常便饭的事,大家在雪地里一趴就是2、3个小时。

在高原边防当兵最难熬的不是环境的恶劣,而是寂寞。在方圆数十里不见人影的地方,每天看到的只有战友,只有万年不变的雪山和荒漠。一次,查果拉哨所官兵抓住一只偷粮的老鼠。他们没有严刑拷打,反而将老鼠喂养起来,还给它套上绳子,在巡逻之余牵着溜上两圈。在这里,每一个鲜活的生命都是战士们排解寂寞的伙伴。

—31人牺牲—

31人,这是岗巴军人的牺牲数字。31名官兵在戍边岗位上献出年轻的生命,长眠在这片雪域高原。除此而外,还有407名官兵患严重高原性疾病。

高原的环境极其恶劣,官兵们要在缺氧的条件下坚持训练和生活,对身体和精神都是巨大的考验。第5任营长吴敬泉,在岗巴工作20年后,转业回到海拔500米的成都市,半年后身体发生病变去世。仅19岁的上等兵任浪,执勤中突发高原心脏病,一头栽倒在地再也没有醒来。

岗巴环境艰苦、气候恶劣,该营85%的官兵不同程度患有高血压、心脏移位等高原性疾病,60%血色素超标接近临界点。在海拔4900米的塔克逊,有一位班长叫做颜红林,这位从云南入伍的年轻人在高原整整待了八年,患上了严重的糖尿病,在与病魔抗争的过程中,他每天吃饭都要先在肚皮上面打一针胰岛素,几个月下来原本150多斤的体重瘦到了70多斤。

哨位手记在岗巴营,官兵们讲的最多的一句话是在这里当兵有意义。我常常在想什么是意义?这些20多岁的年轻人本可以选择更加舒适的生活,却在最灿烂的年纪选择了祖国最偏僻的地方,他们说习惯了就爱上了,习惯的背后也许一个普通军人的情怀,关于爱和理想。

派出所故事⑬|杨洪宽:从军人到警察,不变的是使命和担当

来源:东莞时间网-i东莞

他19岁立志报国,毅然投身军营,23年的军旅生涯赋予了他忠诚无私的品格;退役后他又投身警营,成为一名光荣的人民警察,守护一方平安。从“国防绿”到“警察蓝”,他卸下的是戎装,不变的是初心,带着军人坚毅的品质进入东莞警营,用十年如一日的坚守完美诠释了“退役不褪色,换装不换心”的忠诚本色和为民情怀,他就是寮步公安分局巡警大队副大队长杨洪宽。

“退役不褪色,换装不换心”

从19岁当兵开始,23年的军旅生涯不但锻炼了杨洪宽结实的体魄、成熟的思想,更重要的是让他学会了对义务的担承、对国家的情感、对奉献的认同,这也成为他人一生中最宝贵的财富。

从退伍军人到人民警察,他服务人民的初心一直未变。杨洪宽从基层派出所做起,他知道身为一名“新人”,在法律知识、执法办案、群众工作等方面还要加强学习。他暗下决心,一定要以军人刻苦训练、刻苦钻研的优良作风,战胜困难,提高自己的公安工作能力。他主动向老同志请教执法办案程序、学习询问、讯问笔录制作和审讯技巧,经常与社区民警走村入户了解民情、宣传安全防范知识、开展巡逻防控。

在不懈努力下,杨洪宽的公安业务能力和水平短时间内得到快速提升,从外行转到内行,担任派出所副所长期间,带领民警圆满完成各项工作任务,得到领导的肯定和群众的认可。

2015年,杨洪宽已经调任到巡警大队,为配合做好专项整治行动,他根据工作安排带领18名精干警力到良平派出所开展行动。杨洪宽首先对各村的多发警情进行分析研究,针对双抢、入室盗窃等突出警情,制定联防机制,实行弹性灵活布警,重点针对公交站、网吧、出租屋、步行街以及市场等案件多发部位开展便衣伏击,期间共破获各类案件6宗,抓获违法犯罪嫌疑人14人,并协助派出所抓获涉赌涉毒人员共46人,狠狠打击了犯罪分子的嚣张气焰。

护校加巡防,一刻不松懈

“小朋友,小心过马路,注意过往车辆,我来遮你,慢一点。”这是杨洪宽在开展护校岗工作时护送学生的情景。护学岗工作中,杨洪宽和同事们一起到学校站岗巡逻,对学校的各项安全防范设施进行检查、疏导交通、护送学生,筑牢校园安全防线。

“请牢记酒后不要开车、不要打架”“你安装国家反诈中心APP没有?请谨防电信诈骗”,杨洪宽在大巡防工作中不忘向群众开展宣传。大巡防工作开展以来,杨洪宽以高标准要求自己,从队伍集合到步行巡逻,他都不松懈,带队到人流密集部位巡逻,加强对可疑人员盘查,严格做到提高见警率、管事率,震慑违法犯罪,进一步提高群众的安全感和满意度。

杨洪宽注重积累工作经验,并运用到日常工作中,发挥了极大的作用。2021年7月14日上午,杨洪宽得知一名群众因身体不适到流动警务车求助,本着负责任和急群众所急的态度,他迅速赶到现场了解情况。看到求助人脸色苍白、大汗淋漓、无力说话、手捂胸口,杨洪宽立即向指挥中心报告,协调救护车到场处理。不一会求助人呕吐不止、大喘粗气,幸好120及时到场,了解到病人患有高血压,糖尿病等,杨洪宽立即组织警力把病人护送上救护车。

文字:尹金钟

摄影:寮步公安供图

编辑:张东昌

本文来自【东莞时间网-i东莞】,仅代表作者观点。全国党媒信息公共平台提供信息发布及传播服务。

ID:jrt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