四型糖尿病(四型糖尿病严重吗)
2型糖尿病有这么多种药,到底有啥区别?
糖尿病是一种常见的内分泌系统疾病,是由于体内的一种激素——胰岛素的绝对缺乏或相对不足,或是该物质本身质量及其他原因造成不能发挥正常生理作用,而引起的以糖代谢为主的糖、脂肪、蛋白质三大物质的代谢混乱的一种综合病症。1999年9月世界卫生组织(WHO)颁布的糖尿病诊断标准为:⑴有“三多一少”(多饮、多食、多尿、体重减轻)糖尿病症状,且符合以下三条之一者,即可诊断为糖尿病。空腹血糖≥7.0mmol/L;随机(一天中任意时间)血糖≥11.1mmol/L;口服葡萄糖耐量试验(OGTT):餐后2小时血糖≥11.1mmol/L。⑵如果没有明显症状,只要重复两次血糖化验结果均达到以上标准,也可诊断为糖尿病。
糖尿病分为四型:即1型糖尿病、2型糖尿病、妊娠糖尿病和特殊类型糖尿病。本文主要谈论2型糖尿病,约占糖尿病总人数的90%以上,多见于体型超重或肥胖的中、老年人,有明显的家族遗传性。
一、糖尿病常用治疗药物及特点
糖尿病是一种终身疾病,很难彻底治愈,治疗糖尿病的药物主要有口服降糖化学药、胰岛素两大类。
1、口服降糖化学药
(1)格列齐特,格列美脲,格列XX等(磺酰脲类):主要通过促进胰岛素分泌而发挥作用,还可以改善细胞对胰岛素产生的抵抗,使胰岛素作用加强。
格列齐特(达美康、孚来迪):第二代磺酰脲类药,比第一代甲笨磺丁脲强10倍以上;此外,还有抑制血小板黏附、聚集作用,可有效防止微血栓形成,从而预防糖尿病的微血管病变。适用于成年型糖尿病、糖尿病伴有肥胖症或伴有血管病变者。老年人及肾功能减退者慎用。
格列本脲(优降糖):第二代磺酰脲类药,在所有磺酰脲类中降糖作用最强,作用可持续24小时。用于轻、中度非胰岛素依赖型糖尿病,易发生低血糖反应,老人和肾功能不全者慎用。
格列美脲(亚莫利):第三代新的口服磺酰脲类药,作用机制同其它磺酰脲类药,但能通过与胰岛素无关的途径增加心脏葡萄糖的摄取,比其它口服降糖药更少影响心血管系统;体内半衰期长达9小时,只需每日口服1次。用于非胰岛素依赖型糖尿病。
(2)二甲双胍(格华止,美迪康):本品不刺激胰岛素分泌,因而很少引起低血糖;此外,本品具有增加胰岛素受体、减低胰岛素抵抗的作用,还有改善脂肪代谢及纤维蛋白溶解、减轻血小板聚集作用,有利于缓解心血管并发症的发生和发展,是肥胖型非胰岛素依赖型糖尿病的首选药。主要用于肥胖或超重的2型糖尿病,由于胃肠道反应大,应于进餐中和餐后服用。肾功能损害患者禁用。
(3) 阿卡波糖,伏格列波糖(α糖苷酶抑制剂):延缓淀粉、蔗糖及麦芽糖在小肠分解,降低餐后血糖。
阿卡波糖(拜唐平):单独使用不引起低血糖,也不影响体重;可与其它类口服降糖药及胰岛素合用。用于各型糖尿病,改善糖尿病病人餐后血糖,可用于对其它口服降糖药药效不明显的患者。
伏格列波糖(倍欣):该药作用比阿卡波糖强。可作用2型糖尿病的首选药,可与其它类口服降糖药及胰岛素合用。
(4) 胰岛素增敏剂:通过提高靶组织对胰岛素的敏感性,提高利用胰岛素的能力,改善糖代谢及脂质代谢,能有限降低空腹及餐后血糖,单独使用不引起低血糖,常与其它类口服降糖药合用。
罗格列酮(文迪雅):新型胰岛素增敏剂,对1型糖尿病及分泌量极少的2型糖尿病无效。老年患者及肾功能损害者服用无需调整剂量。
(5)瑞格列奈( 非磺酰脲类促胰岛素分泌剂):是一新型口服非磺酰脲类抗糖尿病类药物,对胰岛素的分泌有促进作用。
瑞格列奈(诺和龙):该药不引起严重的低血糖,不引起肝脏的损害,有中度肝脏及肾脏损害的患者对该药也有很好的耐受性,药物相互作用较少。
2、胰岛素
2型糖尿病患者,当口服降糖药物不能很好地控制血糖的时候,就需要注射胰岛素。
低精蛋白锌人胰岛素(诺和灵N。优泌林N):为中效胰岛素制剂。用于中、轻度糖尿病,治疗重度糖尿病患者可与正规胰岛素合用,使作用出现快而维持时间长。
中性可溶性人胰岛素(诺和灵R。优泌林R):又称中性人短效胰岛素,结构与天然的人胰岛素相同,可减少过敏反应,避免脂肪萎缩及避免产生抗胰岛素作用。血液中胰岛素的t1/2 仅几分钟,因此胰岛素制剂的时间作用曲线完全由其吸收特性决定。
双时相低精蛋白锌人胰岛素(预混人胰岛素,诺和灵30R,诺和灵50R,优泌林30R):可用于各型糖尿病患者。
门冬胰岛素(诺和锐):为一快速作用的胰岛素类似物,注射后可迅速发挥降糖作用,提高了治疗的灵活性。
二、用药注意
1、注意用药剂量,预防低血糖:胰岛素和大多数口服降糖药均有引起低血糖反应的危险,严重者可低血糖昏迷甚至死亡,使用时应根据病情选用剂量,并且从小剂量开始。轻度低血糖可饮用糖水缓解,严重时必须静注葡萄糖液抢救。
2、注意药物的不良反应:磺酰脲类药物的常见不良反应为胃酸分泌增加、恶心、腹痛、腹泻,还偶见粒细胞减少及胆汁淤积性黄疸,并相对其它类口服降糖药更易发生低血糖反应。二甲双胍主要不良反应为胃肠道反应和乳酸酸中毒。阿卡波糖的主要不良反应为腹胀和肠鸣。而胰岛素增敏剂主要是肝毒性。
3、根据糖尿病的不同类型选药:1型糖尿病患者终身需胰岛素治疗,2型糖尿病一般选用口服药治疗,但在下列情况需要胰岛素治疗:饮食、运动及口服降糖药效果不好时;出现严重、慢性并发症;处于急性应急状态(如严重感染、大型创伤及手术等);妊娠期。
4、老年糖尿病患者用药注意:老年人往往肝肾功能下降,因此,应尽量选用对肝肾无毒性或毒性较小的药物,如瑞格列奈,格列喹酮,二甲双胍在病人有肝肾功能不全、心衰、缺氧的情况下,容易导致乳酸酸中毒,因此,有上述情况的老年人应禁用。老年人不宜选用长效、强效的促胰岛素分泌剂(如优降糖、消渴丸),以导致严重的低血糖,尽可能选用半衰期短、排泄快的短效药物。早期宜联合用药。
5、根据体重选药:理想体重(千克)=身高(cm)-105,如果实际体重超过理想体重10%,则认为体型偏胖,首选二甲双胍或α糖苷酶抑制剂。如实际体重低于理想体重10%,则认为体型偏瘦,应选用促胰岛素分泌剂。
6、根据高血糖类型选药:如空腹血糖不高,只是餐后血糖高,则首选α糖苷酶抑制剂,如空腹血糖和餐后血糖均高,治疗开始即可联合两种作用机制不同的口服药物,如“磺酰脲类 双胍类”或者“磺酰脲类 胰岛素增敏剂”。另外,对于初治空腹血糖>13.9mmol/L,随机血糖>16.7mmol/L患者,可给予短期胰岛素强化治疗,消除葡萄糖毒性作用后再改用口服药。
免责声明:本文综合整理自网络。版权归属就医160(微信号A91160)转载请注明出处。
本文不能代替医嘱,因阅读本文后,对病情之判断若与医师诊断不同,请遵循医师意见。
糖尿病知识科普
制作:中国科学院苏州生物医学工程技术研究所
监制:中国科学院计算机网络信息中心
据世界卫生组织披露,全球患有糖尿病的人群高达2.8亿,每10秒就有1人死于糖尿病。据我国卫生部调查,我国有超过1.3亿的糖尿病患者,成年人糖尿病患病率为11.6%,处于糖尿病前期的人占总人口的50.1%。糖尿病已成为严重的公共卫生问题,而最不妙的是大多数人对此一无所知。
过去的许多年里,人们普遍认为糖尿病是不治之症,医学上只能使用药物设法缓解病情的发展。不过现在出现了一些不同的声音,有许多报道声称可以一次性治愈糖尿病,让患者摆脱终身服药的困扰,如胃转流手术、中医疗法、按摩,甚至有报道称通过诵经念佛,糖尿病能自行愈合。
糖尿病究竟能不能被彻底治愈呢?糖尿病大揭秘
首先,我们要知道什么是糖尿病。糖尿病是一种常见的内分泌系统疾病,是由于体内的胰岛素的缺乏,或是胰岛素本身质量及其他原因造成其不能发挥正常生理作用,而引起的以糖代谢为主的糖、脂肪、蛋白质三大物质的代谢混乱的一种综合病症。
糖尿病主要分为四型:I型糖尿病(T1DM)、II型糖尿病(T2DM)、妊娠糖尿病和特殊类型糖尿病。
下面我们分别做一下简要介绍。
T1DM的病因是,人体胰腺中的β细胞受损而无法分泌足量的胰岛素,导致血糖浓度居高不下,从而出现糖尿病症状。目前主要是采用从体外补充胰岛素的方法来降低血糖浓度。但体外补充并不能让体内的β细胞自行产生胰岛素,也就不可能彻底治愈糖尿病,需要终身使用。
T2DM患者体内的β细胞能够正常分泌胰岛素,但其肌肉、脂肪、肝脏等细胞对胰岛素不敏感,细胞上的受体不能与胰岛素很好地结合,导致胰岛素不能正常发挥作用而血糖浓度升高。T2DM与生活方式密切相关,如长期饮食不健康及缺乏锻炼。治疗T2DM的关键在于改变生活方式,并辅以药物治疗。药物能够增加细胞对胰岛素的敏感性或刺激β细胞分泌更多胰岛素。但这些药物不能彻底改变细胞对胰岛素的敏感程度,也需要一直服用。
妊娠糖尿病是指妊娠期间发生的糖尿病,是由于怀孕期间雌激素、孕激素等拮抗胰岛素的激素分泌增加,导致胰岛素绝对或相对不足所致。患者在妊娠期间,必须严格控制饮食并辅以胰岛素为主的药物治疗。患者糖代谢多数于产后能恢复正常,但将来患II型糖尿病几率会增加。
特殊类型糖尿病是人体内某一个基因“坏了”造成的,也称为单基因突变糖尿病,主要包括遗传性β细胞缺陷、胰岛疾病、内分泌疾病以及药物因素所致的糖尿病,由于发病机理的不同,多数需要使用胰岛素来治疗。
现有医疗手段不能彻底治愈糖尿病目前声称可以彻底治愈糖尿病的方法中,胃转流手术的原理在于通过胃阻断、胃肠吻合、肠肠吻合等改变食物的生理流向,从而改善患者身体的胰岛素抵抗。但是胃转流手术要求严格、风险大、成功率不高,只对糖尿病史小于15年、70岁以下的T2DM患者适用。患者需要通过自身免疫性糖尿病抗体检测、胰岛素内分泌功能评测等各项检查,符合条件后才能进行手术。而中医疗法的有效性仍需要科学验证。因此,这些认为糖尿病能一次性治愈的声音是缺乏科学依据的。
糖尿病目前尚不能根治,但能进行良好的控制,运用好现在的治疗方法,绝大多数患者能如正常人一样生活、工作。那么,当前的治疗方法有哪些呢?简单地说,主要是以西药为主,比如口服降糖药、注射胰岛素等,部分中药为辅。
针对胰岛素分泌缺陷引起的T1DM,胰岛素治疗是唯一方法。具体有两种方式,一是每天定时或按需注射胰岛素,二是通过挂胰岛素泵根据血糖浓度自动往患者体内注入胰岛素。而T2DM患者多数胰岛素分泌是正常的,只是存在生物作用受损,因此目前主要是根据发病年限、血糖、糖化血红蛋白及既往用药情况来制定治疗控制方案,包括以下5个方面:糖尿病教育、饮食疗法、运动疗法、药物治疗、血糖监测。每个环节都会影响疗效。
1.糖尿病宣传教育:行为改变的关键还是在于观念的转变。因此糖尿病宣传教育非常重要。糖尿病健康教育不仅要针对糖尿病患者,还应包括普通人群、高危人群、患者家属。也不能只依靠医生,还要把营养师、运动师、护士、社会工作者有机地结合起来,采取形式多样、易懂易学的宣传教育,形成完善的健康教育体系,真正达到健康教育的目的。
2.饮食疗法:饮食治疗是各型糖尿病治疗的基础,是预防和控制糖尿病不可缺少的措施,因为控制血糖水平的关键还是在于控制住“嘴”。因此,控制总热量、均衡饮食是首要原则,早、午、晚三餐进食要定时定量,避免随意增减食量、随身携带零食。
3.运动疗法:适当的运动能增加患者对胰岛素的敏感性,使肌肉组织对葡萄糖的利用增加,血糖下降,改善代谢紊乱。适合糖尿病患者的运动有骑自行车、步行、慢跑、游泳、跳舞等持续而有规律的中强度有氧运动。有研究表明,坚持数十年规律运动的糖尿病患者死亡率显著降低。
4.药物治疗:药物治疗主要是指口服降糖药并辅以中医中药治疗。口服降糖药主要有两类,一类是磺脲类药物、促胰岛素分泌剂、双胍类药物、胰岛素增敏剂(格列酮类)、α葡萄糖甘酶抑制剂;另一类是胰岛素,分短效、中效、双时相、长效四种。
选择合适的胰岛素制剂时必须密切结合病情考虑,使其一方面能迅速而持久地消除血糖过高、糖尿、酮尿等代谢紊乱,避免低血糖反应,促进机体利用糖类,保证营养;一方面使血糖、血浆胰岛素浓度波动接近生理范围,避免急性并发症和疾病感染的发生。
5.监测血糖:自我监测可使患者全面了解自己的用药水平和控制水平,若没有自我监测,之前的所有治疗都是盲目而没有对比性得。所以糖尿病患者要定期去医院进行监测,在经济条件允许的情况下,可购买一台血糖仪,这样就能随时随监测血糖,便于调整用药及更好的控制饮食,避免高血糖发生,继而减少糖尿病并发症的发生。
糖尿病防治新进展近几十年来,虽然还没有发展出根治糖尿病的方法,但也取得了一些新进展。
1.通过早期诊断提高检出率:目前糖尿病筛查主要是综合考察空腹血糖和餐后血糖。美国杜克大学发明了一种叫HgA1c的T2DM早期诊断方法,通过检测6周内人体的平均血糖水平来筛查糖尿病,提高了检测的准确性。他们对1235名高危人群进行检查,发现有4.5%的人患有糖尿病,最终检出率达75%,而利用传统的筛查方法,很多患者都显示“无病”。
除了HgA1c检测法,南非医学科学理事研究会也发明了一种T2DM检测法:测定血液中前胰岛素和胰岛素的比值。前胰岛素是胰腺分泌的一种蛋白质,能转化为胰岛素,而T2DM患者的前胰岛素无法变成胰岛素。因此,通过检测两种物质的比值,就能检出糖尿病。
2.新型微创治疗方法:例如,能自动感应血糖并释放定量胰岛素的智能胰岛素贴片,具体原理是将葡萄糖氧化酶、胰岛素包埋在一种多聚物中,并附着在贴片刺入皮肤部分的表面上,葡萄糖与氧化酶发生反应后,能够释放内部的胰岛素,这种微创贴片在调节病人生理状况的同时,能最大程度地减轻病人痛苦。
3.研发替代胰岛素的新药:最近,一种叫胰高血糖素样肽-1(GLP-1)的天然激素得到了医学界的极大关注。GLP-1是回肠内分泌的一种脑肠肽,在调节体内葡萄糖稳态中起重要作用。GLP-1在胰腺内的主要生理学作用包括进食后刺激胰岛素的分泌和生物合成、促进胰腺β细胞的增殖、抑制其凋亡及抑制胰高血糖素的分泌。GLP-1具有葡萄糖浓度依赖性降糖作用,只有在血糖水平升高的情况下,GLP-1才发挥降糖作用,从而为T2DM的治疗提供了非常好的前景。
然后目前GLP-1还不能取代胰岛素。一来由于GLP-1是多肽,不能口服给药;二来人体自身产生的GLP-1 极易被体内的二肽基肽酶Ⅳ(DPP-Ⅳ)降解,其血浆半衰期不足2分钟,必须持续静脉滴注或持续皮下注射才能产生疗效。
为了解决上述问题,研究人员提出两种方案。一是开发GLP-1类似物,让其既保有GLP-1的功效,又能抵抗降解;二是开发DPP-Ⅳ抑制剂,使体内自身分泌的GLP-1不被降解。目前,这两方面研究都已经取得了一定的进展。相信随着人们对GLP-1信号系统研究的深入,会发现更多新的作用靶点,从而研制出更加安全方便的新型药物。
彻底治愈糖尿病不是没希望直到目前糖尿病还不可治愈,那是不是就没有治愈的希望了呢?当然不会。我们一定要对未来和科学充满信心。经过科学家的不懈努力,未来我们有望通过干细胞移植治疗来实现糖尿病的彻底治愈。干细胞是一类具有多种分化潜能的细胞,在适当的环境下,可以向各种细胞分化。目前科学家们已经实现了将人类干细胞分化为成熟的胰岛β细胞,并成功移植入实验动物体内。但该项技术还需解决人体自身免疫反应的问题,需要结合抗排异药物进行治疗。
除了干细胞转移治疗,基因治疗也是目前全球关注的重点。中国约有5%的糖尿病患者是特殊型糖尿病。现在,国际上纷纷将基因治疗作为研究的突破口,如果研究清楚单个基因出问题导致的糖尿病,那么多个基因出问题导致的T2DM型糖尿病也就有被征服的希望了。
另外,国外科学家还在积极研究糖尿病疫苗。最近,伦敦国王学院准备与布里斯托大学联合进行全球首个T1DM疫苗人体试验。这种疫苗进入人体血液后,会产生保护细胞,阻挡破坏胰岛β细胞的白血球。如果成功,也能够把糖尿病研究工作向前推进一大步。
吃西兰花的第N+1个理由:糖尿病患者有福了!
出品:科普中国
制作:中国细胞生物学学会王立铭
监制:中国科学院计算机网络信息中心
瑞典隆德大学等机构的研究人员在新一期美国《科学转化医学》杂志上报告说,他们分析了数千种植物后发现,西兰花等蔬菜中含有的一种名为萝卜硫素的天然化合物在治疗Ⅱ型糖尿病方面最具潜力。
报告称,萝卜硫素在西兰花、花椰菜、红萝卜等十字花科植物中含量丰富,具有较强的抗癌作用。对比研究发现,服用高浓度西兰花芽提取物的患者血糖水平控制得更好,空腹血糖有所降低。不过,用萝卜硫素治疗糖尿病是否安全有效还有待进一步研究,建议患者们不要贸然尝试。
糖尿病的历史可以追溯到古代时期,发展至今,已经成为世界性的流行病,甚至有人调侃称,除了流行性感冒,糖尿病要称为全球第二大流行性疾病,别的病肯定不敢称第一。那么,糖尿病的发病机理到底是什么?新闻中提到的二类糖尿病又是什么?到底能否治愈?下面我们就来了解一下。
糖尿病之形成
糖尿病是一种常见的内分泌系统疾病,是由于体内的胰岛素的缺乏,或是胰岛素本身质量及其他原因造成其不能发挥正常生理作用,而引起的以糖代谢为主的糖、脂肪、蛋白质三大物质的代谢混乱的一种综合病症。其实说白了,糖尿病就是我们体内的血糖水平异常升高。
那么血糖为什么会异常升高呢?这就需要我们理解一下人体内的血糖稳压系统——在这套系统的操纵下,身体所有的细胞,都可以稳定地从血液中汲取能量来源。如果所需能量很多,血糖稳压系统可以为血液注入更多葡萄糖以满足供应;如果细胞恰好不需要那么多能量,那么这套血糖稳压系统也可以及时停止将更多的葡萄糖输入血液中,防止血液中积累不必要的高浓度糖分子。
想象起来,这套系统的工作原理其实类似于我们用来熬粥的高压锅上的限压阀,它可以将锅内的气压维持在恒定范围内:气压过高,高压蒸汽可以通过限压阀排泄而出,气压过低,那么限压阀起到封闭作用、从而继续在锅内积蓄气压。
高压锅限压阀的简单工作原理
而调节“气压”的关键,就在于胰岛素。我们身体里的这套血糖稳压系统,主要就是两个蛋白质分子的作用:胰岛素(insulin)和胰高血糖素(glucagon)。
胰岛素和胰高血糖素的作用原理(绘图李欣磊)
两个分子的功能恰好相反。胰岛素的功能是血糖“减压”:当血液中葡萄糖水平过高时,胰腺上的胰岛素合成细胞——贝塔细胞(beta cell)——启动分泌程序,将富含胰岛素蛋白的囊泡释放入血液。胰岛素能够激活那些储存糖原的细胞,也就是肌肉和肝脏细胞,将血液中的葡萄糖分子大量运输进细胞、合成糖原并储存起来。这等于是在机体能量富余状态下的储备措施。
反过来,胰高血糖素的功能则是血糖“升压”:当血糖水平过低时,胰腺上的阿尔法细胞(alpha cell)分泌胰高血糖素,而它可以反胰岛素之道而行之,将糖原转化为葡萄糖并注入血液,提供更多的能量供给。
糖尿病的类型
糖尿病主要分为四型:I型糖尿病(T1DM)、II型糖尿病(T2DM)、妊娠糖尿病和特殊类型糖尿病。
T1DM的病因是人体胰腺中的β细胞受损而无法分泌足量的胰岛素,导致血糖浓度居高不下,从而出现糖尿病症状。目前主要是采用从体外补充胰岛素的方法来降低血糖浓度。但体外补充并不能让体内的β细胞自行产生胰岛素,也就不可能彻底治愈糖尿病,需要终身使用。
T2DM患者体内的β细胞能够正常分泌胰岛素,但其肌肉、脂肪、肝脏等细胞对胰岛素不敏感,细胞上的受体不能与胰岛素很好地结合,导致胰岛素不能正常发挥作用而血糖浓度升高。T2DM与生活方式密切相关,如长期饮食不健康及缺乏锻炼。治疗T2DM的关键在于改变生活方式,并辅以药物治疗。
妊娠糖尿病是指妊娠期间发生的糖尿病,是由于怀孕期间雌激素、孕激素等拮抗胰岛素的激素分泌增加,导致胰岛素绝对或相对不足所致。患者在妊娠期间,必须严格控制饮食并辅以胰岛素为主的药物治疗。患者糖代谢多数于产后能恢复正常,但将来患II型糖尿病几率会增加。
特殊类型糖尿病是人体内某一个基因“坏了”造成的,也称为单基因突变糖尿病,主要包括遗传性β细胞缺陷、胰岛疾病、内分泌疾病以及药物因素所致的糖尿病,由于发病机理的不同,多数需要使用胰岛素来治疗。
II型糖尿病病理
而我们新闻里所提到的Ⅱ型糖尿病,就是属于贝塔细胞失灵的情形——
在正常条件下(左图),胰岛素(蓝色颗粒)进入血液后,可以打开肌肉与肝脏细胞上葡萄糖通道GLUT4的大门,使得葡萄糖分子(黄色 颗粒)可以迅速进入这些细胞变成糖原。而在二型糖尿病中(右图),胰岛素虽然仍能进入血液,但是却无法激活和打开葡萄糖通道,从而使得大量葡萄糖继续滞留在血管中。
目前全球有超过3亿人罹患Ⅱ型糖尿病,但因为存在肾损伤风险,多达15%的病人不能服用一线糖尿病治疗药物二甲双胍。因此,新闻里提到的西兰花提取物治疗法无疑为这类糖尿病患者带来了希望。
虽然到目前为止,糖尿病还不可治愈,但这并不意味着治愈毫无可能,至少相比从前,我们已经有了延缓病发的方法,并且随着医疗的进步,已经有越来越多的治疗手段出现,也希望这“世界第二流行”的疾病能够早日摘下不可治愈的帽子,让人们远离病痛。
“科普中国”是中国科协携同社会各方利用信息化手段开展科学传播的科学权威品牌。
本文由科普中国融合创作出品,转载请注明出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