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医健康网

吸烟与糖尿病(吸烟与糖尿病图片)

荆医生健康科普 0
文章目录:

有糖尿病,还能抽烟喝酒吗?医生:先把“丑话”说在前头!

如果你得了糖尿病,仍然每天抽上几根烟、饭后小酌一杯,甚至逢年过节大醉一场,只能说:危险正在悄悄逼近,而你却毫无察觉。

糖尿病并非“控制一下血糖”那么简单,它牵连全身多个系统,尤其在血管、神经、肾脏方面的损害最为常见。这些并发症的出现,并不只是因为血糖高,还与生活方式息息相关。

现实生活中有不少人存在一个误区:认为只要血糖值看起来“还行”,抽烟喝酒不会有太大影响。这种想法是一种危险的自我安慰。

糖尿病患者的身体对烟酒的承受能力远低于常人,任何一次“放纵”都可能成为压垮身体的那根稻草。

吸烟对糖尿病患者的伤害可以说是“多重打击”。尼古丁会导致血管收缩,加重血液循环障碍

糖尿病本身就容易造成微血管病变,吸烟进一步使得末梢循环变差,增加下肢坏疽、截肢的风险。而且吸烟还会增加胰岛素抵抗,让本已失衡的血糖控制更加困难。

长期吸烟还会显著提高心血管疾病的发生率。糖尿病患者本就属于心梗、脑梗的高危人群,再加上烟草中的焦油、一氧化碳等物质对血管内皮的损伤,如同火上浇油

数据显示,吸烟的糖尿病患者发生心血管事件的风险,比不吸烟者高出近一倍。

而饮酒的问题同样不容忽视。很多人以为“适量饮酒有益健康”,这句话放在糖尿病患者身上完全不适用。

酒精直接影响肝脏对葡萄糖的调节能力,容易造成血糖波动。特别是在空腹饮酒时,酒精抑制肝脏释放葡萄糖的能力,极易诱发低血糖,严重者甚至可出现昏迷。

酒精也会影响药物代谢。不少糖尿病患者需要服用口服降糖药或注射胰岛素,而酒精可能增强或削弱这些药物的效果,从而导致血糖忽高忽低,不利于长期稳定控制。

很多人喝酒时喜欢“对胃好”的下酒菜,比如腌制品、红烧肉、花生米,这些食品往往高盐、高脂、高热量。

血脂和血压控制极为不利。糖尿病常常与高血脂、高血压并存,酒桌上的这些“美味”,对糖尿病患者无异于“慢性毒药”。

在临床中,常见一些患者在血糖控制不良的情况下仍旧抽烟喝酒,有的甚至在因糖尿病引发脑梗、心梗住院后,复原不久又重操旧业。

他们往往低估了自己的身体已经被糖尿病“掏空”。糖尿病并不是一夜之间让你垮掉,而是日积月累地蚕食你的健康。

需要强调的是,糖尿病是一种系统性慢性疾病,它带来的不仅仅是血糖异常,更是一连串代谢紊乱的连锁反应。抽烟喝酒,不仅会直接损伤身体各个器官,还会干扰对糖尿病的有效管理,使得并发症提前降临。

更现实的是,戒烟戒酒并非一蹴而就的事,尤其是对那些已经养成多年习惯的人。

一些患者抱着“我只抽一点”“我只喝几口”的心态,试图在享受和健康之间找平衡。但医学并不讲情面,风险是累积的,伤害是不可逆的

如果你已经患有糖尿病,那么戒烟戒酒,不是建议,而是标准治疗的一部分

目前国内外糖尿病防治指南均明确指出:吸烟者应尽快戒烟,饮酒者应控制或停止饮酒。这不是医生的“苦口婆心”,而是基于大量研究数据与临床经验的硬性要求。

一些中老年患者甚至认为“反正病已经得了,还不如活得自在点”,这种放弃式的心态实际上是对自己和家庭极大的不负责任。

糖尿病的可怕之处不在于病本身,而在于并发症的毁灭性后果。截肢、失明、透析、心梗,这些都不是危言耸听。

长期坚持健康的生活方式,是目前最有效的“药”。相比之下,戒烟戒酒不仅是成本最低的干预措施之一,收益也是最明确的。

研究证实,戒烟后不但能够改善胰岛素敏感性,还能减少心血管风险。而控制饮酒则可以避免低血糖、肝损伤等严重问题。

如果你已经感受到戒烟戒酒的难度,也不必自责。可以通过专业帮助逐步过渡,比如使用戒烟辅助工具、参与戒烟门诊,或在医生指导下调整饮食、控制饮酒频率和量。关键在于:不能放任自己继续沉溺,而是要有意识地做出改变。

对于那些血糖尚未失控的糖尿病前期人群,戒烟戒酒同样重要。糖尿病的发生往往是生活方式疾病的结果,改变生活习惯,才是从根本上翻盘的起点。

家人和朋友的理解与支持同样关键。很多糖尿病患者在家庭聚餐、朋友聚会中难以拒绝烟酒,这时候亲近人的引导和尊重,可能比医生一百句叮嘱更有效。

在现实生活中,糖尿病患者完全可以过上正常甚至高质量的生活,但前提是要主动管理健康,而不是被动接受病情发展。戒烟戒酒,就是迈出的第一步。

身体是有记忆的,你曾经对它的放纵,它不会轻易忘记。但它也有修复的能力,只要及时改变,许多损伤是可以部分逆转的。糖尿病不等于命运,而是一个警告:是时候为自己负起责任。

没有哪一口烟、哪一杯酒,值得你用生命去交换。真正的自由,是能控制自己的欲望,而不是被欲望控制。

到了这个年纪,拼的不是谁更洒脱,而是谁更长久、健康地活下去。

参考文献:

[1]中华医学会糖尿病学分会.中国2型糖尿病防治指南(2020年版)[J].中华糖尿病杂志,2021,13(4):315-409.

[2]王志刚,李玲,孙军.吸烟对2型糖尿病患者心血管系统的影响与干预[J].中华内科杂志,2023,62(1):29-34.

[3]中国疾病预防控制中心.中国成人烟草调查报告2022[R].北京:中国疾病预防控制中心,2022.

以上内容仅供参考,如有身体不适,请咨询专业医生。喜欢的朋友可以关注一下,每天分享健康小知识,做您的线上专属医师。

患上糖尿病,还在吸烟?这2个危害,你可能承受不起,尽早戒烟

本文1690字 阅读3分钟

声明:本文内容均是根据权威医学资料结合个人观点撰写的原创内容,文末已标注文献来源,为了方便大家阅读理解,部分故事情节存在虚构成分,意在科普健康知识,如有身体不适请线下就医。


如果你已经患上糖尿病,却还在吸烟,那就像脚下踩着油门,手里还在点火。

吸烟本身就对健康危害巨大,而一旦你有了糖尿病,香烟的危害会被“放大”数倍。这不是吓唬你,而是实打实的数据和医学研究告诉我们的事实。

吸烟 糖尿病 = 双重打击

糖尿病本身就让身体“脆弱”了不少。它会让血糖控制变得困难,还会悄悄伤害你的血管、神经和器官。而吸烟,恰好也是在这些地方下手。

简单地说,吸烟和糖尿病不是“两件事”,而是“同一根绳上的两个结”,它们一起拉扯你的健康,让身体更快地走向崩溃。

第一个危害:心脑血管病提前“找上门”

糖尿病人本来就容易得心脑血管疾病。高血糖让血管内壁受损,血脂紊乱,血压升高,血液变得粘稠,血管越来越狭窄。

而吸烟,正好加速这个过程。香烟中的尼古丁和一氧化碳会让血管收缩、内皮损伤,使血压升高,血液更加粘稠。

长期这样下去,很容易形成动脉粥样硬化,甚至导致心梗、脑梗、猝死等严重后果。

据《中国心血管健康与疾病报告2022》数据显示,糖尿病患者如果继续吸烟,发生心脑血管事件的风险高出不吸烟者至少50%以上。

如果你已经有糖尿病,吸烟就等于是在往已经堵塞的血管里倒油。

第二个危害:糖尿病并发症加速恶化

糖尿病最可怕的,并不是血糖高,而是它带来的各种并发症:视网膜病变、肾病、神经病变、足部坏疽……这些都是慢慢“耗掉”生命质量的杀手。

而吸烟,正是这些并发症的“加速器”。

研究显示,吸烟会让糖尿病患者的肾功能恶化得更快,更容易发展为糖尿病肾病,最终可能需要透析。

同样的,吸烟还会破坏神经系统,导致手脚麻木、刺痛感更明显,甚至出现糖尿病足,一步步走向截肢的边缘。

你可能听说过“糖尿病看脚,脚烂命先断”这句话。香烟,就是让脚烂得更早,命断得更快的那根导火索。

吸烟让药物都“白吃了”

你可能每天按时吃药、打胰岛素,控制饮食、坚持运动,以为这样就能把血糖控制住。但如果还在吸烟,很多努力都被“抵消”。

吸烟会干扰胰岛素的作用,让胰岛素抵抗加重,血糖控制更困难,同时还会影响降糖药物的代谢过程。

说得直白点,你的药效会被香烟“打折”,甚至打水漂。这不是夸张,是临床研究中的明确结论。

吸烟不是“解压”,是“透支”

很多人说,戒不掉烟,是因为有压力、情绪不好。但你有没有想过,真正让你压力越来越大、情绪越来越差的,可能就是这根烟。

吸烟不仅不会改善心情,反而会让血糖波动更剧烈。血糖不稳,情绪更不稳,形成恶性循环。

更别提,吸烟还会影响睡眠、加重焦虑,甚至引发抑郁。这些都是糖尿病人本就容易遇到的问题,香烟只会让它们变本加厉。

糖尿病患者戒烟的好处,来得比你想象得更快

你可能觉得,吸了这么多年烟,戒了也没用。其实不是这样。

据国家卫健委发布的《健康中国行动—控烟行动实施方案(2019—2030年)》,戒烟的益处几乎是“立竿见影”的:

戒烟20分钟后,心率开始恢复正常;

戒烟12小时内,血液中的一氧化碳水平下降;

戒烟几周后,血液循环和肺功能逐渐改善;

戒烟3个月以上,胰岛素敏感性可能提升,血糖控制更容易;

戒烟1年后,心脏病风险可下降一半以上;

戒烟5年后,中风风险可能接近不吸烟者。

你越早戒烟,身体就恢复得越快,血糖也就越容易控制。

真正可怕的,不是烟,是“侥幸心理”

很多糖尿病人明知道吸烟不好,但总抱着“我身体还行”“我抽得不多”“我会控制”的想法。

这种侥幸心理,其实比香烟本身更危险。因为它会让你一次次错过最好的“刹车点”。

香烟不会立刻让你出事,但它会悄悄把你推向深渊,等你发现时,已经来不及回头。

戒烟,不是“可选项”,是“必修课”

对于糖尿病患者来说,戒烟不是一句“有益健康”的口号,而是必须立刻行动的医疗建议

国家卫生健康委员会明确指出:糖尿病患者应完全戒烟,无论吸烟史长短。

戒烟,是你能为自己做的最便宜、最有效、最有回报的“治疗手段”。

你不需要花钱买药,也不用住院打针,只要熄掉香烟,就能立刻减少风险、改善状态。

给还在犹豫的你一句话

如果你已经被糖尿病困住了,就不要再给自己多加一个锁。香烟不是你的“朋友”,而是慢性杀手。

你可以控制不了糖尿病,但你能控制是否继续吸烟。而一旦你戒了这根烟,你就已经在主动掌控自己的健康。

别再等“明天”,现在熄掉手里的烟,就是你给自己身体最好的交代。


资料来源:
①. 国家卫生健康委员会.《健康中国行动(2019—2030年)控烟行动实施方案》.国家卫健委官网.2021年发布.
②. 中国疾病预防控制中心.《中国吸烟危害健康报告2020》.中国疾病预防控制中心控烟办.
③. 中国心血管健康与疾病报告编写组.《中国心血管健康与疾病报告2022》[J].中华心血管病杂志,2022,50(12):1050-1064.DOI:10.3760/cma.j.cn112148-20220906-00797.

感谢每一位关注我们的你!有你在,我们会更好!

很多糖尿病是吃出来的!8个饮食习惯让血糖飙升,最后一个真没想到

有些糖尿病是一口一口吃出来的

这8个饮食习惯让血糖越吃越高

尤其是最后一个真没想到!

8个饮食习惯让血糖越吃越高

1. 主食吃太精细

2. 红肉摄入过多

研究发现,血红素铁摄入量与糖尿病风险大致呈线性关联,每天每增加1毫克,糖尿病风险增加28%。尤其是红肉(猪肉、牛肉、羊肉),血红素铁占红肉相关2型糖尿病风险的65.6%。

3. 食盐摄入过多

研究显示,每天食盐>8克的糖尿病患者,与每天食盐≤6克与6~8克的糖尿病患者相比,平均空腹血糖、餐后两小时血糖和糖化血红蛋白均明显更高。

4. 总是暴饮暴食

5. 早餐吃得太晚

研究显示,与习惯在上午8点吃早餐的人相比,上午9点以后吃早餐的人增加59%的2型糖尿病风险。

6. 吃超加工食品

7. 把饮料当水喝

碳酸饮料中含有大量的糖分,人体摄入过多糖分后容易导致血糖迅速升高,时间长了,会出现胰岛功能下降,极易患二型糖尿病。

8. 长期饮酒习惯

这些吃法能帮助平稳血糖

1. 调整饮食顺序

注册营养师王璐2024年在科普中国刊文表示,想要控制血糖,要调整吃饭顺序。先喝点清淡的汤粥或水来占据一定的胃容量,随后吃富含大量膳食纤维没那么好消化的蔬菜,接着吃非常“扛饿”的优质蛋白质,如肉蛋等,最后再吃提供淀粉的主食。

2. 多吃硬少吃软

对于血糖控制不佳、糖尿病的朋友,优先选择质地相对干硬的食物,少吃质地柔软、糯叽叽的食物,更有利于维持餐后血糖的平稳。比如多吃“有嚼头”的窝头,少吃软乎乎的白面包;多吃硬挺筋道的面条,少吃煮到软烂、入口即化的线面等等。

3. 不要切得太碎

浙江医院内分泌科副主任医师阮园2022年指出,蔬菜能不切就不切,豆类能整粒吃就不要磨碎。蔬菜加工越细致,膳食纤维破坏就越多。建议切菜时切成长段、大块,不要切丁切末。膳食纤维是天然屏障,可以降低消化率,从而使血糖生成指数降低。

4. 急火炒少加水

食物中的淀粉颗粒在水和热的作用下,会不同程度地膨胀、破裂并分解。就像煮粥,加工时间越长,温度越高,水分越多,血糖生成指数也越高。

5. 吃饭速度放慢

进食速度直接影响食物的升糖指数,如果吃得快,肠胃消化吸收就快,血糖浓度就会在短期内迅速升高。

控制血糖,还要做好这几点

1. 运动是降糖药

《中国2型糖尿病运动治疗指南(2024版)》建议,每周进行3~7天的有氧运动,两次运动的间隔不超过2天,每次运动时间不少于10分钟,每天累计30~60分钟,每周累计至少150分钟的有氧运动。

最简单规律有氧运动举例:每周不少于3天,每天6000步的步行,每分钟60~90步,最好能达到每分钟100步。

2. 睡好觉控血糖

建议晚上11点前入睡,每晚的睡眠时间不少于7小时,7~9小时为佳。

3. 控腰围能降糖

日常一定要通过饮食和运动干预,减轻体重,缩减腰围,有助于实现空腹血糖达标。建议男性糖尿病患者腰围85厘米以下,女性腰围控制在80厘米以下。

4. 一定要戒烟

吸烟不仅是导致癌症、呼吸系统和心脑血管疾病的重要危险因素,也与糖尿病及其并发症的发生发展密切相关,吸烟尤其增加糖尿病大血管病变的发生风险。

5. 定期监测血糖

沈阳航天医院心血管内分泌科副主任医师在赵茉莉建议,健康人群从40岁开始每年检测1次空腹血糖,糖尿病前期人群建议每半年检测1次空腹血糖或餐后2小时血糖。糖尿病人必须监测血糖,常规可3个月测量一次。

转自/健康时报

来源: 中国妇女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