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医健康网

中华医学会糖尿病(中华医学会糖尿病分会专家名单)

医者老高谈科普 0
文章目录:

人不会无故患上糖尿病?研究发现:患上糖尿病,背后有6点原因

胖一点就会得糖尿病?天天吃甜食就一定会中招?年轻人是不是根本用不着担心?

这些问题你可能从来没想清楚过,直到有一天体检报告上赫然写着:空腹血糖偏高、糖化血红蛋白超标。你才意识到,原来糖尿病离我们这么近。

可问题是,有人比你胖得多,血糖却稳得像钟;有人嗜甜如命,偏偏没事;而你,平时不怎么喝饮料、不怎么吃零食,却还是“中招”了。这到底是怎么回事?

难道真的是命不好?还是说,糖尿病根本不是“突然”出现的,而是早早就埋下了伏笔?如果说每一个确诊糖尿病的人,背后都有迹可循,那到底是哪些因素,把我们一步步推向了这条看似遥远、实则很近的慢性病之路?

糖尿病,尤其是2型糖尿病,不是天上掉下来的“霉运”,也不是一顿甜点就能决定的命运。它更像是一场长期的生活积累,是你每天吃的、动的、想的、睡的,慢慢拼出来的结果。

胰岛素抵抗这个词,听起来就像某种遥远的医学术语,但其实它很可能早在你身体里悄悄酝酿了好几年。

比方说,工作压力大、睡不好觉、三餐不规律、缺乏运动……这些你以为的小事,正是它的温床。而当这种抵抗一点点累积,身体控制血糖的能力就开始告急。

有人说,我家里没人得糖尿病,我应该没事。但你知道吗?家族史的影响,并不只在于遗传,而更多隐藏在生活方式里。

如果一家人都爱吃高热量的食物,习惯久坐不动,那么你“继承”的不仅是基因,还有这种对身体极不友好的生活方式。

很多人以为糖尿病是“老年病”,年轻人压根不用担心。可现实却在啪啪打脸。近年来,年轻人患糖尿病的比例越来越高,我们甚至已经看到三十出头的上班族被确诊。

别以为年纪轻就能躲过,现代人的生活节奏和饮食结构,早就把风险悄悄推前了。

高血糖并不总是从甜食开始,更多时候,它是从“代谢紊乱”开始的。比如肚子越来越大,腰围越来越粗,体重上上下下反复波动,这些都在告诉你,身体的代谢系统可能已经亮起了黄灯。而这,恰恰是糖尿病的前奏。

有人一紧张就冒冷汗、心跳加快?有人一熬夜就头昏眼花、情绪暴躁?这些其实都跟内分泌系统有关。当身体长期处于高压、焦虑、抑郁的状态时,皮质醇这种“压力激素”就会飙升,而它恰好是诱发胰岛素抵抗的“帮凶”。

炎症反应,也是糖尿病背后一个被低估的大魔头。长期慢性、低度的炎症,可能来自肠道、脂肪组织,甚至牙龈。

你以为只是口腔问题,可能已经在悄悄干扰胰岛功能。慢性炎症在身体里像个沉默的敌人,不痛不痒,却能把整个代谢系统搅得天翻地覆。

很多人以为只要不吃糖就不会得糖尿病,真的是这样吗?其实不然。我们吃进去的高碳水化合物、油炸食品、反式脂肪,甚至是餐间不规律的饮食习惯,都在默默影响着血糖的稳定性。

而这种看似“正常”的饮食方式,恰恰是糖尿病最喜欢的温床。

肝脏脂肪沉积,也就是所谓的脂肪肝,很可能就是糖尿病的前哨战。别以为脂肪肝只是肝的事,其实它常常是胰岛素功能出问题的“信号灯”。而轻度脂肪肝,在现代人群中早就不是少数,特别是饮食油腻、缺乏运动的人群。

再说一个你可能从没想过的角度:睡眠质量。长期晚睡、睡眠不足、昼夜节律紊乱,不只是让你白天困,更可能打乱你的胰岛素分泌节奏。研究发现,睡眠紊乱和糖代谢异常之间,有着密不可分的联系。

还有一个经常被忽略的因素——药物影响。一些糖皮质激素、利尿剂、抗精神类药物等,长期使用可能会影响血糖控制。这并不是说用药一定会得糖尿病,而是在用药过程中,我们更应该关注身体的代谢变化。

还有情绪。你也许想不到,长期抑郁、焦虑、愤怒,甚至压抑自己的情绪,都可能间接影响胰岛素敏感度。一个人情绪长期处在拉扯或压抑中,身体代谢系统会变得越来越“迟钝”,而这正是糖尿病悄悄潜伏的环境。

很多人发现自己血糖升高之后才开始重视,可那时候,身体已经悄悄发生了改变。糖耐量受损,是糖尿病的前期阶段,几乎没有症状,却是个关键的转折点。这个阶段如果及时调整生活方式,是完全有可能逆转的。

但问题是,太多人在这个阶段选择了忽视。等到真正诊断为糖尿病,才追悔莫及。早期预警信号不是没有,只是我们太忙、太累、太懒得去关注。

你可能听说过“糖尿病三多一少”:多饮、多尿、多食、体重减少。但真正的2型糖尿病,在早期往往是“沉默的”。等你出现这些症状时,血糖异常可能已经持续了一段时间。

而在我们国家,糖尿病的知晓率并不高。许多人直到出现并发症,比如糖尿病视网膜病变神经病变,甚至肾功能异常,才发现问题的严重性。治疗难度和生活质量都会大打折扣。

说到底,糖尿病并不是一场“突然袭击”,而是一场漫长的“生活投票”。你每天吃的每一口饭、走的每一步路、睡的每一个小时、应对的每一个情绪,都会被身体默默记录。

与其说糖尿病是某种“病”,不如说它是生活方式失衡的一种结果。让我们回头看看这6个可能的原因——胰岛素抵抗家族倾向慢性炎症饮食习惯代谢紊乱睡眠失调——你真的一个都没踩中吗?

如果你已经在血糖的边缘徘徊,那就别再等“确诊”两个字来提醒你。生活不是等风来,是要主动掌舵。你可以从现在开始,调整饮食结构、规律运动、改善睡眠、管理情绪,甚至只是从每天多走几步、多喝点水开始。

糖尿病不是不能预防,也不是不能控制。关键是你要意识到,血糖控制不是医生的事,是你自己的事。早发现、早干预,才是对自己最负责任的方式。

声明:本文为科普内容整理,旨在传播健康知识,内容仅供学习参考,不构成医疗建议或诊断方案,如有症状请尽快前往正规医院就诊。

参考文献:

[1]中华医学会糖尿病学分会.中国2型糖尿病防治指南(2020年版)[J].中华糖尿病杂志,2021,13(4):315-409.
[2]国家卫生健康委员会.中国居民营养与慢性病状况报告(2020年)[R].
[3]胡珏,王志新.生活方式干预对糖尿病预防的研究进展[J].中国公共卫生,2022,38(1):123-127.

糖尿病不是偶然患上的,仝小林院士揭示:背后4个关键原因

在这个物质丰富的时代,糖尿病已悄然成为威胁国人健康的"隐形杀手"。根据国家卫健委2024年发布的数据,我国糖尿病患者已突破1.4亿人,且每年以惊人的8.9%速度增长!

世界卫生组织(WHO)2025年最新报告显示,全球约有5.37亿糖尿病患者,中国占比高达26%,成为名副其实的"糖尿病大国"。而更令人担忧的是,60岁以上人群的患病率高达27.8%

中国医学科学院2024年发布的《中国糖尿病防治蓝皮书》揭示,我国糖尿病前期人群已超过3.8亿,这意味着近4亿人正处于糖尿病的"门槛"上。这些数字背后,是无数家庭的健康隐忧和经济负担

糖尿病真的是"命中注定"吗?著名的中医专家、中国工程院院士仝小林教授给出了否定答案。他通过多年临床研究发现,糖尿病并非偶然患上,而是由生活方式遗传因素环境影响年龄变化四大关键因素共同作用的结果。

第一个关键原因:不良生活方式是糖尿病的"推手"。仝小林院士指出,现代人的饮食结构极度不合理,高热量、高脂肪、高糖分食物摄入过多。一项涉及18,293名中国成年人的追踪研究表明,每天摄入超过50克精制糖的人群,其糖尿病风险比正常人高出68%

特别值得警惕的是,看似健康的果汁和"无糖食品"同样暗藏风险。市面上多数果汁含糖量惊人,一杯300ml的"鲜榨果汁"含糖量可达39克,相当于8块方糖!而所谓"无糖食品"往往添加了大量代糖,长期食用同样会扰乱人体胰岛素敏感性

缺乏运动是另一大风险因素。国家体育总局2024年的调查显示,我国60岁以上人群中,坚持每周运动3次以上的仅占23.7%。而医学研究证实,每周至少150分钟中等强度运动可降低糖尿病发病风险46%老年人只需每天散步30分钟,就能显著改善胰岛素敏感性

第二个关键原因:遗传因素不容忽视。中国医学科学院遗传学研究所的数据表明,如果父母一方患有2型糖尿病,子女患病风险为38%;若父母双方均患病,子女患病率高达60%。这是因为某些与胰岛素分泌胰岛素抵抗相关的基因变异可能会代代相传。

遗传并不意味着命运无法改变。仝小林院士强调:"基因决定了可能性,生活方式决定了现实。"一项追踪5,126名有糖尿病家族史的人群研究显示,坚持健康生活方式的高遗传风险人群,其糖尿病发病率比不注意生活方式的低遗传风险人群还低18.3%

第三个关键原因:环境污染的隐形危害。近年来,科学家发现环境污染与糖尿病的关联日益明显。2023年发表在《柳叶刀》上的研究显示,长期暴露于PM2.5浓度每立方米增加10微克的环境中,糖尿病风险增加27%

更令人担忧的是,某些内分泌干扰物,如塑料中的双酚A(BPA)、农药残留等化学物质,可干扰人体胰岛素信号通路。中国疾控中心的检测显示,市售塑料食品容器中,约78.4%含有不同程度的BPA,这些物质可能是糖尿病高发的"隐形推手"。

第四个关键原因:年龄相关因素。随着年龄增长,人体胰岛β细胞功能自然衰退,胰岛素敏感性降低。研究表明,从40岁开始,人体胰岛素敏感性平均每10年下降约14%。到70岁时,健康老人的胰岛素分泌能力比年轻人低约30%

仝小林院士形象地比喻道:"胰岛就像一个勤劳的工厂,年轻时工人多、效率高,随着年龄增长,工人逐渐减少,工作效率下降。如果我们还像年轻时那样大吃大喝,就等于给老化的工厂增加了过重负担,故障自然就来了。"

面对这四大风险因素,我们究竟该如何有效预防糖尿病呢?仝小林院士提出了三点关键建议:

调整饮食结构至关重要。采用"三低一高"饮食原则:低糖、低盐、低脂、高纤维。每餐碳水化合物控制在总热量的45-60%,膳食纤维每天至少25克特别提醒,糖友应养成"先吃菜后吃饭"的习惯,这样可以减缓餐后血糖上升的速度,降低血糖峰值约18%

建立科学运动习惯。仝小林院士特别推荐"1-3-5-7"运动法则:每天运动至少1次,每周运动至少3天,每次持续至少5分钟,每周累计至少7千步。研究证明,即使是简单的太极拳,每天坚持30分钟,8周后可使空腹血糖平均下降0.8mmol/L,糖化血红蛋白下降0.9%

第三,重视精神调养长期的心理压力会导致皮质醇等应激激素水平升高,干扰胰岛素正常工作。哈佛大学的研究显示,长期处于高压状态的人群,糖尿病风险比普通人高45%。仝小林院士建议每天进行15-20分钟的冥想或深呼吸,这能使血糖平均降低0.3-0.5mmol/L

仝小林院士还特别提醒,对于已经确诊的糖尿病患者,切勿盲目相信"偏方秘方",一定要在医生指导下规范用药。科学证明,早期有效控制血糖,可将糖尿病并发症风险降低53%

中医在糖尿病防治中也有独特优势。仝小林院士在临床实践中发现,根据"辨证论治"原则,针对"气阴两虚"、"阴虚热盛"等不同证型,辅以中医调理,可使血糖控制达标率提高37.6%

糖尿病并非命中注定,它是多种因素长期作用的结果。了解这四大关键原因,从日常生活的点滴做起,才能真正筑起健康的"防糖墙"。正如仝小林院士所言:"预防胜于治疗,生活方式是最好的药方。"

让我们从今天开始,用科学的态度和健康的习惯,为自己和家人守护"甜蜜"人生!

参考文献:
《中国糖尿病防治指南(2024版)》中华医学会糖尿病学分会
《生活方式干预对糖尿病防控的影响》中国疾病预防控制中心慢病中心
《环境污染与代谢性疾病关联研究进展》中国科学院上海生命科学研究院

好消息:中国医生成功突破糖尿病治疗\u0026#34;瓶颈\u0026#34;,创新疗法已获批临床

当53岁的刘先生第12次因糖尿病并发症住院时,一位医生轻声告诉他一个令人振奋的消息:"您或许可以参与一项全新的临床试验,这项由中国医生自主研发的创新疗法有望从根本上改变糖尿病的治疗方式。"在中国,像刘先生这样的糖尿病患者已超过1.4亿,这一数字相当于整个日本的人口总量,而且每年仍以约300万人的速度增长。

近日,国家药品监督管理局批准了一项由中国科研团队自主研发的糖尿病创新疗法进入临床试验阶段,这被视为中国在糖尿病治疗领域的重大突破。与传统的药物控制方法不同,这项创新疗法着眼于修复胰岛β细胞功能,有望从根源上解决糖尿病问题,而不仅仅是控制症状。

在北京协和医院内分泌科主任张教授的实验室里,我看到了一组令人惊讶的数据:通过这项新疗法处理过的实验小鼠,其胰岛素分泌量比对照组提高了78%,空腹血糖水平下降了63%。"过去20年,全球糖尿病治疗几乎都停留在控制血糖层面,很少有人能真正解决胰岛细胞功能衰退的根本问题。"张教授指着显微镜下那些被标记为绿色荧光的胰岛β细胞说道。

糖尿病被誉为"不死的癌症",其治疗长期面临三大瓶颈:一是药物只能控制而非根治;二是治疗依从性差,全国糖尿病达标率仅为15.8%;三是并发症多且重,每年因糖尿病并发症致残致死的人数超过30万。传统观念认为,一旦胰岛β细胞大量损伤,几乎不可能再生,患者只能终身服药。然而,这项由中国医生领衔的创新疗法挑战了这一医学定论,它通过靶向调节自噬信号通路,激活残存胰岛β细胞的修复能力,同时诱导胰腺前体细胞分化为新的胰岛β细胞。

在广州中山大学附属第一医院的一间特殊实验室里,我见证了这项技术的神奇之处。技术负责人李博士展示了一组特殊的人源化小鼠实验:这些小鼠移植了人类的糖尿病模型胰腺组织,经过新疗法治疗后,胰岛β细胞数量增加了56%,胰岛素分泌功能恢复了67%。"比起单纯降血糖,我们的目标是让患者的胰腺重新'学会'分泌足够的胰岛素,从根本上解决问题。"李博士说。

这项创新疗法的关键在于其独特的"双靶点"机制:一方面通过特异性激活Pdx1和Ngn3等转录因子促进胰岛β细胞再生;另一方面通过调节mTOR信号通路保护现有β细胞免受高糖毒性损伤。上海交通大学医学院附属瑞金医院王主任评价道:"这是一个非常聪明的思路,既'修复旧的'又'制造新的',从两个方向同时解决问题。"

值得注意的是,中国在这一研究领域的突破并非偶然。近十年来,中国在糖尿病基础研究领域的论文数量增长了650%,国际影响力显著提升。2023年,中国糖尿病研究相关论文首次在全球总量中占比超过28%,其中高被引论文占比达到22%。这些数据背后反映的是中国医学科研实力的整体崛起

一项基于1253位2型糖尿病患者的回顾性研究显示,中国糖尿病患者面临的最大问题不是没有药物,而是长期治疗依从性差,约83%的患者会在诊断后5年内出现不同程度的用药中断或不规律。而新疗法一旦成功,预计可将治疗频次从"每天多次"降低至"每月1-2次",极大地提高患者依从性。

从历史视角看,糖尿病治疗已经历了几次重大革命:从1921年胰岛素的发现,到1950年代口服降糖药的问世,再到近年来GLP-1受体激动剂的应用。而当前这项中国医生主导的创新疗法,有望成为继胰岛素之后最重要的糖尿病治疗里程碑。正如哈佛大学医学院的一位糖尿病权威专家在评价这项研究时所说:"这或许是近50年来糖尿病治疗领域最有前景的突破之一。"

这项研究还打破了一个长期以来的治疗误区——认为糖尿病是一个不可逆的慢性进行性疾病。最新研究表明,在疾病早期和中期,胰岛β细胞的功能损伤很大程度上是可逆的,关键在于能否找到正确的"修复开关"。中国科研团队正是找到了这个关键开关。

更令人欣喜的是,根据初步数据,这项新疗法在安全性方面表现出色。与市场上一些降糖药物可能导致的低血糖、体重变化等不良反应相比,新疗法在动物实验中几乎没有显示明显毒副作用。"我们通过精准调控内源性修复机制,避免了过度干预带来的副作用,"研究团队成员解释道,"这就像是用钥匙打开了身体自我修复的大门,而不是强行闯入。"

对于广大糖尿病患者来说,这项创新疗法不仅意味着治疗方式的变革,更可能带来生活质量的根本改善。根据国家糖尿病医疗数据中心统计,一位糖尿病患者平均每年需花费1.2万元用于疾病治疗,其中药物费用约占60%。若新疗法能成功转化为临床应用,预计可降低患者终身治疗成本约35%-42%

天津医科大学代谢病研究中心赵教授特别强调了这项技术的临床前景:"虽然目前仍处于临床试验阶段,还需2-3年的时间验证其在人体中的有效性和安全性,但从目前的数据来看,我们有充分理由保持乐观。特别是对于那些刚刚确诊不久、胰岛功能尚未严重损害的患者,这项技术可能带来疾病进程的根本性改变。"

需要注意的是,即使这项新疗法未来获得成功,良好的生活习惯仍然是预防和控制糖尿病的基础。研究显示,合理饮食和规律运动可以提高新疗法的效果达25%以上。因此,患者不应将希望完全寄托于药物治疗,而是应当将其视为综合管理方案的一部分。

任何重大医学突破都需要经过严格的临床验证才能最终造福患者。目前,这项创新疗法已在北京、上海、广州等多家三甲医院启动Ⅰ期临床试验,预计将招募120名志愿者。如果一切顺利,该疗法有望在2027-2028年获批上市。对于数以亿计的中国糖尿病患者及其家庭而言,这无疑是一个值得期待的好消息。

糖尿病并不可怕,可怕的是对疾病的放任不管。随着这项创新疗法的推进,我们有理由相信,未来的糖尿病治疗将不再局限于控制症状,而是能够从根本上修复和重建患者自身的胰岛功能。这一天也许比我们想象的要近得多。你身边有糖尿病患者吗?或许这个好消息正是他们所需要的希望之光。

(声明:本文内容均是根据权威医学资料结合个人观点撰写的原创内容,文章开头已标注文献来源。本文意在科普健康知识,如有身体不适,请及时寻求线下医师帮助。别忘了点赞转发给家人朋友,喜欢的朋友可以关注一下,每天分享健康小知识,做您的线上专属医师。)

参考文献:《中国2型糖尿病防治指南(2022年版)》中华医学会糖尿病学分会. 《中国糖尿病患者胰岛功能保护策略专家共识》中国医师协会内分泌代谢科医师分会. 《自噬调控与胰岛β细胞功能的研究进展》中华内分泌代谢杂志.2023;39(1):76-80. 《糖尿病治疗新靶点研究现状及展望》中国糖尿病杂志.2024;32(2):105-10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