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华医学会糖尿病学会(中华医学会糖尿病学分会委员)
糖尿病降血糖其实很简单:6个习惯学会,血糖稳稳的
吃得比别人少,喝水都怕甜;天天比别人早睡,走路比别人多;药没少吃,血糖还是不听话。难道糖尿病就只能这样天天提心吊胆地活着?
你有没有过这样的瞬间:饭前血糖刚测还好好的,吃了点米饭,两个小时一测,直接上天,仿佛身体根本不接收你的努力;控制饮食控制到朋友聚餐都不敢参加。
结果别人胡吃海喝却比你还健康;医生说要多运动,可你已经每天走八千步了,还要怎样?是不是该怀疑人生了?
很多人以为糖尿病控制血糖,就是靠吃药、打针、少吃糖。可真相是,血糖波动,往往不是因为你吃多了糖,而是你没掌握身体的“节奏”。你以为是饮食出了问题,可能其实是生活习惯没对上。你以为是运动强度不够,其实是方式出了偏差。
糖尿病不是靠“忍”活下来的,不是每顿饭都要精打细算到一粒米,而是要活得有弹性、有智慧。我们不是要当“血糖的奴隶”,而是要学会做它的主人。
说到底,稳定血糖这件事没你想的那么复杂,关键在于那几个你每天都在做,却没做对的小动作。今天我们就来把这几个“习惯漏洞”捋顺了,用最简单的方法,给胰岛素减负,让血糖自己乖乖听话。
先从吃饭这件事说起。很多人只关注吃什么,其实更重要的是怎么吃。你是不是一吃就吃快,饭一端上来,三口两口下肚?这样最容易把血糖指数冲上去。
吃饭快的人,胃还没传递饱腹信号,大脑就以为你饿得不行,结果胰岛素来不及反应,血糖蹭蹭往上飙。进食速度,在控糖这件事上,比你吃了一块蛋糕还重要。
试着每口饭多咀嚼几下,细嚼慢咽不是老年人的专利,是糖尿病患者的护身符。你给身体时间,它才能给你反馈。吃慢一点,餐后血糖也能少一点波动。
再来说吃饭的顺序。大部分人都是米饭、面条先上,菜是“配角”,结果不知不觉就吃进太多碳水化合物。正确的顺序应该是:先吃菜,再吃蛋白质,最后才是主食。为什么?纤维先垫底、蛋白质稳定节奏,主食最后上场,升糖速度就慢了。
有个细节特别容易被忽略:你吃饭的时候,是不是总喜欢配点汤?尤其是米饭+热汤,入口顺滑,胃里却炸锅。热汤让食物更快被吸收,血糖反应也更强烈。如果真的想喝汤,那也请等饭吃完再喝,别让汤把碳水推得更快。
除了吃,睡眠也在影响血糖你知道吗?有人觉得熬夜只会让人困,其实它也让你的胰岛素抵抗加重。晚上11点之后睡觉的人,第二天早上空腹血糖常常偏高。
因为身体在应激状态下,容易释放更多皮质醇,这种激素会让血糖“自作主张”地上涨。
稳定血糖的第一步,就是稳定作息。不是让你跟鸡一起睡觉,而是建议你别跟手机死磕到凌晨两点。规律的生物钟,才是对抗糖尿病的底气。睡眠质量,比你吃什么更能决定血糖的基线。
再说运动。很多人以为走路就是万能的控糖运动,但你有没有注意过,走路的时间点也很关键?
比如饭后半小时走一走,效果远大于早上空腹走一万步。为什么?因为饭后是血糖上升期,这个时候运动,能更好地帮助肌肉利用葡萄糖,起到“拦截”作用。
而空腹运动,反而容易让肝糖原释放过多,血糖不降反升。聪明的人不拼步数,不拼汗水,而是拼“时机”。饭后的20分钟到60分钟,是最值得你动一动的黄金时间段。
说到这里,不得不提水。水在控糖这件事上,真的比你想象中重要。很多人以为只要不喝甜的饮料就行了,但关键问题是,你喝水够吗?
水不够,血液浓度高,血糖自然也容易偏高。身体缺水时,容易让糖分在体内“停滞”,加重代谢负担。
每天喝够1500毫升到2000毫升的水,是最基础的要求。别等到口渴才想起来喝,那时候身体已经开始报警。水分摄入的节奏,决定了你血糖的流动速度。
再一个被很多人忽略的点是情绪。你可能没想过,情绪也会影响血糖波动。一次争吵、一次焦虑、一个坏消息,都会让肾上腺素激增,刺激肝脏释放更多葡萄糖。结果是:你没吃糖,血糖却飙高了。有没有觉得自己“白控制”了?
所以说,学会控制情绪,比吃少一口米饭还重要。不是让你变佛系,而是别让情绪绑架身体。适当的深呼吸、放松、转移注意力,这些小技巧,都是日常血糖调节的“缓冲器”。
还有一个细节常常被忽略:早餐结构。很多人早餐就吃点稀饭、馒头,配个咸菜,一看就“升糖套餐”。其实早餐是一天中对血糖最敏感的时间段,如果你早餐吃得“空”,血糖就容易忽上忽下。
试着给早餐加一点蛋白质,比如鸡蛋、豆制品,再来点膳食纤维,比如蔬菜或粗粮。这样搭配下来,不仅让血糖更平稳,还能减少中午前的饥饿感。别让早餐毁了一整天的血糖。
最关键的一点是坚持。很多人刚开始信心满满,三天后就恢复老样子。
你血糖管理不是短跑,是马拉松。它需要你在不知不觉中,把好习惯变成肌肉记忆。
控制血糖不是为了“活得像个病人”,而是为了“活得像个正常人”。不内耗,不焦虑,吃得下,睡得好,偶尔还能来一碗热干面,但吃完知道怎么调节。这才是糖尿病患者真正想要的生活。
你不需要成为健康专家,也不需要变成“控糖机器”。你只需要用对方法,把这几个生活习惯调一调,血糖自然就会稳稳的。
别再盯着血糖仪发呆了。从今天开始,吃饭慢一点,顺序调一调;饭后动一动,水多喝一点;早点睡,别较劲;情绪稳,早餐稳。你会发现,糖尿病也不过如此。
声明:本文为科普内容整理,旨在传播健康知识,内容仅供学习参考,不构成医疗建议或诊断方案,如有症状请尽快前往正规医院就诊。
参考文献:
[1]中国糖尿病防治指南(2020年版).中华医学会糖尿病学分会.
[2]国家基本公共卫生服务规范(第三版).国家卫生健康委员会.
[3]糖尿病膳食与营养管理共识.中华内分泌代谢杂志,2021,37(5):361-372.
著名院士贾伟平提醒:糖尿病给过这几次控制机会,需抓住机会!
在喧嚣的都市生活中,糖尿病如同一位"沉默的杀手",正悄然侵蚀着数以亿计人的健康。
中国工程院院士、上海交通大学医学院附属瑞金医院贾伟平教授近期再次发出警示:糖尿病实际上给了人们5次控制机会,但多数人却视而不见。这些机会就像生命中的岔路口,一旦错过,健康将面临不可逆的损害。
根据《中国糖尿病防治蓝皮书(2022)》数据显示,我国糖尿病患病率已达12.8%,患病人数超过1.4亿。更令人担忧的是,前期糖尿病患者约有3.5亿人,这意味着每3个中国成年人中就有1人面临糖尿病威胁。而糖尿病的可怕之处,不仅在于疾病本身,更在于其引发的一系列并发症。
贾伟平院士指出,糖尿病并非突然出现,而是经历漫长的发展过程。在这个过程中,身体会不断发出警告信号,这正是我们应该把握的控制机会。
第一次机会出现在基因层面。研究表明,如果父母双方都患有糖尿病,子女患病风险高达50%。北京大学公共卫生学院2023年发表的研究表明,家族史阳性者即使BMI正常,也比无家族史者患糖尿病风险高1.8倍。知晓自己的家族疾病史,便是掌握了第一次预防机会。
我国著名内分泌学家贺林教授曾在《中华医学遗传学杂志》中强调:"了解家族遗传背景是预防糖尿病的第一道防线,这不仅是医学问题,更是一种责任。"现实生活中有多少人真正了解自己三代以内的健康状况?又有多少人因为这种了解而改变自己的生活方式?
第二次机会体现在身体形态变化上。中国疾病预防控制中心营养与健康所的数据表明,腰围每增加5厘米,2型糖尿病风险增加约87%。特别是当出现"苹果型"身材——腹部脂肪堆积时,这已经是身体发出的明确警告。
中南大学湘雅医院内分泌科主任谭永红教授曾生动地比喻:"腹部脂肪就像一个活跃的'内分泌器官',源源不断地分泌有害物质,干扰胰岛素的正常工作。"我们的社会却常常美化肥胖,将其视为"福相",这种文化误区无疑为健康埋下了隐患。
第三次机会表现为代谢指标的异常。当空腹血糖达到5.6-6.9mmol/L时,就已进入"糖尿病前期"阶段。2021年《中华内分泌代谢杂志》发表的研究显示,糖尿病前期患者如果不干预,5年内约25%-40%会发展为真正的糖尿病。
这个阶段恰如黄昏与黑夜之间的微妙时刻,还未完全陷入疾病的深渊,却已站在了悬崖边缘。贾伟平院士的研究团队发现,这一阶段通过生活方式干预可使糖尿病发生风险降低58%,远高于药物干预的31%。
第四次机会是在确诊糖尿病早期。此时血糖虽已超标,但身体器官尚未受到明显损害。中华医学会糖尿病学分会数据显示,糖尿病确诊后5年内是控制并发症的"黄金期"。
然而现实却极为残酷,我国糖尿病患者血糖达标率仅为36.5%,远低于发达国家的50%-60%。正如贾伟平院士所说:"许多患者得知确诊后,不是积极应对,而是陷入恐慌或否认,错过了最佳控制时机。"
第五次机会是在并发症早期。即使出现轻微的眼底病变、微量蛋白尿等早期并发症,积极干预仍能阻止或延缓疾病进展。但遗憾的是,大多数患者直到明显不适才就医,此时已错过了逆转的可能。
上海市糖尿病研究所2022年的调查显示,仅有23%的糖尿病患者定期进行并发症筛查,而在并发症早期采取积极措施的患者比例更低。这种"等不舒服了才看医生"的被动应对方式,实际上是在与健康赌博。
糖尿病防控的核心在于把握这五次机会,尤其是前三次。《中国居民膳食指南(2022)》建议,每天摄入25-30克膳食纤维,而我国居民实际摄入量仅为约10克。这一巨大差距反映了我们饮食结构的失衡。
中国营养学会研究表明,增加150克全谷物和50克豆类的日常摄入,可使2型糖尿病风险降低约30%。而每周进行150分钟中等强度有氧运动,可提高胰岛素敏感性达40%。
中国医师协会内分泌代谢科医师分会会长纪立农教授指出:"不要低估小变化的力量。每天步行30分钟,少吃一碗米饭,长期坚持下来就是健康的积累。"
贾伟平院士的警示并非危言耸听。在他参与的"中国大庆糖尿病预防研究"中,通过饮食控制和运动干预,参与者的糖尿病发病率降低了43%,而这种预防效果甚至在干预结束20年后仍然存在。
反观我们的日常生活,高糖、高脂、高盐食品比比皆是,久坐不动成为常态,熬夜、压力大更是加速了健康的消耗。我们常常为事业、为家庭忙碌,却忘了没有健康,一切都将成为空谈。
健康不是一蹴而就的结果,而是日复一日选择的累积。每一次选择喝白水而非含糖饮料,每一次选择步行而非乘车,每一次选择早睡而非熬夜,都是在为健康储蓄。
正如《柳叶刀·糖尿病与内分泌学》中指出的:"预防胜于治疗不仅是医学格言,更是经济学真理。"美国疾病控制与预防中心数据显示,糖尿病前期患者每投入1美元用于生活方式干预,可节省5.7美元的未来医疗支出。
中国古人云:"病已成而后药之,犹斗已败而后求助,不亦晚乎?"这一古老智慧与现代医学理念不谋而合。在经济高速发展的今天,我们应当重拾这种防患于未然的健康智慧。
贾伟平院士的五次机会理论提醒我们,健康掌握在自己手中。它不是医院里的救治,而是厨房里的一勺油,跑道上的一滴汗,枕头上的一小时安眠。
每个人都应该成为自己健康的第一责任人,主动把握这五次机会,而不是被动地等待疾病来敲门。如此,才能真正实现"上医治未病"的健康理想。
以上内容仅供参考,如有身体不适,请咨询专业医生。喜欢的朋友可以关注一下,每天分享健康小知识,做您的线上专属医师。
参考文献:
1. 中华医学会糖尿病学分会.中国2型糖尿病防治指南(2020年版).中华糖尿病杂志,2021,13(4):315-409.
2. 贾伟平,纪立农等.中国糖尿病防治蓝皮书(2022).中国医学科学院出版社,2022.
3. 国家卫生健康委员会疾病预防控制局.中国居民膳食指南(2022).人民卫生出版社,2022.
多吃5类食物,不仅血糖好,吃得饱,还不胖!居然还有糖友不知道
►
本文1805字 阅读3分钟
声明:本文内容均是根据权威医学资料结合个人观点撰写的原创内容,文末已标注文献来源,为了方便大家阅读理解,部分故事情节存在虚构成分,意在科普健康知识,如有身体不适请线下就医。
张阿姨今年62岁,查出2型糖尿病已经5年了。平时她特别注意控制饮食,白米饭不敢多吃,水果也是一小口一小口地尝。但是血糖依旧忽高忽低,人也越来越瘦、没精神。
“我是真的不知道还能吃点啥了。”
其实,糖尿病饮食控制不是“不吃”,而是“吃对”。吃得对,不仅血糖稳,还能吃得饱、不挨饿,关键是还不胖!
那到底该吃什么?今天这篇文章,我们就来揭开谜底。5类食物,糖友可以大胆吃,控糖、饱腹、控体重三不误!
很多糖友一听说“要控糖”,第一反应就是:少吃、忌口、饿着。
但你知道吗?过度节食反而容易让血糖波动更大。
2020年《中国2型糖尿病防治指南》明确指出,糖尿病患者每日总热量摄入要合理,不建议盲目节食。过低的能量摄入会造成低血糖、营养不良,还可能导致基础代谢率下降,反而更难控制体重。
所以,吃得营养、吃得均衡、吃得聪明,比“吃得少”更重要。
1. 低升糖指数(GI)粗粮:控糖的底气来了
血糖升得快不快,关键看“升糖指数”(GI)。GI越低,升糖越慢,血糖就越稳。
像燕麦、荞麦、糙米、藜麦等粗粮,GI值普遍在55以下,比白米饭要“温和”得多。
而且这些粗粮富含膳食纤维,能延缓胃排空速度,让你吃得更饱、更久,不容易饿。
但注意,粗粮也不是吃得越多越好,一般建议每天占主食的1/3~1/2,搭配细粮吃,肠胃更好受。
2. 富含优质蛋白的食物:稳血糖的“隐形高手”
别小看蛋白质,它不光是“健材”,还能延缓碳水吸收速度,减少餐后血糖波动。
研究显示,增加膳食中的优质蛋白摄入可降低2型糖尿病患者的餐后血糖水平(中国营养学会,2022年)。
优质蛋白来源包括:鸡蛋、低脂奶、豆制品、鱼、瘦肉。
尤其推荐豆腐、豆浆、毛豆等大豆制品,既控糖、又护心血管,对糖尿病并发症有预防作用。
3. 高纤维蔬菜:天然的“血糖刹车器”
蔬菜是糖友餐桌上最不能少的一类。
尤其是绿叶菜、十字花科蔬菜(如西兰花、卷心菜)、茄子、苦瓜、黄瓜等,热量低、GI低、富含可溶性膳食纤维。
膳食纤维能形成凝胶状物质,包裹糖分,延缓吸收,减缓血糖上升速度。
而且蔬菜体积大、能量少,吃多了也不容易发胖,还能增加饱腹感,减少主食摄入。
建议每顿至少吃一拳头以上的蔬菜,最好是煮、蒸、炒,少放油。
4. 低糖水果:糖友也可以有“甜头”
很多糖友“谈水果色变”,其实没必要。
水果确实含糖,但不是所有水果都“升糖快”。
比如柚子、蓝莓、草莓、桃子、苹果、猕猴桃等,GI值低于55,适量吃没问题。
关键在于——吃对时间、吃对量。
建议:
在两餐之间吃,避免与主食同时吃;
每次控制在一个拳头大小的量;
避免果汁、果干、香蕉、榴莲等高糖水果。
5. 坚果种子类:小身材,大能量
别看坚果小,它们可不简单。
像核桃、杏仁、亚麻籽、奇亚籽、南瓜子等,富含健康脂肪、膳食纤维和微量元素,对控制血糖、改善胰岛素敏感性都有好处。
一项发表于《糖尿病护理》杂志的研究发现:每天适量摄入坚果可降低2型糖尿病患心血管事件风险。
当然,坚果热量高,建议糖友每天吃一小把(约15g),最好选原味、不加盐的。
1. 主食分散吃,别一次吃光
把主食分成两份,一份餐前吃,一份餐后30分钟吃,可有效降低餐后血糖峰值。
2. 每餐先吃菜,再吃肉,最后吃主食
“吃饭顺序”也能控糖?没错!先吃蔬菜和蛋白质,能形成“屏障”,延缓糖分吸收。
3. 烹饪方式要“稳”,油炸红烧不如蒸煮炖
低油、低盐、低糖是基本原则。蒸、煮、炖、凉拌是糖友首选。
4. 每天三餐定时定量,别饿一顿饱一顿
血糖最怕“大起大落”,规律饮食是基础保障。每餐吃七八分饱就好。
糖尿病不是“吃出来的”,但却可以“吃好来控”。
很多糖友一控制饮食就走极端,其实只要吃得科学,一样能吃得香、吃得饱、血糖稳、体重不飙升。
不要再纠结“这能不能吃”,而要多想“怎么吃才聪明”。
从今天开始,试着把这5类食物加进日常餐桌,配合规律生活,你会发现,控糖其实没有那么难。
参考资料:
[1] 《中国2型糖尿病防治指南(2020年版)》. 中华医学会糖尿病学分会
[2] 中国营养学会.《中国居民膳食指南(2022)》
感谢每一位关注我们的你!有你在,我们会更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