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医健康网

糖尿病 尿起泡(糖尿病尿起泡沫是什么原因)

糖尿病大讲堂 0
文章目录:

糖尿病脚起泡处理方法 糖尿病注意的地方

糖尿病脚起泡处理方法 糖尿病注意的地方

糖尿病脚趾起泡的时候,很可能是由于神经营养障碍导致的。由于神经营养的问题,引起包皮的营养损伤。所以导致细胞坏死,然后就接着引发了水泡的发生,得了糖尿病之后,我们应该注意自己的健康,如果有不舒服应该及时的吃药治疗。生活中,我们都知道糖尿病是一种让人非常痛苦的疾病,糖尿病一般都出现在老年人的身上,人老了以后,人体系统的损失容易导致各种疾病的发生,糖尿病就是其中的一种。得糖尿病的人胖人比较多,胖子的糖尿病的几率更大,如果我们得了糖尿病,以后应该及时的处理和治疗,不然可能会引发生命危险。那么,糖尿病脚起泡处理方法有哪些?

糖尿病脚趾起泡的时候,很可能是由于神经营养障碍导致的。由于神经营养的问题,引起包皮的营养损伤。所以导致细胞坏死,然后就接着引发了水泡的发生,得了糖尿病之后,我们应该注意自己的健康,如果有不舒服应该及时的吃药治疗。这样有利于更快的恢复病情。

1,糖尿病中脚起泡的原因是由于皮肤和血液之间的关系导致的,可能在糖尿病比较严重的情况下,组织细胞内的新陈代谢活跃,加大,导致皮肤的代谢异常,然后皮肤的营养受到损伤,引起了皮肤底层的液化性变强,导致水疱的发生。糖尿病的患者和肾病的患者都可能引起身体某些元素的流失,在这些元素流失之后,就可以引起水疱,或者是其他症状的出现,所以我们要及时治疗,以防止出现比较大的疾病。

2,小水泡一般不需抽液给予无菌纱布包扎,微循环改善后可自行吸收,水泡干枯后形成的痂皮,利用其保护作用可预防感染,任其自然脱落,切勿剥脱。保持水泡部清洁,对紧张性水泡避免切开,在无菌操作下抽取渗液,预防继发感染。水疱未破者,温水泡脚每晚1次,促进血液循环。水疱破溃者应保持创面清洁,用支被架支起盖被.经常更换体位,抬高患肢,避免破溃处受压。注意观察其它部位有无水疱形成,以便及时处理。若水疱周围出现红肿热痛,应给予抗生素治疗,控制感染的发生。

3,糖尿病患者平时应该注意自己的个人健康,注意自己的饮食健康均衡膳食,有利于减少其他疾病的发生,如果在情况比较严重的情况下,应该及时到医院检查治疗,用药物辅佐治疗,可以更快的恢复,达到更好的效果,在平时应该少抽烟,少喝酒,不吃辛辣刺激的食物,这些都可能导致其他病毒的复发,因为糖尿病患者对饮食是比较讲究的,所以我们讲应该注意平衡膳食,注意个人卫生,一定要少吃糖,少吃盐,这些都有利于减少糖尿病的发生。

最后我们提示大家,在日常生活中应该注意自己的身体健康,如果有不舒服的症状,及时到医院检查治疗,特别是有糖尿病的患者,如果一旦出现了外表的症状可能就是人体的系统内部没有调理好,或者是自己没有注意自己的饮食。我们应该注意自己的饮食,不吃辛辣刺激的食物,均衡膳食,平时要注意个人卫生,定时的洗脚或者是洗澡,多吃一些蔬菜蔬菜,可以补充很多需要的营养物质,这样可以减少其他疾病的发生。

糖尿病患者脚上起水泡要小心,否则感染了后果很严重

脚上起水泡在我们生活中很常见,比如穿新鞋就可能磨出水泡,特别普通的一件事。但是,如果是一个糖尿病患者,可要小心了,因为水泡很有可能会发展成严重的糖尿病足,这可不是吓唬你们。

比如江苏南京的张某某,右脚大脚趾出现像绿豆大小的水泡,也没什么症状,不疼不痒。但是,去了医院处置之后就开始感染,给予抗生素、活血化瘀、局部清创等对症治疗。遗憾的是创面仍在扩大,并伴有剧烈疼痛。原本想准备在另一家医院做下肢血管支架手术,被告知不符合条件,建议截肢。

看看,一个水泡竟然要截肢,是不是很不可思议?这就是糖尿病伤口的特点,只要治不好,大部分会加重。不过,病人并没有真正到要截肢的地步,只是大脚趾已经完全坏死保不了,但是脚没问题。

那么,糖尿病人脚上起水泡为什么会发展成严重的糖尿病足?糖尿病伤口本身就好得慢,水泡中的液体营养物质比较丰富,有利于病菌的滋生与繁殖。下肢血管再不好,加上错误的治疗方法,危险就更大。所以,糖友出现水泡,一定不能盲目涂药抹药,不能盲目治疗,应及时到专业的糖尿病足科室接受治疗,避免感染和扩散。

糖尿病人要多注意自己的尿,特别是出现泡沫时,更要遵守5个建议

尿里有泡沫,不就是尿急时冲得猛点?很多人都这么以为。但真相往往不在表面,尤其是糖尿病人,尿液里的“小泡泡”,可能藏着大麻烦。

有人血糖控制得还算凑合,体检也没啥问题,但就是发现小便总是起泡,还以为是水龙头冲击的错。可时间一长,连人也开始觉得累,眼皮沉,腿也肿了,才发现肾出了问题。

你不觉得奇怪吗?血糖没高到惊人,怎么肾先出事了?

这就像家里灯泡老闪,查电压也没问题,最后才发现是电线老化了。糖尿病也是这么回事,不是只有血糖高才危险,尿液里的变化,往往是身体“熬不住”的第一声警报。特别是那些看起来无害的泡沫尿,藏着的风险,比你想象的更深。

有研究显示,在糖尿病病人中,超三成的人在未察觉的情况下,肾功能已经开始下降。泡沫尿,就是其中一个被忽略最久,也最容易被误解的信号

而一旦肾功能开始受损,身体的代谢会被拉进恶性循环,血糖、血压、代谢三个轮子开始互相拖后腿,哪怕吃得清淡、药吃得准,也可能拦不住身体滑坡。

更棘手的是,这些泡泡往往不是天天有、时时有,它们就像一个“爱躲猫猫的小偷”,在你最不注意的时候,悄悄留下痕迹。可惜很多人看见了也不当回事,直到肾脏已经损伤得不轻,才追悔莫及。

中医讲“肾主藏精,开窍于二阴”,尿液作为肾的“窗口”,变化最能反映肾机能的风吹草动。而现代医学也早就揭示,尿中泡沫常常来自蛋白质的漏出,这说明肾小球的滤网出了问题,蛋白开始从尿里流失。

正常的肾,就像细密的纱窗,能把有用的东西留下。但糖尿病让这层“纱窗”变得粗糙、漏洞百出,蛋白就这么漏了出去。

你想想,血里的蛋白是干嘛的? 它是身体功能的“工兵”,参与修复、运输、维持渗透压,一旦大量流失,人就开始乏力、水肿、免疫力下降。

更别提,蛋白漏得越多,肾的负担也越大,肾脏会像“做饭的锅底烧黑了”,一点点失去功能。

可怕的是,这一切,常常在无声无息中发生。有一个全国范围的流行病学调查显示,中国糖尿病肾病的患病率已接近23.7%,而在这些人中,超过一半是在尿液出现泡沫、颜色异常之后,才察觉出问题

这就像屋顶渗水,等你看到墙皮鼓包,说明水早已渗透进来了。所以,尿里有泡沫,不是小事,尤其糖尿病人,一定别心大

有些人觉得自己年轻,身体底子厚,就算尿有泡沫也不在意。还有人说,自己血糖没控制好是因为工作忙,没空管饮食。这种“明知山有虎偏向虎山行”的心态,和拿身体去赌运气没两样。

但身体可不会给你太多次机会,它的账本精确得很,一分糖尿病史积累下来,肾就多受一分累。

中医也早有“久病入肾”的说法,糖尿病属“消渴”范畴,而“消渴日久,多伤肾阴”。肾阴亏了,不仅尿液变化多,还会出现口干、失眠、腰酸、耳鸣等症状。有些人还以为是上火,结果误判误治,耽误了调整时机。

那问题来了,糖尿病人到底该怎么“盯着尿液”这一关口?不是天天拿瓶子接尿观察,而是掌握几个原则性的细节。

泡沫多而持久,是重点观察对象。正常人尿液出现一点泡沫,在几秒钟内会自己消退。但如果泡沫多、细密、久久不散,还时常伴随小便频、颜色黄、气味重,这就得注意了。

你可能觉得这些现象太微妙,不容易察觉。但生活中其实有很多小动作可以帮忙看出端倪。比如早晨第一泡尿,泡沫最多也最能反映肾负担;

又如饭后两小时的尿,能看出餐后血糖控制情况。有意识地观察这些“小信号”,比起指望体检报告,往往更早一步发现风险

有些人一听就慌了,说是不是已经晚了?其实只要你现在开始重视,身体仍有机会逆转。肾脏不像心脏那样一旦损坏就很难修复,它是个“能吃苦”的器官,只要你别再加压,它还能恢复不少功能。

那该怎么做呢? 不是靠补肾保健品,而是用最实际、最生活化的方式,把压力从肾脏身上卸下来。

比如,减少高盐饮食,让尿蛋白“少漏一点”。重口味是肾的死敌。你早上吃一碗咸豆腐脑,中午来碗酱牛肉,晚上再喝点老汤火锅,这一天的钠摄入就超标了一倍。

低盐不是没味,而是慢慢让你的味觉“降敏”,用葱姜蒜、陈皮、香菇提鲜,照样能做出好吃的饭菜。

再比如,少熬夜,让肾有时间“喘口气”。你白天运作,晚上修复,如果天天凌晨还在刷手机,肾就像一个不休息的工人,迟早会累垮。

还有,控制蛋白质摄入,别以为多吃蛋白补身体。尤其是动物蛋白摄入过多,会增加肾的代谢负担。想补身体,不如吃点山药、黑豆,这些既补又不伤肾,中医称“补而不腻”。

再往深里说一点,保持心情稳定,也是在护肾。现代研究发现,长期焦虑、抑郁会通过神经-内分泌通路影响肾上腺和肾脏功能。中医讲“怒伤肝、忧伤脾”,但肝脾一乱,也会影响肾气运行。

还有一个被很多人忽略的点,定期运动,却不要过度。剧烈运动会让肌肉释放代谢产物,加重肾负荷。适合糖尿病人的运动,是那种“动而不躁”的,比如快走、太极、八段锦,这些运动不仅能改善血糖,还能养肾气。

这些看似普通的小事,才是真正保护肾、延缓糖尿病并发症的关键。不是靠一味的进补,而是靠科学生活方式的坚持。

别再小看尿里的泡泡了,它是身体给你“打的手电筒”,让你看到隐藏的深坑。糖尿病不是只有血糖高才危险,肾脏在背后默默承担的压力,才是最容易被低估的隐患

而你能做的,就是在它还没彻底出问题之前,把生活的节奏拉回来一点,把口味淡下来一点,把身体的信号重视起来一点。

以上内容仅供参考,如有身体不适,请咨询专业医生。喜欢的朋友可以关注一下,每天分享健康小知识,做您的线上专属医师。


参考文献:

[1]杨志敏,高晓红.糖尿病肾病患者尿液指标变化与肾功能关系研究[J].中华糖尿病杂志,2024,16(03):245-249.

[2]王丽,李建国.糖尿病患者尿液泡沫的临床意义分析[J].中国实用内科杂志,2023,43(12):888-892.

[3]刘玉兰,孙海燕.糖尿病肾病的中西医结合防治策略探讨[J].中国中西医结合杂志,2024,44(10):1170-117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