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何预防糖尿病前期(有家族糖尿病的人如何预防糖尿病)
医生发现:糖尿病早期不是口渴,而是身上有4种症状,尽早去检查
►
本文1811字 阅读3分钟
声明:本文内容均是根据权威医学资料结合个人观点撰写的原创内容,为了方便大家阅读理解,部分故事情节存在虚构成分,意在科普健康知识,如有身体不适请线下就医。
张阿姨今年62岁,最近总说自己“没劲儿”,干点活就累得气喘吁吁。家人劝她去医院查查血糖,她却说:“我又不口渴,怎么可能得糖尿病?”
结果一查,空腹血糖超过11mmol/L,已经是糖尿病晚期。她才意识到,之前那些不当回事的小毛病,其实早就埋下了隐患。
很多人以为糖尿病的早期信号一定是口渴、尿多、体重下降,但这三大典型症状往往出现在血糖控制严重失衡时,属于中晚期表现。
真正能抓住早期糖尿病的,是一些更隐蔽但更关键的信号。
很多糖尿病患者在确诊时,胰岛功能已经损伤了一大半。早期症状不典型,是误诊和漏诊的核心原因。
医生提醒:早期糖尿病其实有4个比较容易被忽视的表现,只要你发现其中一个,就该尽早查血糖。
第一种:皮肤发黑、发亮不是脏,是病。
一些中老年人后颈、腋下、大腿根部皮肤突然变黑,而且摸起来发亮又粗糙,这种皮肤变色其实叫黑棘皮病。
它是胰岛素抵抗的表征之一,也就是身体对胰岛素的反应变差,血糖调节失控。这种变化常常出现在糖尿病前期,但很多人当成皮肤脏,洗也洗不掉。
尤其是体重超标、腰围超标的人群,一旦出现这种皮肤变化,糖尿病的风险极高。
第二种:手脚经常发麻、刺痛很多人觉得是颈椎病或腰椎压迫。但如果你查不出骨科问题,又经常手脚麻木、像针扎一样刺痛,很可能是末梢神经出了问题。
这其实是糖尿病神经病变的早期表现,临床上大量患者在血糖超标的前几年就会出现。
特别是晚上睡觉时更严重,从脚趾开始向上蔓延,这种“袜套式”麻木感,典型又危险。
糖尿病会降低身体的免疫力,最早影响的就是皮肤和泌尿系统。
如果你经常出现皮肤癣、脚气反复、尿频尿急但又查不出细菌感染,就要警惕了。因为高血糖会破坏免疫屏障,让细菌和真菌更容易“钻空子”。
有些女性糖尿病患者,甚至是因为反复阴道炎才被查出血糖异常的。
第四种:视力忽明忽暗,看东西模糊糖尿病可以在早期损伤眼底血管,尤其是引起玻璃体水肿和视网膜微血管病变。
很多患者最开始只是觉得眼睛干、眼花,看近看远都不太清楚,但并不会感到疼痛,也没有红肿流泪。
这时候去眼科查不出结膜炎或青光眼,就要考虑查血糖。
糖尿病视网膜病变是导致成年人失明的第一大原因,早期发现就能控制,晚期不可逆。
我们在临床上经常遇到类似张阿姨这样的患者,发病早、发现晚,最后拖进并发症。
这不仅仅是对健康的损耗,更是对生活质量的严重打击。
所以,别再等到口渴了才去查血糖,这些早期信号,才是你应该重视的第一道防线。
不是只有胖人才会得。
现代研究发现,“瘦人糖尿病”越来越多。他们往往肌肉量少,内脏脂肪高,胰岛素敏感度差。
以下人群属于糖尿病高风险群体,建议每年定期查血糖:
有糖尿病家族史;
BMI超过24,或腰围男性>90cm、女性>85cm;
年龄超过45岁;
经常熬夜、饮食结构偏精细碳水;
有高血压、高血脂、脂肪肝病史。
别只想着喝点苦瓜水、吃点保健品。这些方法效果极其有限,而且没有经过严格验证。
真正有效的,是这3件事:
1. 控制饮食结构
不是不吃糖,而是要减少精制碳水摄入,比如白米饭、白面包、甜食。
增加膳食纤维和蛋白质比例,比如糙米、燕麦、豆类、鱼肉和蛋。
2. 每周至少150分钟中等强度运动
你不需要跑马拉松。快走、游泳、骑车都可以,关键是坚持。
运动可以提高胰岛素敏感性,是逆转糖尿病前期的核心方式。
3. 定期检测血糖 胰岛功能
空腹血糖、餐后两小时血糖、糖化血红蛋白,三项都要查。
尤其是糖化血红蛋白,能反映过去2~3个月平均血糖水平,是最稳定的指标。
对于高风险人群,建议每年查一次,有症状者则需更频繁随访。
肾衰竭、失明、截肢、心梗、脑梗……这些都不是吓唬人,而是真实存在的终末结果。
我们能做的,是尽早发现、尽早干预。
不要再等到渴了、瘦了、尿多了,才意识到血糖出了问题。那时,可能已经晚了。
任何一个身体的异常信号,都是身体给你的提示。听懂了,就能提前防住一场大病。
参考资料:
① 王琳. 2型糖尿病发病机制与胰岛素抵抗分析[J]. 中国实用内科杂志, 2021, 41(6): 467-472.
② 刘静. 糖尿病前期的早期识别及干预措施[J]. 中华全科医学, 2022, 20(9): 1577-1580.
③ 陈志明. 糖尿病神经病变的早期识别与诊治进展[J]. 中华糖尿病杂志, 2020, 12(4): 234-237.
糖尿病足早期“预警”,护脚秘籍快收好!
糖尿病就像一个隐匿的“健康小偷”,在悄无声息中损害着身体各个器官,而糖尿病足就是它可能伸向双脚的一双“黑手”。很多糖尿病患者因为对糖尿病足早期症状缺乏了解,等到双脚出现严重问题时才追悔莫及。今天咱们就来好好唠唠糖尿病足的早期症状,让大家能及时察觉,守护好双脚健康。
一、感觉“失灵”:双脚好似蒙上“面纱”
在糖尿病足早期,患者常常会感觉双脚像是被一层无形的“面纱”笼罩,对外界的感知变得迟钝。麻木感是最常见的症状之一,患者可能会觉得双脚仿佛不是自己的,走路时踩在地上的感觉变得模糊,就像踩在棉花上一样,软绵绵的没有着力点。这是因为长期的高血糖会损伤脚部的神经,导致神经传导功能出现障碍,使得双脚对温度、疼痛和触觉的敏感度降低。
刺痛感也时不时会来“捣乱”。患者可能会感觉脚部像被无数根针同时扎着,一阵一阵地疼,尤其是在夜间,这种疼痛会更加明显,让人难以入眠。这种刺痛感是神经受损后发出的异常信号,提醒着患者双脚可能正在遭受伤害。
二、皮肤“闹脾气”:干燥、变色还瘙痒
糖尿病足早期,脚部皮肤也会开始“闹脾气”。皮肤变得干燥、粗糙,就像干涸的土地,失去了往日的光泽和弹性。这是因为高血糖会影响皮肤的代谢功能,导致皮肤水分流失加快,角质层增厚。患者可能会发现脚部的皮肤变得像鱼鳞一样,一层一层地脱落。
皮肤颜色也会发生改变。正常情况下,脚部皮肤颜色应该是红润的,但糖尿病足早期患者,脚部皮肤可能会变得苍白或者暗红。苍白是因为血液循环不畅,血液供应不足;暗红则可能是局部出现了炎症或者淤血。有些患者还会发现脚部皮肤出现色素沉着,就像被染上了一层淡淡的黑色,这也是皮肤受损的表现。
三、伤口“难愈合”:小伤口成“大隐患”
对于普通人来说,脚部的小伤口可能很快就会愈合,但糖尿病足早期患者却不一样。即使是一个小小的划痕或者水泡,也很难愈合,甚至可能会逐渐扩大、感染。这是因为高血糖会影响伤口的愈合过程,降低身体的免疫力,使得伤口处的细菌容易滋生和繁殖。
伤口周围还可能会出现红肿、疼痛的症状,这是炎症的表现。如果不及时处理,感染可能会进一步加重,导致局部组织坏死,甚至引发全身性的感染,危及生命。有些患者可能会发现,脚上的伤口原本只是一个小红点,但没过多久就变得又红又肿,还流出了脓液。
四、关节和肌肉“不给力”:走路都费劲
糖尿病足早期,患者还可能会感觉脚部的关节和肌肉“不给力”。关节活动变得不灵活,走路时感觉脚部僵硬,好像被什么东西束缚住了一样,不能自由地弯曲和伸展。这是因为高血糖会影响关节周围的韧带和肌肉,导致它们的弹性和力量下降。
肌肉也会出现无力感,患者走路时容易感到疲劳,没走几步就觉得双腿发软,甚至会出现跛行的情况。这是因为血液循环不畅,导致肌肉得不到足够的营养和氧气供应,从而影响了肌肉的正常功能。有些患者可能会发现,自己以前能轻松走完的路程,现在走起来却十分吃力,没走多远就要停下来休息。
五、应对之策:为双脚健康“保驾护航”
1.严格控制血糖
血糖控制是预防和治疗糖尿病足的基础,只有将血糖控制在正常范围内,才能减少对神经和血管的损伤。患者要按照医生的建议,合理饮食、适量运动、按时服药或注射胰岛素。
2.注意脚部护理
每天用温水洗脚,水温不要过高,以免烫伤皮肤。洗完后,用柔软的毛巾轻轻擦干,尤其是脚趾缝之间,要保持干燥。定期修剪脚趾甲,但要注意不要剪得太短,以免损伤甲床。选择合适的鞋子和袜子,鞋子要宽松、舒适、透气,袜子要选择棉质的,吸汗性好。
3.定期检查脚部
每天都要仔细检查脚部是否有伤口、水泡、红肿等情况,如果发现问题,要及时处理。可以涂抹一些抗菌的药膏,然后用无菌纱布包扎。如果伤口较深或者感染严重,一定要及时就医。
糖尿病足的早期症状虽然看似不起眼,但却可能是双脚发出的“求救信号”。感觉“失灵”、皮肤“闹脾气”、伤口“难愈合”、关节和肌肉“不给力”等,都可能是糖尿病足的早期表现。糖尿病患者一定要提高警惕,密切关注双脚的变化,一旦发现这些症状,要及时采取措施,控制血糖、做好脚部护理、定期检查脚部。只有这样,才能有效预防糖尿病足的发生和发展,让自己的双脚保持健康,继续在人生的道路上稳步前行。毕竟,双脚是我们探索世界的“伙伴”,我们要好好爱护它们,别让糖尿病足这个“不速之客”破坏了它们的健康。
糖尿病预防指南|科学证实:做好三件事,患病风险直降50%!
核心数据:全球超5.4亿糖尿病患者中,90%属于2型糖尿病。挪威研究显示,仅10年间男性患病率从2.6%飙升至3.3%——但中国科学家发现:科学干预可使高风险人群患病率降低30-50%!
一、糖尿病“高危信号”:这4类人赶紧自查
1.体重超标者
- 腰围>90cm(男)/85cm(女)或BMI≥24
- 研究警示:肥胖者患病风险是正常体重者的42倍!
2.家族遗传人群
- 父母一方患病,子女风险达40%
3.体检异常者
- 空腹血糖≥6.1mmol/L
- 餐后2小时血糖≥7.8mmol/L
4.不良习惯群体
- 每日久坐超6小时
- 吸烟(风险增加94%)
二、三招“防糖术”:挪威&中国双认证第一招:减肥7%,风险砍半
- 科学依据:减重5-7%可使糖尿病风险直降58%
- 实操方案: 主食替换:白米饭→杂粮饭(燕麦、糙米占1/3)控油技巧:用蒸煮代替油炸,每日食用油≤30克
- 关键发现:每周快走5次,风险降低42%(美国5年追踪)
- 懒人方案: 每天快走30分钟(约6000步)办公室人群:每坐1小时起身活动3分钟
- 中国营养学会推荐:
- 低升糖:燕麦饭>白米饭|苹果>香蕉
- 低脂肪:清蒸鱼>红烧肉|脱脂奶>全脂奶
- 低盐量:每日≤5克盐(≈1啤酒瓶盖)
- 高纤维:每日蔬菜500克 菌菇50克
三、中国专家特别提醒
1.筛查时间表:
- 40岁以上:每年1次空腹血糖检测
- 糖尿病前期:每半年查餐后2小时血糖
2.警惕“隐形杀手”:
- 睡眠不足6小时→胰岛素抵抗风险↑30%
- 压力过大→血糖波动加剧(需每日冥想10分钟)
总结
预防糖尿病绝非空谈!挪威研究与中国实践共同验证:“7%减肥目标 每周150分钟运动 低GI饮食” 是防病黄金三角。今日起改变一个小习惯,远离“甜蜜负担”!
本文医学依据:挪威奥斯陆大学糖尿病研究中心论文《Kan type 2-diabetes forebygges?》 《中国2型糖尿病防治指南》
您试过哪些控糖方法?欢迎分享经验~[玫瑰][玫瑰][玫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