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医健康网

糖尿病是低血压吗(糖尿病低血压的原因)

药师方健 0
文章目录:

糖友必看!高血压VS低血压,哪个危害更大?

各位糖友有没有过这样的困惑:血压这事儿,到底是高一点可怕,还是低一点更危险?先用数据告诉你:每3个糖友里,就有2个同时被高血压“盯上”【1】!而“糖尿病 高血压”的组合,会让心脏病、中风的风险直接飙升好几倍【2】!今天咱们不绕弯子,详细聊聊高血压和低血压到底谁对糖友的威胁更大?看完这篇,心里就有底了!

一、高血压:糖友的"沉默杀手"

糖尿病与高血压堪称"连体婴儿",两者常常相伴发生,糖尿病合并高血压的概率可高达76%【3】。导致两者并发概率高的原因较为复杂,简单概括其中2个可能原因如下,一方面,胰岛素功能紊乱与高血压的发病有关;另一方面,长期高血糖损害肾功能,而肾功能越差,并发高血压的风险越高【4-5】。

同时高血压会对糖友的心脑眼肾等器官造成损害,与非糖尿病个体相比,糖尿病前期和糖尿病人群更易发生器官结构异常和功能改变,包括心脏、大脑、眼睛,还有肾脏【6】,这些改变增加了相关疾病的发生风险,研究显示,有高血压的糖友冠心病和脑卒中的风险分别是无高血压的2.21倍和3.03倍【2】。

大多数高血压通常无症状,很多人根本不知道自己血压高,是体检或偶尔测血压时才发现血压高,但血管损害却在悄无声息中进行【7】。糖友又易在夜间和清晨出现高血压,这就导致高血压更不容易被发现【8】。

二、低血压:糖友的"急性危机"

与高血压的"隐匿侵蚀"不同,低血压对糖友的威胁更倾向于"急性发作",常表现为体位性低血压(由于姿势突然改变造成的血压下降,例如从久坐久卧后起立)和餐后低血压。糖友易出现低血压主要与自主神经病变有关,我们可以把自主神经看成血压的一个自动遥控器,正常情况下当血压下降时这个遥控器会自动按下升压键,快速将血压调回正常水平,但糖尿病会破坏这个遥控器,导致升压键失效,从而发生低血压【9-10】。体位性低血压,易发生头晕、乏力,甚至跌倒、晕厥,导致骨折及心脑血管事件等,严重影响生活质量及生存【10】。

从以上高低对比不难看出,高血压对糖友的危害是广泛而持久的,涉及心、脑、肾、眼等多个靶器官,无疑是糖友的"头号敌人",所以糖友要控制好血压,谨防高血压带来的严重后果,但同时也要警惕突发低血压可能造成的急性伤害。

三、糖友血压管理实战指南

基于血压不稳对糖友的危害之多,糖友要做好血压监测,同时针对高血压危险因素进行预防和干预,例如改变高盐饮食,控制体重和戒烟限酒等【11】。选对降糖药也是控制血压的关键环节,对于糖尿病合并高血压的人群,指南推荐具有心肾获益的药物,钠-葡萄糖共转运蛋白-2抑制剂(SGLT2i,即列净类降糖药)能降低糖友的血压、心血管事件、死亡风险和心衰住院率,可作为有心血管相关风险人群的首选治疗,同时它也能显著降低肾脏相关疾病风险【11】。

以SGLT2抑制剂代表药物之一恒格列净为例,它是我国首个原研SGLT2i,不仅能有效降糖,还能降压减重,是2型糖尿病的一线选择之一【12-14】。恒格列净的降压作用主要归功于其作用机制,它是通过抑制肾脏对葡萄糖和钠离子的重复吸收发挥作用的,这个过程不但利尿,也可以增加尿钠和尿糖的排泄,减轻了多余的钠和葡萄糖对血管造成的压力,从而降低血压【15】。同时恒格列净还具有减重作用,已经有研究证实减轻体重可有效降低血压水平,所以恒格列净也可能通过减重间接达到降压的效果【13,16】。

高血压与低血压如同天平的两端,糖友需要在二者间找到微妙平衡。建议每位糖友建立"血压日记",定期与医生共商调整方案,选对降糖降压药。同时管控好血糖和血压,远离并发症威胁,享受健康生活。

1.Wang T, et al. Cardiovasc Diabetol. 2015 Feb 26;14:28.

2.Zhang Y, et al. J Hypertens. 2018 Jan;36(1):93-100.

3.Bragg F,et al. Lancet Reg Health West Pac. 2021 Jan 23;7:100085.

4.郑天圣等. 基础医学与临床. 2022,42(5):814-817

5.李文涛等.中华全科医学. 2025,23(5):742-745

6.Climie RE, et al. Hypertension. 2019 Jun;73(6):1138-1149.

7.高血压联盟 (中国). 中华高血压杂志. 2013,21(12):1123-1149

8.中华医学会糖尿病学分会.中华糖尿病杂志. 2025,17(1):16-138.

9.张洁等.中华糖尿病杂志.2014,6(4):269-271

10.张爱军等.中华现代护理杂志. 2011,17(21):2494-2495

11.中华医学会内分泌学分会.中华内分泌代谢杂志. 2025,41(3):179-185

12.Lu J, et al. Diabetes Obes Metab. 2021;23(5):1111-1120

13.Weng J, et al. Diabetes Obes Metab. 2021, 23(8):1754-1764.

14.Juming Lu, et al. Diabetes, obesity & metabolism.,2021,23(5):1111-1120

15.李楠等.中华糖尿病杂志.2024,16(12):1432-1436.

16.中国高血压防治指南修订委员会. 中华高血压杂志. 2024,32(7):603-700.

糖友必看!高血压VS低血压,哪个危害更大?

声明:本文内容均是根据权威医学资料结合个人观点撰写的原创内容,意在科普健康知识请知悉;如有身体不适请咨询专业医生。

很多人以为血压低就等于健康,其实不然,低血压也能惹出大麻烦。

我一直觉得,血压这事儿,咱老百姓最容易搞混。糖尿病本身就够折腾的了,还常常和血压问题“打包出现”。有的人血压高了,吓得不敢吃盐;

有的人血压低了,反倒觉得自己是“天赋异禀”。但我见得多了,高血压和低血压各有各的凶险,关键看你是哪一种体质、什么年龄、有没有糖尿病这个“底子”。

很多糖友看体检报告时,只盯着血糖,压根不注意血压变化。

我实话实说,我一直不理解为什么那么多糖尿病患者对血压问题不上心。你看,血糖高了大家都知道要控糖,可血压高了低了,反而很多人无所谓。殊不知,血糖和血压一联手,最容易伤的就是心脑血管。

尤其是高血压这个东西,它不像血糖那样,你吃了甜食马上就能看出个反应来。高血压常常是“哑巴病”,不疼不痒,等你头晕脑胀了,可能血管早就被磨得不行了。

我接诊过一个六十出头的糖友,血糖控制得不错,结果一次头晕摔倒,查出来是低血压,脑供血不足。

很多人以为高血压是“老年通病”,低血压没事,甚至还觉得“低点好”。可其实,低血压对糖友来说,很可能是血管弹性差、心功能弱的信号,尤其是早上起床或洗澡后突然头晕,很容易出事。

而高血压的危害,就不用我多说了。它是脑梗、心梗、肾衰的“老搭档”,尤其是糖友,血管已经被高糖“泡软了”,再被高压一压,血管可就真的撑不住了。

我见过太多糖友以为把血糖控好就万事大吉,结果忽略了血压,最后栽在了脑卒中上。

说句不中听的话,糖尿病如果只盯着血糖控,等于只打一半的仗。高血压是个“沉默杀手”,它不吭声,但一旦爆发,就是大动脉栓塞、小血管破裂,都是要命的事。

那低血压是不是就安全?也不是。低血压最大的麻烦,是脑供血不足、心脏供氧不够,尤其年纪大了,血管不够硬朗,血液一慢,就容易晕厥、跌倒,甚至诱发心律不齐。

我常说,血压不是越低越好,也不是越高越糟,而是要“刚刚好”。

可这个“刚刚好”的标准,不是一刀切的。对糖友来说,理想血压一般控制在130/80毫米汞柱以下,但也不能低于90/60。

太高伤血管,太低供血差,做什么都打折扣。

血压的事,和血糖一样,和吃、和睡、和心情都有关系。我见过吃得太清淡、盐摄入太少的糖友,反而因为低钠低血压,整天没劲。

有时候,咱们太追求“健康饮食”,结果反而把身体搞得过头了。

不是说不能吃清淡,而是得吃得有节制、有平衡,尤其是老年糖友,盐少了可以,但不能不碰;水少了不行,血容量一低,血压也容易蹦极。

血压还跟作息有关系。我说句实在话,晚上不睡、白天不起的乱节奏,会让血压波动更厉害。

特别是那些熬夜看手机的老糖友,凌晨三四点还不睡,结果早上起来头晕眼花,一量血压低得可怕。

我一直觉得,睡觉比吃药还重要。

心理状态也不能忽视。情绪激动、焦虑、抑郁,这些对血压的干扰,比你吃点咸菜还厉害。尤其是独居老人、空巢家庭,一有点烦心事,血压就跟着上蹿下跳。

我有个病人,血糖控制得很稳,结果因为老伴去世,一周内血压飙到180以上,睡不好、吃不好,心梗就这么来了。情绪这东西,说它是“心病”,可它会直接影响血管收缩,牵一发而动全身。

高血压和低血压,哪个更危险?我说,是没控制的血压最危险。

不能光看数值,更要看它背后的身体状态。高血压多半是血管阻力大、心脏负担重;低血压往往是血流不足、身体虚弱、调节能力差。

我见过不少人高血压多年,生活照样过得好好的,因为控制得当;也见过低血压的糖友,一摔倒就骨折,恢复慢得要命。所以关键不在“高”还是“低”,而在“稳”。

稳定的血压,才是糖友活得安心的基本盘。

怎么让血压稳?不靠突击,不靠保健品,靠的是长期的生活规律。

我一直跟病人说:别迷信灵丹妙药,真正管用的,是每天早起活动、饮食有节、情绪平和、按时服药。

吃药这方面,我也得多唠叨一句。很多糖友对降压药有误解,一听说得吃一辈子就抗拒。可你想啊,血压问题是慢慢形成的,你怎么指望几个月就解决?血压药不是毒药,是“稳压器”,关键是合不合适、剂量对不对。

有的人吃药后血压降得太快,也不舒服,那就要跟医生好好沟通,不能自己停药。我见过太多因为擅自停药反弹的例子,最后吃更多药、花更多钱。

我还发现一个现象,不少糖友白天血压正常,晚上特别高,或者早晨一起来就飙高。这种“隐形波动”才最可怕,检测血压不光要量一次,要看全天的变化。

我建议有条件的糖友,家里备个电子血压计,每天早晚量一次,记下来,别光靠感觉。

很多人觉得自己“感觉挺好”,可其实血压已经早就超标了。血压这东西,不能靠感觉,要靠数据说话。说到底,糖尿病不是一个孤立的病,它和高血压、低血压、血脂异常、肥胖,是一张网,牵一头动全身。

不把这张网理顺,就算血糖控得再好,也可能被血压拖了后腿。高血压是慢刀子割肉,低血压是慢火煎心,糖友真正要做的,是保持整个身体的平衡。我常说,糖友活得稳,比活得快重要。

稳的意思,不光是血糖稳、血压稳,还是心态稳、生活节奏稳。这才是真正的长久之道。高血压和低血压哪个更危险?对糖友来说,答案是:哪个不被管住,哪个就更危险。

参考文献:
[1]李志刚, 张雪, 王文斌. 糖尿病患者并发高血压的防治策略研究[J]. 中国现代医生, 2024, 62(09): 13-16.
[2]周丽华, 刘建. 老年糖尿病合并低血压的临床特点分析[J]. 中国实用内科杂志, 2023, 43(05): 377-380.
[3]王芳, 赵勇, 孙伟. 血压变异性与糖尿病血管并发症的关系[J]. 中华高血压杂志, 2024, 32(03): 205-209.

糖尿病患者注意!高血压VS低血压,哪个危害更大?

早餐来一碗泡面,中午加个奶茶,晚上撸串配啤酒,再来一顿夜宵犒劳自己——“生活就该尽兴”,但身体却在悄无声息中埋下隐患。

尤其是糖尿病患者(俗称“糖友”),当血糖问题已经足够棘手,却常常忽视另一个隐形杀手:血压异常。很多人以为心跳不快、头不痛,就没啥问题,殊不知,高血压和低血压的风险,远比你想的更复杂、更致命。

有人怕高血压爆血管,有人怕低血压晕倒在路上。但二者哪个更危险,不能光靠“听起来吓人”来判断。

高血压,指的是动脉血压长期高于正常范围。低血压则是血压过低,导致器官供血不足。中国高血压指南(2020版)指出,成年人收缩压≥140毫米汞柱和/或舒张压≥90毫米汞柱即可被定义为高血压;而低于90/60毫米汞柱则属于低血压范畴。

但问题不在于数字本身,而在于血压异常对糖尿病患者意味着什么

糖友的“双重危机”

糖尿病本身就会损伤血管,若再叠加血压问题,无异于“雪上加霜”。高血压会加速血管硬化、心脏负担加重,直接提高心脑血管事件的发生率。低血压则可能导致脑供血不足,引起头晕、乏力,甚至诱发昏厥,严重时危及生命。

一项发表于《中华内科杂志》的研究指出,糖尿病合并高血压的患者,其发生心脑血管并发症的风险是单纯糖尿病患者的2-3倍。而低血压虽然看似“温和”,但长期低灌注可能导致肾功能减退、视网膜缺血等问题。

所以说,高血压是“明枪”,低血压是“暗箭”,对糖友来说,二者皆是敌人

数据不会说谎

根据中国心血管健康与疾病报告(2023),我国18岁及以上居民高血压患病率已达到27.5%,糖尿病患者中高血压合并率更高达50%以上

而低血压的数据虽不那么“高调”,但在老年糖尿病人群中,低血压的发生率仍接近20%。这说明,糖友们面临的不仅仅是“高压”的挑战,还有“低压”的阴影。

更值得警惕的是,一项发表于《柳叶刀》的多国研究显示,糖尿病患者若血压控制过度,过低的血压同样会增加死亡率。这就像走钢丝,稍有不慎,就可能跌入两端的深渊。

在日常生活中,很多看似“养生”的行为,其实是埋下隐患的元凶。喝咖啡提神?利尿脱水,容易诱发低血压。下馆子图方便?高盐高油,血压直线上升。熬夜加班、情绪波动、运动过激,这些现代生活中的常态,其实都是血压失衡的推手。

讽刺的是,人们一边喊着“健康最重要”,一边却用行为在“慢性自杀”。尤其是糖友,血糖和血压的双重压力下,任何一个不经意的选择都可能“压垮最后一根稻草”。

古代名医孙思邈在《备急千金要方》中就提到:“脉乱者,命危矣。”虽然当时没有血压这个概念,但古人早已意识到脉象异常的危害。

而在现代社会,2012年,一位北京退休干部因血压控制不当,突发脑出血去世。事后调查发现,他患有糖尿病多年,却因“怕吃药副作用”私自停药,结果酿成悲剧这类真实事件,不是特例,而是常态。

糖友的血压管理,并不是简单地“控制在某个数字之下”就万事大吉。

《中国2型糖尿病防治指南》指出,糖尿病患者的理想血压目标是<130/80毫米汞柱,但是否适合所有人,还需个体化判断。若一味追求“越低越好”,反而可能导致心、脑、肾等重要器官长时间供血不足。研究表明,老年糖友若血压过低,脑萎缩和认知功能障碍的风险也会增加。

这说明,血压控制不是“拼命压低”就对,而是要平稳、安全、适度,这才是科学的态度。

很多人对血压变化的认知仍停留在“有感觉才有问题”的阶段。但血压升高或降低,很多时候是“无声的杀手”。糖友若不定期监测、不了解自身状况,就容易陷入“自以为没事”的陷阱。

有数据表明,约有40%的高血压患者在确诊前并无明显症状,低血压更是常被误认为“体质好”。这种“误判”,往往耽误了最佳干预时机,尤其是糖尿病人群,误差的代价更高

与其问“高血压和低血压哪个更危险”,不如问:“在毫无准备的情况下,我们承受得起哪一个?”

高压的突发性可能导致脑卒中,低压的持续性则可能引发多器官功能衰竭。二者没有绝对的“谁更可怕”,关键在于你是否足够了解自己的身体、是否主动管理自己的健康状况。就像《黄帝内经》中说的:“上工治未病”,预防永远胜于补救。

糖友面对高血压和低血压的挑战,不能只依赖感觉或经验。科学监测、规律作息、合理饮食结构,才是真正的基础保障。

别再等身体“报警”才开始重视健康,真正聪明的人,是在看似平稳的时候未雨绸缪。

血糖与血压,就像一对不稳定的“搭档”,彼此影响,若管理不当,极易引起连锁反应。懂得调控这对“危险组合”,才是糖友真正的“生存智慧”。

以上内容仅供参考,如有身体不适,请咨询专业医生。喜欢的朋友可以关注一下,每天分享健康小知识,做您的线上专属医师。

参考文献

1. 《中国高血压防治指南2020年修订版》,中国高血压联盟主编.

2. 《中国心血管健康与疾病报告2023》,国家心血管病中心发布.

3. 《中华内科杂志》,2021年第60卷第1期,《糖尿病合并高血压的管理现状与挑战》.

4. 《中国2型糖尿病防治指南(2020年版)》,中华医学会糖尿病学分会.

5. 《柳叶刀(TheLancet)》2020年发表的多国队列研究:“Bloodpressureandmortalityindiabetes:ameta-analysi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