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医健康网

糖尿病的主题是什么(糖尿病的主页)

嘉佳健康科普 0
文章目录:

人不会无故患上糖尿病?研究发现:患上糖尿病,背后有6点原因

一个人突然查出血糖飙高,成了糖尿病患者,很多人第一反应是:“怎么可能?我又不爱吃甜食!”可真相往往不是表面那么简单。糖尿病,不是天上掉下来的,也不是甜食吃出来的,而是长期积累的结果。

那为什么有些人天天喝奶茶却不高血糖,而有些人饮食清淡却查出糖尿病?人不会无缘无故得糖尿病,背后一定有原因。医生在门诊中见过太多“看起来很健康”的中年人,突然被诊断为糖尿病,然后陷入自责、疑惑和焦虑。

今年“世界糖尿病日”主题是“了解风险、主动防控”,国家卫健委也发布最新数据显示:我国糖尿病患者已超1.4亿,是全球患者最多的国家,其中大量属于“隐匿型”,即平时没症状、没感觉,一查才发现血糖早就超标。

医生印象很深的是一位50岁的男患者,平时工作繁忙,饮食也算规律,体检报告却显示空腹血糖9.2mmol/L。他一脸懵:“我没喝可乐,也不爱甜品,怎么就糖尿病了?”这种误解在门诊里几乎天天都在上演。

关键知识:糖尿病的根源并不只是“吃糖”,而是胰岛素功能紊乱所致,背后原因复杂,远比我们想象中多。

医生总结临床经验和研究数据,发现导致糖尿病的6个“幕后黑手”最容易被忽视,很多人还在不知不觉中“自掘血糖陷阱”。

第一个原因是长期睡眠不足。很多人以为熬夜只是“伤神”,其实更伤的是胰岛功能。研究发现,每晚睡眠少于6小时的人,胰岛素敏感性下降约24%。睡眠不足时,身体会分泌更多皮质醇,干扰胰岛素正常工作,导致血糖升高。

第二个原因是久坐不动。现代人坐在办公室、手机前、电视机前的时间越来越长。长期久坐会导致肌肉对葡萄糖的利用降低,肌肉不动,糖就堆在血液里,血糖自然就高了。有研究发现,每坐60分钟,血糖水平就有明显升高趋势。

关键知识:糖尿病的早期征兆往往不明显,如乏力、多尿、视力模糊等,很容易被忽略。定期体检是早发现、早干预的关键。

第三个原因是腹型肥胖。很多人体重正常,但肚子一圈脂肪特别厚,其实这才是最危险的类型。腹部脂肪会释放炎性因子,影响胰岛素的敏感度,诱发胰岛素抵抗,进而引发糖尿病。医生建议,男性腰围超过90cm,女性超过85cm,就要警惕了

第四个原因是精神压力大。现代人节奏快、压力重,长期焦虑、情绪波动会刺激交感神经持续兴奋,升高血糖水平。医生在门诊中见过不少高管、教师、企业主,表面风光,其实血糖早已悄悄爬升。

第五个原因是饮食结构紊乱。不是“吃多甜”,而是“吃得精”。白米饭、白面包、炸鸡薯条、奶茶甜点,这些高升糖指数食物摄入过多,会加剧胰岛素波动,形成“血糖过山车”。而频繁的血糖波动,本身就是糖尿病的温床。

关键知识:升糖指数(GI)高的食物更容易导致血糖快速升高,应优先选择粗粮、全谷类、低GI食品作为主食来源。

第六个原因是家族遗传与年龄因素。如果父母中有糖尿病患者,子女患病风险会增加2至3倍;而随着年龄增长,胰岛功能自然下降,45岁以上人群是糖尿病的高发群体。但这并不意味着“命中注定”,而是更需要提前预防。

医生提醒,糖尿病不是看起来“胖就得、老就有”的病,它是生活方式病,掌控生活方式,就是掌控血糖的主动权

值得强调的是,糖尿病早期并不可怕,真正可怕的是“不知道自己有糖尿病”,或者“发现后不重视”。很多人直到发展成糖尿病肾病、糖尿病视网膜病变,甚至截肢,才后悔莫及。

医生建议,每年进行一次血糖筛查,尤其是家族有糖尿病史、体重超标、血压血脂异常的人群,建议半年查一次。空腹血糖、糖化血红蛋白(HbA1c)是目前最有效的筛查指标。

很多人一听糖尿病就害怕吃药,早期通过合理运动、饮食干预,是完全可以把血糖控制在正常范围的。医生见过不少患者通过“改掉晚饭吃太饱、晚上散步30分钟、早餐吃杂粮粥”这几招,成功把糖化从6.8%降到5.6%。

关键知识:糖尿病管理的核心是“自我管理”,包括饮食、运动、监测、药物、心理五大方面,缺一不可。

医生也想纠正一个误区:很多老年人觉得“我年纪大了,不吃糖就没事”,其实糖尿病不是“糖吃多了”,而是“身体处理糖的能力下降了”,控制饮食只是基础,关键在于整体生活方式的调整。

现在国家大力推进“家庭医生进社区”“慢病管理入户”等政策,糖尿病的防控不仅是医院的责任,也是全民健康素养提升的体现。每个人都该了解自己的血糖状态,学会与糖和平共处。

医生最后想说一句话:糖尿病不是命运,而是选择的结果。选择健康的生活方式,就是在为自己的血糖打基础。与其等到确诊后被动控糖,不如现在就开始主动预防。

那你有没有检查过自己的空腹血糖?你家里有没有人“口渴多尿却没当回事”?欢迎留言讨论,或许你的一个提醒,就能让一个人少走一段弯路。

未来,随着智能穿戴设备、个性化饮食方案、AI辅助诊疗的普及,糖尿病的管理将越来越精准、高效。但最有效的预防,依然是每个人日常生活中的细节改变——吃得对,动得勤,睡得好,心情稳。

以上内容仅供参考,如有身体不适,请咨询专业医生。喜欢的朋友可以关注一下,每天分享健康小知识,做您的线上专属医师。

参考文献:
[1]王陇德,李立明.中国成人糖尿病流行病学调查[J].新英格兰医学杂志(中文版),2023,15(2):58-65.
[2]中华医学会糖尿病学分会.中国2型糖尿病防治指南(2023年版)[S].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2023.
[3]周玉梅,王建军.睡眠时间与2型糖尿病患病风险关系的Meta分析[J].中华流行病学杂志,2022,43(5):678-683.

糖尿病根本不需要终身服药,说白了就是脾病

糖尿病根本不需要终身服药,说白了就是脾病,长期吃降糖药也降不下来的!

从医30多年,专研慢病,今天想和大家聊聊糖尿病这个话题

在我的门诊里,常接诊到一些初诊的糖尿病患者,他们的病情尚处于早期,通过中医的慢慢调养,有很大的机会控制并改善病情,甚至实现停药

但遗憾的是,许多患者缺乏耐心,一听短期内看不到显著效果,便开始急于服用西药,甚至胰岛素,结果不仅副作用显现,如低血糖、体重增加等,而且药物依赖越来越重,生活质量大打折扣

这背后的核心问题在于,西药治疗糖尿病,很多时候侧重于控制血糖指标,而非从根本上调理体质

中医认为,糖尿病与“脾”的关系极为密切。脾为后天之本,主运化水谷精微,若脾气虚弱,运化失职,则水谷精微不能转化为气血,反而化生为湿浊,形成痰湿体质

痰湿阻滞经络,影响气血运行,导致胰脏功能受损,无法有效调节血糖,从而引发糖尿病

因此治疗糖尿病时,我会采用健脾祛湿的中药,同时结合患者的具体症状和体质,综合调理,以达到恢复脾功能、调节血糖、增强体质的目的

下面通过一个医案,具体和大家分享

张阿姨,60岁,糖尿病病史5年,一直服用降糖药,但血糖仍不稳定,时高时低。她告诉我,每天最头疼的就是吃饭,生怕吃错东西血糖就飙升,生活质量大打折扣

我看她面色萎黄,身体消瘦,舌淡苔白腻,辨证为脾虚湿盛型糖尿病

我跟她说别担心,中医有办法,不用一辈子吃药

刻诊:口渴多饮,多尿,消瘦,乏力,食欲不振,大便溏薄,舌淡苔白腻,脉细弱

辨证:脾虚湿盛

拟方:黄芪、山药、茯苓、白术、苍术、泽泻、葛根、天花粉、鸡内金、陈皮

(一人一方,不可照搬)

后来怎么样?

一个月后,张阿姨复诊,脸上洋溢着笑容。她说自从服用中药后,口渴、多尿的症状明显减轻了,食欲也好多了,体重还稍微增加了一些

我对她说,这是好兆头,说明脾的功能在恢复,继续调理,血糖稳定下来不是梦

经过三个疗程的治疗,张阿姨的血糖逐渐稳定,降糖药也逐渐减量。最终她实现了停药,通过饮食和运动调节,血糖一直保持在正常范围

什么道理?

简单解释一下,张阿姨的糖尿病属于脾虚湿盛型,中医认为脾主运化,脾气虚弱则运化失职,水湿内停,形成痰湿体质

方中的黄芪、山药、茯苓、白术健脾益气,增强脾的运化功能;苍术、泽泻祛湿利水,帮助排出体内多余的湿浊;葛根、天花粉生津止渴,改善口渴多饮的症状;鸡内金、陈皮消食化积,改善食欲不振

诸药合用,既健脾益气,又祛湿利水,还生津止渴,糖尿病的症状自然就慢慢缓解了

所以糖尿病并非终身服药的疾病,通过中医的调理,完全有可能实现停药,恢复健康的生活。关键在于找到病因,对症治疗,耐心调理

【IDF 2025】世界糖尿病大会:一位中医眼中的“糖与未来”

今天是2025年4月8日,国际糖尿病联盟(IDF)世界糖尿病大会正在泰国曼谷如火如荼地进行。作为一名中医大夫,我虽未亲临现场,但通过大会的实时报道,仍能感受到这场全球盛会的脉搏——它不仅是现代医学的舞台,更让我思考:中医智慧如何在糖尿病的防治中与前沿科技交融共生?


“糖”的全球危机:数据背后的隐忧

大会首日发布的第11版《IDF全球糖尿病地图》显示,全球糖尿病患者已突破6亿,其中2型糖尿病占比超90%,且半数患者尚未被确诊。这让我想起《黄帝内经》中“未病先防”的警示——糖尿病早期隐匿性强,若不及早干预,并发症将如“暗流涌动”,最终引发心肾病变、视网膜损伤等1。现代医学强调“早期筛查”,而中医的“望闻问切”亦可从体质辨识入手,如痰湿、阴虚体质者更易出现糖代谢异常,若能结合舌脉辨证,或能为高危人群提供更个性化的预警。


肥胖与糖尿病:当“痰湿体质”遇上GLP-1激动剂

此次大会的核心议题之一是“肥胖管理”。数据显示,全球约6亿人受肥胖困扰,而肥胖与2型糖尿病的关系犹如“狼狈为奸”。西医专家热议GLP-1受体激动剂在减重和控糖中的“双效作用”,甚至探讨其在中低收入国家的推广。作为一名中医,我想到的却是“痰湿壅盛”的体质——这类患者常表现为腹型肥胖、舌苔厚腻,治疗需健脾化湿、通腑降浊。若能将中药(如黄连、黄芪)与GLP-1激动剂结合,或许能在减重同时改善内环境,减少药物副作用。大会上泰国学者关于“抗性淀粉调节肠道菌群”的研究,更让我联想到中医“脾胃为后天之本”的理论——肠道微生态与脾虚痰湿的关联,值得深入探索。


并发症防治:从“治未病”到精准管理

糖尿病并发症的讨论中,Naveed Sattar教授指出“肥胖是并发症的重要推手”,而中医早在千年前便提出“肥人多痰湿,久病必瘀”的规律。对于糖尿病肾病,西医推荐新型药物联合治疗,而中医的“益气养阴、活血通络”法(如黄芪、丹参、虫草)可辅助减少蛋白尿;针对神经病变,针灸联合甲钴胺的疗效已在临床验证。大会上关于“老年糖尿病合并肌肉减少性肥胖”的议题,更让我反思中医“脾主肌肉”的理论——健脾益气或能成为延缓肌肉流失的突破口。


中西医融合:未来之路在何方?

此次大会的《IDF2025临床实践指南》强调“个体化治疗”,这与中医“同病异治”的理念不谋而合。例如,指南提到“餐后1小时血糖”的诊断价值,而中医的“饮食劳逸”调控(如“五谷为养”的杂粮选择、餐后散步促运化)或能成为辅助管理的关键。此外,中医“情志调摄”对患者心理健康的作用,亦可弥补现代医学在“身心共治”中的不足。


结语:让古老智慧照亮未来

IDF2025的主题是“塑造糖尿病的未来”,而未来注定是多元的。作为中医人,我期待更多临床研究能验证“中西合璧”的疗效——比如用循证医学解读“六味地黄丸”的β细胞保护作用,或用AI技术分析“体质-证型-用药”的规律。糖尿病防治之路漫长,但正如《医学源流论》所言:“西医辨病,中医辨人,合则双美”。唯有兼容并蓄,方能真正“降伏”甜蜜的杀手。


声明:文中涉及中医观点为作者临床经验总结,具体用药请遵医嘱。大会数据及研究进展引用自IDF2025官方发布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