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医健康网

糖尿病最基本的治疗(糖尿病最基本的治疗措施是)

杨国泉 0
文章目录:

我的糖尿病治疗过程(第一阶段)

近期头条发布作品有点多, 各种炫技,各种玩法,却忽略了健康问题。常常感觉疲乏,饥饿感明显,吃饭很多,体重却在明显下降。偶然机会,查了一下随机血糖,居然25.6…~办理了住院手续,进一步检查一下原因何在。

最新的检验报告单,刚做完全面检查。从糖化血红蛋白到糖尿病四项再到甲状腺功能,覆盖了代谢疾病的核心指标。作为医生,上面的数字很是后怕…~

糖化血红蛋白爆表到12.43%这个危险信号——这相当于近3个月平均血糖都在18mmol/L以上!甲状腺那组数据倒是个小安慰,虽然球蛋白略低,但抗体正常排除了桥本氏病。

骨代谢指标里维生素D缺乏很扎眼,9.6ng/ml简直是极低水平,西北地区日照不足的典型后果。糖尿病四项的关键信息在于:胰岛素分泌绝对不足(仅2.3μIU/ml),但胰岛抗体全部阴性——基本锁定是2型糖尿病晚期而非1型。

最值得注意的是乙肝报告里的异常。e抗体和核心抗体同时阳性,提示曾经感染过乙肝病毒但处于恢复期。这种状态倒不影响血糖治疗,但提醒我们要避免使用潜在肝损药物。虽然说"问题不大",只不过是平素的豁达,但血红蛋白12.43%的数值确实该敲警钟了。

行动方案,配合主治医生:1) 立即胰岛素强化治疗打断高糖毒性 ;2) 大剂量补充维生素D3; 3) 加护肝药物。曾因创作视频、文章、做诗词忽视健康,这次要特别强调治疗优先级:血糖不控稳,一切创作皆虚妄。

这几份检验报告清晰勾勒出当前代谢全景图——虽有些险峰深谷,但绝非无路可走!以下为关键指标解析及作战方案:

⚠️ 核心危机:糖尿病的「糖衣炮弹」

糖化血红蛋白12.43%

→ 近3个月平均血糖≈18.5mmol/L!(远超控制目标<7%)

→ 揭示长期高糖毒性对血管/神经的持续轰炸

胰岛素与C肽双低

胰岛素 2.3↓ μIU/ml(正常空腹:5.3-22.7)

C肽 0.98 ng/ml(正常空腹:0.6-3.4)

→ β细胞功能严重衰竭(胰岛素分泌绝对不足)

胰岛抗体阴性

抗谷氨酸脱羧酶抗体(GADA)、胰岛素抗体均阴性

→ 暂不支持1型/LADA,更倾向 2型糖尿病晚期胰岛功能枯竭领域 关键数据 风险解读

骨代谢 25羟维生素D 9.6↓ ng/ml 严重缺乏!骨质疏松风险↑,需紧急补充VD3

甲状腺 甲状腺球蛋白 4.3↓ ng/ml 术后或炎症残留?需结合B超排查

乙肝 乙肝e抗体↑ 核心抗体↑ 乙肝恢复期,警惕免疫激活推高血糖

降糖破局方案

第一阶段:胰岛素强化治疗(住院启动)

目标:迅速粉碎高糖毒性,空腹≤7mmol/L,餐后≤10mmol/L

武器:

基础胰岛素(甘精胰岛素):每日1次,初始剂量0.2 IU/kg

餐时胰岛素(门冬胰岛素):三餐前注射,剂量= (餐前血糖-6)÷10

监测:每日7次血糖(三餐前 后 睡前)

第二阶段:稳态维持(出院过渡)

核心组合:

GLP-1激动剂(司美格鲁肽):每周1针,减重 护心肾

SGLT2抑制剂(达格列净):晨起口服,促糖排泄

保驾药物:

维生素D3:5000IU/日(连服8周后复查)

护肝药物(水飞蓟宾):尤其关注乙肝免疫状态

复查铁律

每周:空腹/餐后血糖谱(至少3天)

每月:糖化白蛋白(GA) 肝肾功能

每三月:HbA1c 25羟维生素D 尿微量白蛋白

注:当糖化血红蛋白>9%时,胰岛素强化是唯一选择!您的当务之急是让β细胞休养生息——创作灵感暂时交给病历文书,健康才是续写义诊传奇的笔墨!

给自己的医嘱笺,当然,遵医嘱是第一位的…~

此刻的 「胰岛休眠计划」 正是医学信仰的践行:

以胰岛素为盾,以GLP-1为刃,斩糖魔锁链再战沙场!

待我控糖稳如祁连山时——

那12.43%的数字终将化为勋章:

“破壁降糖十二载,白衣犹胜少年郎!”

糖尿病最终是\u0026#34;治死\u0026#34;的?患糖尿病,不治疗反而更好?医生说出实情

#寻找热爱表达的你#

“你们知道老陈怎么走的吗?现在这医院的门我是不敢进了!”

“不会吧?他不就是糖尿病嘛,一直吃药控制着,怎么说没就没了?”

“你们别不信,我觉得是治死的,你看他之前自己吃药控制的挺好,后来三天两头检查,换治疗方案,你说这里面没一点猫腻我都不信。”

“哪那么邪乎,我也有糖尿病,每天也是胰岛素盯着,照你这样说,我直接把这钱省了,还能多活几年……”

糖尿病作为当代中老年人群当中常见的慢性健康问题,常常引发一些困扰,尤其是网络上流传的相关说法,不免让患者们更加焦虑

比如“相关治疗方式存在风险,容易加大患病死亡率”、“不打针、不吃药,顺其自然反而能多活几年”等说法,多少会动摇患者的治疗意愿。

那么糖尿病最终真是治死的吗?顺其自然真能活更久吗?

一、网络相关说法,或是一种误解

先说“治疗致死”的问题,网友们主要分为“药物副作用”和“过度医疗”两个派别。

先说副作用的问题。“是药三分毒”的概念早已深入人心,只要是和药物沾边的、需要入口的东西,多少都带点副作用。天天药物不离身,健康程度自然越来越差,这也形成了部分人“治病致死”的认知。

糖尿病作为一种综合性代谢异常性疾病,需要长期依靠药物控制血糖调节来满足人体需求。

要知道,代谢系统功能异常本质上是一种不可逆的机能损伤。

这也意味着,一旦吃上药,就不能停下来

长期用药对机体造成的不良影响主要表现为肝肾负担增加,以及体质差异或用药不当带来的血糖偏低情况。

这时候就会有人站出来表示,长期吃药对人体损伤,可能比糖尿病本身带来的不良影响更大。

实际上并非如此。代谢系统功能异常,对机体的不良影响是全方位的。

比如糖代谢异常可能对血管造成损伤、脂肪代谢异常,会加速动脉硬化,而血糖水平异常可能引发组织缺血或加大炎症风险,神经系统疾病的发病率也会有所增加。

但如果积极进行药物控制,无论是何种类型的糖尿病,对症治疗都能将以上风险合理降低,将患者的健康度维持在相对稳定的水平上。

两相对比,只要科学用药,肝肾损伤在全身病变面前就显得不值一提了。

再来说说,过度医疗的问题。

现阶段国家整体的医疗水平都在提升,但部分居民对医疗有效性仍存在信心不足的问题,会担忧花大钱治小病,甚至是白花钱不治病

不能否认,生活中人们确实有可能遇到、听到、看到“被过度医疗”的情况。患者不仅花了不少钱,病还没治好,更糟糕的是病越治越严重。

但随着医疗行业相关管理制度更严格、更规范,类似情况已经大幅减少。只要是正规医院,还是可以提供符合患者需求的治疗方案的。

不止是糖尿病,面对任何病症都应该建立医疗信心,这是部分患者必须攻克的心理难题。

也有一些说法认为,药物存在成瘾性,胰岛素一旦打上了就戒不掉了。

这里有一个认知上的错误,胰岛素的使用主要依靠糖尿病患病类型以及患者需求,是“先需要,再使用”的关系,而不是盲目使用。

人体本身是可以产生胰岛素的,用于调节血糖水平,而糖尿病患者机体无法产生足量的胰岛素来控制血糖,这才需要额外摄入。

还是代谢异常不可逆的问题,这是病理机制导致的,故而需要长期稳定摄入胰岛素。

也因此,关于成瘾性、依赖性的说法本身就是不符合医疗常识的,患者无需对此过度担忧。

二、顺其自然不治疗,更有利于病情?

除了“治疗致死”的相关误解外,还有一类人群认为,通过日常控制即可改善糖尿病。比如减少糖类摄入能修复相关代谢功能,担心药物副作用或短期内看到病情好转便私自停药。

首先要明确的是,糖尿病需长期依靠药物治疗,帮助调整人体代谢。仅依靠日常控制糖类摄入,并不能从根本上解决代谢异常的问题,只能暂时的、片面的降低代谢负担。

关于私自停药,部分患者存在侥幸心理,认为药物治疗可以使代谢功能恢复到正常水平,于是私自停药。

但实际上,糖尿病的病情控制,需要稳定的药物摄入来干预。简单来说,药物可以延缓糖尿病对机体造成不良影响的进程,甚至可以将病情控制在稳定范围内,在最大程度上保护患者的健康。

私自停药可能会引发新一轮的血糖波动异常,这对于患者当时的代谢能力无疑会带来更大的压力。

临床治疗当中,经常会遇到有些患者病情在接受治疗后加重,就是和自私停药或改变用药节奏相关。

注重日常控制并非没有用,配合药物治疗才能事半功倍。

主观上减少糖分摄入,降低对机体的负担,用药上对机体功能异常进行根源性补救,二者相结合,糖尿病方可得到有效控制。

三、如何科学控制糖尿病?要做到哪些?

1.正确认识病症

其实生活中大部分人对糖尿病有误解,都是因为不够了解。

受退行性变化影响,人到了一定年龄之后,机体功能自然会有所退化,如果是病理性因素导致的代谢异常,则无法自行恢复,这也是为什么糖尿病需要长期用药稳定病情的原因。

代谢问题一旦产生,可能会引发全身各项功能的损伤。

比如心血管功能减退、肾病患病率提升、神经功能异常等,都是临床上比较常见的并发症。

如果不依靠药物积极控制病情,对代谢功能进行补救,各种并发症出现的概率则会显著提升。

也因此,掌握适合自己的治疗方法,合理干预病情,是在患病过程中维护基本健康的关键。

2.重视早期干预

有些人觉得药物治疗带来的副作用很大,但实际上,只要抓住治疗时机科学干预,病情就不会进展得太快。

生活中有些人忽视日常体检,对自身各方面的变化也不够重视。这就导致有些人身体出现明显不适或异常后,才知道就医,从而错过了治疗的窗口期。

无论是糖尿病,还是其他病症,只要是进入进展期,或者已经呈现出明显症状的,治疗难度自然会有所提高。

反观那些重视日常检查,一到两年体检一次,在早期就发现糖尿病苗头的患者,治疗过程会相对轻松。

建议有条件的人群,尤其是超过45岁的,一到两年进行一次健康检查,特别是血液检查。对自身情况了解得越透彻,越有利于在早期发现身体异常,以降低治疗难度。

3.适配治疗方案

不同患者的具体患病情况天差地别,从病因到外部表现,再到机体功能的细微变化,所对应的治疗方案也是不一样的。

比如对于胰岛素的需求,不同患者之间就存在一定差异。

有些患者仅依靠口服药就能将代谢功能稳定在正常范围,配合日常管理,方能将病情控制住。是否需要胰岛素,还得看用药的效果如何,非必要情况下,是可以不使用的,而有些患者却不能没有胰岛素。

患者就医过程中,应尽可能交代自己的病情特征,这样可以帮助医生做出更准确的判断。

包括开始治疗之后,受个体差异影响,部分患者接受治疗可能会出现些许不良反应。这一点也要积极和医生沟通,便于后续针对治疗方案做出合理的调整。

4.日常干预相关

日常方面主要涉及到饮食和运动,科学的营养搭配以及适当锻炼,都能在一定程度上稳定血糖水平。

饮食上,患者就医过程中可以跟医生详细了解什么能吃什么不能吃。比如水果,有些水果糖分高,摄入量就得控制好,乳制品方面比如酸奶,也要尽可能选择无糖的,蔬菜主食方面,按比例搭配即可。

运动方面上,患者可根据自身情况制定运动方案。比如部分患者完全没有运动习惯,推荐循序渐进的运动模式,意在保持运动的主动性和持续性。

运动可以帮助提高代谢,促进内循环,但具体采取何种方式、何种强度的运动,还需医生指导。

总结

科学治疗并不会增加糖尿病的致死率,顺其自然也不足以让糖尿病自愈。病理性的代谢异常一旦发生,就身体机能来讲便会造成不可逆转的影响,也因此,糖尿病需要长期依靠药物控制病情。

如果不能正确认识该类病症的发病机制,掌握正确的治疗方式,并遵循医嘱合理对病情进行干预,糖尿病进入中后期阶段,还可能对人体造成更多损害。

各位朋友,你觉得身患糖尿病,还有哪些需要注意呢?

[免责声明]文章描述过程、图片都来源于网络,此文章旨在倡导社会正能量,无低俗等不良引导。如涉及版权或者人物侵权问题,请及时联系我们,我们将第一时间删除内容!如有事件存疑部分,联系后即刻删除或作出更改。

参考资料:

百度健康医典:糖尿病

我国首个《中国大众糖尿病认知调查报告》正式发布

澎湃新闻2024-11-14 10:24

先强化,后简化——“逆转”糖尿病的有力方法

2023-07-31 14:22:04 新华网

糖尿病最新药物治疗指南:科学、经济与患者中心的全面解析

糖尿病是一种全球性慢性代谢性疾病,其发病率和患病率持续上升。根据世界卫生组织(WHO)的最新数据,全球约有4.2亿人患有糖尿病,其中2型糖尿病占绝大多数。随着医学研究的深入,糖尿病的治疗理念和药物选择也在不断更新。2024年及2025年的国际指南和临床研究为糖尿病患者提供了更加精准、个性化的治疗方案。本文将从药物治疗的最新进展、医保覆盖情况、费用与价格、药物机制解释、科研数据支持、真实案例分析以及未来趋势等方面,全面解析糖尿病的最新药物治疗指南。

一、糖尿病药物治疗的最新进展1. 二甲双胍:基石地位的延续

二甲双胍是2型糖尿病治疗的首选药物,其作用机制主要是通过抑制肝糖异生和改善胰岛素敏感性来降低血糖。多项研究表明,二甲双胍不仅能有效控制血糖,还能显著降低心血管事件的风险。此外,二甲双胍具有良好的安全性,低血糖风险低,适合大多数患者使用。

2. SGLT2抑制剂:心血管保护的明星药物

SGLT2抑制剂(如恩格列净、达格列净)是近年来糖尿病治疗的重要突破。它们通过抑制肾脏对葡萄糖的重吸收,减少尿糖排泄,从而降低血糖。更重要的是,SGLT2抑制剂在心血管保护方面表现出显著优势,能够降低心力衰竭、心肌梗死和中风等心血管事件的风险。2024年美国糖尿病协会(ADA)指南建议,SGLT2抑制剂应作为一线药物用于合并心血管疾病或高风险的患者。

3. GLP-1受体激动剂:多靶点治疗的创新选择

GLP-1受体激动剂(如司美格鲁肽、度拉糖肽)是一类新型降糖药物,它们通过激活GLP-1受体,促进胰岛素分泌、抑制胰高血糖素释放,并延缓胃排空,从而降低血糖。此外,GLP-1受体激动剂还具有显著的体重减轻作用,对肥胖患者尤为有益。2024年ADA指南指出,GLP-1受体激动剂可作为二甲双胍治疗无效或不耐受的患者的替代选择。

4. DPP-4抑制剂:温和降糖的“老朋友”

DPP-4抑制剂(如西他列汀、利格列汀)通过抑制DPP-4酶,延长GLP-1的活性,从而增强胰岛素分泌并减少胰高血糖素释放。这类药物降糖效果温和,低血糖风险较低,适合老年患者或需要长期控制的患者。

5. 磺脲类药物与胰岛素:传统治疗的补充

尽管SGLT2抑制剂和GLP-1受体激动剂等新型药物逐渐成为主流,但磺脲类药物(如格列美脲、格列齐特)和胰岛素在某些特定情况下仍具有重要价值。例如,磺脲类药物在控制血糖方面效果明确,但可能引起体重增加和低血糖,因此需谨慎使用。胰岛素主要用于1型糖尿病、2型糖尿病急性期或严重高血糖状态的患者。

6. 降糖药物的联合使用

在单药治疗效果不佳时,医生通常会考虑联合用药。例如,二甲双胍联合SGLT2抑制剂或GLP-1受体激动剂,可以实现更优的血糖控制和心血管保护。此外,联合用药还能减少单一药物的剂量,从而降低不良反应的风险。

二、药物纳入医保与费用分析1. 医保覆盖情况

近年来,随着糖尿病治疗药物的不断更新,越来越多的新型降糖药物被纳入医保。例如,SGLT2抑制剂和GLP-1受体激动剂在多个国家或地区和地区已纳入医保,大幅降低了患者的经济负担。2024年,美国国家医保局(CMS)将司美格鲁肽纳入医保,覆盖范围包括 Medicare Part B 和 Part D,为患者提供了更广泛的可及性。

2. 药物价格与性价比

尽管新型降糖药物的疗效显著,但其价格也相对较高。例如,司美格鲁肽(Xentolim)的年费用约为3000美元,而达格列净(Farxiga)的年费用约为2000美元。相比之下,二甲双胍和DPP-4抑制剂的价格则相对较低,适合预算有限的患者。然而,2024年ADA指南建议,在资源有限的情况下,应优先考虑成本较低的药物,并权衡其临床效益。

3. 医疗保险的覆盖差异

不同国家和地区的医保政策存在差异。例如,在中国,二甲双胍、SGLT2抑制剂和GLP-1受体激动剂均已被纳入医保,而部分新型药物如司美格鲁肽仍需自费。在美国,医保覆盖情况较为灵活,部分患者可能需要自费购买高价药物。因此,医生在选择药物时,需综合考虑患者的医保政策和经济状况。

三、药物机制的通俗解释1. 二甲双胍

二甲双胍通过抑制肝脏中葡萄糖的产生,减少血糖的来源。同时,它还能提高身体对胰岛素的敏感性,使胰岛素更有效地利用血糖。简单来说,二甲双胍就像是“节能灯”,让身体更高效地利用现有的能量,而不是浪费掉。

2. SGLT2抑制剂

SGLT2抑制剂通过阻止肾脏对葡萄糖的重吸收,使多余的葡萄糖通过尿液排出体外。这就像“排水泵”,将多余的糖“排走”,从而降低血糖水平。此外,SGLT2抑制剂还能减少尿糖的产生,从而降低尿路感染的风险。

3. GLP-1受体激动剂

GLP-1受体激动剂通过激活GLP-1受体,促进胰岛素分泌,抑制胰高血糖素释放,并延缓胃排空。这就像“刹车”,让身体在血糖升高时减慢糖的吸收,从而降低血糖水平。此外,GLP-1受体激动剂还能减少食欲,帮助患者控制体重。

4. 磺脲类药物

磺脲类药物通过刺激胰岛β细胞分泌胰岛素,从而降低血糖。它们就像是“开关”,当血糖升高时,胰岛素的分泌会增加,从而降低血糖水平。然而,磺脲类药物可能导致体重增加和低血糖,因此需谨慎使用。

5. 胰岛素

胰岛素是一种激素,由胰腺分泌,用于调节血糖水平。当血糖升高时,胰岛素会促进葡萄糖进入细胞,从而降低血糖水平。胰岛素就像是“钥匙”,打开细胞的大门,让葡萄糖进入细胞,被身体利用。

四、科研数据与真实案例1. UKPDS研究:强化血糖控制的益处

在英国前瞻性糖尿病研究(UKPDS)中,研究人员发现,强化血糖控制(目标HbA1c <6.0%)可以显著降低糖尿病患者的微血管并发症风险,如视网膜病变、肾病和神经性病变。此外,强化血糖控制还能降低心血管事件的风险,尽管其对大血管并发症的影响有限。这一研究为糖尿病治疗提供了重要的科学依据。

2. 2024年ADA指南:个性化治疗的推荐

2024年ADA指南强调,糖尿病治疗应以患者为中心,根据患者的年龄、并发症、合并症和经济状况进行个性化调整。例如,对于合并心血管疾病的患者,SGLT2抑制剂和GLP-1受体激动剂是首选药物;而对于老年患者,应优先选择导致低血糖风险低的药物。

3. 真实案例:从药物治疗到生活方式干预

一位50岁的男性患者,确诊2型糖尿病后,医生首先推荐他进行生活方式干预,包括饮食控制和运动。在生活方式干预无效后,医生为其开具了二甲双胍,并在6个月后调整为二甲双胍联合SGLT2抑制剂。经过一年的治疗,患者的HbA1c从8.5%降至6.0%,并显著改善了微血管并发症的风险。

五、未来趋势与挑战1. 个性化医疗与精准治疗

随着基因组学和生物标志物研究的进展,糖尿病治疗将更加个性化。例如,未来可能会根据患者的基因型、代谢特征和生活方式,制定个性化的药物治疗方案。此外,人工智能和大数据分析将帮助医生更精准地预测药物反应和疗效,从而优化治疗策略。

2. 新型药物与技术的结合

未来,糖尿病治疗将更加依赖于新型药物和智能化设备。例如,智能血糖监测设备和人工智能辅助诊断系统将帮助医生更精准地监测和管理患者的血糖水平。此外,新型药物如GLP-1受体激动剂和SGLT2抑制剂的联合使用,将为患者提供更全面的治疗方案。

3. 患者教育与自我管理

糖尿病的治疗不仅依赖于药物,还需要患者的积极参与和自我管理。未来,患者教育和自我管理将成为糖尿病治疗的重要组成部分。通过提供个性化的健康教育和行为干预,患者可以更好地控制血糖水平,减少并发症的发生。

4. 全球合作与政策支持

糖尿病的全球防控需要各国政府、医疗机构和科研机构的共同努力。未来,全球合作将更加紧密,推动糖尿病治疗的标准化和规范化。此外,政策支持将有助于降低新型药物的经济负担,提高患者的可及性。

七、结语

糖尿病的治疗是一个复杂而多变的过程,需要医生、患者和整个社会的共同努力。随着医学研究的不断深入,糖尿病的治疗理念和药物选择也在不断更新。2024年及2025年的国际指南和临床研究为糖尿病患者提供了更加精准、个性化的治疗方案。通过科学的药物治疗、合理的医保政策、经济的费用控制以及患者教育和自我管理,我们有望在未来实现糖尿病的更好控制和更优生活质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