糖尿病并发症 症状(糖尿病并发症出现还能活多久)
全面解析11种糖尿病并发症的早期症状,及时发现可救命!
糖尿病是一种慢性代谢性疾病,主要特征是长期血糖升高,主要危害是长期血糖高带来的并发症。据统计,目前已发现的糖尿病并发症有100多种,遥遥领先于其他慢性病。
糖尿病的并发症主要分为急性并发症和慢性并发症,很多都可以致命。幸运的是,如果能掌握糖尿病并发症的一些症状,出现时及时治疗,很可能就可以避免悲剧的发生。
今天就带大家了解一下常见的11个糖尿病并发症的症状,大家了解后可以早期发现和干预,从而降低风险。
一、急性并发症
① 糖尿病酮症酸中毒
糖尿病酮症酸中毒是糖尿病人最常见的急性并发症,1型糖尿病人有自发酮症的倾向,2型糖尿病人在胰岛素不适当减量或有应激因素存在时也可能发生酮症酸中毒。
糖尿病酮症酸中毒的主要症状包括极度口渴、多尿、恶心、呕吐、腹痛、呼吸深快、呼气中有烂苹果味、意识模糊、昏迷等,一般出现前5个症状时就要及时检查了,否则救治难度会明显增加。
糖尿病酮症酸中毒的本质是胰岛素不足,机体大量分解脂肪,产生了过多的酮体所致。因而,及时补充胰岛素是救治的关键。
② 高血糖高渗性昏迷
高血糖高渗性昏迷时的血糖比酮症酸中毒时更高,脱水更严重,救治难度也更大。其主要症状包括极度口渴、尿量减少、皮肤干燥、眼球凹陷、嗜睡、抽搐,甚至昏迷,抢救的关键是及时大量的补液。
③ 低血糖症
低血糖通常是由于饮食过少、运动量过大、降糖药物(特别是胰岛素和磺脲类)过大引起的。
糖尿病人的血糖低于3.9mmol/L时就属于低血糖,症状包括心慌、手抖、出汗、头晕、乏力、饥饿感、注意力不集中、烦躁等,严重时可能出现抽搐或昏迷。
低血糖的救治原则取决于血糖的高低和症状的严重程度,轻度低血糖时稍微进食即可缓解,严重低血糖则要及时到医院输注葡萄糖。
二、慢性并发症
糖尿病的慢性并发症众多,早期大多症状不明显,如果延误治疗,很可能会得不到控制。
① 糖尿病视网膜病变
早期可能无症状,当出现视力模糊、视野缺损、眼前出现黑点或闪光等时,病程可能已经较长,故认真控制血糖,避免血糖过度波动,定期检查眼底是关键措施。
② 糖尿病肾病
早期仅表现为微量白蛋白尿,需要通过检查才能知晓。随着病情的进展,逐渐出现眼睑和下肢水肿、血压不易控制,尿量减少甚至无尿等。预防的关键还是定期检查并控制好血糖、血压等指标。
③ 糖尿病周围神经性病变
主要症状包括手脚麻木、刺痛、灼烧感等,夜间更明显,治疗包括甲钴胺、硫辛酸等。
④ 糖尿病自主神经性病变
胃肠自主神经性病变:早饱、腹胀、便秘、腹泻等
心血管自主神经性病变:直立性低血压(站立时头晕)
泌尿生殖系统自主神经性病变:排尿困难、尿潴留、性功能障碍等
治疗措施包括严格控制血糖,补充B族维生素,避免吸烟和饮酒等。
⑤ 心血管并发症
主要症状有胸痛、胸闷、呼吸困难、心悸、心律失常等,出现要及时就医,平时预防则要严格控制血糖、血脂、血压,戒烟,适度运动。
⑥ 脑血管疾病
症状包括突发头痛、眩晕、单侧肢体无力或麻木、言语不清,严重时可导致昏迷,预防和治疗措施同心血管并发症。
⑦ 外周动脉并发症
长期高血糖可能引起下肢动脉狭窄或闭塞,导致缺血,其症状有间歇性跛行、足部发凉、苍白,严重时严重时出现足部溃疡、坏疽。
糖尿病外周动脉并发症必须及时治疗,否则会引发糖尿病足。
⑧ 糖尿病足
糖尿病足是神经性病变和血管病变共同作用的结果,容易感染和溃疡,严重时需截肢。症状包括足部麻木,对疼痛、温度不敏感,皮肤干燥、皲裂,足部溃疡难以愈合,严重时出现坏疽等。
以上就是糖尿病最常见的11种并发症的症状,实际上,糖尿病并发症目前至少有100多种,一篇文章是根本无法写完的。这些并发症又各有各的症状,希望糖尿病人能了解一下糖尿病并发症的症状,提高自我管理意识,与医生密切配合,以降低并发症风险,享受健康生活。
糖尿病并发症的9个躯体症状!
糖尿病并发症有两个爆发期!一旦出现5大异常,病情可能失控
声明:本文内容均是根据权威医学资料结合个人观点撰写的原创内容,意在科普健康知识请知悉;如有身体不适请咨询专业医生。
2024年,全球糖尿病患者已超过5.37亿人,其中中国患者人数高达1.41亿,位居世界第一。而真正让人担忧的并非糖尿病本身,而是那些悄无声息、却足以致命的并发症。
要知道,糖尿病的可怕之处在于其并发症涉及全身各个器官系统,从眼底病变到肾脏衰竭,从心脑血管疾病到糖尿病足,每一种都可能彻底改变患者的生活质量,甚至威胁生命安全。
那么,糖尿病并发症究竟有哪些规律可循?哪些信号提示病情可能失控?我们又该如何防范?
隐匿而致命的“时间炸弹”糖尿病并发症的发展历程几乎与患者的病程同步进行,从确诊糖尿病的那一刻起,高血糖就像一把无形的刀,开始对血管、神经、器官造成持续性损害。
根据大规模流行病学调查数据,糖尿病患者在确诊后5年内,微血管并发症的发生率就开始显著上升。
根据最新的临床统计数据,糖尿病患者中约有30-40%会发生糖尿病肾病,25-30%会出现糖尿病视网膜病变,而糖尿病神经病变的发生率更是高达60-70%。
更让人警醒的是,这些并发症往往在早期没有明显症状,等到患者察觉时,病情往往已经发展到了不可逆转的阶段。
但让医学专家们深感忧虑的是,糖尿病并发症的发展并非匀速进行,而是存在两个明显的“爆发期”,在这两个关键时期内,并发症的进展速度会显著加快,对患者造成的损害也更为严重。
毕竟糖尿病是一种慢性进展性疾病,长期的高血糖状态会导致糖基化终产物的大量积累,这些有害物质会沉积在血管壁、肾小球基底膜等关键部位,引发炎症反应和纤维化改变。
同时,胰岛功能的逐渐衰退也会加剧病情的恶化,形成恶性循环。
虽然现代医学已经能够通过药物治疗有效控制血糖,但糖尿病并发症的发生仍然遵循着一定的时间规律。
第一个爆发期出现在确诊后5-10年,此时患者体内的代谢紊乱已经持续相当长的时间,微血管开始出现明显的病理改变。
第二个爆发期则发生在病程15-20年,这一阶段不仅微血管并发症加重,大血管并发症也开始集中出现,患者面临心肌梗死、脑卒中等急性心血管事件的风险急剧上升。
但这并不意味着糖尿病患者只能坐以待毙,实际上,通过密切监测身体变化,及时识别并发症的早期信号,完全可以做到早发现、早干预。
不容忽视的五大危险信号视力异常往往是糖尿病并发症最早出现的信号之一,当患者出现视物模糊、眼前黑影飘动、夜间视力下降等症状时,很可能提示糖尿病视网膜病变已经开始。
根据眼科专家的临床经验,糖尿病患者即使没有明显的眼部症状,也应该每年进行一次眼底检查,因为早期的视网膜病变往往没有任何主观感受。
尿液异常是糖尿病肾病的重要表现,患者可能会发现尿液出现泡沫增多、颜色加深等变化,这往往提示尿蛋白开始升高。
更需要警惕的是,一些患者还会出现夜尿增多、下肢浮肿等症状,这些都可能是肾功能受损的早期信号。
临床检验数据显示,当患者的尿白蛋白排泄率超过30mg/24小时时,就应该高度警惕糖尿病肾病的可能。
足部感觉异常是糖尿病神经病变的典型表现,患者往往会感到双足麻木、刺痛、灼热感,或者相反地出现感觉减退。这种症状通常从足趾开始,逐渐向上蔓延,呈“手套-袜套”样分布。
更危险的是,当足部感觉完全丧失时,患者对外伤、烫伤等刺激失去保护性反应,极易发生糖尿病足溃疡。
心血管症状的出现往往标志着大血管并发症的开始,患者可能会感到胸闷、气短、心悸,活动耐力明显下降。
一些患者还会出现间歇性跛行,即行走一段距离后出现下肢疼痛,休息后缓解,这往往提示下肢动脉粥样硬化的存在。
心电图检查可能显示心肌缺血的征象,而血管超声检查则可以发现动脉粥样硬化斑块的形成。
反复感染也是糖尿病患者需要警惕的信号,由于高血糖环境有利于细菌繁殖,同时免疫功能受损,糖尿病患者更容易发生各种感染,包括皮肤感染、尿路感染、呼吸道感染等。特别是女性患者容易出现反复的阴道炎,而男性患者则可能发生包皮龟头炎等泌尿生殖系统感染。
尤其需要强调的是,这些症状往往不会单独出现,而是相互关联、逐渐加重。当患者同时出现多种异常症状时,更应该高度警惕,及时就医进行全面检查。
对于糖尿病并发症的防控,血糖控制始终是核心要素。大量循证医学证据表明,将糖化血红蛋白控制在7%以下,可以显著降低微血管并发症的发生风险。
但血糖控制并非越低越好,过度的血糖控制可能导致严重的低血糖反应,反而增加心血管事件的风险。
血压和血脂的管理同样重要,糖尿病患者往往合并高血压和血脂异常,这种“三高”并存的状态会显著加速血管病变的进展。
定期的并发症筛查是早期发现问题的关键,糖尿病患者应该每年进行眼底检查、肾功能检测、神经功能评估等专项检查。特别是对于病程较长的患者,这些检查的频率应该适当增加,以便及时发现并发症的早期变化。
所以糖尿病并发症虽然可怕,但并非不可防控。关键在于认识到并发症发展的规律性,及时识别危险信号,采取科学的防治措施。
参考文献:
[1] 中华医学会糖尿病学分会.中国2型糖尿病防治指南(2020年版)[J].中华糖尿病杂志,2021,13(4):315-409.
[2] 王卫庆,李光伟,纪立农,等.中国成人糖尿病肾脏疾病临床诊断的专家共识[J].中华内分泌代谢杂志,2020,36(5):379-390.
[3] 贾伟平,朱大龙,陆菊明,等.中国糖尿病视网膜病变临床诊疗指南(2022年)[J].中华眼科杂志,2023,59(1):8-2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