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型糖尿病 胰岛素(1型糖尿病胰岛功能受损能恢复吗)
别大意,1型糖尿病患者,使用胰岛素有讲究!
*仅供医学专业人士阅读参考
这个处方错在哪?用药挑战
患者信息:男,6岁
临床诊断:1型糖尿病
处方用药:
门冬胰岛素30注射液 6u bid 皮下注射
该处方有1处错误,聪明的你看出来了吗?
本期答案
分析:药物选择不适宜。门冬胰岛素30是一种预混胰岛素,根据《中国儿童1型糖尿病标准化诊断与治疗专家共识(2020版)》,儿童不建议使用动物源性胰岛素和预混胰岛素。这是因为预混胰岛素在儿童中的使用可能导致血糖波动较大,增加低血糖的风险。儿童建议使用基础胰岛素和餐时胰岛素的组合治疗方案。例如,使用长效胰岛素(如甘精胰岛素)作为基础胰岛素,以及速效胰岛素(如门冬胰岛素或赖脯胰岛素)作为餐时胰岛素。这种方案可以更好地模拟生理胰岛素分泌,减少血糖波动,降低低血糖的风险。
本文来源:医学界内分泌频道
责任编辑:叶子
*"医学界"力求所发表内容专业、可靠,但不对内容的准确性做出承诺;请相关各方在采用或以此作为决策依据时另行核查。
1型糖尿病:在胰岛素的刻度上丈量生命
今年6岁的宋小绵,在两年前被确诊了1型糖尿病,开启了“胰岛素打针 动态血糖监测仪 食物控制”的治疗模式。小绵的家长时刻悬着心,“我们常常担心胰岛素的剂量对不对,饮食有没有控制好,天气等外部因素会在多大程度上影响血糖……”与此同时,他们也担心小绵的心理健康。但在与心理医生沟通后,他们才意识到,自己的焦虑情绪反而更是问题。
小绵的家长告诉记者,“1型糖尿病患儿的家长往往都面临很大压力,他们非常需要一个社群来交流经验,互相支持,让控糖之路不再孤单”。
相比之下,8岁那年被确诊为1型糖尿病的罗冰很庆幸自己的父母有着“强大的内心”。他们在仔细研究了这个病的治疗措施、效果、血糖控制不稳的后果等之后,一直鼓励自己乐观和坚强地面对疾病。罗冰说,在求学的路上,她曾经历过许多误解甚至是歧视。身边的同学会跟她转述从大人那里听来的话,“这样的孩子活不长”;有的老师也曾对她叹息,“你很有天赋,真是可惜了”。
在接触了很多“糖友”后,她感到,类似的言语对孩子幼小的心灵是一种伤害。“如果在很小的时候,他们就被告知自己的前路已经断了,很多人会就此自暴自弃。”但其实,很多1型糖尿病患者可以照顾好自己的生活,成年后也可以适应大多数工作岗位,而人们对1型糖尿病的误读和对患者的歧视,始于他们对这种疾病缺乏了解。
精确到分钟的血糖管理
罗冰还记得,自己最初的“症状”是毫无原因地“尿频”,她和家长当时都没有在意。后来,在一次感冒后,她感到非常乏力,经常犯困,总是口渴,每天大概要喝5升水,每2-3个小时就要去一次厕所,还出现了恶心、呕吐、腹痛。到医院检查,发现她的随机血糖高达26.4mmol/L,综合其他指标后,她被诊断为“糖尿病酮症酸中毒”。入院后,她被确诊为1型糖尿病。
“1型糖尿病多发于儿童和青少年。”北京大学第三医院内分泌科副主任杨进告诉中青报·中青网记者,“与2型糖尿病不同,1型糖尿病并非由生活方式或肥胖引发的胰岛素抵抗所致,而是免疫系统‘敌我不分’的结果。”
罗冰开始接受治疗,并逐渐适应了带病生活。小小年纪,她很快便能够独立进行胰岛素注射和血糖监测。“父母一直有意识地培养我应对糖尿病的能力。”她说。
在16岁以前,罗冰每天打4针胰岛素,如果忘记打针,可能会出现糖尿病酮症酸中毒。“打针是我生命中不可缺少的部分,每天4针,肚皮上全是针眼。”后来,罗冰开始使用胰岛素泵,“扎一次能用一周”。
罗冰并不觉得“肚子上时刻扎着一根针”很别扭。“胰岛素泵是模拟正常人胰岛素分泌的模式,不吃饭时,它会按照医生设定好的剂量把胰岛素一点点泵入患者体内。要吃饭的时候,就根据医嘱再补一些,也不用扎针,按几下按钮就好。”她感到,这种方式比打针灵活得多,更适合她现在的生活状态,“就算不小心吃多了,血糖高了,也可以通过它补打胰岛素,生活自由了很多”。
目前市面上已有智能泵,但罗冰更倾向于手动操作。“如果泵因为血糖误报而自动注射了很多胰岛素,那就太危险了。”她向记者解释说,“血糖可以影响人每分每秒的状态。太高或太低都容易出事。长期不稳定,还会引发很多并发症。”
她把自己的状态比喻成一个时时需要调控的系统,任何细微的生活变化都得被计算进去。“比如我多吃一口饭,或者多走几步路,就要考虑是多打一点,还是提前调低设定好的胰岛素剂量。”这种日常几乎精确到“每分钟”的管理,要求她对自己的身体状态始终保持极强的感知,并保持自律的生活习惯。
免疫系统的“倒戈”
“1型糖尿病的本质是胰岛素绝对缺乏。”杨进对记者解释说,胰岛素是人体内唯一一种降低血糖的激素,是由胰岛中的胰岛β细胞分泌的。人体自身免疫系统错误地将胰岛β细胞识别为外来有害物质,并通过抗体和细胞因子对胰岛β细胞发动攻击,使胰岛β细胞受到破坏,无法分泌人体所需要的胰岛素量,也就是所谓的“胰岛素绝对缺乏”。
1型糖尿病的确切病因目前尚未明确,医学界的共识是遗传易感性与环境因素共同作用所导致。北京中日友好医院内分泌科副主任宋璐璐告诉中青报·中青网记者,1型糖尿病患者中10%-20%有家族史,远低于2型糖尿病患者50%-90%的家族史比例。其比例虽较低,但仍存在一定的遗传易感性;环境因素中,病毒感染是其中一个重要诱因,“病毒激活免疫系统后,可能错误攻击自身胰岛β细胞”。
杨进介绍,临床中,1型糖尿病患者常表现出典型的“三多一少”症状,即多饮、多食、多尿和体重下降。尤其是儿童和青少年时期发病者,起病往往较急,还可能出现恶心、呕吐、视物模糊,甚至意识障碍。1型糖尿病严重时可能发展为糖尿病酮症酸中毒,这是需要即刻就医的危急情况。
1型糖尿病的治疗必须依赖胰岛素,“因为自身胰岛β细胞功能已被破坏,无法分泌胰岛素。”杨进说。
“长效 速效”胰岛素组合保护生命线
2003年,18岁的王律被确诊1型糖尿病,开始注射胰岛素治疗。起初,使用预混胰岛素的效果不佳,后来又调整为每天打3针短效胰岛素,睡前打长效胰岛素。
“胰岛素是1型糖尿病患者维持生命所必需的。”杨进说。在胰岛素类型选择上,目前主要有长效胰岛素和速效胰岛素。“长效胰岛素模拟基础胰岛素分泌,一天注射一次即可提供基础量;速效胰岛素则用于餐前,控制餐后血糖。这种‘长效 速效’的组合可模拟人体正常的胰岛的工作方式。”
宋璐璐介绍,1型糖尿病患者由于胰岛素缺乏程度较严重,目前最佳的治疗措施是使用胰岛素泵。胰岛素泵通过24小时持续输注胰岛素,并在进餐时追加剂量,实现精准控糖。
在此基础上,可以适度采用“碳水化合物计数法”,根据身体对主食、糖类等碳水化合物的反应,调整胰岛素剂量。“比如10-15克碳水化合物可能需要1单位胰岛素。通过调整胰岛素剂量,患者可以适量享用蛋糕、奶茶等食物。”杨进说。
除了饮食,宋璐璐强调,运动前后的血糖管理尤为重要。“运动初期血糖会一过性升高,随后迅速下降,需预防低血糖。”她建议,高强度或长时间运动时可暂时关闭胰岛素泵基础率,运动中注意补水——脱水可能诱发酮症酸中毒。运动前若血糖偏低,应暂缓运动,并适当补充碳水化合物,待血糖平稳后再进行。
“在使用胰岛素过程中,如果出现血糖大幅度波动,还要考虑是不是胰岛素泵管路堵塞,有没有定期更换注射部位和管路。”杨进补充说。
学会与疾病共存
如今,罗冰已是一个年轻糖友群的群主。她会组织小型讲座,鼓励患者们互相打气,传递积极的生活态度。她希望尽自己的能力帮助更多患病的孩子及其家长。
王律也加入了一个糖友群。在对自己的病情有了充分认知后,他很早便学会了面对现实,“糖尿病不可怕,它不会根本上对生活造成负面影响。可怕的是并发症,而并发症取决于对病情的控制。要实事求是地认识病情,不要纠结如何治愈,而是要学会控制,学会与疾病共存。在这个基础上,勇敢追求生活,不要因疾病而退缩。”王律说。
现在,小绵的家长也会劝慰其他“小糖友”家长,“我们无法改变孩子患病这一事实,我们要做的就是尽可能照顾好孩子,在医疗取得新的突破前,尽可能让孩子能够像同龄人一样正常生活”。
宋璐璐告诉记者,在发达国家,通过胰岛素泵和医疗政策支持,1型糖尿病患者的寿命与常人无显著差异。她建议,医生和学校联合开展教育,让更多人认识到,选择了适合的治疗方案,1型糖尿病并非“不治之症”。
“全世界有很多人都在与1型糖尿病共存,大家并不孤单。”杨进说,“通过规范管理,1型糖尿病患者完全可以拥有正常的工作和生活。”
(为保护受访者隐私,罗冰、王律、宋小绵为化名)
来源:中国青年报
1型糖尿病有望摆脱胰岛素注射治疗
光明日报北京9月26日电 记者晋浩天从北京大学获悉,我科学家团队利用化学重编程诱导多能干细胞(以下简称“CiPS细胞”)制备胰岛细胞治疗1型糖尿病。在临床试验中,首例接受移植的患者恢复了内源自主性、生理性的血糖调控,移植75天后完全稳定地脱离胰岛素注射治疗,目前疗效已稳定持续1年以上,实现了临床功能性治愈。该成果25日晚发表在国际权威期刊《细胞》上。研究团队由天津市第一中心医院沈中阳、王树森研究组与北京大学、昌平实验室邓宏魁研究组等组成。
“本研究对于糖尿病治疗具有重要意义。”邓宏魁介绍,糖尿病是全球范围内威胁人类健康的重大疾病之一。当前常用的治疗方法,如胰岛素注射、降糖药物等,难以实现血糖的精准调控,导致多种并发症发生,严重影响患者的生活质量,甚至会危及生命。经过40多年的临床积累,胰岛移植治疗糖尿病已取得较好的临床疗效,但人胰腺供体短缺的问题,严重限制了其广泛应用。
多能干细胞制备的胰岛细胞为糖尿病移植治疗提供了新来源。记者了解到,多能干细胞具有无限增殖的特性及分化成生物体所有功能细胞类型的能力,在细胞治疗、药物筛选等方面具有广泛且重要的应用价值,是再生医学领域最具潜力的“种子细胞”。
经过20余年系统性研究,研究团队以糖尿病治疗为切入点,基于化学重编程的关键核心技术,建立了人CiPS细胞高效分化功能成熟胰岛的方案,并在灵长类糖尿病实验动物模型体内证明了所分化出的胰岛细胞治疗糖尿病的可行性、安全性和有效性。2023年6月,研究团队正式获批国家干细胞临床研究备案,开展了人CiPS细胞来源的胰岛细胞移植治疗1型糖尿病的探索性临床研究。
研究入组的首位患者是一位病史长达11年的1型糖尿病病人,通过强化胰岛素治疗仍无法有效控制血糖。患者在接受自体人CiPS细胞分化胰岛移植治疗后,空腹血糖水平逐步恢复正常,外源胰岛素需要量持续下降,从移植后第75天开始,患者可完全稳定地脱离胰岛素注射治疗。移植5个月后,患者血糖达标率已从基线值43.18%持续提高到98%以上,并维持在该水平,表明血糖控制稳定。另一个重要指标糖化血红蛋白,在移植后一年降至4.76%,表明全身血糖水平长期处于非糖尿病状态,达到正常人水平。
截至论文发表时,患者已完全脱离胰岛素治疗超过1年,临床数据达到1年有效性和安全性终点,无移植相关异常迹象。值得一提的是,这项研究还首次在临床上实现了通过超声和核磁对移植物的有效监测,极大提高了干细胞临床治疗研究的安全性。
“这些结果初步证明,化学重编程多能干细胞制备的胰岛细胞疗法安全有效,实现了1型糖尿病的临床功能性治愈。”邓宏魁表示,化学重编程技术制备的功能细胞在临床试验的成功,表明化学重编程有望成为高效制备各种功能细胞类型的通用底层技术,为细胞治疗的广泛应用开辟了新路。
《光明日报》(2024年09月27日 08版)
来源: 光明网-《光明日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