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医健康网

糖尿病 生理(糖尿病生理期血糖会升高吗)

李医师健康科普 0
文章目录:

上海理工分析700名糖尿病患者,研究:患糖尿病的人,有6大恶习?

你可能没想到,一项由上海理工大学与华东某三甲医院联合完成的队列研究,分析了700名2型糖尿病患者的日常行为和生活方式,竟然揭示出一个令人震惊的结论:超85%的患者存在6种高度相似的生活“恶习”,而这六大行为,不仅是糖尿病的“加速器”,更是让病情反复、并发症频发的“幕后黑手”。

这不是简单的“吃多动少”,而是你我身边每天都在重复的行为。如果你也是加班族、夜猫子、外卖常客,那这篇文章,你必须看完。

在内分泌门诊,我看到太多患者带着“为什么我控制了糖,还越来越虚”的困惑走进来。而这篇研究揭示的,就是他们背后共同的“隐性杀手”。

恶习一:晚睡晚起,打乱生物钟

研究中,有超过63%的糖尿病患者存在入睡时间晚于23:30的习惯。别小看这个数字,睡眠时间紊乱会直接影响胰岛素敏感性。《中华内分泌代谢杂志》曾指出,昼夜节律紊乱会导致胰岛β细胞功能下降,加速糖尿病进程。

我接诊过一位45岁的IT工程师,空腹血糖始终控制不佳。详细问诊发现,他凌晨2点睡、早上9点起,且工作日与周末作息严重反差。调整作息后,只用了两周,空腹血糖从8.2降到了6.4,无任何药物调整。

千万别再说“晚睡习惯了”,它正在悄悄摧毁你的代谢系统。

恶习二:长期久坐,肌肉“变懒”

70%以上的患者每天久坐超过8小时,尤其是办公室白领。你以为“坐着不累”?肌肉长期不动,胰岛素受体活性下降,身体对血糖的处理效率也跟着走下坡路。

久坐还会增加内脏脂肪,进一步诱发胰岛素抵抗。一项发表于《中华糖尿病杂志》的研究显示:每增加1小时久坐时间,糖尿病发病风险上升12.1%。

哪怕你每天健身1小时,也抵不过剩下23小时的“懒惰”。

恶习三:情绪压抑,长期焦虑

糖尿病不仅仅是生理疾病,更是心理战场。这项研究中,超过半数受访者存在长期焦虑、情绪低落等问题,而他们的血糖波动也明显大于情绪稳定人群。

临床上我们发现,焦虑会导致皮质醇水平升高,这是一种“升糖激素”,长期作用下,不仅会提高空腹血糖,还会让胰岛素效果大打折扣。

我曾有一位企业主,事业顺利却总是担心病情发展,每天测血糖五六次,反而让自己焦虑加剧,血糖也控制不住。后来通过心理辅导和规律生活,才逐渐稳定。

糖尿病的治疗,不能只有血糖仪,还要有一颗安定的心。

恶习四:早餐马虎,晚餐过度

研究显示,超过68%的糖尿病患者早餐摄入热量不足400千卡,却在晚餐和宵夜“补回来”。这样的饮食节奏,不仅让胰岛素分泌错峰,还导致夜间血糖持续升高。

《中华营养学会膳食指南》曾明确指出,早餐应占全天热量的25%-30%,是激活代谢的“启动键”。

而在临床中,忽视早餐的人,往往更容易出现餐后高血糖清晨高血糖等控制难题。尤其是夜宵族,第二天空腹血糖居高不下,不是药物问题,而是饮食时机错了。

别再用“没时间吃早餐”当借口,早饭吃对了,血糖才不会整天“发火”。

恶习五:爱吃加工食品,忽视天然食材

研究中约有74%的糖尿病患者每周摄入加工食品超过三次,如午餐肉、速冻水饺、肉松面包等。这些食物普遍含有高糖、高盐、高脂且营养密度低,极易造成餐后血糖飙升

很多人以为“少吃主食,多吃肉”是控糖方式,结果反而蛋白质摄入过量、脂肪累积、胰岛素抵抗更严重。

真正的饮食管理,不是“戒掉一切”,而是“吃对比例”。

恶习六:运动方式单一,忽视肌肉训练

你每天快走1万步?很好,但远远不够。

研究显示,那些只进行有氧运动(如快走、慢跑)的人群,在糖尿病控制效果上明显不如加入抗阻训练的人群。因为肌肉是储存和利用葡萄糖的“仓库”,而肌肉力量不足,血糖就更容易“流浪”在血液里。

我常建议患者:每周至少两次抗阻训练,即便是哑铃抬举、墙壁俯卧撑,也远比单一的快走有效。

在我的门诊里,就有一位55岁的退休教师,加入了居家阻力带训练后,糖化血红蛋白从7.9%降至6.8%,几乎接近正常人水平。

走路是热身,练肌才是控糖的核心武器。

有些人总说,糖尿病是“命中注定”。但从这项研究看,大多数病例的背后,其实是每天一点点行为积累的结果。就像潮水,不是一夜涨起来的,而是每一滴水都参与了。

作为医生,我见过太多病人抱着“我都吃药了,还要注意这么多吗”的想法,最后却被并发症反扑。真正有效的管理,从来不是靠药,而是靠你对自己生活方式的“重新编程”。

“糖尿病不是一种病,而是一种生活方式的结局。”这句话我想送给每一位患者。你不是被疾病控制,而是有机会,重新掌控生活的方向盘。

从今晚开始,试试把手机放在卧室外充电,早点入睡半小时;改掉“饿了才吃饭”的习惯,定时三餐;别再只靠快走,给身体一次力量训练的机会。改变,不用等到明天。

参考文献:中华糖尿病杂志2023年第15卷第4期;中华内分泌代谢杂志2022年第38卷第6期;中国临床营养杂志2023年第31卷第1期;中国慢性病预防与控制2022年第30卷第9期;中国健康心理学杂志2023年第7期;中国运动医学杂志2023年第42卷第3期;中国实用内科杂志2024年第44卷第5期。

(声明:本文内容均是根据权威医学资料结合个人观点撰写的原创内容,文章开头已标注文献来源。本文意在科普健康知识,如有身体不适,请及时寻求线下医师帮助。别忘了点赞转发给家人朋友,喜欢的朋友可以关注一下,每天分享健康小知识,做您的线上专属医师。)

医生分析362名糖尿病患者,吃惊发现:患糖尿病的人,有6大恶习

声明:本文内容均是根据权威医学资料结合个人观点撰写的原创内容,意在科普健康知识请知悉;如有身体不适请咨询专业医生。

362份真实病例,背后藏着一个惊人的共同点:这些糖尿病患者中,竟有高达八成以上都踩中了同样的“坑”。

一位全科医生在整理这些病例资料时,忍不住皱起了眉头——不是血糖控制不了,而是这些人日复一日的生活方式,正在悄悄“喂养”糖尿病。

很多人以为糖尿病只是吃甜食惹的祸,但现实远比想象复杂得多。明明按时吃药、控制饮食、坚持运动,可血糖就是稳不住?问题可能就藏在那几个看似微不足道的生活细节里。

医生从362名糖尿病患者中,梳理出6个高频出现的坏习惯,这些习惯不仅会让血糖“坐过山车”,还可能直接诱发并发症。这不是危言耸听,而是摆在眼前的现实。

久坐不动是最被低估的风险。医生发现,那些坐办公室、看电视时间长的患者,血糖波动更大,胰岛素抵抗也更明显。

很多人连饭后散步都懒得走一步,结果就是血糖在餐后两个小时飙升到危险值。

躺着不动不等于在休息,反而在“养病”。糖尿病需要的不只是吃药配合,更需要肌肉的参与。肌肉活动能帮助葡萄糖进入细胞,降低血糖。现代人工作忙成了借口,糖尿病就悄悄“扎根”。

熬夜是另一大隐形杀手。医生注意到,睡眠不足的患者,空腹血糖普遍偏高。

这不是巧合,而是身体“自救”的反应。当一个人长期熬夜,交感神经兴奋,皮质醇升高,反而让肝脏释放更多葡萄糖。

很多患者白天困得不行,晚上追剧到凌晨,第二天靠咖啡硬撑,结果就是血糖控制越来越差。不少人以为晚睡只影响精神,其实糖尿病患者的“生物钟”异常,直接关系着胰岛功能。

第三个高频问题是心理压力。医生在问诊中发现,焦虑、抑郁、家庭矛盾、经济压力等情绪问题,几乎在所有血糖控制困难的病例中都有体现。

有人一生气血糖飙升,有人一焦虑就暴饮暴食,情绪成了隐藏最深的“推手”。

压力让身体进入战备状态,肾上腺素飙升,葡萄糖释放增加,血糖自然跟着升高。很多人以为糖尿病只是生理病,其实早已被世界卫生组织列入“与心理密切相关”的慢性病。

第四个问题听上去很意外,但在362个病例中反复出现:乱吃保健品和所谓“降糖偏方”

医生表示,这些患者大多对正规药物心存顾虑,转而相信“草本降糖”“祖传秘方”,结果延误治疗,甚至导致低血糖昏迷的惨剧。

有个60多岁的患者,坚信“某某根煮水喝能降糖”,停药一周后直接住进了ICU。医生提醒,糖尿病的治疗是科学体系,正规治疗是基础,“偏方”只能当辅助,不能当主角。

第五个“坏习惯”是对药物依赖过强,却忽视饮食自律

医生发现部分患者一边吃降糖药,一边大口吃米饭、喝粥、吃蛋糕,嘴上说“药管得住”,身体却在默默抗议。

药物是辅助,不是万能钥匙。医生指出,很多糖尿病患者把降糖药当成“护身符”,但只要饮食失控,再好的药也顶不住。血糖稳定的前提,永远是合理饮食结构

第六个让医生震惊的习惯,是运动方式严重不当。不少患者听说“运动能降糖”,就一头扎进跳舞、快走、跑步中,却忽视了运动强度、时间、频率都要精准控制。

有的人早上空腹跑步,一度低血糖晕倒;有的人饭后剧烈运动,血糖反而飙升。

医生建议,糖尿病患者适合的是中低强度、规律持久的运动,如快走、太极、骑车,每次30分钟以上,每周至少五次。而不是“偶尔突击式爆发”。

控制血糖不是比谁走得快,而是看谁能走得稳。医生说,糖尿病更像一场马拉松,真正能坚持的人,才能赢到最后。

在这362个病例中,医生还发现一个重要细节:家庭支持对控糖效果有巨大影响。

那些有配偶、子女理解和配合的患者,血糖控制普遍更佳。家人一起控糖、做饭、运动,效果远胜一个人孤军奋战。

饮食习惯的改变如果只靠患者自己,很难坚持,但全家人都参与,能从根本上改善生活方式。医生说,这种“家庭式控糖”远比单一治疗更有效。

还有一个令人意外的现象:城市患者血糖控制不如农村患者。原因之一就是城市饮食更丰富,摄入更复杂,加上工作压力大、生活节奏快,反而更难持之以恒。

而农村患者生活节奏慢,饮食结构简单,反而更容易控制血糖波动。

误解糖尿病本质,也是很多人失控的根源。很多人以为糖尿病就是“血糖高”,其实这是一种全身代谢紊乱的慢性病,不仅影响胰腺,还可能波及眼、肾、神经、心血管。

医生在门诊中见过太多“眼睛突然看不清”“早上脚麻到走不动”的患者,原来是糖尿病并发症在作怪。如果早期认真的控糖,完全可以避免这些悲剧。

有一个患者,空腹血糖只有6.1,觉得自己“还不算糖尿病”,结果三年后一查,肾功能已下降。医生提醒,糖尿病前期就要引起警惕,别等到指标爆表才后悔。

医生说,这些年控糖技术在不断进步,药物种类更多,副作用更少,甚至出现了能保护心血管和肾脏功能的降糖药。但如果患者不改掉这6大恶习,再好的药也无济于事。

糖尿病不是靠药压下去的,而是靠生活方式“养”出来的健康。

结尾留一句话送给所有糖尿病患者:你越不重视的细节,越可能是血糖飙升的“元凶”。

管住嘴、迈开腿、睡好觉、别乱吃、稳情绪、有支持——这六件事,看似简单,却是控制糖尿病的真正“底牌”。

参考文献:

1. 《中国2型糖尿病防治指南(2020年版)》,中华医学会糖尿病学分会

2. 《慢性病行为干预指南》,国家卫生健康委员会疾病预防控制局

3. 《糖尿病患者生活方式管理手册》,人民卫生出版社

这些可能是糖尿病的发病“信号”

糖尿病,作为一种慢性代谢性疾病,近年来发病率逐年上升,已成为全球性的健康问题。很多糖尿病人在发病前都出现过胰岛素抵抗等问题,但是并没有引起重视,最后发展成了糖尿病。今天我们请云南省中西医结合医院内科主任瞿博聊聊糖尿病问题,看看有哪些容易被忽视的糖尿病诱发因素和发病前的身体“信号”。

义诊活动现场,云南省中西医结合医院内科主任瞿博给老人看病。供图

糖尿病会引发哪些健康问题?

糖尿病是一种以高血糖为特征的慢性代谢性疾病,发病机制错综复杂,通常和胰岛素分泌不足或作用受阻紧密相关。依据《中国糖尿病防治指南》,糖尿病主要分为1型糖尿病、2型糖尿病、特殊类型糖尿病和妊娠糖尿病这四大类型。

瞿博主任表示:“一般说起糖尿病症状,大家都知道‘三多一少’,即饮水多、饮食多、小便多和体重减轻。然而,糖尿病也可能表现为一些非典型症状,如易疲劳乏力、视力模糊、皮肤瘙痒、反复感染、泡沫尿、四肢麻木或刺痛以及餐前低血糖等。”

糖尿病不仅会影响患者的生活质量,还可能引发一系列急慢性并发症。急性并发症包括糖尿病酮症酸中毒、糖尿病高渗性昏迷和糖尿病乳酸中毒,严重时可能导致昏迷甚至死亡。慢性并发症则包括心血管疾病、微血管病变、神经病变以及感染风险增加等。

容易被忽视的糖尿病“信号”

除了肥胖和遗传这些广为人知的因素外,瞿博主任特别提醒,还有一些容易被忽视的生理信号可能是身体在提醒你糖尿病发病,需要大家格外留意:

1、餐前低血糖:出现餐前低血糖,很可能是胰岛素抵抗发出的预警信号。胰岛素抵抗会干扰身体正常的血糖调节机制,长此以往,发展成糖尿病的风险大大增加。

2、皮肤感染伤口不愈合:糖尿病会使血糖长期处于较高水平,这会削弱身体的免疫力,导致皮肤感染后伤口愈合变得困难。如果发现皮肤伤口总是迟迟不愈,一定要提高警惕。

3、腋窝和腹股沟黑棘皮改变:在腋窝、腹股沟等部位出现黑棘皮改变,很可能意味着身体对胰岛素的敏感性下降,存在胰岛素抵抗的问题,这也是糖尿病发病的潜在风险因素。

4、泡沫尿:正常尿液中很少会有泡沫,如果尿液中泡沫增多且不易消散,这可能是肾脏功能受到影响的表现。糖尿病容易引发肾脏病变,所以泡沫尿可能是糖尿病及其并发症的早期信号。

糖尿病的预防与管理要点

瞿博主任强调,预防糖尿病要从生活的点滴入手。定期体检必不可少,特别是40岁以上人群或高危人群,每年都要检查空腹血糖、糖化血红蛋白;饮食上,选择低GI(葡萄糖指数)饮食,用全谷物、豆类代替精制米面,同时注意控制进食顺序,先吃蔬菜、蛋白质,最后吃主食;运动方面,每周保证150分钟的有氧运动和2次抗阻训练,避免久坐,每30分钟起身活动活动。

糖尿病是一种需要长期管理的慢性疾病,其发病机制复杂,诱发因素多样且隐匿。深入了解糖尿病的相关知识,能够更敏锐地察觉身体发出的危险信号,更好地预防和管理这一疾病,提升生活质量。瞿博主任呼吁大家务必重视糖尿病的早期筛查和预防,做到早发现、早治疗,牢牢守护好自己的健康。

云南网记者 习元喜 实习记者 申太琴

来源: 云南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