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医健康网

糖尿病动物(糖尿病动物奶油)

央视新闻 0
文章目录:

这类肉多吃一口,糖尿病、心脏病、患癌风险会增加

有传言称

❗️与白肉相比

吃红肉可能更容易引发心脑血管疾病

❗️猪肉、牛肉、羊肉等红肉吃得过多

会大大增加罹患糖尿病的风险

这些说法是真的吗?

每天多吃一口红肉

糖尿病、心脏病、患癌风险会增加

2024年8月发表的一项研究,来自哈佛大学的研究团队在对超20万名参与者进行了长达36年的随访发现,膳食中更高的血红素铁摄入量会导致罹患2型糖尿病的风险增加26%,尤其是红肉来源的血红素铁。其中,血铁摄入量的增加还会导致血浆中与胰岛素血症、血脂、炎症和2型糖尿病相关代谢物往“不好”的方向进展。想要减少血红素铁的摄入量,有效的办法就是减少平时膳食中的红肉,而用鱼肉和鸡肉等白肉来替换。

还有研究分析了每天多吃50克加工红肉和100克未加工红肉与心血管疾病和糖尿病之间的关系。

研究显示,大量食用加工或未加工的红肉,会增加患心血管疾病和糖尿病的风险。每天多吃50克加工红肉,患心血管疾病风险增加26%,患糖尿病风险增加44%。每天多吃100克未加工红肉,患心血管疾病风险增加11% ,患糖尿病风险增加27% 。

国际癌症研究机构(IARC)发布的报告称:

与消费红肉、腌制肉类食品有关的癌症主要是直肠癌、结肠癌,有些胰脏癌与前列腺癌可能也与此有关。报告显示,每天食用100克以上的红肉会增加17%的患癌风险。

世界卫生组织在2015年将红肉列为第2A级致癌物,就是“可能致癌物”,指的是在动物实验已证实有明确的致癌作用,但人群研究的证据还比较有限的致癌物质。

以上研究并非禁止大家吃红肉,只要控制合理的摄入量,调整膳食结构,保证营养均衡,才是对自己的健康负责。

红肉和白肉的营养成分

究竟有哪些差别?

【红肉】

猪肉、牛肉、羊肉等一系列哺乳动物的肉。

肉质:红肉肌肉纤维粗硬、脂肪含量较高。

营养:红肉中含有丰富的优质蛋白,同时,铁、磷含量丰富,尤其是铁,主要以血红素铁存在,是膳食铁的优质来源。此外,红肉还是维生素A、维生素D和B族维生素的良好来源。

【白肉】

主要包括禽类和水产类,比如鸡肉、鸭肉、鹅肉、鱼肉、虾肉。

肉质:白肉肌肉纤维细腻,脂肪含量较低。

营养:鱼、禽类等白肉脂肪含量相对较低,不饱和脂肪酸含量较高。一些深海鱼、贝类还有EPA、DHA等多不饱和脂肪酸,是红肉中缺乏的,对预防高脂血症和心脑血管疾病等有重要作用。

要想健康吃红肉

需要注意以下4条

虽然红肉被打上了“致癌”的标签,但是红肉除了富含人体必需氨基酸之外,还是日常铁和锌的重要来源,所以红肉该吃还得吃。

根据《中国居民膳食指南(2022)》建议,成人每天吃水产品40~75g、畜禽肉40~75g。

如果有一天稍微多吃了一点,可以在其他天数来调整,但不可以把一周的食物量在一天内都吃完。

建议每周食用红肉不超过3次,每次不超过75g,最好选择精瘦肉,少吃肥肉和内脏,同时还要注意烹饪方法,不要吃油炸、熏制和烧烤的红肉。

1.日常饮食尽量选择瘦肉

比如里脊肉,少吃脂肪含量高的肉,比如五花肉和肥牛等;

2.多采用低温烹调的方式

除蒸煮炖之外,还可将肉做成肉馅,用来做包子、饺子、肉饼及丸子等。

3.将大块肉切成小块

如切丝、切丁、切片,与其他蔬菜搭配食用,既可控制摄入量,又利于营养均衡。

4.肉要现买现吃,冷冻最好不超过一个月

肉最好吃新鲜的,在冷冻状态下,肉虽然不会出现细菌大量繁殖,但一旦化冻就会比鲜肉更易滋生细菌。因此,肉解冻后忌再次冷冻。

健康小贴士

1.红肉是哺乳动物的肉,白肉是海鲜水产、禽类的肉。

2.每天多吃一口红肉,糖尿病、心脏病、患癌风险会增加。

3.控制合理的摄入量,适量食用牛羊猪等红肉对人体是有益的。

4.建议每周食用红肉不超过3次,每次不超过75g,最好选择精瘦肉,少吃肥肉和内脏,同时还要注意烹饪方法,不要吃油炸、熏制和烧烤的红肉。

责任编辑:朱锦翔

甜度是蔗糖的300倍,但热量极低!这种宝藏果子,糖尿病人也能吃

大家有没有发现,市面上的一些饮料,标着“0糖0脂0卡”的宣传语,却还能喝出丝丝甜味,非常神奇。这背后的甜味剂,很有可能就是罗汉果的提取物——罗汉果甜苷。

罗汉果,大家可能都听说过,尤其对于两广人民来说,这可是土生土长的“凉茶料”。它长什么样?为什么能甜得那么自然?除了泡茶,它还有什么吃法?今天我们就来聊聊。

1 形似葫芦

明代药物学家李时珍,在《本草纲目》里提到了罗汉果:“形似鸡卵而短,皮青黄色,上有细点如荞麦皮,中有黄膜隔分上下,每半内有子四五枚,如枇杷子,色黄润,其仁似松仁,肉红白色,亦有黄色者。”描述得相当详细。

罗汉果长得像个胖乎乎的“葫芦娃”,尤其是刚从藤蔓上摘下来的时候,青绿色的外皮,圆滚滚、沉甸甸的,十分可爱。等到罗汉果慢慢成熟,外皮就会变成黄褐色,摸起来也更加粗糙,表面还覆有一层细密的绒毛。

罗汉果的藤蔓,能一直爬到几米高的树上,每年夏天开花,秋天结果。它是广西桂林当地的特产经济作物,也是桂林永福县的地理标志产品。此外,在广东、湖南、江西等地也有种植。

2 天然甜味剂

甜度是蔗糖的300倍

一般水果,大多吃的是水果的酸甜口感和其中的营养。而罗汉果可不一样,最让罗汉果出名的,是它的甜度。

有多甜呢?这么说吧,你试着把一个罗汉果敲开,丢进保温杯里,再倒上开水,泡上几分钟,打开盖子,保证你会被一股浓郁的甜香包围。尝一口,甜得简直像加了半杯糖。

罗汉果之所以甜,是因为里面含有罗汉果甜苷,这是一种天然甜味剂,甜味纯正,也没有什么异味。其甜度是蔗糖的300倍,所以只用一点就能提供比较多的甜味。

图源:GB2760-2024 食品安全国家标准 食品添加剂使用标准

而且,罗汉果甜苷在人体内几乎不会被吸收,也不会产生多少热量,它会直接通过小肠,被排出体外。因此,食用罗汉果,不用担心发胖,也不用担心血糖升高。1996年,我国正式将罗汉果糖苷认证为食品添加剂,它可作为甜味剂,在各类食品中部分或完全替代蔗糖使用,尤其适合作为肥胖人群及糖尿病患者的糖类替代品。

因此,罗汉果也常常被加工成各种食品,比如罗汉果茶、罗汉果含片、罗汉果饮料等,在市场上非常受欢迎。

不过,因为罗汉果的甜度实在太高了,所以在食用的时候,一定要注意控制用量,千万别放多了,否则可能会甜到发齁,反而影响口感。

3 血糖友好,但不降血糖

民间流传着不少“罗汉果能降血糖”的说法,上面我们提到罗汉果糖苷对血糖友好,不容易升血糖。但是,不升血糖不等于能帮助降血糖。

1.缺少临床试验

虽然有一些动物实验发现罗汉果提取物对糖尿病实验鼠的血糖降低有帮助,但是目前这些实验还是停留在动物实验中,缺少临床证据,因而现阶段还不能贸然认为罗汉果能降血糖。

2.代糖对血糖影响小

2023年,世界卫生组织针对283项随机对照试验以及观察性研究进行了评估。在这些研究中,随机试验的结果揭示出,相较于糖类,代糖未能对血糖和胰岛素等糖尿病相关的生化指标产生显著影响。

所以对于有血糖异常问题的朋友,不要指望着罗汉果来降血糖。在日常生活中,注意科学饮食、适量运动,根据医嘱合理治疗等,才是治疗糖尿病的科学手段。

4 罗汉果的吃法

不只有泡茶

大部分的罗汉果主要以干制品的形式售卖,虽然新鲜的罗汉果也可以吃,但真心劝你不要轻易尝试。不信?你可以去社交平台看看网友们的经验分享。

图源:某社交平台

啃上几口,有头晕的,有想吐的,还有舌头麻的甚至舌尖烂的……所以,有些吃法不流行,还是有一定道理的。

在两广地区,罗汉果最常见的吃法就是泡茶。不管是新鲜的罗汉果,还是晒干的罗汉果,都能用来泡茶。新鲜的罗汉果,直接敲开,掰成小块,丢进杯子里,再冲上开水就行了。晒干的罗汉果,得先敲碎外壳,取出里面的种子和果肉,再一起放进杯子里,用开水冲泡。泡好的罗汉果茶,色泽红润,味道甘甜。但是别放太多,1/4足够甜到嗓子眼。

除了泡茶,罗汉果还可以用来煲汤。在炖肉、炖汤的时候,放上一个罗汉果,不仅能让汤色更加清澈透亮,还能增加汤品的鲜甜口感,同时还能起到去腥解腻的作用。

此外,罗汉果还可以用来煮粥、做甜品,比如罗汉果银耳羹、罗汉果炖雪梨、罗汉果冰糖水等,冬天北方地区比较干燥,可以喝一些润嗓。当然啦,因为罗汉果的甜度实在太高了,所以在做这些美食的时候,一定要记得少放糖或者不放糖,否则可能会甜得让人受不了。

最后,需要提醒大家的是,虽然罗汉果的好处多多,但也不能过量食用。如果你对这个果子感兴趣的话,不妨去市场上挑几个回来试试看吧!

转自:新华网

来源: 平安江苏

糖尿病不能碰3种肉,能不吃就不吃,小心并发症找上门!

“糖尿病患者到底能吃肉吗?”、“听说猪肝不能吃,是不是真的?”、“我爸糖尿病10年,天天吃牛排,没事吧?”这类问题在门诊几乎每天都有人问。

看似平常的一口肉,真的可能是糖尿病并发症的“导火索”。最近,一位年仅52岁的企业高管因糖尿病并发肾病住院,医生追问饮食史,才发现他三餐几乎离不开某种“红肉”——这让不少患者家属惊呼:原来一直吃错了!

糖尿病是一种“吃”出来的病,更是一种“吃”不好的病。控制血糖不是只盯着糖和米饭,“肉类选择”,往往才是被忽视的关键。

今天这篇文章,就从科学视角,深入剖析“糖尿病患者不能碰的3种肉”,并告诉你为什么这些肉“能不吃就不吃”,否则,小心糖尿病并发症悄悄找上门。

现象描述:越吃越严重的糖尿病,背后藏着“肉”的问题

不少患者血糖控制得起起伏伏,明明主食已经减半,甜食也戒得干干净净,可血糖、血脂、尿蛋白还是在飙升,甚至并发视网膜病变、糖尿病足、肾功能不全。这到底是哪里出了问题?

答案往往藏在“肉”里。

根据《中华糖尿病杂志》2024年发布的一项调查,超七成糖尿病患者在饮食管理中忽视了对肉类的选择与摄入量控制,尤其是高脂、高胆固醇的加工肉和动物内脏。

一位来自上海的60岁糖尿病患者老周就是典型例子。

他坚持每晚一碗杂粮饭、只喝白开水,但却爱吃肥牛卷、卤牛肚、香肠拼盘。三年后,他因糖尿病引发的冠心病住进了心内科。

医生摇头感叹:控制糖靠的不只是少吃米饭,而是吃对肉。

背后原理:这些“不能碰的肉”,到底怎么伤害糖尿病人?

第一类不能碰的肉,是加工肉类,如香肠、腊肉、午餐肉。这类肉含有高盐、高脂肪、亚硝酸盐等成分,早在2015年,世界卫生组织就将加工肉类列为一级致癌物。

对糖尿病人来说,加工肉的高钠含量容易升高血压,饱和脂肪加重胰岛素抵抗,亚硝酸盐则可能干扰胰岛细胞功能,让血糖控制更困难。

第二类是动物内脏,如猪肝、鸡胗、牛百叶。这些看似“营养丰富”,但其实富含胆固醇和嘌呤,会增加糖尿病患者的心血管负担,诱发高脂血症和高尿酸血症,甚至导致痛风。

研究表明,糖尿病合并高尿酸血症的风险可达普通人群的3.2倍。

第三类是高脂红肉,如肥牛、五花肉、牛腩。

这类肉的脂肪含量极高,尤其是饱和脂肪酸,会加重胰岛素抵抗,引发脂肪肝,甚至促进低密度脂蛋白(“坏胆固醇”)升高,诱发动脉粥样硬化,加快糖尿病并发症的到来。

吃下去的每一口肉,最终都会变成血糖和代谢负担的“推手”。

常见误区:这些“假健康肉”,别再被骗了!

误区一:“牛肉是高蛋白低脂肪,可以放心多吃。”

牛肉不同部位差别很大。瘦牛肉确实蛋白质高,但像肥牛卷、牛腩、牛肋条,其脂肪含量可以高达20%以上。

糖尿病患者需要选择瘦肉部位,如牛里脊、后腿肉,并严格控制量。

误区二:“动物肝脏富含铁和维生素A,是补血圣品。”这句话对普通人或许成立,但对糖尿病患者来说,动物肝脏的胆固醇、脂溶性维生素含量高,摄入过多反而引发脂代谢紊乱

特别是合并脂肪肝的人群,反复吃猪肝等内脏,等于火上浇油。

误区三:“香肠是熟食,脂肪不多,偶尔吃没关系。”错!香肠这类加工肉脂肪含量可能高达30%,还含有大量添加剂,长期摄入与糖尿病的胰岛素抵抗恶化、肠道菌群失调密切相关。

“偶尔吃一口”久而久之就成了“每天一根”,风险在积累中悄悄爆发。

正确建议:糖尿病人吃肉有讲究,关键看“选、吃、配”

糖尿病患者优先推荐白肉,比如去皮鸡胸肉、鱼虾、瘦兔肉等。这些肉类蛋白质高、脂肪低、升糖慢,更适合血糖控制。

再强调三点原则:

1. 控制摄入量:每餐肉类不超过2两(约60克),相当于一副扑克牌大小;

2. 注重烹调方式:清蒸、水煮、炖煮优于煎炸、红烧、烧烤;

3. 讲究食物搭配:肉类搭配绿叶蔬菜、豆制品、全谷物,有助于延缓血糖上升速度。

有研究指出,增加植物蛋白摄入如豆腐、黄豆,有助于改善胰岛素敏感性,对糖尿病控制更有利。

这背后不仅是营养学,也是代谢调控机制的体现。

拓展视角:从医学到心理,“吃肉焦虑”也需科学疏导

当医生建议糖尿病患者少吃某些肉类时,不少人会产生“吃得太清淡,没滋味”的心理落差。饮食不仅是营养摄入,更是情绪调节与社交工具。

一刀切地“禁吃”,容易引发焦虑、暴食等反弹行为。

更科学的方式是“替代”而不是“剥夺”。比如用橄榄油煎豆腐代替五花肉,用香料炖鲈鱼代替腊肉炒饭,既满足口感,又减少代谢负担。

这也是医学营养干预中越来越重视的“心理营养学”概念。

结语:一口肉,决定的不只是血糖,更可能是健康的未来

糖尿病的可怕之处,不在于血糖本身,而在于其可能引发的多系统并发症——眼睛、肾脏、心血管、神经系统……而这些并发症的背后,往往藏着日积月累的饮食失误。

糖尿病不是禁忌的代名词,而是自律与智慧的考验。

一口肉,吃得对,就是滋养;吃错了,就是负担。

参考文献:

[1]李建国,刘晓红,王伟,等.加工肉类摄入与2型糖尿病发病风险关系的前瞻性研究[J].中华糖尿病杂志,2024,16(02):123-128.

[2]赵丽,陈明珠,杨宏.不同肉类摄入对糖尿病患者血糖控制的影响分析[J].临床营养杂志,2023,41(05):456-460.

[3]中国营养学会.中国居民膳食指南(2022版)[M].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2022.

声明:本文内容均是根据权威医学资料结合个人观点撰写的原创内容,意在科普健康知识请知悉;如有身体不适请咨询专业医生,喜欢的朋友可以关注一下,每天分享健康小知识,做您的线上专属医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