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医健康网

糖尿病小结(糖尿病结节 是什么)

三秦医者 0
文章目录:

74岁糖尿病教授刘尊永,​研究糖尿病45年,总结控糖心得,值得借鉴

内容资料来源:

[1]郝莉,郑鑫,袁媛,等.我国糖尿病患者营养护理的文献计量学分析[J].天津护理,2024,32(04):450-455.

[2]高子淇,高玲玲,郭晓迪,等.基于CiteSpace国内外糖尿病前期护理研究热点的可视化分析[J].循证护理,2024,10(14):2544-2554.

[3]杨蓓,叶红芳,相卢伟,等.中老年2型糖尿病患者轻度认知障碍风险预测模型的构建与验证[J].护理学报,2024,31(13):18-23.

在糖尿病防治的道路上,有一位医者,他辛勤耕耘、不断创新,为糖尿病患者带来了希望与光明。他就是我国著名糖尿病专家、教授、博士生导师——刘尊永教授。他曾担任卫生部糖尿病专家咨询委员会秘书、国家医学教育发展中心健康促进工作委员会副主任、北京市糖尿病防治协会理事等职。他长期致力于能量代谢及糖尿病的防治研究,为提高我国糖尿病治疗水平做出了卓越贡献。

52岁的唐梅是一名来自北京的菜市场摊贩,前几年她和丈夫齐心协力经营着摊位,日子过得还不错。可自从儿子上了大学之后,家里的开销一下就大了起来,唐梅夫妻俩为了多挣点钱,常常是市场里最迟收摊的人。

2008年4月3日,这天唐梅在摊位上吆喝着自己的蔬菜,时不时就停下来挠一下自己的胳膊。不知怎的,她最近总觉得身上瘙痒不已,就好像有千万只蚂蚁爬过她的身体一样,让她总忍不住又抓又挠。不一会儿,手臂上全是深浅不一的红色抓痕。一开始,她还以为是皮肤太干燥了导致的,可是涂了身体乳,效果也不是很明显。

过了一周,唐梅身上的瘙痒已经不再局限于手臂、后背、大腿等身体部位了。她的外阴也开始出现瘙痒,外阴皮肤上并没有长疹子或其他不明物,可就是无缘无故的发痒,这可让唐梅吃了不少苦头。于是,她去药店买了一些止痒膏和外阴洗剂,接连用了几天,瘙痒的情况确实有所改善。

2008年6月12日,唐梅丈夫回家做菜了,可在摊位上等待的唐梅早已饿得眼冒金星,只能不停地打电话催促丈夫,没想到丈夫直接回怼她:“早上吃那么多,怎么又饿了?”唐梅哑口无言,因为她最近确实吃得多,饿的快,胃里就像有个填不满的无底洞似的。隔壁摊主见她狼吞虎咽地吃着午饭,便好心提醒道:“我看你最近喝得多、吃得多,还经常往厕所跑,你可要小心糖尿病呀!我丈夫前几年查出糖尿病时,情况也和你现在差不多。”

唐梅听后心里一阵慌乱,虽然知道去医院又要花不少钱,可是身体上的事真是耽误不得。于是第二天一早就去医院挂号检查。医生首先给她测了体重指数,发现她的指数已经达到26.1kg/m2,属于超重。中国成人正常范围为18.5~23.9kg/m2,24.0~27.9kg/m2为超重,≥28.0kg/m2为肥胖。随后又给她开了血糖测定、尿糖测定、糖化血红蛋白和糖化血浆白蛋白测定等检查。

检查结果显示:血糖:空腹血糖 11.2 mmol/L,餐后2小时血糖 16.5 mmol/L。尿糖: 。HbA1c:8.5%。肝功能、肾功能、血脂、电解质无明显异常。诊断:2型糖尿病。医生解释道:“根据你的病情来看,除了饮食要注意控糖以外,还需要进行药物治疗,给你开了二甲双胍片 ,记得按时按量服用,还有胰岛素皮下注射,这个会根据你的血糖来调整剂量。”

唐梅回到家后牢记医生的叮嘱,每天严格按照说明书服用降糖药白糖红糖冰糖这类食物她是碰都不敢碰,生怕自己的血糖升高了。此外,她还开始每天跑步,既减肥又锻炼身体。可没想到,经过一段时间的努力,她的血糖不但没有降下去,反而变得十分不稳定。去医院复查了好几次,医生也只能表示原因还是出在饮食上,饮食治疗是糖尿病的基础管理措施。

唐梅百思不得其解,可是自己明明已经不碰甜食了呀,没事还经常吃瓜果蔬菜。就在唐梅为此苦恼时,她的儿子告诉她,著名的糖尿病专家刘尊永教授下周将会去他们学校开糖尿病知识座谈会,社会人士也可以去听。唐梅一听,立即表示自己一定要去现场学习一下专家的经验。

毕竟刘尊永教授独创的“糖尿病五架马车”专利,将糖尿病治疗达标率从20%提高至60%至80%,成为业内公认的先行者。他创新的中西医综合治疗技术“金马车”,在国内引起轰动,并在国际舞台上获得认可,他在糖尿病治疗方面做出了重要贡献。此外,他主编的《糖尿病综合防治指南》已由人民卫生出版社出版三次,成为畅销的科技书籍。他还编著了多部糖尿病自我管理书籍,为广大糖尿病患者提供了科学、实用的防治方法。

不仅如此,刘尊永教授的《唐和健血糖管理方案》在国内外学术大会上获得了广泛赞誉。他还积极参与各种学术论坛和活动,推广糖尿病的防治新模式。他的事迹和成就在媒体上得到了广泛报道,他的名字几乎成为了糖尿病治疗的代名词。他曾在2004年登上央视新闻网,推广糖尿病综合防治新模式。

在座谈会上,很多像唐梅这样的糖尿病患者向刘尊永表达了自己在控糖方面的困惑,刘尊永教授表示:“糖确实不能多吃,但是也不必要完全不碰,而对于普通人来说,除了糖,这3种食物也要注意少吃,不然就算不吃糖,也有极大的可能患上糖尿病...”

酒精类食物

酒精类食物表面上看跟血糖的升高八竿子打不着,实际上,大量的摄入酒精类食物会抑制肝糖原的生成,肝脏是调节血糖的重要器官,它可以通过储存糖原来降低血糖,或者在需要时分解糖原来升高血糖。酒精可以抑制肝脏生成糖原的能力,导致血液中的糖分不能被有效储存,从而引起血糖升高。

其次,酒精还会刺激肝脏糖异生,在酒精代谢过程中,肝脏会优先处理酒精,这会干扰正常的糖代谢过程。为了补充因酒精代谢而消耗的能量,肝脏会增加糖异生的过程,即将非糖物质转化为葡萄糖,从而导致血糖水平升高。酒精可以影响胰腺分泌胰岛素的能力,胰岛素是降低血糖的关键激素。此外,酒精还能降低细胞对胰岛素的敏感性,即使胰岛素分泌正常,其降糖效果也会减弱。

过量食用酒精类食物会增加皮质醇的分泌,酒精摄入可以刺激肾上腺分泌皮质醇,这是一种应激激素,它能够促进糖异生并增加血糖水平。酒精还可能会影响肠道对糖分的吸收,使得更多的糖分进入血液,从而引起血糖升高。

高脂肪类食物

长期摄入高脂肪食物会导致身体对胰岛素的敏感性降低,这种现象称为胰岛素抵抗。胰岛素是调节血糖水平的关键激素,当胰岛素抵抗发生时,细胞对胰岛素的反应减弱,导致葡萄糖不能有效地从血液中被转运到细胞内,从而引起血糖水平升高。高脂肪饮食可能导致胰腺β细胞(负责分泌胰岛素的细胞)功能受损,减少胰岛素的分泌量,进而影响血糖的调节。

在高脂肪食物的摄入过程中还会促进肝脏的糖异生过程,即非糖物质转化为葡萄糖的过程。这会增加血液中的葡萄糖含量,导致血糖升高。与此同时,高脂肪饮食可能会影响肠道激素的分泌,如降低肠道激素胰高血糖素样肽-1的水平,而GLP-1是有助于促进胰岛素的分泌和降低血糖。

高碳水类食物

不同类型的碳水化合物对血糖的影响不同。简单碳水化合物如糖、精制谷物,由于消化吸收快,会导致血糖迅速升高。血糖生成指数,也称为GI,高GI值的食物会迅速被分解成葡萄糖,导致血糖迅速升高。低GI值的食物则缓慢释放葡萄糖,对血糖的影响较小。如果胰腺不能分泌足够的胰岛素,或者细胞对胰岛素不敏感,即使摄入的碳水化合物量适中,血糖水平也可能升高。

(注:《74岁糖尿病教授刘尊永,研究糖尿病45年,总结控糖心得,值得借鉴》人名均为化名,部分图片为网图;文章禁止转载、抄袭)

糖尿病绝对不能碰什么?72岁糖友总结30年糖龄,分享宝贵降糖经验

声明:本文内容均是根据权威医学资料结合个人观点撰写的原创内容,意在科普健康知识请知悉;如有身体不适请咨询专业医生。

有时候,糖尿病这三个字并不是吓人的问题,真正让人不好过的是那些看不见、摸不着的“陷阱”。不是所有糖尿病患者都输在血糖上,更多人是被错误的信息、反复的试探、看似“健康”的选择慢慢拖垮的。

72岁的人,30年的糖龄,不是靠“管住嘴迈开腿”熬出来的。他说:糖尿病这病,说到底,不是一个“吃甜不甜”的问题,而是一个“身体认不认识你”的问题。听得有点玄,其实一点也不玄。

我们都以为自己活在现代,可我们的身体还停在几千年前的“进化系统”里。糖尿病不是现代才有的,它是现代生活方式和古老基因之间的错位。

你吃的每一口加工食品、喝的每一杯果汁、熬的每一个夜,其实都在逼身体做它根本没准备好的事。

比如,高果糖玉米糖浆,在古代压根不存在。它快速进入血液,造成胰岛素剧烈波动。你身体还以为自己在捕猎前吃了半头蜂巢,结果根本没猎到什么,就要面对一整天的能量失衡。

反复这样,胰岛素的敏感度就像老年人的听力,慢慢地、悄无声息地消失了。

再说一个不太被注意的东西——反式脂肪酸。别以为只有炸鸡薯条才有,很多“低脂”“无糖”标识的饼干、蛋糕,其实都藏着它。

它改变细胞膜的结构,像是把手机天线换成了坏掉的塑料棒,胰岛素信号怎么发都收不到。血糖就像快递员,敲了半天门,没人接,最后堆在门口发霉。

这些东西不是绝对不能吃,而是对糖尿病人来说,几乎等于自毁系统。就像72岁的糖友说的:不是我矫情,是我吃不起后果。

还有一个被忽略的“甜蜜陷阱”,叫做代糖依赖。很多人以为换了代糖就安全了,其实不是。研究发现,某些人工甜味剂会扰乱肠道菌群。

你以为你在“聪明控糖”,身体却在“混乱报警”。肠道菌群一乱,血糖就会像坏天气一样,说变就变。你的嘴骗过了味觉,骗不过胰岛素。

那是不是就不能碰代糖?也不是这么绝对,但你得知道自己在干什么。比如赤藓糖醇、甜菊糖苷相对安全,但如果你一天喝六瓶无糖饮料,肠道菌群还是会“罢工”。关键不是吃不吃,而是你有没有建立“身体的信任感”

再说一个很多人都没意识到的“高风险操作”:断断续续的饮食结构。很多人早上不吃,中午大吃,晚上又饿着。这样搞,胰岛素像是被拉去加班的员工,工作节奏越来越不规律,效率越来越低。

长年累月,胰岛功能一点一点耗尽,不是突然不行,是慢慢崩溃的。

吃饭节奏,真的比吃什么更重要。稳定的进餐时间,是给身体一个信号:我不是在紧急状态。只有身体觉得你是“可预测的”,它才会把资源用在修复和代谢上,而不是随时准备应急。

说到这儿,还有一个特别关键但经常被误解的——高蛋白饮食。有人一听“低碳水”,就一股脑地猛吃肉。可是,肉类尤其是红肉、加工肉,摄入过多会引发慢性炎症反应。对于已经有代谢问题的糖尿病人来说,这就是火上浇油。

更麻烦的是,蛋白质摄入过多还会诱导肾小球过度滤过。一个糖尿病人,肾本来就脆弱,你猛灌高蛋白,它就像超负荷运转的老水泵,迟早会烧掉。72岁的糖友很清楚这一点,他说:不是不能吃肉,而是要吃得“像个懂事的人”。

说个看起来和糖尿病八竿子打不着的东西——情绪管理。这事看起来虚,其实一点都不虚。长期焦虑、压抑,会让皮质醇水平持续升高。皮质醇升高,胰岛素敏感性下降,血糖就会“坐滑梯”。

你可能没有意识到,你的血糖有一部分,是被你“压出来的”。72岁的糖友说他年轻时候最怕的不是高血糖,而是控制欲太强。什么都想控制,最后反而被血糖控制。后来学会顺其自然、观察身体、不过度干预,血糖就稳定得多。

还有一个点,讲出来你可能不信,睡眠的时间点比睡眠总时长更重要。研究显示,晚上11点前入睡的人,血糖波动更小。身体的修复机制有自己的“生物钟”,你如果总是和它对着干,它就不配合你。

糖尿病人一旦失去了“生理节奏”,就等于搞丢了身体的导航系统。72岁的糖友每天晚上十点半上床,早上六点起床。不是因为他早睡早起有多自律,而是他经历过“晚睡带来的血糖失控”,那种体验一次就够了。

如果非要说糖尿病人绝对不能碰的东西,那不是某种食物,而是对身体的忽视。你不信身体的反馈,它就会用更强烈的方式提醒你。这种提醒,有时候是一个化验单,有时候是一场低血糖发作,有时候是突然模糊的视力。

72岁的糖友说他最怕的是“把糖尿病当成敌人”。他不和它对抗,而是学着共处。他说:糖尿病不是要你戒掉生活,而是逼你重建生活。

这一句话说得挺到位的。很多人控制血糖,一开始是靠“克制”,后来是靠“理解”。你一旦理解了身体的机制,你就会自觉远离那些让你崩盘的东西,不是因为医生说不能吃,而是你自己不想吃。

总结一句话:糖尿病真正不能碰的,是不懂身体、不信身体、不和身体合作的那个自己

参考文献:

1. 《糖尿病学》第4版,主编:纪立农,人民卫生出版社,ISBN:9787117293032,2020年

2. 《中华内科杂志》,2023年第62卷第5期,《糖尿病患者代谢综合调控的研究进展》,作者:刘焱等

3. 《中国实用内科杂志》,2022年第42卷第8期,《人工甜味剂对糖尿病肠道微生态影响的临床研究》,作者:张蕾、王春晓

糖尿病专家患病25年,血糖稳定无并发症,他总结出了4个心得

声明:本文内容均是根据权威医学资料结合个人观点撰写的原创内容,在今日头条全网首发72小时,文末已标注文献来源及截图,文章不含任何虚构情节和“艺术加工”,无任何虚构对话,本文不含任何低质创作,意在科普健康知识,请知悉。

说到糖尿病,很多人第一反应就是“完了,得吃药一辈子,啥好吃的都不能碰,生活没滋没味了。”

可偏偏有些人,得了糖尿病不但活得比谁都潇洒,血糖还稳得像教科书上的标准线,连并发症都不敢找上门。

有人会说,这是不是因为人家天赋异禀?其实并不是。糖尿病控制得好不好,跟心态、习惯还有方法有很大关系。

有个糖尿病专家,自己和糖尿病打交道25年,不仅没让病拖垮,反而把血糖控制得稳稳当当,连并发症都绕着他走。

这可不是靠什么神仙药物,而是他总结出的4个独门心得。这些经验,不光适合糖尿病患者,对任何想保持健康的人都管用。

大多数人得了糖尿病,第一时间就是戒糖,什么白糖、蛋糕、甜饮料,统统打入冷宫。

可光戒糖远远不够,血糖的“幕后推手”比糖还多。很多人不知道,血糖升高的元凶,除了糖,还有碳水化合物,尤其是那些看起来“人畜无害”的主食,比如白米饭、白面条、馒头这些。

这些主食在身体里消化得飞快,转眼就变成葡萄糖,直接让血糖蹭蹭往上飙。

升糖指数(GI值)高的食物,吃了之后血糖会像坐过山车一样。

白米饭的GI值约为83,糙米的GI值却仅为55,二者之间的差距颇为显著。长期吃高GI食物,血糖波动大,不但控制不住,还容易引发并发症。

除了GI值,还得看膳食纤维。

膳食纤维就像个天然的“减速带”,能减缓糖分的吸收速度,让血糖升得慢一些,身体有时间慢慢消化。

多吃点全谷物、蔬菜、豆类,对血糖控制有大好处。研究表明,膳食纤维摄入量每增添15克,糖尿病风险便可降低约20%。

当然,控制血糖不是不吃饭,而是要合理搭配。

吃饭的时候,把蔬菜放在前面,蛋白质和脂肪类的食物跟上,主食放最后,这样能有效控制餐后血糖。别看顺序小,效果可大得很。

很多人一听医生说“要多运动”,脑袋里立马冒出长跑、跳操、健身房的画面。结果一想到这些就头大,干脆躺平了。

其实,运动控制血糖,重在坚持,不在于强度多大。运动的关键是找对节奏,而不是一开始就冲刺。

最简单、最有效的运动就是饭后散步。别小看这不起眼的活动,饭后散步15到30分钟,能有效降低餐后血糖峰值。

研究表明,饭后散步能让餐后血糖降低20%到30%,比坐着不动好太多。长期坚持下来,胰岛素的敏感性也会提高,血糖更容易控制。

除了散步,力量训练也是个好帮手。

很多人以为糖尿病患者只能做有氧运动,其实力量训练可以增加肌肉量,而肌肉是葡萄糖的“大仓库”,肌肉越多,身体对糖的利用效率越高。

哪怕是简单的哑铃、俯卧撑、深蹲,每周坚持2到3次,对血糖控制的帮助都非常大。

运动不是比谁跑得快,而是比谁能坚持得久。找到适合自己的运动方式,不用太激烈,但要有规律。

哪怕每天只走个6000步,长期下来,效果比突击式的运动好得多。

提到血糖,很多人会想到饮食和运动,却忽略了一个重要的环节:睡眠。睡不好觉,血糖也会跟着闹情绪。长期睡眠不足会让身体的胰岛素抵抗加重,血糖控制变得更加困难。

研究表明,每晚睡眠时间少于6小时的人,患2型糖尿病的风险增加50%以上。

原因颇为简单,睡眠匮乏会使体内诸如皮质醇之类的应激激素增多,进而致使身体血糖水平升高。

此外,睡不好还会影响饥饿激素(ghrelin)和饱腹激素(leptin)的分泌,结果就是白天特别容易饿,特别想吃高热量的东西,血糖怎么能稳得住?

除了睡眠时间,睡眠质量也很重要。很多人晚上虽然躺了7、8个小时,但总是浅睡眠或者半夜醒来,这种情况下,血糖依然难以控制。

睡眠呼吸暂停综合症也是糖尿病患者常见的问题,呼吸不畅会导致夜间血氧降低,影响代谢,增加血糖波动。

要想血糖稳,得把睡眠也当成大事来抓。保持规律的作息时间,晚上少喝咖啡、浓茶,睡前少看手机,避免过度兴奋。每晚保证7到8小时的高质量睡眠,对血糖控制有意想不到的好处。

得了糖尿病,很多人心里就像背了块大石头,总觉得这辈子完了。

结果越焦虑,血糖越不稳定。这不是心理安慰,而是真有科学依据的。压力大会导致体内肾上腺素和皮质醇水平升高,直接让血糖升高。

长期处于焦虑与压力之中,身体将进入“战斗或逃跑”模式,进而致使血糖持续处于高水平。

研究发现,心理压力大的糖尿病患者,血糖波动范围比心态平稳的人大出30%以上。

并且,压力易使人滋生不健康的生活习惯,诸如暴饮暴食、熬夜、缺乏运动等,而这些都会对血糖控制产生进一步的影响。

保持积极的心态,其实比什么都重要。

学会放松,找到适合自己的减压方式,比如听音乐、看书、做瑜伽,甚至和朋友聊聊天,都是不错的选择。心理健康不仅能让人心情愉快,还能直接改善身体的代谢功能,帮助血糖稳定。

别总想着和糖尿病“拼个你死我活”,它是个长期陪伴的“室友”,相处得好,日子也能过得轻松愉快。与其天天想着怎么赶走它,不如学着和它和平共处,保持好心态,生活照样可以精彩。

那问题来了:得了糖尿病,真的能吃水果吗?

很多人一听自己得了糖尿病,立马和水果绝交,生怕吃一口血糖飙升。可真的是这样吗?其实并不完全。

水果虽然含糖,但并不是所有水果都会让血糖失控,关键在于选择什么水果和怎么吃。

吃水果的时间和方式也很关键。最好选择在两餐之间吃水果,避免空腹食用,空腹吃水果会让血糖快速上升。搭配一些坚果或者酸奶一起吃,可以减缓糖分的吸收速度,帮助血糖更平稳。

水果是健康饮食的一部分,不用完全拒绝,关键是要聪明地选择和合理搭配。控制好量,选对品种,糖尿病患者一样可以享受水果的美味,而不用担心血糖失控。

对此,您有什么看法?欢迎评论区一起讨论!

参考资料

[1]熊凤仙,李勤,杨锦湄,等.老年2型糖尿病病人营养状况及护理干预研究进展[J].全科护理,2025,23(01):55-5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