零食 糖尿病(糖尿病专用零食能吃吗)
这4种零食,正在偷偷“摧毁”你的胰腺,医生建议:男女都要少吃
在生活中,咱们可能很少听到谁因为胰腺的事儿去医院,它不像感冒发烧,症状明显到让人立刻重视起来。但实际上,胰腺一旦出问题,往往就是大麻烦。
胰腺藏在上腹部,在胃的后面,像一条长舌头横跨在腰上。
从结构上看,它分胰头、胰体、胰尾三部分,别看全长才15厘米左右,功能却非常强大。
虽然位置隐蔽,却干着两份至关重要的活儿:一份是分泌胰液,帮助消化食物里的脂肪、蛋白质;另一个是分泌胰岛素,调节血糖。
可以说它既是“消化能手”,又是“血糖调节器”。
可就是这么个关键器官,一旦闹毛病就不是小事,尤其是胰腺癌,因为早期症状不明显,发现时往往已是晚期,五年生存率不到10%,所以才有了“癌症之王”的说法(《临床肿瘤学杂志》2024年最新研究)。
但生活中,很多人不知不觉就在伤害胰腺,尤其是这4种零食,劝大家尽量少吃。
这4种零食,尽量少吃1.碳酸饮料
超市里各种甜汽水、气泡水,喝起来爽口,却藏着大量糖分。《美国临床营养学杂志》研究发现,每天喝1瓶500毫升的碳酸饮料,会让胰腺分泌胰岛素的负担增加30%。
长期下去,胰腺“累坏了”,胰岛素分泌不足,不仅可能引发糖尿病,还会让胰腺长期处于炎症状态,增加病变风险。
2.麻辣零食
像辣条、麻辣鸭脖这类零食,里面的辣椒素会强烈刺激胃肠道,让胰腺误以为“需要大量消化液”,于是拼命分泌胰液。
如果胰管因为某些原因不通畅,胰液排不出去就会“自己消化自己”,这就是急性胰腺炎的常见诱因。
临床上经常遇到年轻人吃了一晚上麻辣零食,半夜疼得满地打滚,检查发现是急性胰腺炎的案例。
3.油炸小吃
如炸鸡、油条、炸薯条,这些食物脂肪含量超高,胰腺为了消化它们,得加班加点分泌胰液。
有研究显示,每周吃3次以上油炸食品的人,患慢性胰腺炎的风险是普通人的2.5倍(《胃肠病学》杂志)。
4.甜味零食
像奶油蛋糕、巧克力、糖果,这些食物含糖量惊人,一块100克的奶油蛋糕,糖分就占了50克以上。过量的糖会让身体产生胰岛素抵抗,胰腺为了降低血糖,只能超负荷工作。
时间一长,胰岛细胞会逐渐“疲劳”甚至衰竭,这也是为什么很多长期嗜甜的人,不仅会得糖尿病,胰腺也容易出问题。
1.莫名消瘦、浑身无力
莫名消瘦、浑身无力,可能表现为在1-2个月内,体重不明原因下降超过5%-10%,且日常活动中,明显感觉体力不支,爬几层楼梯就气喘吁吁,可能是胰腺出了问题。
因为胰腺分泌的消化液不足,吃进去的营养吸收不了,身体就会“消耗自己”;要是胰岛功能受损,血糖利用不了,也会导致乏力。
2.消化异常
比如吃点油腻的就拉肚子,或者总觉得上腹部胀胀的,尤其饭后更明显。这是因为胰腺分泌的胰液不够,脂肪消化不了,就会出现大便带油花、腹泻的情况。
很多人以为是肠胃不好,其实可能是胰腺在“求救”。
3.黄疸
就是眼睛发黄、皮肤发黄,尿的颜色像浓茶。这通常是胰头出了问题,比如长了肿瘤压迫到胆管,胆汁排不出去就会逆流到血液里,导致黄疸。
出现这些症状,可能是多种疾病的表现,不一定就是胰腺受伤,但务必引起重视,及时就医,进行全面检查。
保护胰腺,做好这3件小事1.减少酗酒
酒精是胰腺的“头号敌人”,《柳叶刀·肿瘤学》研究证实,每天喝超过2两白酒,患胰腺癌的风险会增加40%。建议男性每天酒精摄入量不超过25克(相当于啤酒750毫升,红酒250毫升),女性不超过15克,最好能不喝就不喝。
2.规律饮食
暴饮暴食会让胰腺在短时间内分泌大量胰液,很容易引发炎症。咱们要做到三餐定时定量,每顿吃到七分饱,少吃高油高糖的食物,多吃新鲜蔬菜、全谷物和优质蛋白,给胰腺减轻负担。
3.多运动
每天坚持30分钟中等强度运动,比如快走、游泳、骑自行车,能改善胰岛素抵抗,让胰腺工作更轻松。研究发现,每周运动150分钟以上的人,胰腺功能比不运动的人好30%(数据来自《糖尿病护理》杂志)。
胰腺虽小,却关乎全身健康。生活中的这些小细节,看似不起眼,却实实在在影响着胰腺的状态。
让我们从现在开始,养成健康的生活习惯,呵护好胰腺,为身体筑牢健康防线。
记住,健康的生活方式,是对自己最好的投资。
这几种零食或正在损伤胰岛,医生提醒:男女都应警惕食用
►
本文1979字 阅读3分钟
声明:本文内容均是根据权威医学资料结合个人观点撰写的原创内容,文末已标注文献来源,为了方便大家阅读理解,部分故事情节存在虚构成分,意在科普健康知识,如有身体不适请线下就医。
“我没吃什么甜的啊,怎么查出来血糖这么高?”
35岁的吴先生最近体检,空腹血糖高达7.2 mmol/L,医生一看,胰岛功能也开始出现下降。可他并不爱吃糖,主食也控制得不错,问题出在哪儿?
仔细一问,答案藏在他每天的“嘴巴寂寞”里——薯片、蜜饯、奶茶、夹心饼干……这些他嘴里的“小零嘴”,其实正是让胰岛逐渐“崩溃”的幕后黑手。
很多人都以为,糖尿病就是“吃糖吃出来的”。但真正危险的,并不是你吃了多少糖,而是你每天在不知不觉中吃了多少“伤胰食品”。
一、胰岛到底怕什么?不是糖,而是“超载”胰岛是胰腺中负责分泌胰岛素的细胞群。胰岛素的工作,就是帮你把血液里的葡萄糖送进细胞里“消化掉”。可如果你吃进去的精制碳水和高升糖指数(GI)食物太多,胰岛就要“加班”分泌大量胰岛素,才能把血糖压下来。
这就像一个员工每天都要加班赶项目,刚开始还能扛,时间久了,就会“过劳死”。胰岛也一样,长期高负荷工作,最终会功能减退,甚至“罢工”。
医生称这种现象叫做“胰岛素抵抗”。一旦抵抗了,胰岛就要分泌更多的胰岛素来达到同样的降糖效果,形成恶性循环。
二、真正“摧毁胰岛”的,是这些常见零食很多人以为,只有糖果、蛋糕才是糖尿病的“元凶”,但事实上,下面这些你天天吃的零食,才是更“阴险”的敌人:
1. 薯片、炸鸡皮等油炸零食
看似不甜,但淀粉 油的组合,是血糖杀手。高温油炸会让食物“糊化”,淀粉更容易被快速吸收,引起血糖飙升。
此外,这类食物还富含反式脂肪酸和饱和脂肪,不仅让胰岛素分泌压力增大,还会直接损伤胰岛β细胞。
2. 奶茶、咖啡饮品中的“奶精”
很多人喝奶茶是为了“解压”,但你不知道的是,植脂末(奶精)本质上是一种含反式脂肪酸的化工产物,不仅会诱发肥胖,还会增加胰岛素抵抗。
一项2023年《中国营养学会》发布的数据表明,一杯500ml的奶茶,其含糖量可高达35克,相当于8块方糖,远超世界卫生组织每日推荐摄入量(25克以下)。
3. 夹心饼干、威化和曲奇
这些“小点心”糖分高、油脂重,升糖速度极快,而且含有大量的精制面粉和添加糖。吃一块,看起来没什么,但胰岛却要拼命“工作”。
研究显示,长期摄入高GI食品人群,患2型糖尿病风险提高37%(来源:《中华糖尿病杂志》2022年第4期)。
三、胰岛在“求救”,这些信号别忽视很多人发现血糖出问题时,胰岛功能已经接近崩溃。其实,在这之前,身体早已经发出警告:
饭后犯困、头昏:血糖快速升高后迅速下降,大脑供能不足;
突然暴饮暴食:胰岛素水平异常波动,导致身体“假性饥饿”;
腹部肥胖:内脏脂肪增多,胰岛素抵抗加重;
体重忽胖忽瘦:胰岛调控失衡,代谢异常。
如果你出现了上述情况,特别是有家族糖尿病史,一定要尽早检查,别等到血糖飙到7、8才后悔。
四、保护胰岛,从“戒零食”开始医生建议,与其等血糖出问题再吃药,不如现在就开始保护胰岛,尤其是从饮食上“断根”。以下3点,是保护胰岛的关键措施:
1. 少吃精制零食,尤其是高GI、高脂、高糖的组合
别小看一包薯片、一个奶黄包,它们对胰岛的伤害,不比糖果小多少。建议优先选择低GI、高纤维的粗粮零食,如全麦饼干、坚果等。
2. 学会看营养成分表,避开“隐形糖”
很多零食都会打着“无糖”“低糖”的旗号,但其实含有大量的麦芽糊精、葡萄糖浆、果糖等。这些虽然不叫“糖”,但依旧会迅速升高血糖。
只要配料表前三位出现这些字眼,就要提高警惕。
3. 控制总热量,别让胰岛“超负荷”
每天摄入总热量超标,哪怕吃得不甜,胰岛依旧压力山大。建议成年人每日摄入总热量控制在1800—2000千卡以内,三餐七分饱,不吃夜宵,不乱吃零食。
五、医生忠告:糖尿病不是老年病,年轻人也在“中招”根据《2023年中国居民营养与慢性病状况报告》,我国18岁以上人群糖尿病患病率已达12.8%,而且呈现明显年轻化趋势。
很多20多岁的年轻人,因为长期饮食不规律、爱吃高糖零食,发展成“糖前期”,甚至“隐性糖尿病”。
糖尿病不是一夜之间发生的,而是一口口吃出来的。保护胰岛,重在日常,不要等到问题出现才开始控制。
写在最后零食不是不能吃,而是要懂得怎么吃、吃多少、吃什么。
真正让你“摧毁胰岛”的不是一块蛋糕、一杯奶茶,而是你每天的“理所当然”——早晚各来一包薯片,饭后再来一杯奶茶,晚上嘴馋再吃几块饼干……
这些看似“没什么”的习惯,其实正是胰岛功能逐渐衰退的起点。
从今天开始,换掉一包零食、少喝一杯奶茶,就是给胰岛放个假。别等到打胰岛素那天,才后悔当初没管住嘴。
参考资料:
[1] 中国营养学会.《中国居民营养与慢性病状况报告(2023年)》.
[2] 中华医学会糖尿病学分会.《中国2型糖尿病防治指南(2020年版)》.
[3] 《中华糖尿病杂志》编辑部.《高GI食物摄入与代谢综合征关系研究》.2022年第4期.
【健康科普】守护血糖健康,警惕乱吃零食
对于糖尿病患者来说,控制血糖是维护健康、预防并发症的关键。湖南医药学院总医院专家提醒,在日常生活中,糖尿病患者也需要了解零食对血糖波动产生影响,如进食不当就会导致高血糖,因此糖尿病患者了解零食对血糖升高的影响非常重要。
零食与血糖的关系
得了糖尿病并不等于和零食“绝缘”了。事实上,合理吃零食,可起到平稳血糖的功效,但糖尿病患者吃零食应掌握以下原则:
(1)总能量摄入:在不超过全天总能量的前提下,从正餐中匀出一部分作为加餐,做到加餐不加量,总的饮食结构及量不改变。
(2)睡前加餐:可选择半杯牛奶、1个鸡蛋或2块豆腐干等高蛋白食品,能延缓葡萄糖吸收,对防止夜间低血糖有利。
(3)根据零食种类决定加餐量:黄瓜、西红柿等含糖低的蔬菜类可适当多用;杨桃、猕猴桃、苹果、柚子等水果类,可在血糖控制平稳的前提下适当吃;含糖高的香蕉、桂圆等应少吃或不吃;饼干等米面类每次不超过半两;坚果类每天不超过15g(不带壳的重量);薯片等油炸类不建议吃。
(4)特殊情况:如远距离乘车、加班、参加庆典仪式或引起较大波动的活动等,应随身准备饼干、水果糖、巧克力等,以备活动量大、而不能及时进餐,或出现低血糖症状时补充。
(5)监测血糖:监测餐前及进食后2小时血糖情况,以观察零食对血糖影响,并及时调整。
糖友如何正确选择零食?
1.坚果类:坚果含有丰富的营养素,是天然的健脑益智食品。坚果分为两类:一类是高脂肪、高蛋白、低糖类的坚果,如花生、葵花子、南瓜子、西瓜子、腰果、松子、杏仁、核桃、开心果等;另一类是高糖类、低蛋白、很少脂肪的坚果,如板栗、莲子、白果。糖尿病患者为防止心脑血管并发症,应控制脂肪摄入。吃坚果的最佳时间为早餐和午餐之间,因为早餐量较少,并且两餐之间食用的话,可以避免血糖高峰与正餐重叠,升高餐后血糖。
2.水果:水果中含有丰富的维生素、矿物质及膳食纤维,这些对糖尿病患者都是有益的。但水果大多都很甜,因为其主要成分是糖,如葡萄糖、果糖和蔗糖等。一些水果中还含有少量的淀粉,如苹果、芒果和香蕉等。糖尿病病人若食用不当,可升高血糖,使病情反复。进食水果一般在两次正餐中间(如上午10点或下午3点)或睡前一小时吃,一般不提倡在餐前或餐后立即吃水果。如果血糖控制不理想,可先将西红柿、黄瓜等蔬菜当水果吃,等病情平稳后再选择水果。
专家提醒,糖尿病患者要对乱吃零食的行为保持警惕,多一份细心,少一份随意,科学合理地选择零食,既能满足口腹之欲,又能稳住血糖。
(胡君 杨井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