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医健康网

糖尿病 最新研究(糖尿病最新研究成果)

环球网 0
文章目录:

糖尿病精准分型新模型问世

来源:科技日报

科技日报讯 (记者俞慧友 通讯员胡婧宜)7月10日,记者从中南大学湘雅二医院获悉,该院教授周智广、肖扬团队,联合英国埃克塞特大学、香港中文大学的科研团队,开发出了适用于中国人群糖尿病分型诊断的1型糖尿病遗传风险评分模型(C-GRS),为糖尿病精准诊断和个体化治疗提供了新工具。该成果日前在线发表于国际期刊《糖尿病学》。

糖尿病是一种血糖水平升高的慢性代谢性疾病,主要分为1型和2型两种类型。1型糖尿病主要由自身免疫反应引发,患者体内胰岛素绝对缺乏,需终身依赖外源胰岛素注射治疗。2型糖尿病主要病因则是胰岛素抵抗或分泌不足,有近半短病程超重或肥胖的2型糖尿病患者能通过治疗得到有效缓解。

一般来说,糖尿病的分型常依赖患者的发病年龄、体质指数(BMI)等临床特征进行判断。但研究发现,中国1型糖尿病患者中约有三分之二为成人发病,其中不少存在起病缓慢、体重超重等非典型表现。而且随着肥胖群体增加,以及越来越多的儿童青少年患上2型糖尿病,这一分型方法逐渐失灵。此外,研究团队还发现,约四分之一的新发1型糖尿病患者在起病早期并不携带可检测的胰岛自身抗体,进一步增加了分型诊断的难度。因此,亟待开发新的、更加科学的糖尿病分型诊断模型。

团队基于超2000例1型糖尿病患者、1000例2型糖尿病患者和3000例健康人群的基因组数据,构建了C-GRS。

目前,该评分模型已在香港超过2万例糖尿病患者中完成验证。后续,科研人员还将在全国80余家三甲医院招募3000名新诊断患者,开展多中心临床研究,进一步评估其在临床实践中的应用价值。初步数据显示,C-GRS可在每100名患者中多识别出20至40位1型糖尿病个体。未来,这项技术还有望识别可能发展为1型糖尿病的高风险人群并预测其风险程度。另悉,科研团队还计划将该工具与环境因素变量相结合构建效能更完美的综合预测分型模型,进一步为我国糖尿病精准诊疗提供有力支撑。

为糖尿病个性化医疗提供解决方案,南华大学团队发布重要研究成果

糖尿病患者日常监测太麻烦?

传统方法又疼又不准,还跟不上血糖变化,个性化治疗更是难。

最近南华大学杨健团队搞出个大动静,他们联合中山大、以色列的学者,在《自然·通讯》发了个新成果,弄出个MCBM系统,专门解决糖尿病监测的老大难问题。

现在全球5亿多糖尿病患者,每天扎针测血糖够遭罪,吃了药也不知道体内浓度到底啥样。

传统监测要么侵入性强,抽个血疼半天,要么只能静态测一下,根本跟不上身体实时变化。

用药更是“一刀切”,每个人代谢不一样,有人药不够控不住糖,有人药多了低血糖风险高,全凭经验调剂量,太不靠谱了。

杨健他们这个新技术牛在哪儿?

用的是微针技术,不像传统针头那么疼,微创就能取组织间隙液,同时监测葡萄糖和二甲双胍浓度。

而且是连续监测,数据通过无线传到手机APP,实时看曲线变化。

医生能根据药物动力学和药效学数据,精准给每个人调剂量,真正做到个性化治疗。

想想看,药多药少实时知道,血糖波动随时掌握,再也不用靠感觉吃药了,这对糖友来说简直是福音。

别看杨健是95后年轻学者,2023年才引进到南华大学,人家早就有不少硬成果了。

之前主导研发的可穿戴葡萄糖监测仪核心技术,都转化给上市公司了,初代产品都做出来了。

现在又带着团队搞出这个MCBM系统,在体实验显示准确性高、生物相容性好,安全方面也有保障。

而且他还主持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项目,发了20多篇SCI论文,妥妥的科研实力派,年轻但功底扎实。

这项研究为啥重要?

直接戳中了现有治疗的痛点。

以前测血糖和测药物浓度是分开的,现在一个系统全搞定,动态数据能让医生更了解患者对药物的反应。

比如吃了二甲双胍,体内浓度什么时候达到峰值,降糖效果持续多久,这些数据一出来,就能精准调整用药时间和剂量,避免药物积累导致副作用,也能防止剂量不足控制不佳。

对糖友来说,减少扎针痛苦是一方面,更重要的是离精准医疗更近一步,不用再担心用药不当的风险。

现在糖尿病治疗越来越讲究个性化,可缺乏实时数据支持一直是瓶颈。

杨健团队的这个系统,相当于给医生装了一双“实时眼睛”,让药物效果和血糖变化看得见、摸得着。

虽然现在还是科研成果,但看他们之前有成果转化的经验,说不定很快就能落地,变成实实在在的医疗产品。

想想未来糖友戴个微针贴片,手机上随时看数据,医生远程就能调方案,这日子是不是轻松多了?

希望这样的创新能多来点,真正解决患者的实际困难。

研究发现:经常跑步的糖尿病患者,用不了多久,身体会有4大改变

哎,跑了大半年,药罐子变轻了,这是真事。

身边几个老糖友,咬牙坚持跑步,发现身体悄悄在变样。

研究都说跑步对糖友好,到底好在哪?

咱不整虚的,就说点实在的。

胰岛这玩意儿,都以为是“坏一个少一个”,但真跑起来,它还能缓口气。

跑起来肌肉使劲吃糖,身体就不用狂喊胰岛素出来干活,给累坏的胰岛细胞歇歇的机会。

坚持跑的人,不少都发现空腹血糖稳当了。

有研究盯着中老年糖友看,那些每周认真跑5次以上的,身体里修复胰岛的信号真能涨。

说白了,跑步不是光耗糖,是让身体自己学会修复。

血糖坐过山车最烦人!

跑完步,肌肉细胞能自己开门吃糖,不用等胰岛素这把钥匙,等于多开了一条稳糖的路子。

更神的是,跑完歇着,这效果还能撑上大半天。

细胞变机灵了,血糖自然不瞎蹦跶。

这可比光靠吃药压着,感觉踏实多了。

体重秤数字下去点当然好,但真正管用的是里面油少了!

特别是心肝胰脏附近那些内脏脂肪,这才是捣乱的祸根。

有研究说,跑半年,有人体重没掉几斤,但肚子里油能少20%!

这说明跑对了路,就算不瘦成竹竿,代谢风险也能降。

跑步让身体里的小工厂变强变大,烧油更利索,脂肪堆不住。

这不是饿瘦,是身体真会过日子了。

都说糖尿病怕心梗脑梗,跑步就是给血管上保险。

跑起来心跳有力,血流快了,血管弹性也好了,堵的风险就小。

它能按住血管里那些捣蛋的氧化反应,不让血管变硬变脆。

每周跑够三个钟头,坏胆固醇都不那么“坏”了。

跑的时候肌肉还会吐露一种宝贝“肌源因子”,专门护着心,让心肌更强壮更耐造,减少心衰、乱跳的风险。

吃药都难搞定的心脏保护,跑步能整体给办了。

跑着跑着,晚上躺下睡得香了,这可不是小事!

跑步能压住身体里乱窜的压力激素,这激素高了不光升血糖,还弄得人黑白颠倒。

跑久了,皮质醇老实了,睡眠节律就正常了。

有朋友跑仨月,入睡快了,一觉到天亮次数多了,深睡时间长了。

睡好了,身体里的火气消了,胰岛素敏感了,心跳血压都更乖——环环相扣,跑一趟相当于把身体乱了的开关给慢慢调正了。

说白了,跑步就像给身体这台老机器重新校准系统。

它不神,但真的能从根儿上动点手脚。

老糖友们,把鞋穿上出去遛遛,身体比你想象中会“自救”。

哪天要是忘了跑,血糖真会翻脸不认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