糖尿病的希望(糖尿病的期待)
奶茶当水喝、熬夜刷不停?小心!糖尿病“漩涡”已卷向年轻人,但逆转有希望!
青年报·青春上海记者 顾金华
奶茶当水喝、熬夜刷剧、外卖三餐……这些年轻人习以为常的生活方式,正将他们推向糖尿病的“漩涡”。最新数据显示,我国糖尿病患者已超2.23亿,患病率达13.67%,其中18-29岁人群患病率高达2%,30-39岁人群更飙升至6.3%,近30年年轻患者数量翻倍增长。
面对这一严峻的健康挑战,6月26日至28日,浦南医院第十届内分泌代谢病学术论坛召开,以“防”为先,创新“六位一体”全生命周期管理模式,为糖尿病及肥胖防治开辟新路径,全力守护国民健康防线。
26岁的互联网从业者小林(化名)便是年轻糖尿病患者的典型缩影。长期熬夜加班、三餐靠外卖、日均两杯含糖饮料,让他在入职体检时被确诊为2型糖尿病。“确诊时糖化血红蛋白高达8.5%,医生说再不干预,并发症随时可能出现。”小林回忆道。
在浦南医院“七师共管”逆转门诊,小林迎来转机。由临床专家医师、营养师、运动康复师、心理咨询师、健康管理师、中医康复师、药师组成的专业团队,为他定制个性化方案:营养师设计控糖食谱,运动康复师制定居家健身计划,心理咨询师缓解工作压力,药师全程监测药物效果……经过半年综合管理,小林的血糖恢复正常,体重减轻12公斤,成功摆脱药物依赖。
这一创新模式同样造福了90后王女士(化名)。身高166cm的她曾因91.4公斤的体重陷入健康危机:糖尿病、高血压、慢性肾病接踵而至,每次体检都如“审判日”。“七师共管”团队通过精准用药监测、营养干预和中医调理,助她减重29.2公斤,BMI指数从33.2降至22.4,多项指标回归正常。
“新增的药师角色,专为像王女士这样多病共患、用药复杂的患者服务。”浦南医院(仁济浦南)内分泌科常务副主任、糖尿病逆转与医学减重联盟牵头单位负责人刘连勇解释,“临床药师通过监测血药浓度、评估药物相互作用,让用药更科学精准。”该模式不仅帮助糖前期人群预防发病、短病程患者实现减药停药,还能为肥胖合并代谢异常患者带来逆转希望。
本次会议上,上海市同济大学附属同济医院、上海嘉会国际医院、南京市中医院等18家医疗机构共同成立“糖尿病逆转与医学减重联盟”。联盟成员覆盖三级、二级医院及社区卫生服务中心,将通过制定行业标准、开展联合科研、推广规范化诊疗流程,推动糖尿病逆转领域的创新实践。
刘连勇透露,联盟将优先制定糖尿病逆转管理的院内、院外标准操作流程,并发布专家共识。未来还计划依托临床病例数据,借助AI技术构建数字化闭环管理系统,实现患者从诊断到康复的全流程智能跟踪。
邹大进名医工作室同时揭牌。深耕糖尿病领域四十余年的邹大进教授,提出“代谢性肝心肾综合征”创新理论,强调从多器官协同角度管理内分泌代谢疾病。工作室将通过“传帮带”机制,把前沿诊疗理念和技术下沉至基层,推动实现“治疗个体化、代谢全强化、方案最简化、管理标准化”的全生命周期管理目标。
此次论坛的系列成果,标志着糖尿病及肥胖防治正从单一治疗转向全链条健康管理。浦南医院的探索实践,为应对年轻化趋势下的代谢性疾病挑战提供了新思路,也为“健康中国2030”目标的实现注入新动能。
糖尿病迎来新突破?一针“再生胰岛”,多少家庭看到了希望
声明:本文内容均是根据权威医学资料结合个人观点撰写的原创内容,意在科普健康知识请知悉;如有身体不适请线下就医,为便于理解部分情节存在“艺术加工”成分。
“你知道现在中国有多少糖尿病患者吗?”这个问题不需要医学背景,也不需要多复杂的回答,因为数字已经摆在那儿了:超过1.4亿人。这意味着,每10个成年人里,就有一个被糖尿病困住。更令人揪心的是,还有大量人处在“半糖”状态,也就是糖尿病前期,他们也许每天都在喝奶茶、熬夜、久坐不动,却不知胰岛正在一点点“报废”。
难怪有人感慨,“糖尿病不是病,缠上就是命。”这话虽然有些重,但对很多家庭来说,却是摆在眼前的现实。血糖一高,生活就变样了:饭不能随便吃,脚不能随便走,连感冒都要小心翼翼。更别说并发症,一旦眼睛模糊、肾功能出问题,甚至出现糖尿病足,生活质量直接被打个对折。
但最近,医学圈里一个消息像一阵春风,吹进了无数糖尿病患者的心里——“再生胰岛”注射,有望让部分患者重新拥有自己的胰岛功能。这不是科幻小说,而是真实发生在实验室和临床研究中的新突破。
胰岛,通俗讲就是身体里的“血糖调节中枢”。正常情况下,吃了饭,胰岛分泌胰岛素,就像个勤快的小工人,把血糖“搬”进细胞里变成能量。可糖尿病人呢?这个“工人”罢工了,或者干活太慢,导致血糖堆在血液里,时间一久,各种问题就冒出来了。
以前的治疗手段,主要靠口服药、胰岛素注射、饮食控制,换句话说,都是在“维稳”,并不能从根子上解决问题。胰岛已经坏了,修都修不好,只能靠外援。但这次的“再生胰岛”方案,思路就完全不一样了,它不是修补,而是“重新长出胰岛功能细胞”,仿佛给身体装了个新的发动机。
这项研究的核心,是利用干细胞技术,诱导人体内的某些细胞重新分化,变成有胰岛功能的细胞——听着复杂,其实可以打个比方:就像一个退休老工人,被培训成了新岗位的能手,重新上岗,继续为身体服务。
中国科学院、复旦大学附属中山医院等多家权威机构正在参与该领域的研究,部分成果已经进入动物实验和小范围临床阶段。尤其在2型糖尿病方面,这种“再生思路”被认为有望打破原有的治疗瓶颈。
很多人以为,糖尿病就只是多吃了点甜食、胖了点而已。实际上,糖尿病背后是一整套代谢系统的紊乱,是胰岛功能日积月累的损伤结果。那些常年熬夜、久坐不动、焦虑、暴饮暴食的人,其实都在用生活习惯“慢性谋杀”自己的胰岛。
而这项技术的意义,就在于让这些已经“受伤”的胰岛,有机会“重启”。如果说传统治疗是用拐杖帮你走路,那这项技术就是试图重新让你长出健康的双腿。
不过,别急着高兴太早,科学的事,从不冒进。虽然研究前景令人振奋,但目前仍处于临床探索阶段,远没到普及应用的地步。“一针治愈糖尿病”的说法太理想化,但“一针修复胰岛功能”的方向,确实正在被一步步验证。
现实中我们看到的患者,往往是等到症状明显了才来医院。比如一个四十多岁的中年人,平时应酬多、饮食不规律,突然视力下降、体重减轻,才发现血糖飙得老高。检查一做,糖化血红蛋白超过9,肾功能已经开始受损。
这样的例子不是个案,而是常态。数据显示,超过60%的糖尿病患者在确诊时,已经存在不同程度的并发症。这就像一辆车,等到发动机冒烟才想修,代价就太大了。
“再生胰岛”的研究,虽然不能让时间倒流,但至少给了我们一个信号:未来的治疗,可能不再是控制,而是逆转。这对那些刚刚进入糖尿病前期的人来说,意义尤其重大。
但说到底最靠谱的“胰岛保护剂”,还是生活方式。规律作息、控制体重、减少高糖高脂饮食、适量运动,才是最实在的“胰岛保养”手段。要知道,胰岛细胞就像老实巴交的工人,你对它好一点,它能多干很多年;你天天让它加班,它迟早辞职不干。
有些人觉得,反正吃药能控血糖,日子照样过,何必那么辛苦自律。但问题是,药物从来不是万能的,它只是尽力维稳,而不能重建胰岛的根基。更何况,长年服药也会带来胃肠道、肝肾的负担,不能轻视。
不少人对糖尿病的误解,还体现在“只要不饿就行”的饮食观念上。其实饮食控制不是少吃,而是“吃对”。比如粗粮代替精米、优质蛋白替代肥肉、蔬菜占据半盘、减少高升糖食物摄入,这些都是保护胰岛的细节。
而那些号称“无糖”的饮料、点心,也不是完全安全。“无糖”不等于“低热量”,“无糖”也可能含有其他升糖因子,一不小心反而让血糖波动更大。与其依赖这些“伪健康”产品,不如回归最简单的饮食原则:自然、清淡、不过量。
再说回来,这项“再生胰岛”的研究,虽然还在路上,但它的意义不仅是技术突破,更是一种希望的象征。它告诉我们,糖尿病不是注定要“陪伴终身”的命运,而是可以通过科技与生活方式的双重努力,争取改变的。
国家卫生健康委员会数据显示,截至2024年底,我国糖尿病防控体系已覆盖超过80%的社区医疗中心,这说明从上到下都在重视这一“隐形流行病”。而这项新技术的研究推进,也离不开国家对基础科研的持续投入。
每一个糖尿病患者的家庭,背后都有一个被“高血糖”牵着走的生活。有人每天扎手指验血,有人不敢吃一口水果,有人深夜担心突然低血糖昏迷。如果有一天,一针可以让胰岛重新工作,哪怕只恢复一部分功能,都是一场巨大的解放。
当然理想很丰满,现实很骨感。真正的变革,还需要时间、资金、临床验证。但这不妨碍我们从现在开始,给自己的“胰岛”一点爱护。毕竟,身体是自己的,不是实验室的,也不是药瓶的。
有句话说得好:“病不是一天得的,就别想着一天好。”但只要方向对了,哪怕慢一点,也终能走出黑暗。就像这项“再生胰岛”的研究,虽然初露曙光,但已经让千千万万的家庭,看到了希望的火苗。
也许哪天,这火苗就能变成温暖整个世界的火光。
参考文献:
[1]李强,张海涛,陈红. 基于干细胞技术的胰岛β细胞再生研究进展[J]. 中华实验和临床病毒学杂志, 2024, 38(3): 215-219.
[2]国家卫生健康委员会. 中国糖尿病流行病学调查报告(2019-2024年度)[R]. 北京: 国家卫健委, 2024.
[3]王建军,李敏. 干细胞治疗2型糖尿病的研究进展[J]. 中国实用内科杂志, 2023, 43(12): 1056-1060.
健康新知速递:糖尿病治疗迎来“一次搞定”的希望?
大家好,我是费健,上海瑞金医院的一名普外科医生。在手术台和无影灯下工作了30多年,也做了不少微创消融,拿过些医学奖项,但我觉得,把复杂的医学知识掰开揉碎,用大家听得懂的话讲出来,同样重要!所以这几年,我也努力在线上做科普,希望成为大家手机里那个靠谱的“医生朋友”。今天,想和大家聊聊最近国际上关于糖尿病的一项振奋人心的研究进展,一个听起来有点科幻的“一次治疗管长久”的基因疗法!
这篇新鲜热辣的资讯,来源于权威机构英国糖尿病协会(Diabetes UK)在2025年5月底发布的一篇研究亮点综述:未来可期——2型糖尿病“一次治疗”的基因疗法要上临床了!
想象一下,如果治疗2型糖尿病,不再是每天吃药或者每周打针,而是“一次搞定”,效果还能持续很久,那该多好?这个梦想,正朝着现实迈进一大步!
· 主角是谁? 一家名为Fractyl Health的公司研发了一种代号 RJVA-001 的基因疗法。
· 怎么工作? 它的思路非常巧妙!不是从体外补充药物,而是精准靶向我们自身的胰腺细胞,像给细胞装上一个“智能开关”,让它们能根据身体需要,自己生产一种叫GLP-1的激素。
· GLP-1是啥? 这可是个“控糖减肥小能手”!它由我们肠道自然产生,作用包括:
o 血糖高时,促进胰岛素分泌(降血糖)。
o 让胃排空变慢,糖分进入血液的速度也变缓(稳血糖)。
o 还能给大脑发信号:“少吃点!”(助减肥)。
· 为啥有希望? 目前流行的GLP-1类药物(像司美格鲁肽、度拉糖肽等)效果确实不错,但也存在一些烦恼:
o 需要频繁注射(每天或每周)。
o 可能引起恶心等胃肠道副作用。
o 需要长期坚持(依从性挑战)。
· RJVA-001的亮点在哪?
o 一次治疗,持久潜力: 在糖尿病小鼠模型中,单次给药就显示出持久的代谢改善效果。
o 精准靶向,副作用少: 只在胰腺局部作用产生GLP-1,避免了药物全身跑带来的副作用。动物实验显示安全性良好。
o 智能分泌,更“自然”: 它产生的GLP-1是受营养物质调节的(比如吃饭后才分泌),更接近身体本来的调节方式,而不是药物持续刺激。
· 进展到哪了? 公司已经提交了申请,如果获得监管机构(如FDA)批准,计划在2026年启动人体临床试验,年底可能就有初步结果了。
费主任敲黑板:
这绝对是颠覆性的研究方向!虽然从实验室到广泛应用还有很长的路要走(需要经过严格的多期临床试验验证安全性和有效性),但曙光已现。它一旦成功,将彻底改变2型糖尿病患者的生活模式,从“终身管理”迈向“潜在治愈”的可能,极大提升生活质量和便利性。让我们保持关注!
费主任的推荐理由:
医学的进步日新月异,无论是革命性的基因疗法,还是经典干预的长期价值验证,或是智能设备的护心妙用,都为我们对抗疾病、追求健康生活提供了更多武器和信心。作为你们的朋友和医生,我真心希望这些信息能让大家更关注自身健康,特别是血糖代谢问题(这和甲状腺功能也常有联动哦!)。记得定期体检,有问题及时咨询专业医生。让我们一起,拥抱更健康、更美好的未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