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医健康网

糖尿病血常规(糖尿病血常规哪些指标异常)

儒生说健康 0
文章目录:

血常规检查,看懂这5项就够了!

每次体检,拿到那张密密麻麻的血常规报告,你是不是也发过愁?一堆英文缩写、箭头,医生三言两语就带过,自己却完全看不懂。

其实血常规并不高深,只要看懂5个关键指标,你就能大致判断身体是否健康,哪些地方需要警惕。

✅ 1. 中性粒细胞:细菌感染的“警报器”

中性粒细胞百分比 超过75%,常提示细菌感染,比如肺炎、尿路感染、胆囊炎等都可能出现这种变化。

临床上,它是医生判断是否需要用抗生素的重要依据。急性心梗、严重外伤时也可能中性粒升高,这是身体应激反应的表现。

✅ 2. 淋巴细胞:病毒来了它先动手

淋巴细胞偏高,通常是病毒性感染,比如感冒、带状疱疹、乙肝等;

而淋巴细胞比例低于20%,可能说明免疫功能出了问题。老年人、长期服激素者、肿瘤患者更要警惕。

中性粒 淋巴细胞组合看,医生能迅速判断是“病毒还是细菌”搞的鬼。

✅ 3. 白细胞总数:看炎症强度

白细胞升高,通常是感染或炎症引起,也可能是熬夜、劳累、饮酒、压力过大造成的短时波动。

如果白细胞总数明显超过10×10⁹/L,且持续升高、伴有发热或其他症状,就要注意进一步检查。

✅ 4. 血红蛋白:不只是“贫血”这么简单

男性低于130g/L、女性低于115g/L,就属于血红蛋白偏低。

这不一定是缺铁,有可能是胃肠慢性出血、肿瘤早期、营养吸收差等引起的,尤其中老年男性不能掉以轻心。如果脸色差、乏力、头晕,一定要查明原因。

✅ 5. 血小板:血液是否容易出血

血小板低于100×10⁹/L,有可能是病毒感染、肝功能问题、或药物影响(比如阿司匹林、氯吡格雷等)。

如果你发现皮肤出现出血点、淤青、流鼻血不止,一定要尽快就医排查。

哪些人要定期查血常规?

这5类人建议半年查一次血常规:

  • 高血压、糖尿病、心脑血管疾病患者
  • 有慢性感染或免疫问题的人
  • 正在服药,尤其是影响血液系统的药物
  • 容易疲劳、感冒频繁、脸色差的人
  • 中老年人,作为健康监测的一部分

别再被“WBC”“NEU%”这些英文吓到了。

掌握好这5个指标,你就是自己的第一位健康守门人!

如果你觉得这类讲解实用,欢迎关注我。

下一篇,我们讲讲“肝功能检查怎么看?转氨酶升高要不要紧?”

血常规几十个指标,关键看这4个指标

无论是去医院看病还是体检

血常规都是最常接触的检查项目之一

它不仅是诊断各类血液病的核心依据

还能辅助判断其他疾病

如感染、贫血等

甚至参与鉴别不同病症

不过拿到血常规报告单时

很多人会被一页纸上密密麻麻的指标看晕

其实不用慌

抓住这几个关键指标

白细胞、血小板、血红蛋白 红细胞

就能快速抓住重点

其他指标都是在特殊情况下才更有意义

01 血小板(PLT)

血小板是血液中最小的细胞,可保护毛细血管的完整性,具有止血凝血等功能。

数值升高:血栓风险

血小板正常范围通常为(100~300)×10 /L。数值轻度升高(<450×10 /L)多与生理性因素相关,包括运动后应激、熬夜或月经周期影响。

当数值持续超过600×10 /L且伴随头晕、肢体麻木等症状时,需警惕感染或肿瘤等病理性因素。

注意:

血小板数值本身并非血栓风险的直接评估指标,需结合凝血功能检测(如D-二聚体)、基础疾病(高血压/糖尿病/高血脂)进行综合判断。

建议:

轻度异常者间隔1~2周复查,必要时完善进一步检查。

数值过低:出血风险

正常范围是(100-300)×10^9/L,如果太低了,就会有出血的风险。

尤其是长期吃阿司匹林了这一类抗血小板药物,或者其他抗凝药物的人,更应该关注血小板。

02 白细胞(WBC)

白细胞是人体与疾病斗争的“卫士”,当病菌侵入体内时,白细胞能变形穿过毛细血管壁,集中到病菌入侵部位,将病菌包围吞噬。

数值增高:体内可能存在细菌感染

白细胞正常 (4.0~10.0)x 10 /L,作为人体免疫防御的核心细胞,白细胞计数轻度升高可能是感染的信号,就是有炎症了。

也可能与手术、剧烈运动等应激状态相关。

细菌感染:C反应蛋白明显升高,常伴随中性粒细胞比例升高。

病毒感染:C反应蛋白正常,淋巴细胞比例增加。

特别提醒:

避免仅凭血常规结果自行服用抗生素,需结合临床症状和专业医师判断。

数值降低:免疫力可能下降了

白细胞正常 (4.0~10.0)x 10 /L,太低提示免疫力可能下降了。

常见于病毒感染、血液病、自身免疫性疾病、脾脏功能亢进等。

需要结合临床综合考虑,此时你需要做的就是看医生,以免耽误病情。

03 红细胞(RBC) 血红蛋白(HGB)

红细胞是血液中数量最多的一种血细胞。它是人体内通过血液运送氧气的最主要媒介,同时还具有免疫功能。

血红蛋白的指标主要就是看我们有没有贫血。

数值升高:血液系统疾病

常见于甲亢危象、糖尿病酮症酸中毒及红细胞增多症等。

数值降低:贫血

当血红蛋白偏低时,说明我们可能有贫血。贫血时,人们可能会出现心慌、气短、乏力、头晕等一些不舒服的症状。

正常值:男性120~160g/L,女性110~150g/L。

男性低于120g/L,女性低于110g/L,就要看看是不是贫血了。

04 次要指标

需结合临床判断

淋巴细胞比例:

比如发烧了感冒了发现淋巴细胞高,病毒感染可能性更大。

中性粒细胞比例:

如果发烧了感冒了,发现中性粒细胞高,细菌感染可能性更大。

嗜酸性粒细胞比例:

如果嗜酸性粒细胞比例升高,往往提示身体有过敏反应或者体内存在寄生虫。

注意:

看到自己的血常规报告有异常时千万别慌,因为单一的箭头可能代表疾病的可能性不是很大,还是要结合多个指标以及症状,及时找医生结合判断,避免过度诊疗。

白细胞、血小板数值偏低者,可适当运动,加快血液循环后再复查血常规。

大多数箭头设计出来是给医生看的,而不是给病人看的。

知道一些最基本的健康知识是必要的,但没必要过多胡思乱想。

05 抽血前后的注意事项

血常规检查影响因素很多,为保证检测的准确性,请你注意以下事项:

体检前3~5天避免高脂肪、高蛋白食物 ,避免饮酒。保证良好睡眠,避免剧烈运动。

体检前一天20:00后禁食,可以喝水。

穿袖口宽松的衣服,抽血时放松心情,避免因恐惧造成血管收缩,增加采血难度。

采血后按压穿刺点3~5分钟,直至不出血。

抽血后出现晕针症状如:头晕、眼花、乏力等应立即平卧,必要时饮少量糖水,待症状消失后再离开。

如果检测结果有异常,不要紧张,一定要看医生。

如果是住院患者并检测结果异常,请本人及家属一定要遵医嘱,可能会多次抽血排除试验误差、治疗前评估、治疗效果评价及监测治疗后的不良反应。

面对血常规报告中的箭头标识

建议优先关注以下核心指标

1.核心指标:

红细胞与血红蛋白:持续降低提示贫血,异常升高需排查血液系统疾病。

血小板:持续>500×10 /L或<50×10 /L需警惕血栓/出血风险。

白细胞分类:白细胞正常 (4.0~10.0)x 10 /L,数值过低提示免疫力可能下降,过高则可能提示体内存在细菌感染或炎症。

2.次要指标:

次要指标如淋巴细胞、中性粒细胞、嗜酸性粒细胞等,需结合临床判断。

【本文审核专家】

许书倩 山东大学齐鲁医院血液科主任医师

来源: CCTV生活圈

远离并发症 让糖尿病患者更幸福

11月14日是联合国糖尿病日,今年的活动主题是“糖尿病与幸福感”,倡导将提高糖尿病患者的生活质量作为糖尿病健康服务的核心,促进患者享有健康生活。

根据国际糖尿病联盟(IDF)调查显示,63%的糖尿病患者担心将来发生糖尿病相关并发症。我们常说,糖尿病并不可怕,可怕的是并发症。对于糖尿病患者来说,了解糖尿病并发症至关重要,才能让糖尿病患者的生活更加美好。

糖尿病并发症包括 急性并发症 和 慢性并发症,患者出现并发症前都会有不同程度的征兆,我们要及时发现并早期识别各种并发症的特点,才能够减少并发症带来的健康危害。接下来,我们一一进行了解。

糖尿病急性并发症

糖尿病酮症酸中毒(DKA)

常呈急性起病,起病初期可有多尿、烦渴、恶心、呕吐、腹痛,常伴有头痛,烦躁、嗜睡等症状,呼吸深快,呼气有烂苹果味(丙酮气味),病情进一步发展,出现严重失水等不良后果。糖尿病酮症酸中毒首要的实验室检查应包括:血常规、血糖、血尿素氮、血肌酐、血电解质、血气分析、尿常规、尿酮体等。

高血糖高渗状态(HHS)

起病隐匿,一般从开始发病到出现意识障碍需要1-2周,偶尔急性起病,常先出现口渴、多尿和乏力等糖尿病三多一少症状加重、有时患者表现为厌食。病情逐渐加重出现脱水和神经系统两组典型症状和体征。实验室诊断标准是:血糖≥33.3mmol/L;有效血浆渗透压≥320mOsm/L;血清HCO3≥18mmol/L,或动脉血pH≥7.30;尿糖呈强阳性,而血酮体及尿酮体阴性或为弱阳性;阴离子间隙<12mmol/L。

低血糖

与血糖水平以及血糖的下降速度有关,可表现为交感神经兴奋(如,心悸、焦虑、出汗、头晕、手抖、饥饿感等)和中枢神经症状(神志改变、认知障碍、抽搐和昏迷)。对于非糖尿病患者血糖<2.8mmol/L,而接受药物治疗的糖尿病患者血糖<3.9mmol/L,就属于低血糖。有些患者发生低血糖时可无明显的临床症状,称为无症状性低血糖,有些患者屡发低血糖后,可表现为无先兆症状的低血糖昏迷。患者应根据自身情况制定合理、具体、个体化的治疗方案,降低低血糖发生风险。

糖尿病慢性并发症

心脑血管

表现为胸闷、心前区不适、气短、胸痛、头晕、肢体麻木,起立时出现头晕心慌眼前发黑、晕厥。糖尿病确诊时及以后,至少每年评估血管疾病的风险因素,评估的内容包括心脑血管疾病史,年龄、吸烟、高血压、血脂紊乱、肥胖特别是腹型肥胖、早发心脑血管疾病的家族史、肾脏损伤(尿白蛋白排泄率增高等)、心房颤动。

糖尿病足

表现为下肢静息痛和间歇性跛行,患者自感双脚发凉、肢端刺痛灼痛、麻木、感觉减退或缺失行走时脚如踩棉絮感等,糖尿病足病强调“预防重于治疗”。糖尿病足病治疗困难,但预防则比较有效,应对所有糖尿病患者每年进行全面的足部检查,详细询问病史,评估目前神经病变的症状(疼痛、麻木感)和下肢血管疾病(下肢疲劳、跛行)以确定危险因素,检查包括皮肤视诊(畸形、胼胝、颜色改变),神经评估(10g尼龙丝试验和针刺或振动觉或踝反射)、血管评估等。

糖尿病肾病

表现为口干、乏力、下肢水肿、小便时尿中出现泡沫尿,久久不能散去等症状,2型糖尿病患者在诊断时应进行肾脏病变的筛查包括尿常规,尿蛋白/肌酐比值(UACR)和血肌酐(eGFR)。以后每年应至少筛查1次,这种筛查方式有助于发现早期肾脏损伤,并鉴别其他一些常见的非糖尿病肾病。

糖尿病视网膜病变

表现糖尿病患者近期视力下降明显,看东西模糊,有的患者可能无明显临床症状,且有糖尿病病程、高血糖、高血压和血脂紊乱,吸烟等高危人群应定期进行眼底筛查,防止病情发展出现失明。无糖尿病视网膜病变且血糖控制良好的患者至少每1-2年筛查一次,有糖尿病视网膜病变患者应根据医生要求,增加检测频次。

糖尿病神经病变

弥漫性神经病变(双侧远端对称性肢体疼痛、麻木、感觉异常等)、单神经病变(上睑下垂、面瘫、眼球固定、面部疼痛及听力损伤等)、神经根神经丛病变(表现为单侧、以肢体近端为主的剧烈疼痛,伴有单侧、近端肌无力、肌萎缩)。2型糖尿病确诊时和1型糖尿病在诊断后5年内应进行糖尿病神经病变筛查,随后至少每年筛查糖尿病神经病变1次。

糖尿病并发症重在预防,了解以上并发症,糖友们要记住定期进行并发症筛查,做到早防早治,远离并发症。对于糖尿病患者而言,就是通往幸福生活的关键之门,抗糖之路,我们始终与您同行!

节目预告

11月14日

中央广播电视总台《老年之声》

推出联合国糖尿病日特别节目

北京老年医院

内分泌科主任耿亚辉

将在节目中为大家详细介绍

糖尿病系列知识

大家快根据以下收听方式

一起来收听吧~

广播收听

FM104.4 、 AM1053

播出时间

首播:6:00

重播:16:00 、 21:00

网络收听

① 云听

② 学习强国客户端搜索“老年之声”,在线收听

(作者:北京老年医院内分泌科 马艳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