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医健康网

糖尿病能抽烟(糖尿病能抽烟吗戒不了怎么办)

老李科普Talk 0
文章目录:

有糖尿病,还能抽烟喝酒吗?医生把“丑话”说在前头,建议了解

声明:本文内容均是根据权威医学资料结合个人观点撰写的原创内容,意在科普健康知识请知悉;如有身体不适请咨询专业医生。

说起糖尿病,很多人第一反应就是“血糖高了,少吃点糖吧”。但真正让医生揪心的,并不是病人吃了几颗糖,而是一些病人明明查出了糖尿病,还放不下手里的烟,舍不得杯里的酒。仿佛“戒烟戒酒”四个字,比“糖尿病”这三个字还吓人。

有人悄悄问:“医生,我这糖尿病也不算重,能不能偶尔放纵一下?”也有人自信地说:“我喝了一辈子酒,抽了几十年烟,身体照样好好的!”讲真,这样的想法,医生听得多了,也见得多了。

但结局如何?身体是最诚实的。

这篇文章,不是来吓唬谁,也不是来讲大道理,而是想把话挑明了——糖尿病患者抽烟喝酒,到底会出什么问题?能不能继续?得注意什么?

医生把“丑话”说在前头,是希望你少走弯路,早点明白。

先说烟。

糖尿病和香烟这对“死对头”,从来没好过。吸烟本身就容易让血管变狭窄、变硬,这和糖尿病导致的血管损伤恰好一拍即合。一个是推波助澜,一个是火上浇油,最后让血管越来越不通畅。

你以为这只是“血流不畅”这么简单?高血糖 吸烟,是心梗、脑梗、下肢坏疽的“黄金搭档”。尤其是下肢血管堵塞,早期可能只是走路走几步腿疼,一旦发展,严重的甚至需要截肢。真的是要截肢。

医生见过太多这样的病人:一开始不当回事,直到有一天脚突然变黑、变凉,才急匆匆来看病,结果医生只能摇头——已经晚了。

再说酒。

很多人对酒的误解,比对烟还深。他们觉得喝点白酒、红酒、啤酒没啥关系,甚至有人听说红酒有“抗氧化”作用,反而天天小酌一杯,自以为是在“养生”。

可这种“养生”,对糖尿病患者来说,简直是自欺欺人。酒精进到身体里,主要通过肝脏代谢,而肝脏也正是调节血糖的“中枢”。

酒精一旦进来,肝脏就要优先处理它,调控血糖的工作就被耽搁了——这就像消防队同时接到两个警情,只能先救火,顾不上别的。

这会带来什么后果?低血糖。尤其是空腹饮酒,可能突然出现出汗、手抖、意识模糊,严重的昏迷。更麻烦的是,有些人以为“喝醉了”,睡一觉就好,结果却永远也醒不过来。

医生遇到过这样的年轻患者,才三十多岁,一次聚餐喝多了,第二天被家人发现没了呼吸。

还有一种情况——高血糖酮症酸中毒。这是糖尿病人喝酒后最可怕的并发症之一。

尤其是1型糖尿病患者,酒精会干扰胰岛素的作用,让身体误以为“缺糖”,于是大量分解脂肪产酮,结果血液变酸,严重的甚至会有生命危险。

上面说的这些,并不是用来吓人,而是医生亲眼见到的真实案例。当病人问能不能抽烟喝酒时,医生往往不会立刻说“不行”,而是会认真看着你的眼睛,想知道你是不是真的明白了自己的病情。

有些人会说:“我抽烟喝酒几十年了,现在突然戒掉,身体还受得了吗?”这是个常见的误区,很多人以为“断得太猛”反而会出问题。

戒烟戒酒对身体的好处,从第一天就开始了。

戒烟24小时后,心脏病发作的风险就开始下降;戒酒一周后,肝功能就能有所改善。而长期坚持下来,血压会更稳定,血糖也更容易控制,最重要的是,能大大降低糖尿病并发症的风险。

医生也知道,戒烟戒酒没那么容易。尤其是对一些年纪大的患者,烟酒已经成了他们生活的一部分。这时候,与其一刀切地“禁止”,不如循序渐进地“替代”与“干预”。

烟瘾来的时候,不妨用口香糖、茶水、瓜子来转移注意力;喝酒的场合,可以换成苏打水、无糖饮料,既照顾了面子,也保住了健康。最怕的是,嘴上说想控制,行动上却偷偷来。

还有些患者,觉得只要吃药、打胰岛素,就可以“为所欲为”。这又是一个大坑。药物控制血糖,的确重要,但生活方式的干预,才是基础。正如医生常说的:“药物是辅助,管住嘴、迈开腿才是王道。”

我们不能指望靠吃一两片药,把几十年的烟酒后果一扫而空。身体不是提款机,用多少,得还多少。糖尿病不是“得了就完了”,而是“得了才刚开始”。

治疗糖尿病,绝不仅仅是降血糖那点事。更大的敌人,是它伴随的各种并发症:心脏病、中风、肾衰竭、视网膜病变、神经病变……这些听起来让人害怕的名字,其实都和“烟”和“酒”有千丝万缕的联系。

举个简单的例子,糖尿病肾病是导致肾功能衰竭的主要原因之一,而吸烟会直接加重肾小球的负担,让病情更快恶化。喝酒则会扰乱体内电解质平衡,进一步加重肾脏负担。

再说心血管系统。糖尿病患者本身就容易血脂异常、动脉硬化,而吸烟喝酒正好让这些问题“火上浇油”。医生在急诊室见过太多四五十岁的糖尿病人,突发心梗、脑梗,抢救过来后才后悔莫及。

如果你还年轻,血糖刚升高,觉得“我还有时间”,那更要趁早做出改变。别等到并发症找上门,才追悔莫及。

很多人以为,坚持几个月戒烟戒酒,身体好些了,就可以“奖励”自己一顿酒、一根烟。可惜,身体可不是领导,讲不得情面,也听不懂“适量”两个字。

医生想告诉大家的是,糖尿病不是“谁倒霉谁得”,而是“谁懂得生活,谁就过得更久”。控制血糖,不是为了医生高兴,而是为了你自己少受罪。

你可以偶尔放纵食欲,但不能放纵习惯。烟和酒,不是你生活的必需品,而是你健康的敌人。

医生愿意一次又一次地重复这些话,不是因为你不懂,而是怕你将来后悔。别让“我以为没事”成为你最贵的一句话。

糖尿病不是绝症,却需要你拿出绝对的认真。那些愿意为健康付出一点点坚持的人,往往能换来更多的岁月和自由。

医生想说一句掏心窝子的话:糖尿病不可怕,怕的是你还在做着“没事”的梦,却不肯醒来。

参考文献:

1. 中华医学会糖尿病学分会.《中国2型糖尿病防治指南(2020年版)》.中华糖尿病杂志.

2. 国家卫生健康委员会.《健康中国行动(2019—2030年)》.

3. 世界卫生组织.《吸烟与慢性病风险评估报告》.

有糖尿病,还能抽烟喝酒吗?医生把“丑话”说在前头

“糖尿病”三个字,不像心梗、癌症那样来势汹汹,但若细看它的脾性,比狐狸还狡猾。它不痛不痒,却能在暗处慢慢掏空人的身体,一点点蚕食血管、神经、肾脏,甚至眼睛。许多人嘴上说着“控制血糖”,却在烟雾缭绕和酒杯交错之间,把健康当成赌注,押在“没事”的侥幸里。

那么问题来了:糖尿病人抽烟喝酒,到底是“忍一忍”,还是“毁一生”?真的是一点都不能沾?还是小酌一口也无妨?医生究竟为何要“丑话说在前头”?

南方有位老乡说得好:“抽烟喝酒不伤身,伤的都是别人。”这话若让糖尿病盯上,恐怕连“别人”都找不着了。糖尿病不是一个简单的高血糖问题,它像是埋在身体里的地雷,偏偏还有人一边踩雷,一边点火。烟,是火;酒,也是火。两把火加在一起,烧的是自己的命根子。

糖尿病,本质上是一种代谢性疾病,它的核心问题是胰岛素的使用或分泌出了毛病。血糖高,只是表面现象,背后牵扯的是全身的系统失衡。

2024年《中国糖尿病流行病学调查》指出,我国糖尿病患病率已超过12%,而在60岁以上人群中,这个数字超过了30%。就是这么普遍的病,却常常被误解为“老毛病”“血糖高一点没啥关系”,而抽烟喝酒,是误解背后最常见的“搭配套餐”。

长期吸烟者患糖尿病的风险,是非吸烟者的1.4倍,重度吸烟者甚至高达2倍

美国哈佛公共卫生学院在一项追踪超过10年的研究中发现,烟草中的尼古丁会直接干扰胰岛素的作用,使细胞对胰岛素变得“漠不关心”,就像邻居天天敲门借酱油,一开始还能通融,次数多了就当你不存在了。

这种“胰岛素抵抗”正是2型糖尿病的核心机制。而酒精,更是另一只“看不见的手”。

酒精进入人体后,首先在肝脏代谢。但肝脏一旦忙着“解酒”,其他功能就不得不往后排队。糖异生的功能被抑制,血糖会突然降低,尤其在空腹喝酒时,容易诱发低血糖昏迷。

低血糖不是掉点劲儿那么简单,它可以让人陷入昏迷,甚至直接猝死。更别说酒精还能刺激胰岛素分泌的不稳定,造成血糖忽上忽下,像坐过山车一样,心脏和血管都受不了。

糖友的每一次抽烟,每一口酒,都是在加速并发症的到来。视网膜病变、肾功能衰竭、欧洲病变、心脑血管疾病,这些并发症就像一支支箭,射向身体各个角落。

有研究指出,糖尿病患者中,吸烟者患视网膜病变的风险是非吸烟者的1.5倍,而饮酒过度者,肾病的发生率也显著提高。

北京协和医学院在2023年发布的一项研究中还特别指出,中国北方地区糖尿病患者的饮酒比例远高于南方,尤其在农村地区,传统聚会饮酒文化盛行,导致糖尿病管理难度加剧。研究呼吁,将饮酒行为纳入糖尿病健康教育的重点,而非简单地“控制饮食”。

“那是不是只要喝得少一点,抽得轻一点,就没关系?”这是不少糖友的侥幸心理。可惜,医学不是商量出来的。

即使是“轻度饮酒”,也可能影响血糖控制的稳定,尤其是对于已经使用降糖药或胰岛素的患者,更容易引发低血糖风险。世界卫生组织最新的糖尿病管理指南明确提出:糖尿病患者应避免饮酒,尤其是在血糖控制不稳定的阶段。而对于吸烟,无论量多量少,都是危害健康的“毒药”。

“那是不是一滴不喝、一口不抽才算合格?”是的,这正是医生要说的“丑话”。糖尿病不是讲情面的角色,它不会因为你喝的是红酒、抽的是细烟就放你一马。特别是中老年人,肝肾功能本就逐年下降,身体代谢能力减弱,哪怕一杯啤酒、一根烟,也可能成为压垮健康的“最后一根稻草”。

有趣的是,2022年日本大阪大学的一项实验研究却发现,适量戒酒戒烟的糖尿病患者,在一年之内血糖控制显著改善,并发症发生率下降30%以上,生活质量评分提高近50%。这说明,糖尿病的“命运”,可以改写,关键在于愿不愿意去做“看似难但必须做”的选择。

很多人说,抽烟解闷,喝酒暖心。可问题是,糖尿病本来就是个“怕热”的病。抽烟喝酒,就像在油锅边上玩火,热成这样,它能不炸锅吗?尤其在北方冬季,很多人习惯用白酒“驱寒”,却忽略了酒精对血管的扩张作用,容易让糖尿病患者出现血压波动大、心率不齐等问题。

有一种说法流传甚广:“适当饮酒有益健康。”这其实是一种被酒文化包装的“伪科学”。2023年《柳叶刀》杂志对全球600多项研究进行综合分析后指出:没有任何一种酒精摄入量是“完全安全”的,哪怕是一口,都有风险。更别说糖尿病这类慢病患者,本身就是“高危人群”。

有趣的是,浙江嘉兴地区的一项地方性调查数据显示,那些成功控制糖尿病十年以上的患者中,几乎无一例还在继续饮酒或吸烟。这是否说明,戒烟戒酒,正是糖友与病魔博弈中的“胜招”?

糖尿病并不可怕,可怕的是不改变。北京大学公共卫生学院曾提出一个观点:“糖尿病三分靠医,七分靠管。”

这里的“管”,不仅是管嘴、管腿,还要管住烟瘾、管住酒瘾。很多人能控制饮食,却栽在了一根烟、一杯酒上。说到底,是“习惯”作怪,是“文化”作祟。

酒是穿肠毒,烟是慢性刃,糖尿病人若不避开,终究难躲宿命的安排。是的,这就是医生要把“丑话”说在前头的原因。不是为了吓人,而是为了救人。因为很多时候,不是病把人打败,而是人自己把身体“送”给了病

“那不喝酒、不抽烟,生活还有什么乐趣?”这句话听起来似乎理直气壮,可人生的乐趣,不一定要靠烟酒来撑场。

有糖友在戒烟后重新拾起了画画,有人戒酒后开始晨跑,每一次出汗都像洗刷身体的“毒气”。还有人干脆加入了社区健康讲座团队,把自己的故事讲给别人听,既是疗愈,也是提醒。

健康不是放弃享受,而是选择一种更长久、更踏实的幸福方式。糖尿病患者的“烟酒自由”,代价可能是视力、肾功能,甚至生命。这不是危言耸听,而是一个个真实病例的沉痛教训。医生不是“扫兴的人”,只是想让你知道,最贵的不是酒,是你还想活着的那颗心

糖尿病,不怕你控制不了,怕的是你根本不想控制

戒烟、戒酒,是一场意志的较量,是对自己健康的尊重。人这一辈子,能做到“管得住嘴、迈得开腿、放得下酒、扔得掉烟”,未必容易,但一定值得。

参考文献:

[1]中国疾病预防控制中心. 2024年中国糖尿病流行病学调查报告[R]. 北京: 中国疾控中心,2024.

[2]《柳叶刀》医学期刊. 全球酒精摄入风险评估联合研究组. 酒精与健康风险关系的大型Meta分析研究报告. 2023.

[3]北京协和医学院. 中国农村糖尿病患者饮酒行为与并发症发生率关系研究. 中国公共健康杂志,2023,39(12):1567-1573.

(免责声明)本文所述内容,均基于现有科学知识和中西医理论整理而成,旨在为读者提供健康科普信息。图片都来源于网络,如涉及版权或者人物侵权问题,请及时联系我们,我们将第一时间删除内容!如有任何健康问题请咨询专业医生。

有糖尿病,还能抽烟喝酒吗?医生把“丑话”说在前头告知你

声明:本文内容均是根据权威医学资料结合个人观点撰写的原创内容,意在科普健康知识请知悉;如有身体不适请咨询专业医生。

你知道吗?在糖尿病门诊里,最让医生头疼的不是血糖飙了两位数的患者,也不是胰岛素怎么打都控制不下来的病情。

而是那些一边吃降糖药,一边抽烟喝酒、嘴里还念叨着“没事儿,反正我习惯了”的人。

是的,今天我们就来聊聊这个话题:有糖尿病,还能抽烟喝酒吗?

别急着说“我爸抽了一辈子也没事”“我叔喝酒还治好了糖尿病”这类江湖传说,咱们今天就把这些说法一个个撕开,摆到阳光下看看底色。“烟酒不离身” “糖尿病”这套餐,真不是你想点就能点的。

开头咱们拿数据说话——震撼一下

根据2023年《中国糖尿病防治报告》数据,全国成年糖尿病患病率已经接近12.4%,将近每8个人里就有一个是糖尿病患者。

而在这些人当中,依然有超过30%的人在吸烟,超过40%的人仍在定期饮酒。看到这里,你忍不住想问一句:他们难道不知道自己得病了吗?

知道,太知道了。问题是,他们总觉得“我控制得住”“我喝得少”“我只抽几根”——可惜,身体不听你嘴上说的,它听的是你做的

你以为抽烟只是肺的问题?糖尿病患者抽烟,等于火上浇油

我有一个老病号,60岁,血糖控制得还不错,饮食方面也算自律。唯一的问题就是烟,一天一包,雷打不动。

后来他手指头开始发黑、麻木,检查出来是糖尿病足,血管堵得厉害,医生说晚了,得截肢。他当时一句话没说,回家后一天没吃饭。

为啥会这样?因为尼古丁会收缩血管、加速动脉硬化。糖尿病本来就让血管容易“堵塞”,一抽烟,血管就更“犯懒”,血流变慢,养分供不上,组织坏死——这不是吓唬你,这是你血管在“罢工”

更别说抽烟还会让胰岛素的作用减弱,让你本来就不听话的血糖更加“躁动”。你一边抽烟,一边吃着降糖药,等于你一手在踩刹车,一手在踩油门,结果呢?车翻了,还是你自己的。

喝酒呢?你说“我只喝一点”,但身体听的是“我又来了”

咱们说点实话吧,很多人喝酒不是为了“品酒”,是为了那个“劲儿”——尤其是聚会、饭局、节日,没点酒都感觉不像个局。但糖尿病患者喝酒,就像在走独木桥,你喝一口,它晃一下

为什么?因为酒精会抑制肝脏释放葡萄糖,尤其是在空腹时,容易导致低血糖。你可能喝得正开心,突然就头晕、出汗、手抖,严重的直接昏过去。很多人以为是“喝断片了”,其实是低血糖发作,命都差点没了

还有一种情况是高血糖,你喝啤酒、米酒这类含糖量高的酒,就相当于往血液里倒糖浆。你以为你在“放松”,其实你身体在“报警”。

特别提醒:一些降糖药如磺脲类、胰岛素等与酒精联用时,低血糖风险加倍。而那种“酒后低血糖”,发作起来几乎没什么预警,关键是——你自己还迷迷糊糊,根本不知道。

“我朋友也有糖尿病,他还天天喝呢!”——你不是他

有些人总爱拿身边的例子说事,“我舅活了80岁,每天早上小酒一杯”。对,这类“奇迹”确实存在,但你得承认,那是个例,不是常态。医学不是算命,是看大数据说话

你不知道他是不是糖尿病轻度、是不是家族血管通畅、是不是基因开挂。但你自己呢?你知道你有没有糖尿病并发症?你知道你的眼底有没有出血?你知道你的肾功能是不是已经开始“掉线”?

糖尿病不是一场短跑,是马拉松。你今天喝得没事,不代表你明年还能笑得出来。别等到肾病上身、视网膜出血、脚趾发黑,才说“早知道我就不喝了”——那时候,医生也只能陪你一起叹气。

有些“喝法”“抽法”其实比不喝更危险

你以为你“少喝一点”“抽抽电子烟”就安全了?错,大错特错。

先说电子烟,它虽然没有传统烟的焦油,但尼古丁含量高得惊人。很多电子烟一根下去,相当于你抽了五六根传统香烟。它对血管的伤害一点也不少,甚至更隐蔽。

再说所谓的“红酒养生论”——你看那些宣传都说“每天一小杯红酒有益心脏”,但你别忘了,那是对健康人说的,不是糖尿病患者。你一杯下去,血糖可能就飙了。

还有人“聪明”地说:“我喝完再测血糖,没事!”那是因为你血糖还没来得及飙上去,酒精代谢有延迟作用,等到你意识到的时候,血糖已经在天花板上跳舞了。

那是不是一点都不能碰?一个字:慎!

我知道你想问这个问题。是不是糖尿病之后,这辈子就不能碰酒、不许抽烟了?

答案是:最好别碰,实在要碰,得看你身体底子够不够硬

你血糖控制得非常好,没有并发症,没有肝肾损伤,偶尔1小杯低度酒、节日应酬1根烟,不是绝对不可以,但前提是——你得知道你在干什么,你得为你的选择负责。

但如果你血糖控制不好,已经有高血压、肾病、视网膜病变、神经病变等情况,那就别犹豫,烟酒必须戒掉。这不是医生“吓唬你”,是你身体发出来的求救信号。

说到底,糖尿病患者的每个选择,都是在“投资未来”

你今天戒了一根烟,明天少喝了一杯酒,也许就能多保住一只眼、一条腿、一个清醒的脑袋。抽烟喝酒,短期是“爽”,长期是“伤”。你可以享受那几分钟的放松,但代价可能是几年甚至几十年的痛苦。

你是想做个能自己走路、看清风景、吃着热干面笑的人,还是想做个坐在轮椅上、靠人扶着打胰岛素的“病号”?

选吧,命运是你自己写的,不是医生决定的。总结一句:有糖尿病,不是你“不能”抽烟喝酒,而是你“不能不清醒”地抽和喝。

现在你可以评论一下:你见过的糖友,有因为烟酒吃过大亏的吗?你自己有没有经历过这些“教训”?欢迎评论区聊聊,咱们一起把这事说透。

参考文献:

中华医学会糖尿病学分会.中国2型糖尿病防治指南(2020年版)[J].中华糖尿病杂志,2021,13(4):317-421.

国家卫健委.中国居民健康素养监测报告(2023年)[R].北京:中国疾病预防控制中心,2024.

对此,您有什么想说的呢?欢迎在评论区留下您的看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