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医健康网

老年糖尿病的论文(老年糖尿病的论文范文)

陕西老年健康发布 0
文章目录:

名中医梁君昭诊治糖尿病性心脏病临床验案报道

糖尿病心脏病是指在糖尿病的糖、脂肪等代谢紊乱基础上发生的心脏大血管、微血管、心肌及植物神经紊乱病变,包括糖尿病性冠心病、糖尿病性心肌病、糖尿病自主神经紊乱等,临床表现可从无症状至严重心律不齐、急性心肌梗死、心衰甚至猝死等。冠状动脉粥样硬化性心脏病是指冠状动脉发生粥样硬化,使血管腔狭窄或闭塞,导致心肌缺血缺氧或坏死而引起的心脏病,简称冠心病。冠心病是动脉粥样硬化导致器官病变的最常见类型,近年来发病呈年轻化趋势,已成为威胁人类健康的主要疾病之一。本病好发于中老年人,男性发病率较高。

糖尿病性冠心病属于中医学“胸痹”、“真心痛”、“厥心痛”等病范畴。梁君昭老师根据多年临床经验,结合深入研究古今典籍医案,总结出本病的主要病机为正气亏虚、痰瘀互结、气机郁滞、心脉失养。总结出扶正通络、祛瘀化浊,调理气机的综合治法。笔者为梁君昭老师的临床研究生,跟师学习,受益颇多,现就一则临床医案进行整理报道,以供学习交流。

【典型病案】

患者付X ,男,47岁,初诊时间为2020年9月2日。以“胸前区憋闷隐痛反复发作2年,加重3周”为主诉就诊,患者2年来时有胸前区憋闷不适,伴胸部隐痛、气短乏力。3周前因劳累后出现胸前区憋闷隐痛不适加重,甚至有窒息感,伴心慌,气短,时有头晕肢体麻木,睡眠时烦躁不安,纳食一般,二便尚可。2020年8月24日在某三甲医院检查诊断结果提示:1.冠状动脉粥样硬化性心脏病,不稳定型心绞痛,心功能II级;2. 2型糖尿病。住院给予降脂、抗凝及降糖治疗,症状稳定,予以出院。出院后口服二甲双胍缓释片、恩格列净等西药控制血糖。

查体:中年男性,体型稍胖,面色无华,行动迟缓。BP:110/80mmHg, HR:56次/分,律齐,心音低钝,舌暗红体胖,苔白腻,舌下脉络迂曲,脉沉涩。中医诊断:1.胸痹,2.消渴。证属:正气亏虚,痰瘀交阻,治法:扶正益气,祛痰化瘀,理气通络。中药汤剂为梁君昭老师经验方,半夏川芎通脉汤加味,方药组成:法半夏9g,川芎10g,盐杜仲15g,鸡血藤30g,刘寄奴15g,桑寄生15g,桑枝15g,党参15g,合欢皮15g,石菖蒲12g,茯神15g,葛根15g,桂枝10g。共7剂,每日一剂,分早晚温服。二诊:胸闷痛较前缓解,仍有头晕,双上肢麻木,双下肢酸麻胀痛,偶有恶心,纳食可,睡眠欠佳,入睡困难,小便正常,大便有排泄不尽感。查体:BP:122/78mmHg,舌暗红,苔薄黄腻,脉沉涩。原方调整加枳壳15g,麸炒苍术15g。继服7剂。三诊:胸闷痛、头晕明显缓解,略有胸前区隐痛,但程度较前明显减轻,咯少量黄痰,偶有睡眠差,小便频数,大便尚可。查体:BP:124/78mmHg,舌暗红,苔薄白腻,脉沉弦。上方调整去桂枝,党参,加赤芍12g,白芍12g,川牛膝15g,继服7剂。后持续服药2月余,病情趋于稳定,复查心电图显示窦性心律,心电图大致正常,并嘱患者平素保持心情舒畅,勿劳累,清淡合理饮食,戒烟戒酒,适当活动。随访患者胸闷痛症状基本缓解,血压平稳,病情较为稳定。

【病案分析】

患者中年男性,既往有消渴病史,加之平素劳累,耗伤正气,致心气不足,心血推动无力,血脉瘀滞;脾失健运,痰浊内生,壅滞气机,导致胸阳不振,心脉痹阻,痰瘀互结,发为胸痹。证属正气亏虚,痰瘀交阻证。故治疗以扶正益气,祛痰化瘀,理气通络为法。方中法半夏燥湿化痰、川芎活血行气止痛,温通血脉,二者共为君药;盐杜仲补肾固本、鸡血藤养血活血、刘寄奴祛瘀通络止痛,桑寄生滋补肝肾,强筋骨,桑枝通利关节,共为臣药;党参扶正益气,合欢皮、茯神宁心安神、葛根解肌生津、石菖蒲开窍醒神,共为佐药;桂枝温通心脉为使药。二诊患者因有大便排泄不尽感,加枳壳、苍术理气宽中,燥湿健脾以助脾胃运化。三诊患者诸症减轻,但出现咯少量黄痰故去桂枝,党参防其辛温燥烈之品,加赤芍凉血祛瘀、白芍以滋阴柔肝、川牛膝上下交通,活血化瘀。全方共奏补益心脾肾,活血化瘀,祛痰通络之功效,痰湿得化,血脉得通,正气得复。

梁君昭老师认为,糖尿病性冠心病是由于饮食起居失常,脏腑功能虚损,正气不足,阴阳平衡失调。心气不足,鼓动无力,气血失和,从而导致血脉不畅,脉道不利,阻遏胸阳而发。梁君昭老师在辨证时强调辨虚实、辨标本、辨脏腑、重形体、重舌脉、重二便。以扶正祛痰化瘀为根本,在治疗痰瘀同病时,适当选择理气药,调达气机。此外,梁君昭老师强调在辨证论治时切勿见痰祛痰、见瘀祛瘀、不顾根本、不分虚实、盲目用药,并且在中医药治疗的同时要注重生活调理。梁君昭老师常言:糖尿病性心脏病患者首先要控制饮食,限制甜食的摄入。如血糖控制不佳,会加速糖尿病性心脏病的发展,对于糖尿病性心脏病患者尽量做到早发现、早诊断、坚持治疗,合理营养、低糖低脂饮食。饮食有节、起居有常、不妄劳作、心态平和,药物才能发挥最大疗效

【名医简介】

梁君昭,陕西省第三届名中医,西安市首届名中医,国家级名老中医学术经验继承人,省市级名中医师承指导老师。西安市中医医院主任医师,西安市中医医院(西安市中医药研究院)实验中心主任;陕西中医药大学硕士研究生导师、中医内科教授。从事临床医疗和科研教学工作30余年,擅长中医和中西医结合治疗胸痹、心悸、眩晕、头痛、不寐、健忘、郁证、痞满、便秘、腰痛、汗证、虚劳等内科病证和杂症。西医冠心病、高血压病、高血压性心脏病、高脂血症、高黏血症、心律失常、心肌炎、慢性心功能不全、疲劳综合征、亚健康状态等。发表论文60余篇,出版专著4部,主持课题近10项,荣获科技成果奖6项。研究方向:中医药治疗心血管疾病的临床与药效学研究

来源:西安市中医医院

李光伟教授:关爱老年,安心降糖——探寻老年糖尿病管理破局之道

引言:随着我国老龄化的加剧,老年糖尿病的患病率明显增高。老年糖尿病患者常合并多种并发症和(或)伴发病、低血糖风险高,治疗面临更多挑战,临床需予以重视。为此,医脉通特邀中国医学科学院阜外医院李光伟教授就老年糖尿病当前管理现状及防治策略分享真知灼见。

李光伟 教授

  • 主任医师、教授

  • 曾任七、八两届中华医学会内分泌学会副主任委员。现兼任老年保健研究会名誉主任委员,卫生部疾病预防控制专家委员会委员,医科院糖尿病中心专家委员会副主任,中华内分泌代谢杂志副主编

  • 研究方向为糖尿病“蜜月期”的诱导,糖尿病及其心血管疾病防治及胰岛素抵抗高血压

  • 在内分泌及代谢性疾病领域具有丰富的临床经验。其参与和主持的中国大庆糖尿病预防研究被称为世界糖尿病预防研究的里程碑。发表中、英文论文数百篇,其中《柳叶刀》系列三篇。大庆研究SCI论文被引用7800次,是爱思唯尔2015-2019年中国最具世界影响力的中国学者之一。2004年被列为国务院有突出贡献的专家

医脉通

目前,我国老年糖尿病负担不断加重,亟需规范化管理。请您简要介绍一下,该类患者具有哪些特点?其临床诊疗面临怎样的挑战?

李光伟教授:老年糖尿病患者已成为糖尿病主流人群,我国老年(≥65岁)糖尿病患者数约 3550 万,居世界首位,占全球老年糖尿病患者的1/4。除了庞大的患者数量,更加需要关注的是,老年糖尿病患者常合并多种疾病,且多重用药情况较为普遍,一项横断面研究结果显示,71.3%的患者同时服用多种药物(≥5种)。此外,老年糖尿病发生低血糖的风险增加,更容易出现无症状低血糖和严重低血糖,导致严重不良后果。

老年糖尿病的疾病特点复杂,具有异质性、高并发症和(或)伴发病发生率、低血糖等特殊之处,加之老年糖尿病患者自我管理能力较差,这些令老年糖尿病的诊疗尤为棘手。对于老年糖尿病患者而言,在相对安全的前提下,采用“先强化后简化”的治疗模式,实现个体化控糖目标尤为重要。

医脉通

近年来,老年糖尿病管理相关指南/共识不断出台,为提高我国老年2型糖尿病管理水平提供切实指导。请您结合指南及临床经验,谈谈如何优化老年T2DM的治疗策略?在药物选择时需重点关注哪些维度?

李光伟教授:老年糖尿病是糖尿病患者中的特殊人群,其血糖管理手段和目标制定、药物选择原则等方面也不同于一般患者。在临床实践中,应参考专门针对老年糖尿病患者的指南。对于老年糖尿病患者来讲,用药安全应排在首位。此外,还需要综合评估血糖及胰岛功能水平、并发症及合并症情况、脏器功能和个人生活能力,制定个体化治疗方案。

在药物的选择上,应优先选择低血糖险较低,对肝肾功能影响小,耐受性良好,且使用简便、依从性高的药物。基于上述原则,对于部分老年T2DM患者(健康状态为良好和中等),二肽基肽酶 Ⅳ抑制剂(DPP-4i)、二甲双胍、钠-葡萄糖共转运蛋白2(SGLT2)抑制剂和胰高糖素样肽-1(GLP-1)受体激动剂更为适用。

医脉通

DPP-4i作为临床广泛应用的降糖药物方案,自研发问世后循证证据不断积累,您认为其对于老年T2DM人群有何应用价值?

李光伟教授:DPP‐4i主要通过抑制 DPP-4酶活性提高内GLP-1的水平,葡萄糖浓度依赖性地促进内源性胰岛素分泌,抑制胰高糖素分泌,降低血糖。DPP‐4i可单独使用,亦可与其他降糖药物联用,有利于覆盖T2DM不同的病理生理学缺陷,发挥机制互补的作用。除了良好的降糖疗效,DPP‐4i具有不增加低血糖风险和体重,耐受性和安全性较好,且使用简便等特点。

基于上述优势,DPP-4i受到国内外权威指南的一致推荐。《中国老年糖尿病诊疗指南(2021年版)》将其列为老年T2DM的一线治疗选择《中国老年2型糖尿病防治临床指南(2022年版)》推荐DPP-4i为老年T2DM的基本用药之一。《美国糖尿病协会(ADA)糖尿病诊疗标准(2023版)》指出,低血糖风险增高的老年T2DM患者,首选低血糖风险较低的药物,如DPP-4i。

医脉通

西格列汀作为国内最早上市的DPP-4i,您如何评价其在老年T2DM人群中的降糖疗效及安全性表现?

李光伟教授:作为第一个进入中国市场的DPP-4i,西格列汀积累了大量的临床应用经验和循证证据。在降糖疗效方面,西格列汀联合二甲双胍可进一步降低老年T2DM患者的HbA1c水平,促进HbA1c达标STRATEGY研究老年亚组分析结果显示,在二甲双胍(≥1500 mg/d)基础上联合西格列汀(100 mg/d)治疗16周, 患者糖化血红蛋白(HbA1c)水平较基线降低0.81%(P<0.001),且基线HbA1c水平越高,降低HbA1c作用越明显;整个研究结束时,HbA1c<7.0%患者比例为65.4%。在安全性方面,以西格列汀联合二甲双胍为基础的降糖方案不良事件及低血糖发生率低,其中任何低血糖发生率为4.3%,治疗期间未观察到严重低血糖事件,且不增加老年T2DM患者的首次因心衰入院风险。

此外,西格列汀不会对CYP同工酶CYP3A4、2C8或2C9产生抑制作用,也不会抑制CYP2D6、1A2、2C19或2B6,不会诱导CYP3A410,提示西格列汀极少发生药物相互作用。

医脉通

老年糖尿病合并肝、肾功能不全患病率较高,对于肝、肾功能不全的老年T2DM患者,应用西格列汀时有哪些注意要点?

李光伟教授:对于肝、肾功能不全的患者,在开始治疗前应先评估其肝、肾功能,并在开始治疗后定期进行评估。需要强调的是,西格列汀本身对肾功能没有影响,但由于其主要通过肾脏排泄,对于肾功能不全的患者,依据说明书调整剂量后可全程应用。值得一提的是,在联合二甲双胍时,西格列汀无需调整剂量。

肾功能不全患者中,西格列汀的剂量调整建议:当估计肾小球滤过率(eGFR)≥45 ml·min·(1.73m2)时,无需调整剂量;eGFR≥30 ml·min·(1.73m2)且<45 ml·min·(1.73m2)时,剂量调整为1/2;eGFR<30 ml·min·(1.73m2)时,剂量调整为1/4。

此外,西格列汀不会加重肝损害,可用于轻度/中度肝功能受损的患者,对于肝功能重度受损患者目前尚无临床用药经验,但由于西格列汀主要通过肾清除,预计严重肝功能不全不会对西格列汀的药代动力学产生影响

参考文献:

1.国家老年医学中心, 等. 中华糖尿病杂志,2021,13(1)14-46.

2.《中国老年2型糖尿病防治临床指南》编写组. 中国糖尿病杂志,2022,30(1)2-51.

3.Sinclair A, et al. Diabetes Res Clin Pract. 2020 Apr;162:108078.

4.Caughey GE, et al. Diabetes Res Clin Pract. 2010 Mar;87(3):385-93.

5.中国老年学和老年医学学会. 中西医结合研究,2023,15(4)239-253.

6.余学锋, 等. 中国糖尿病杂志,2022,30(02)81-85.

7.ADA. Diabetes Care. 2023 Jan 1;46(Suppl 1)S1-S298.

8.Liu X, et al. J Diabetes Investig. 2020 Nov;11(6):1532-1541.

9.McGuire DK, et al. JAMA Cardiol. 2016;1(2):126-135.

10.西格列汀二甲双胍片说明书(修改日期:2023年2月14日).

医脉通是专业的在线医生平台,“感知世界医学脉搏,助力中国临床决策”是平台的使命。医脉通旗下拥有「临床指南」「用药参考」「医学文献王」「医知源」「e研通」「e脉播」等系列产品,全面满足医学工作者临床决策、获取新知及提升科研效率等方面的需求。

40岁患糖尿病减寿10年

目前,糖尿病年轻化态势已开始逐步颠覆其在人们心中“老年病”的传统印象。而对于年轻人来说,早早患上糖尿病可不是一件闹着玩的小事。近日,《柳叶刀·糖尿病与内分泌学》发表的一项研究显示,与未患糖尿病者相比,在30岁、40岁和50岁确诊为糖尿病的人,预期寿命分别缩短约14年、10年和6年。

该研究由英国剑桥大学临床流行病学的研究团队主导完成。此外,癌症、呼吸、消化、神经系统疾病,心理健康障碍以及传染病和肾脏疾病,也都会让糖友折寿。 与老年人患糖尿病不同,早发型糖尿病(通常定义为40岁之前发病)病情复杂,病因多与生活方式有关。专家指出,年轻人患病原因主要有三点。一是多有不健康生活习惯,如长时间看电子产品、久坐少动、常吃外卖等,高脂、高热量、高蛋白、低膳食纤维的饮食模式会为糖尿病到来按下“加速键”。二是体重和腰围没控制好,超重和内脏脂肪过量会导致胰岛素抵抗和胰岛素分泌能力下降,降低人体葡萄糖利用效率。三是家庭原因,与基因遗传和家庭生活环境均有一定关系。 在病情特点上,论文指出,与年龄较大的糖友相比,早发的2型糖尿病可能“攻击性”更强,表现为体重、血压、血脂更高,血糖难以控制,这些因素综合作用可能导致过早死亡。

大家也不必太过焦虑,维持健康生活方式、积极预防,是能够推迟糖尿病发病的。年轻时一直维持或积极改善生活方式的人,中老年时期健康状况好;且生活方式改善得越早,效果越好。 (via 北京市医疗卫生服务管理指导中心)

来源: 北京12320在聆听